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类文明发展起来后, 社会 中的男女,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审美风尚。这种审美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受到 社会 、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当 社会 中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时,它便会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唐朝,以"丰满"为美;一些"瘦弱"女子,反而不受欢迎。这就是人的审美倾向,它可以实现人类的某种精神需求,并确立其价值取向。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唐代女子妆容的演进过程,其实便反映了唐代 社会 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审美情趣,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时可以反映出当时唐代 社会 的发展状况。
唐代女性的化妆技术,在古代众多王朝中,算是首屈一指。这是一个女性狂欢的时代,它得益于前朝女子妆饰文化的 历史 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古代女子便已经学会了化妆。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中原缺少或没有的植物或矿石。这些化妆品原材料的引进,让汉代女子有了多样选择。
而在魏晋时期,化妆这门学问,算是彻底征服了当时的 社会 。有趣的是,竟然有不少贵族男子也开始沉迷化妆。这就说明:魏晋时期的化妆,已经颇为普及和常见了。
而从相关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之前的化妆情况,其演进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单调到多样。上古时期的女子,大多采用红妆;及至先秦时期,则出现了素雅的白妆。在魏晋时期,还有紫妆、黄妆等奇葩颜色。所以古代女子对面部妆容的选择,是不断递增的。
二是,从简单到复杂。早期的化妆品,多来自矿物。比如赤铁矿粉,将起研磨之后,加上动物油脂、土和水,便能制作成一种简单的红色化妆品,就像是朱砂一样。
在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回归后,带回了一叫做红蓝花的植物。它的花瓣有红色与**两种色素。
当制造水粉时,往往需要经过较为繁琐的步骤,不仅要设法去掉**色素,还要用大米研磨成米粉,再让它浸泡在红色染缸中。虽然有些麻烦,但这种化妆品已经远远超过最初始的朱砂了。
三是,从保守到开放。往常的化妆,一方面是因为化妆品造价高昂,一方面也是因为接触的人不多,所以往往只流行在一些贵族妇女当中。但随着 社会 风尚的开明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平民女子也开始化妆。
前面还提到:魏晋时期有不少士族男子,也开始崇尚白妆。可见随着 社会 包容风气的演进,化妆已经成了爱美女子必不可少的日常操作。这个情况,在唐代更为流行。
想要了解唐代女子的妆容,其实最容易的思路就是:从唐代不同时期,来看待唐代女性对于面部妆容的审美取向,从而能快速了解唐代 社会 风尚的变化。虽然唐朝的代名词一度是强大、兴盛,但初唐、盛唐、中唐与晚唐,也还是有较为明显差距的。
(1) 简约淡雅的初唐风
从总体上看,初唐年间的女子面妆,流行一种小清新风格。概括起来就是:在淡雅白妆的基础上,点缀少许红妆。如何理解这种风格呢?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白居易算是赶上初唐尾巴的诗人,从他对女子美貌的称颂中不难看出:唐朝人当时以肤白作为貌美的前提。
这种简约、淡雅又有点小清新的风格,是 社会 中大多数女子的正常审美取向。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面妆风格正在从保守向开放转化。前面已经提到,唐代之前的面妆风格,是相对保守但又随着风气开明的 社会 ,而不断开放的。因此初唐年间的女子妆容风格,也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白为美"。
其实,这很好理解。除了唐代女子的妆容之外,初唐年间的诗歌发展,也同样有六朝宫体诗的延续。换言之,整个初唐年间的审美风格与价值取向,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影响。
正因如此,以白妆为主要面貌,是有其 历史 渊源的。不过,到了东晋后期, 社会 对于白色的评价逐渐降低,甚至将其归于"丧葬"之色。关于这种审美取向,同样影响到了唐代女子的妆容。
这就是为了初唐女子以白妆为主的前提下,还要再涂抹一些红妆在脸上。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保证原有的简约淡雅之风,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这种"孀妇"风格。
