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悲剧成因,出了家长制这个社会根本原因之外,人物各自的性格心理缺失似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即是一个社会悲剧,也是一个性格悲剧。人物各自不健全的性格心理也是酿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焦母变态失衡的性格心理分析
焦母,是封建家长的一个典型代表,是焦,刘二人悲剧的第一制造者。从诗歌描写来看,她决意赶走刘兰芝的理由是“此妇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但是从兰芝的自诉来看;“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羐,十六诵诗书。。。。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兰芝应是个知书达理且极为勤劳有教养的女子,并非像她所说的是一个“无礼节”而“自专由”的人。那么,其根本原因又在哪里呢?可以毫不隐讳的说,就在于焦母那失衡而近乎变态的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来看,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焦仲卿有父亲。也就是说,她极有可能是一个死了丈夫而独自带着儿子生活的寡妇。在中国社会,对于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来说,儿子就是她的一切,是她唯一的希望。她会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儿子身上,自然也就希望儿子把全部的爱都献给自己。久而久之,她就会把儿子看成是自己一人的私有产品,不允许任何人——即使是儿子的媳妇——去分享儿子的爱。否则,她就会心理失衡,以至无法忍受。这样说来,她怨恨刘兰芝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别的,而恰恰是她失衡而变态的性格心理及由此而导致的焦仲卿畸形的爱。这也正是古往今来大多数残缺或单亲家庭的一个通病。
刘兰芝刚烈而偏执的性格心理分析
应该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兰芝可称得上是“极品”女人,她美丽、善良、勤劳、能干。可以说,一个女子应具有的一切美德她差不多都具有了。要不然,在她被休之后就不会有县令、府君等大户人家纷纷上门提亲了。然而,这么一个上好女子,为什么竟遭夫家休弃并最终投水而死呢?难道责任全在封建家长焦母和刘兄身上吗?非也,刘兰芝自身其实也有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她具有过于刚烈而偏执的性格缺陷。
首先,虽说婆婆看她总是不顺眼,但也并没有直接赶她走,只是劝儿子快些把她休掉。但儿子并么有休她的意思,并且一直在乞求母亲“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一向勤劳善良的刘兰芝竟率先发难,主动要求遣己回家:“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要知道在整个封建社会,女子向来遵从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休乃是极不光彩的事,这一点刘兰芝不会不知道。然问题是她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承受这极不光彩的名声呢?答案只能用她那过于刚烈而偏执的性格来解释。同样地,当她后来被兄所逼,不得不改嫁“郎君”而遭仲卿挖苦嘲讽“贺君得高迁”之后,性格刚烈和偏执的她再也无法忍受:“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可见,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偏执而刚烈的性格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甚至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因为刚烈的性格往往隐藏的是脆弱的心理,一旦遇到不顺或挫折,这样的人很可能就会因无法包容而走上极端。这不能不说是《孔雀东南飞》留给我们的又一悲剧思考与启示。
焦仲卿懦弱优柔的性格心理分析
单从忠于爱情这个角度讲,焦仲卿应该说是坚强而执着的,然而从其本质性格而言,他又是十方懦弱而优柔寡断的。母亲逼他休妻:“我已失恩义,遣之慎莫留!”他虽然不同意,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抗争,仅仅是反问一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最有分量的话也不过是“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而在母亲捶床大怒的一顿臭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之后,他便默然无声地“再拜还入户”无可奈何地劝兰芝“暂且还家去”。这就为以后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尤其可恨的是,在兰芝被逼无奈不得不答应改嫁的权宜情况下,他对兰芝缺乏应有的信任与谅解,竟然对她进行了一连串的嘲讽与挖苦:“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做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从而把本来就被逼无路且性情刚烈的兰芝推向了绝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可见,过于懦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以及男女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与谅解,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孔雀东南飞》留给我们的另一悲剧思考与启示。
