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是个好闺女,颜值高,勤劳,聪慧,善良,陪嫁也非常多。她嫁给了焦仲卿,夫妻非常恩爱,刘兰芝与小姑子关系也亲近,等等,可是婆婆焦母不喜欢兰芝,横挑鼻子竖挑眼,左右不对付,硬是要求儿子休了兰芝。
为什么呢?这就是焦母爱“作”而已。这个老太太,独断专横,冷酷无情,见不得儿子与媳妇的相亲相爱。问其原因,就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盆子脏水泼过来。
诗里未出现焦父,想必是早死了。焦母一个人拉扯大仲卿,对儿子的控制欲很强烈。儿子娶了媳妇,卿卿我我,老太太的感觉就是失去儿子,必须和另一个女人分享儿子,她受不了。必须夺回来儿子,让兰芝难堪。焦母的心理大概是我不好,你也不能好。嫉妒心非常强烈的焦母,对一个年轻女人的甜蜜爱情极端反感。
兰芝未生育不是主要因素,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夫妻二人年龄不是太大。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兰芝也才二十出头,不能说就不生了。
至于其他方面,更是啥事没有,实质问题,就是老太太太作了,戏精,一天不闹事,心里一万个不舒服。
焦刘爱情被老太太生硬给搅黄了,夫妻生活给拆散了。封建家长制大显神通,焦仲卿不得不从母命,遣送兰芝回娘家。悲剧背后的人性原因,就是焦母的自私,嫉妒,和无事生非,不作不会死。
焦刘二人忠于爱情。兰芝已经有太守儿子求婚,场面阔绰盛大,好女人不怕没人求。在出嫁前一晚,她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呢,听说兰芝死了,绝不再活着。心知长别离,自挂东南枝。上吊了。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如此的悲剧,警示后人:不要干涉真正的爱情!
既然刘兰芝才貌双全、勤劳能干,焦母还是毅然决然要将她赶走?甚至当她发现儿子有轻生的念头时,这种想法依然没有改变?我们不妨从焦母的三次发怒入手,探讨其中的原因。
《孔雀东南飞》的开篇,我们并没有看到焦母和刘兰芝的正面交锋,由孔雀起兴后就是刘兰芝对自己丈夫的诉苦,核心思想是“君家妇难为”,“及时相遣归”——你们家媳妇儿太难做,无论怎样婆婆都不满意,不如你把我遣回家算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刘兰芝这位女性比较有个性,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的“封建媳妇”。我们不妨推断,焦仲卿母亲不满意的点可能并不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点上,后文兰芝告别时的自述“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虽然有点说气话的意思,但可以看出她小时候并没有受到非常严格“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类的训练,加上平日焦仲卿在外工作,婆媳矛盾不断,可想而知。
矛盾或许不能根本解决,然而也并不是没有调和的可能性,只是听完刘兰芝的诉说后,焦仲卿的一系列说辞非但没能缓和矛盾,反而不经意中犯了大忌,激化了婆媳二人之间的矛盾。我们看,焦仲卿见到母亲的第一句话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我已经是个福薄之人,幸好娶了一个好媳妇,最后一句话是“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也就是说,焦仲卿在谈话的一开始就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自己的母亲,娶到刘兰芝是我的幸运,她明明很好,你为什么就不满意呢?那么对于焦母而言,这段话引发的联想就是——所以错的人是我喽?所以焦母立刻说了一句“何乃太区区”,区区书下解释为愚拙,实际上翻译得粗鲁一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这个蠢货!”焦母继而说出了真实想法“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她没有礼貌,行动自作主张,这也和我们前面的推理不谋而合。所以焦母最终的目的是为儿子求得一个东家的“贤女”。
焦仲卿接下来的举动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他对母亲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你要是赶走她,我这辈子再不娶亲!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也实际上把刘兰芝推到了矛盾的最前沿,如果说之前两人的矛盾还能调和,到这个时候就成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我们从焦母的反应“槌床便大怒”也可以看出事态的严重性。当年司马昭要杀嵇康,“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虽然司马昭后来不久就后悔了,但是当时三千太学生上书的行为实际上是大大激怒了司马昭的,因为这里面有对权威的动摇。
《孔雀东南飞》成诗于东汉献帝之时,两汉经学盛行,东汉更是以孝治理天下,曹操当年杀孔融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不孝,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也就是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不孝尚可以用作杀人的理由,焦仲卿当然也就不能如现代社会的青年人一样反抗母亲不合理的安排,所以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请刘兰芝等待母亲气消然后再接回来,可惜,由于焦仲卿对现实的判断不清,对困难的估计不足,最终两人的爱情还是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所以,可以说,焦仲卿的母亲驱逐刘兰芝的最核心原因在于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动摇,焦母需要的是一个符合妇德的听话媳妇,而刘兰芝偏偏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个性。虽然最后相爱的人只能“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但是他们这种不愿意屈服的个性正是诗歌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当然,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刘兰芝好几年都没有生出孩子。
望采纳,祝学习顺利。
首先,我们看看古代女子会因为什么原因而遭夫家驱逐。《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很明显焦母压制焦仲卿、驱逐刘兰芝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从文中看,刘兰芝美丽善良,又聪明又能干又有教养,几乎无可挑剔,焦母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这个媳妇呢?