二是,初唐提倡简约朴素的风格。唐代的建立,与当初的汉朝相似。在经过数百年的战乱后,先是被隋(秦)统一了天下。而后不过三十多年的光景,便导致各地再起烽烟。
长期的战乱,使得唐朝在建立之初,最要紧的目标便是发展经济,并以恢复国民生产为主要任务。在此情形之下,初唐最提倡的,自然是简朴作风。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唐代刚刚摆脱乱世,当初隋炀帝奢靡的惨痛经历,也让李世民历历在目。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倡奢侈。正因如此,看上去简单、朴素的白妆,才会成为一众女性的最优选择。
当然,除了用妆粉之外,唐代女性也习惯在眉间、额头以及两颊处贴花子,这便是流行一时的花钿妆。而从当时的风格来看,这些花钿往往也不会太复杂,主要都是一些圆形或水滴形的图案,看上去颇为简单,符合 社会 简约之风。
有些时候,女子在装饰时还会用到胭脂。过程倒是简单,就是在两颊处各点上一个圆点,看上去俏皮又可爱,而不失淡雅简约之风。
(二)红粉浓妆的盛唐风
盛唐是一个恢弘气象,也是古代 历史 中颇为难寻的盛世。大诗人杜甫有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话,便是对盛唐国力最直观的体现。
当盛唐百姓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时,他们便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而当时的审美观,正是代表了唐人精神需求上的价值体现。正因如此,女子爱美的天性也得到了空前释放。
盛唐时期的面容装饰特点,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华丽、红妆、雍容、大气。
与初唐的风格相比,盛唐女性的化妆,更趋向于红妆。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初承恩召,与父母相别,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杨贵妃在离家的时候,与父母告别,流下的眼泪竟然凝结成了红色的冰。由此看来,杨贵妃的脸上自然涂抹了不少妆粉,而且这些妆粉是以红妆为主的。
有意思的是,杨贵妃后来在宫中熬出了头,被唐玄宗惯成了一个宠妃。面对后宫中的情敌,杨贵妃反其道而行之,反而以白妆素面示人。唐玄宗看到她这一副清新而又楚楚可怜的妆容对她自然是更加欢喜。
杨贵妃为什么能脱颖而出?这个故事就说明:唐玄宗对于后宫佳丽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从这里便能看出,后宫其他妃嫔是多以红妆示人的,这也符合当时 社会 的审美取向。
其中最流行的,当属酒晕妆与檀晕妆。人在喝醉之后,脸上会泛起红晕,而酒晕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实行的,它的特点就是浓色重彩。这背后,便体现出了唐代妆容的开放性。
除此之外,盛唐女子对于眉妆的重视,也是非常喜人的。《京兆眉》如是写道:"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意思是说, 社会 上刚流行出一种新的画眉样式,那么它便会在短短一段时间内,被绝大多数女子跟风效仿。
这就像现代 社会 中的短视频,一旦出现一个爆款,便会出现很多人跟风模仿。这种审美取向,与盛唐女子关注眉妆有着相同道理。
传统的化妆,更多局限在面容上的装扮。而盛唐时期的妇女,却还是不满足,将脸上能装饰的地方,都开发了一遍。比如前面提到过的花钿妆,花钿的样式与图案变得更加精美、复杂。
值得一提的还有唇妆,它主要有形状小乔与色彩浓烟这两个特点。与之前的唇妆相比,盛唐的唇妆已经控制在嘴唇的中央位置,这样使得整个面部妆容看起来,会更加华贵精致。
现在有不少日本女性,在参加重大节日时,便会化上一些奇怪的妆容。殊不知,这种风格身上有着浓厚的盛唐之风。显然,当初日本派过很多次遣唐使,便已经学会这种化妆风格了。
(三)两极分化的 中唐 风
初唐盛唐与中唐晚唐的界限,史学家一般公认为是安史之乱。尽管这场战争后来被郭子仪等人扑灭,但它还是重创了唐代 社会 。盛唐年间下的许多弊端,也因它而显露在世人眼前。
与盛唐时期的自信、张杨相比,中晚唐时期的面妆风格,显然受到了 社会 变革的影响,并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过度发展的妆容,甚至有穷奢极欲的感觉。造型独特、色彩大胆、博人眼球,就是这种妆容的外在表现。比如一种血晕妆,要求女子将眉毛剃掉,然后在眼眶周围涂抹上红紫色的线条,看上去如伤痕一般。
显然,这种妆容已经不符合大众审美了,它甚至有一种病态的价值取向。
另一种也较为明显,主要发展出了悲伤、沮丧的内涵。当时流行的一种眉妆,叫做八字眉,看上去眉头紧蹙,充满了一种对于家国兴亡的忧伤之感。还有一种黑唇妆,看上去也十分"辣眼",代表了时人心中的苦闷与备受打击。
从唐代妆容的演变来看,它是与 社会 进程息息相关的。初唐到盛唐的变化,主要能看出唐人内心充满的自豪与活力,因为盛世给足了他们这样的骄傲;但是盛唐到中唐的变化,却主要由活力转变为病态、由自信过渡到苦闷。这种心情的变化来源,正是受到了战乱影响。
所以说,唐代女子妆容风格的变化,便是 社会 审美与价值的真实写照。