总而言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义不仅在于它向人们昭示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而且还在于启示人们:没有一个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爱情的长久和婚姻的幸福,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能避免。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导语:孔雀东南飞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讲述兰芝与仲卿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不料焦母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后因种种原因两人双双殉情而死化为孔雀的神话故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中心思想: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5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主要内容:
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一定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捶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人物:
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怯弱的白面书生。
刘兰芝知书达理,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
古时候,江西庐江府一带有一对夫妻,男的叫做焦仲卿,女的叫做刘兰芝。他们两人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但是,焦母却不喜欢儿媳妇,逼她离婚,兰芝没有办法,被她婆婆休回家,娘家人又不理解,逼她再嫁,兰芝遂投水而死。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亦自缢身亡。
兰芝是一个聪明贤良的媳妇,小时候就学会了织布、缝衣、弹琴、吟诗作画。十七岁那年,她就嫁给了焦仲卿,婚后,焦仲卿在庐江府当了一个小官。他虽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是没有耽误过公事。兰芝虽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因为自己的丈夫不在身边而不守贞操妇道。兰芝在家织布,昼夜不停,三天就能织十五匹,可是,她的婆婆还是嫌她慢了,时时骂她,还扬言要把她赶回娘家去。
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便劝解自己的母亲说:我的命苦,幸喜讨了一个好媳妇。我们的感情很好,她的行为又正派,在您的面前也孝顺,您为什么老是不喜欢她呢?焦母说:你别固执,这个女子不懂礼,不尽孝,我早就不喜欢她了。你怎么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还为她说好话呢?我娘家邻居有一个好女子,名叫秦罗敷,生得非常漂亮。你休了兰芝,我立即就为你去提亲。你就听娘的话,把兰芝休了吧!焦仲卿跪在焦母足下说:您若现在把兰芝赶走,我就再也不讨亲了!焦母听后大怒:你这小子,竟敢为那女子说话。我对她早已失去了感情,也绝不答应你的要求!
焦仲卿没有办法,他哭着对兰芝说:贤妹,不是我不爱你,也不是我不要你,是我母亲要赶你出家门。你就让一让,暂时回娘家住一阵子吧。过几天后,我一定到府上来接你。接着,他又诚心实意地说:好妹妹,你要知道我的心意啊!兰芝说:你不要再找麻烦了,当初,我嫁到你家时,婆婆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从来就没有违拗过她。常常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没日没夜地干活,我以为自己没什么错,尽心尽意地报答婆婆的教养之恩。可还是要被赶走,说什么再来呢?接着兰芝指着自己留下的物件对焦仲卿说:仲君,这是我的绣花枕头、花被子和香料袋子,还有许多梳妆品,丝绳都放在箱子里,这些东西不配做新娘子的用具,留给你做一个纪念吧!
次日拂晓,兰芝就起床打扮了。她穿了一套最漂亮的'绣花衣服,戴了一顶最好看的帽子,搽了一些胭脂水粉。本来就漂亮的兰芝一经打扮就显得格外好看。她妆扮完毕,便上堂拜别婆婆,她谦虚地说:我是一个乡下女人,自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养,不配做您的儿媳妇,只是我在你家枉受用了许多钱帛。我走了,您一个人操持家务,我放心不下。说完,她又走到小妹的身边,抚摸着小妹的头说:妹啊,我初来时,你还是一个小孩;现在,你跟我一样高了。我走后,你要在母亲身边多孝顺,多做一些家务事情。妹啊,我们姑嫂今后再也不能在一起了,“乞巧”和“阳会”的时候,你可别忘了我啊!说完,兰芝伤心地踏上了归途。