其实,焦母自己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焦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诬陷之词,其实,这是焦母的心理话,焦母“久怀忿”的正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然而,刘兰芝自己辩解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我们从文中也看到刘兰芝是一个很温顺而懂礼节的女子。问题在于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没有说错,矛盾也正是在这里。
所谓“举动自专由”,其实是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的表现,是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是对个性精神的坚持。刘兰芝不只是才貌双全,更是一个秀外慧中、外柔内刚、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表现在:
一、洞察人情世态的聪慧,深感悲剧结局的难以挽回。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乃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刘兰芝的行止见识明显超过焦仲卿,这固然有刘兰芝自身聪颖敏锐的因素,还有刘“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封建的一套道德观念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和刘的母亲相对比较开明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刘兰芝作为一个媳妇承受着更多的和更直接的来自封建宗法思想、男权思想和家长制度的迫害和摧残,
二、坚持个性有主见,维护尊严不屈服。
比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争取主动,维护尊严。
又如,离开焦家前“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的一段描写和“上堂拜阿母”的一席不卑不亢的言辞,更表现了刘兰芝的沉着镇静,遇事有主见,有礼有节,处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又表示了对焦母——自己的对手——应有的尊敬,甚至同情,这一点实在太了不起了!紧接着是“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对此,我们通常理解成这段话表现了刘兰芝的善良,但在善良之外,应该还有许多复杂的感情:眼看着小姑长大了,等待着她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命运呢?自己的母亲还比较开明,而焦母却是这样一个专横的家长,可怜的小姑啊,可怜的女人啊,我们女子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为什么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刘兰芝在与婆婆的相处中,尽管“奉事循公姥”,但她的聪颖敏锐、她的才华识见、她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她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美和真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捍卫等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一定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种行止见识是让长期生活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已经完全自觉地接受了诸如“三从四德”“温良恭俭让”“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男权思想的焦母感到陌生和害怕的,特别是当焦母发现自己那个向来温驯听话的儿子也因为刘兰芝而变得似乎不那么听话了,这更使她感到震惊和惶恐。
刘兰芝令焦仲卿着迷,焦母并没有因为儿子与儿媳的关系好而感到高兴,反而“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用现代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就是“母子情结”。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来说就是“集体无意识学说”。从课文中来看,焦母成为寡妇后,和仲卿相依为命。在仲卿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情感。焦刘的夫妻情深引起焦母的无意识嫉妒,而且自古以来,中外婆媳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写道:“在西洋家庭里,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是至今保持的古风,我们中国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于他们那样久远的历史。”奥斯特罗夫斯基笔下的卡巴诺娃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了你爱媳妇儿胜过爱妈。自从你娶亲以后,我就觉得你远不象从前那样爱我。” 另外曹禺在《原野》里,针对又一个焦母和媳妇金子之间的相互敌视,曾借焦大星之口叹道;“怪,为什么女人跟女人总玩不到一块去呢?”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为人们进一步人类自身的心理奥秘提供了科学的武器,作家们也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
著名的评论家袁昌英在解释焦母的心理和这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曾说:“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年纪大了或者性情恬淡的人,把这种痛苦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着年纪轻轻,性情剧烈而不幸有是寡妇的,那么仲卿与兰芝的悲剧就不免发生了。”显然,作者运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来重新解释这一古老的悲剧。由此看来,焦母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具有普遍性。
焦母恐惧了,焦母愤怒了,这个家长要尽其所能把儿子仲卿重新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而有着强大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封建家长一旦被触怒,等待着这一对渴望爱情和幸福的青年男女的命运将是可怕的,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样。在美与丑的斗争中,尽管美被毁灭了,但是,她在毁灭之前和毁灭之时发出的耀眼光芒将长留人们心底。这便是我对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重新解读,也是对“刘兰芝缘何被潜”这一问题的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