唐代女子妆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表
敷铅粉
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达到掩饰的效果。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美容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胭脂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自从汉代被张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制作胭脂的工艺越来越好,到隋唐两代的时候,胭脂已经成了女子化妆必不可少的化妆品了。
唐代女子涂抹胭脂都非常厚,史书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可见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她在洗漱完毕之后,脸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金盆水里泼红泥”,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
画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描上去更加妩媚、诱人。唐代妇女还很注重眉形的设计。当时流行的眉形有鸳鸯、小山、三峰、涵烟、倒晕等十几种。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而后再绘制成的。眼眉处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眉。盛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将眉毛画得短而阔,略成八字形。
黛 眉
贴花钿
贴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其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状奁内。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化妆时用呵胶将它贴在眉心处。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春阴扑翠钿”、“眉间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女贴花钿的描写。唐代花钿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的形状种类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石榴花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
花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据说唐代流行贴花钿还是从上官婉儿开始的,武则天当政以后,上官婉儿是执掌文书的女官,每次武则天召见群臣时,上官婉儿都躲在帐后记录。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儿偷偷地多看了几眼,被武则天发现,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从此,上官就用花钿贴在额头上来遮掩疤痕。宫女们见了好看,也跟着贴,以至于花钿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流行开来。
花 钿
锥形花钿、点唇
圆形花钿、点唇
面 靥
面靥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贴的,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墨色。
斜 红
斜红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点 唇
在隋唐女子的妆面中,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点唇,将唇脂一类的装饰品涂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口红”,主要是由朱砂融合动物的油脂制成,色泽感很强。当时点唇的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是以娇小浓艳为主要特点,且变化多端。他们认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樱桃一样别致和鲜艳,因而女子在点唇时,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点出嘴唇,来美化自己的唇形。点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几年的时间,点唇的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饰,指的是在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各种图形,如月形、钱形等。有的装是画帖结合,多作两颗黄豆般的园点,有的妇女喜欢用浅绛色点唇,这就是“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据说,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人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于化妆。