焦仲卿赶着车,一路送兰芝回家,他悲愤不已。这么好的媳妇为什么就要遭到驱赶呢?于是,他对兰芝说,只要我俩坚决不分离就是了,过几天后我一定来接你。兰芝听到丈夫如此钟爱自己的声音,又想起昔日夫妻之间甜蜜的生活,不由得动心地说:好吧,你就做一块坚强的磐石,我就做一根坚韧的蒲苇吧。最后,兰芝告诉焦仲卿,她娘家哥哥生性蛮横,只怕他不会答应。
兰芝回到家里,受到了母亲的责难,当她把真相告诉母亲后,母亲也悲痛起来。
十天后,县长派人做媒来到兰芝的家里,要把兰芝介绍给县长的三公子做媳妇,兰芝婉言拒绝了。
又过了几天,府里来了一位官员,也是来给兰芝说媒的。要把兰芝介绍给丞相的五公子做媳妇。兰芝和她的母亲都不愿意。但是,兰芝的哥哥怒发冲冠地对兰芝说:你想明白啊,府上丞相的公子总比一个小小的官吏焦仲卿强点吧,现摆的荣华富贵你为何不去享呢?再说,焦仲卿那种无礼和态度,你还可以回去吗?兰芝无奈哥哥的逼迫,只好答应了。
那媒人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府丞相,丞相十分高兴,择个良辰吉日,备好了丰厚的聘礼,准备热热闹闹办一场喜事。
婚期的头一天,母亲看到兰芝依然穿着素常的衣裳,脸上有悲伤的泪珠,心里很不安。她怕兰芝变卦,于是,逼着女儿妆扮起来。
焦仲卿听到兰芝再嫁的消息,便请假到兰芝家来探听虚实。兰芝听到前夫惯骑的嘶鸣声,知是前夫来了,连忙出门迎接。兰芝告诉焦仲卿,她的母亲和兄长逼她再嫁,明天就要成亲。焦仲卿听后,黯然失色,他悲痛地对兰芝说:祝贺你啊,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嘛!兰芝听到前夫这么揶揄她,满腔委屈化作一眶泪水,哀怨地说:咱俩的命一样苦啊,在黄泉下相会吧!
焦仲卿回到家里,家里的一切都显得凄凉悲哀,兰芝的旧物就在他的眼前,兰芝那哀怨的泪水就在眼前,他想,兰芝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好人啊。焦仲卿下决心自杀,要与兰芝在阴间相会,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好言相劝,儿子一概不作理会。
知府办喜事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可是,兰芝和焦仲卿则感到这个世界如此凄凉肃杀,他俩绝望了,怀着对礼教的愤怒的控诉,兰芝投水而死,焦仲卿上吊身亡。
是焦母的过错。
焦母不应该和儿媳不和睦,不和谐。处处让刘兰芝难堪,无病呻吟,利用了焦仲卿孝顺之心,细数儿媳刘兰芝之过,无中生有,挑拨离间。于是,焦仲卿在生母苦苦相逼之下,痛写一纸休书将爱妻刘兰芝给休了。又怪焦母趋炎附势,爱攀富贵,眼里放不下刘兰芝,故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是焦母之过而酿成的。结尾,刘兰芝依然葬身江河也不愿嫁二夫,楼主你可以去赞美刘兰芝的贞洁不屈。后又有焦仲卿闻知刘兰芝已嫁,而不顾一切去追刘兰芝,然天公不作美,刘兰芝已经先走一步。尽可以渲染焦仲卿痛不欲生,悔之莫及,甘愿与刘兰芝空赴黄泉路的场面。
可怜一对凡间鸳鸯,黄泉路上再续前缘。
再写,焦、刘二人亡故后,世人为其编纂《孔雀东南飞》,缅怀他们的忠贞爱情,成为千古佳话,永垂不朽。
我觉得《孔雀东南飞》中还包含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礼制的一种批评,讲述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婆媳矛盾问题,还有关于选择的话题。《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与焦俊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婚姻的悲剧,但这所反映的并不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封建礼制之下的婚姻悲剧。女子的三从四德、对长辈的绝对服从都造就了这场婚姻的悲剧,也讲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封建礼制的批判其实类似于《孔雀东南飞》这种作品往往都不是为了反映婚姻悲剧而存在,它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诗歌当中,我们认识到了刘兰芝和焦俊卿两位主角,他们之间有着海誓山盟,有着深厚的情谊,但是婚姻最终还是逃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夫妻之后,两个人面前遭遇着更加艰难的处境。刘兰芝按照封建礼制的教养,十三岁的年纪便开始女子该学的东西,她会织素、会裁衣、会手弹箜篌,在婚姻中听从夫君的教导,悉心照顾婆婆。但是后来婆婆不满刘兰芝,焦俊卿的挽留仿佛没有任何成分,按照封建礼制,母亲的不满意最终也造就了离婚。
2婆媳关系《孔雀东南飞》最直观的矛盾冲击就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因为焦俊卿的母亲不满意这段婚姻,所以处处挑刘兰芝的刺,说刘兰芝言语粗俗,没有身为媳妇该有的礼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婆婆的一面之词,但这正是反映了婆媳之间无法缓解的问题。
3选择的话题其实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刘兰芝的选择是几乎没有的,因为长期对女子的压制让刘兰芝学会了服从,服从婆婆、服从婚姻、服从兄长,最后的挣脱只有生死的去留。长期的压制让刘兰芝不堪重负,最终不想要背叛自己心中的忠贞,刘兰芝选择了死亡,这是刘兰芝仅存的选择。
因为《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中的女主兰芝与焦仲卿为了爱情彼此双双殉情,说明了爱情的坚固。兰芝说过自己会像蒲苇一样,虽然会很柔软但是一定会很坚定的对待爱情,也希望焦仲卿能够像磐石一样,坚定不移的守护自己的内心,对爱情忠贞不渝,只要焦仲卿不弃,自己也定不会离开,随意变心。