染指甲
“纤纤细手”是对女子双手的最好评价,古代女子爱美,对手指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显示自己手指的修长往往将指甲留长,并进行修饰。唐代妇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记载,张枯在诗中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据说,古人养壁虎,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如果将这种红汁点在妇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测试贞节,若是贞节之人,红汁将会永不褪色,由于红汁是由壁虎吞食朱砂而成,所以又被称为“守宫砂”。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凤仙花。凤仙花腐蚀性很强,花开之后,人们将其花片摘下,捣碎以后加入明矾,就可以用来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样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就是将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具体来说,就是将丝绵做成指甲的形状,放到制作好的凤仙花汁中,让它充分的吸收颜料,然后再用布条将染好的丝绵绑在洗净的指甲上,过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颜色。这种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时间长达几个月。
——来自于网络
最近,唐朝宫廷大戏《大唐荣耀》蓄势而来。唐宫戏中,比剧情更抢眼的是唐朝女性绚烂大胆的妆容服饰。除了袒胸装,唐朝女性的开放还体现在面部妆容方面。大唐的荣耀在于贞观开元、大明宫苑,在于李白杜甫、颠张狂素,更在于人面桃花的唐朝女子。
可以说,唐朝美人的妆容简直就是在脸上作画,想象奇特,脑洞全开。先来预热一下,看一幅“弈棋仕女图”(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
图中的唐朝女子着绯色碎花上衣,绿色罗裙,体态丰盈,尤其是面部胭脂如泼墨,甚至涂到了耳朵。这样夸张的程度你能接受么?一个唐朝美人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事实证明,做个唐朝贵妇着实不易。
唐朝美人化妆大概可分为以下几步:涂铅粉——抹胭脂——涂额黄——修娥眉——贴花钿——点面靥——点绛唇。
1上铅华
有一个成语叫“洗尽铅华”。这里的“铅华”就是古代女子敷在脸上的“粉底”。铅华多为白色,有的粉中还会同时掺入香料。把自己的脸用铅华涂净,做好重新换脸的准备,这第一步并不难。
2泼胭脂
唐朝女子涂抹胭脂根本就是泼墨写意,大开大合。唐朝的“胭脂妆”有很多种,而且都有特定的名称,比如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三白妆、泪妆、啼妆、血晕妆、落梅妆等等。可见,唐朝的时尚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了。
酒晕妆,就是在双颊上浓妆艳抹,甚至连耳朵都涂上胭脂。这幅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墓的“人物画”即为一例。
飞霞妆用浅朱作底,再施铅华,制造出红里透粉的效果。三白妆则仅仅用胭脂涂抹前额、鼻子、下巴,可见唐朝人已经懂得利用阴影制造立体感的化妆技巧了。
从生活史的角度理解古诗文或许会另有一番收获。杜牧的《阿房宫赋》里有一句“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宫女妃嫔们的洗脸水中满是胭脂油膏,让河水变成了“胭脂河”。
杜牧对唐朝贵妇胭脂用量的描绘并不夸张。陆游在《钗头凤》中有一句“泪痕红浥鲛绡透”,说的是女子的眼泪冲洗了胭脂,把巾帕染红。
儿时写作文,我们总会用脸“像花儿一样”比喻女孩儿的面颊。这个比喻唐朝诗人已经用过了,“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或者是更熟悉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都是唐朝女性妆容的真实写照。
唐诗充满无边浪漫的想象力,比喻不落俗套,新奇大胆,可又似信手拈来毫不做作,那是因为唐人的生活原本如此吧!