兰芝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焦仲卿的的母亲却看兰芝不顺眼,百般挑剔,无论是兰芝做什么焦母都看不顺眼,织布的时候认为兰芝织的慢,故意偷懒,并逼迫焦仲卿将她赶回娘家,认为自己可以为焦仲卿说一门更好的媒,让他在其他的名门世家的女儿中另选一个人。焦仲卿迫于母命,自己又要出去做其他的公务,无奈之下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等自己从外面回来后就设法接她回家。
两个人分别时两人海誓山盟,约定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她的哥哥为了自己的前途与荣耀,不得不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兰芝与焦仲卿两情相悦却无法长相厮守,这也许就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吧!没有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娶得妻子,终不会得到幸福。
如果焦母能够好好和兰芝相处,也许就不会有两人双双殉情的结果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必然离不开婆媳关系的和谐,无论对方家里是怎么样的背景,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互相扶持,那么便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财富这些东西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去赚,但是一份真挚的感情确是无价之宝,夫妻两人才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命运的不幸是不言而喻的对待女性,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展示了她们的多面性,女性并未获得一个清晰的始终如一的评定在正统的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一个被严格限制的弱势群体就时间而言,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定,使她们一生被男性所掌握;就空间而言,“行莫回头,语莫露齿,作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窥必掩面,出必藏形” [1] ,使女性与外界的联系几乎隔绝当然更重要的限制是在思想行为上对女性的禁锢因此,封建道德和礼教的禁锢,依附于男子的卑微地位,使女性丧失了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承受了比男子远为深重的痛苦实际上正如林语堂所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女人就是女人,是不知道享乐的人”
传统的研究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 [2]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总觉得不够全面深刻走进《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总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呼之欲出从美学角度看,《孔雀东南飞》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领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的刘兰芝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形象画廊中一颗闪光的珍珠她的悲剧结局增强了其形象美的无穷魅力,使这一形象有着无以伦比的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富有传统底蕴的美
(一)天生丽质的形象美提起人的形象美,人们常常以为只有西方才重视和欣赏,如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因为争夺绝代美女海伦而引起的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审美价值《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实例首先看将要被婆婆休弃回娘家的刘兰芝晨起梳妆的正面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即将辞行的复杂心境中尚见兰芝光艳四射,可以说其貌美艳绝伦,堪于海伦比美
同时作者又运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笔法———侧面烘托一笔,也可见其美妙无双刚刚“还家十余日”,县令使遣媒人来,回绝了县令的“窈窕世无双” “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又有太守的遣媒“结大义”,可见兰芝的美貌已传扬乡里,芳名远播,德行服人,赢得四方才子仰慕但就是如此貌美的女子,却被焦母所遣作者把刘兰芝的形象刻画的越美,越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悲剧意蕴