3修娥眉
与胭脂妆类似,唐代的眉形也有很多。“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是细眉。还有“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这是八字眉。王处直墓壁画中的一位女子就画了八字眉,未言先泣,惹人怜惜。
唐玄宗甚至画了《十眉图》记载当时流行的十种眉形: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却月、分梢、涵烟、拂云、倒晕。只可惜该图已失传,如梦如幻的名称背后只能是无尽的遐思了。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位仕女的面部时(《簪花仕女图》局部),你发现她的五官比例有什么问题了么?没错,她的额头面积好像过大,双眼几乎位于整个脸庞的中部,而实际上我们的眼睛大概位于脸部的3/5处。很明显,人的五官尤其是眉毛不会先天如此,那么这些眉形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涉及到晚唐的一种病态的风气:开额。开额就是把额前的头发剃掉一部分,拓宽额头,为复杂的妆容争取最大面积,此外还要把眉毛剃光。再结合之前的铅华“粉底”,换脸就完成了。结合这一真实存在的风气,我们可以得知仕女图并不完全是艺术夸张,或许也有生活真实。
这样的妆容极端又危险。唐文宗(826-840年)曾经就此事特别下诏,“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新唐书车服志》)除了这些“险妆”,唐文宗还操心女性的衣袖宽度。中晚唐时期,很多妇女的衣袖阔达四尺,宽垂至地。因此他规定女性的襦袖不得超过一尺五寸。
一国之君竟如此事无巨细,甚至管到了女性如何化妆和袖子的宽度,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其实,服饰的变革似乎预示着一个王朝的命运。
刘嘉玲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眉妆
从唐文宗的诏令中可见,唐中晚期社会的颓唐病态之风,王朝的颓势也就在这“险妆”中描画着,而此时距907年唐朝覆灭已经时候不多了。女性的一举一动牵扯着王朝盛衰的神经,难怪君王要对女性服装紧抓不放了。
4花钿与额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的最后,木兰终于“对镜贴花黄”换上了女装。花黄就是古代女子的面饰之一。
这里的“黄”即额黄。唐代女子会把额头染成**,唐诗里有也有称“鸭黄”、“鹅黄”的。除此之外,还有用金**的材料剪裁出花朵飞鸟星星月亮等自然万物粘满额头。女性的面容上就这样装载了整座江山。
“花钿”是一种薄片,也称为“花子”,贴于额头眉间。花钿形状多样,有圆形、棱形,月形,牛角形,颜色以红绿黄为主。至于材质,可以是金箔、贝壳,甚至是蜻蜓的翅膀和鱼鳞。
花钿的造型在古装剧里经常出现。阿斯塔那墓206号出土了这件彩绘木胎女舞俑,她也被亲切地称为“唐朝**”。她额头上的红色花样就是花钿。《捣练图》中的女性额头间也佩有花钿。
5俏面靥、点绛唇
“彩绘木胎女舞俑”的嘴角旁边还有两个黑点,这就是面靥。用丹或墨在脸颊上画点,很像一颗痣,或许也有人造酒窝的意思吧。面靥不一定点在脸颊,还可以点在眼角等多个地方。
最后就是点唇了。孟晖在《花间十六声》中系统考证了唐代的点唇用品——口脂。之所以称为点唇,是因为画唇讲究一气呵成。
唇妆也有各种style,石榴娇,大红春,半边娇,露珠儿、淡红心。铅华“粉底”遮盖了嘴唇原本的形状,唐人就可以用口脂画出自己喜欢的唇形了。
唐朝的“口脂”是固体的,和今天的唇膏很类似。在唐宋时期,口脂更是一种保健及美容用品,男性也可使用,类似今天的药膏或护手霜。
每年腊日,唐朝皇帝赏赐大臣的“年终福利”中就有面脂和口脂。杜甫在《腊日》一诗中就提到“口脂面药随恩泽”。这其中,很多是赐给在苦寒之地戍边的军人使用,作为冬天的护唇和护肤用品。
既然是朝廷的慰问品,就一定有专业的生产部门,这就是“尚药局”,这个机构里有“合口脂匠四人”专门生产口脂。此外,“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也有用特制的“口脂”治疗唇部疾病的记录。
当然,作为女性化妆用品的口脂还可以更浪漫。公元889年,韩偓中了进士参加“探花宴”,席间收到了一件神秘礼物。他为此写诗:“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丛。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一条手帕上面印有唇印和眉印,韩偓立即得知了对方的身份,心意也不言自明。
至此,一张标准的唐朝美人妆就化好了,不知道你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夸张与大胆?其实,比唐朝女性妆容更荣耀的是她们的表情。这件国家博物馆藏“三彩釉陶女俑”(局部)的表情自信、恬淡,洋溢着幸福。
大唐的荣耀在裙摆,在胭脂,更在眉间。
(作者:行远志)
作者投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完备背离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教条,虽然后人考察梅花妆一事,多要提及其记述,但若诊脉真实二字,还是力不能及。观察了好长时间。三天之后,梅花被清洗了下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都想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梅花妆的起源,到如今很难考证,在很多场合,她们还往往选择将经过加工的小而薄的花片直接贴在脸上,成为胭脂的另外一种形式。
是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嫡长女,大约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唐代的《酉阳杂俎》中记载:“立春之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幅,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美人与花一个待遇,真是满有情趣!唐代的中国不仅有势力,而且有魅力。也就是公元383年,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前后不久,卒于公元444年左右,“酒晕妆”就是像喝醉了酒,“桃花妆”更淡一些,颜色接近桃花、“飞霞妆”的颜色更淡,
因为古时以黑眉毛为美。杨贵妃就喜欢化“白妆黑眉”,唐朝人化妆也是经过基础护理、粉底、腮红、鹅黄、花钿、画眉、点唇、做头饰!跟现代爱美的女性差不多的繁琐与精致!过浓的装束是唐朝美人特别喜爱的、人们把这叫做新妆。盛唐时期,流行起了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不懂时尚的我看着觉得好丑)。
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谈起古代的女子,应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的这般模样。形容一个貌美,气质佳的女子;那么,唐代的妆容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汉朝的妆容,延续了秦朝所喜爱的杏仁眼化法;唇部的妆容开始了改变。这种桃心嘴唇也一直流行到了唐朝。在当代女子都喜爱将两边发髻留一束到耳前。这时候的胭脂还是比较浅的范围也不宽。这种妆容在当时盛行的原因和汉武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听说汉武帝尤为喜爱这种妆容,于是大到宫里女嫔,小到民间之女。都流行化这种妆容。
唐朝妆容可谓是经典。唐朝强大的时期,妆容也很有特色;都是有一点弧度的细眉,但是整个面部一定要化白妆。从现在日本艺妓的妆容就可看出唐朝妆容的影子,底妆是真的很白。唐代女子白面两颊的胭脂常抹成圆形,而且面积很大。后期由杨玉环发展出额头画花,在用金箔贴上,整个妆容配上当代的发髻显得更为霸气艳丽。
唐代妆容化妆步骤:
施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珠露儿,媚花奴等。
2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即额黄。
3画眉。
4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
5面靥。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墨色。
6斜红。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7点唇。即所谓“朱唇”。
通过唐代的妆容就可以看出唐朝女子的开放风气,让人感觉雍容华贵,大气奔放!
桃花妆在唐代是非常流行且受欢迎的,当时的很多大家闺秀,贵族名媛都会选择画个桃花妆美美地和**妹出街。桃花妆在当时看来是很仙很美的。
桃花妆,也叫桃花面,史书中记载“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想必这个桃花妆必定也是如桃花般明艳靓丽,娇俏可人,当然会很受唐代女子欢迎,而桃花妆的画法也很讲究。
首先,是自杀式的底妆——敷铅粉,这个步骤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粉底液。古代女子的底妆以铅粉或者米粉为主要材料,极度追求白皙,她们会在铅粉中加入一些来自西域的香料,调成香粉,或者将磨细的米粉晒干,用来敷面。通常古代女子为了追求白都会敷很厚的一层,而铅粉大家都知道有毒,永久皮肤会发青发黑,所以古代女子真是豁出命去美。
其次,就是涂抹胭脂,主要材料为朱砂,加入了牛骨髓制成了粘稠的红色脂膏,可以涂在整个脸部,也可以大面积地晕染在眉眼处,淡一点就是桃花妆,浓一点就是酒晕妆。古代女子特别流行将红色的胭脂大面积涂在面部,所以对胭脂的需求也特别大。
前段时间上映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热依扎的妆容就比较贴近唐代的桃花妆,看起来的确是很仙很美的,怪不得会受古代女子的追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