(二)勤劳善良的品德美勤劳善良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刘兰芝也不例外在某些人看来,“丈夫经营家计,女子不能生财” [3] ,因而女性必须从事劳动,如“描鸾刺凤”、“挑花绣枕”、纺织作衣《孔雀东南飞》中作者写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停息”,可谓起早贪黑,勤劳有加又写她“三日断五匹”极力强调她能织布另外,兰芝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这些都突出表现了她的勤劳善良,那“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句,更能看出她勤劳能干的一面
(三)知书达礼的心灵美作者所塑造的刘兰芝,在封建社会看来,是一个妇德完美的人物她“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多才多艺、很有修养仲卿的“女行无偏斜”进一步说明兰芝的被遣,完全是焦母无端的厌恶与挑剔,即使这样兰芝辞别时仍旧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小姑告别时,又叮嘱其“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她内心其实是非常孝敬婆婆的,尽管婆婆对她是那么薄情接着对小姑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可见她与小姑关系非常融洽我们知道姑嫂关系难处,但兰芝对小姑的情义,可以看到她“和于家”的品德:“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洒下的是一片真情、“始扶床”“如我长”的感慨,“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久,嬉戏莫相忘”的叮咛,感人至深这些都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其心灵之美无须多言
(四)情笃意深的女性美女性对爱情是执着的,“女人重视爱情甚于她的生命”(居里夫人)也正如黑格尔所言:“爱情在女性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到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光焰被狂风吹熄掉”[4]第2卷刘兰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诗中写刘焦二人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别情之盟、”“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的“抗婚之誓”,以及“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殉情之义”⑤,都足见兰芝对爱情的坚贞她对焦仲卿的情笃意深,恋情浓烈,充分体现了我国女性特有的美德
二、闪烁现代光彩的亮丽女性
(一)聪慧不屈的人格美鲁迅曾说:“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抗暴,这是中国女性所特有的韧性《孔雀东南飞》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兰芝的美丽聪敏、勤劳能干、知书达礼和善良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的背后却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反抗性格与理性认识
首先开篇“诉苦衷”的场面,不仅让我们得知兰芝的美德,更让我们看到兰芝认识问题的清醒态度:“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曰公姥,及时相遣归”从仲卿请求其母的对话中证明兰芝的判断是准确的,原因正如兰芝所料,决不是“织作”问题,而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正是兰芝的“自专由”刺痛焦母这个家庭封建霸主的神经,被驱赶已是不可挽留之势聪明的兰芝,通过仲卿的试探,更证实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当仲卿求母失败后,仍抱有幻想:“卿但暂还家,吾今日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兰芝便冷静地告诉仲卿:“勿复重纷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这是多么深入而精辟的理性认识,事情的发展正如兰芝所言
其次从“起严妆”外貌描写中不仅可窥兰芝惊人之貌,更让读者感知兰芝撼人心魄的倔强与自尊请看“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首饰不可谓不精致,这些衣着不可谓不精美,反复装饰不可谓不精心,如此场面不可谓不精彩刘兰芝此时,包含对焦母的怨怒,深藏对焦仲卿的眷恋,满怀对前途的忧虑,真是百念缠身,万感穿心兰芝本应无心于服饰,无意于容颜,可她却从头到脚极为华艳地打扮了一番,她是漂漂亮亮嫁入焦家的,也要漂漂亮亮地离开焦家,以示她“实无罪过”她要走得体体面面,决不在她婆婆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显得很伤心的样子她这样精心打扮,是为了做人的尊严,仿佛英雄赴刑场,要衣冠整洁,昂首挺胸她心上滴血而眼中无泪,胸中燃火而面无表情,这是多么倔强与坚贞的性格、气节
(二)强烈的女性自由意识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婚姻完全是按男性的思想和利益设立的,而全然不会考虑作为女性的爱情和自由男权制的婚姻制度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先在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女性无条件地服从男性这是在女子未出嫁时就预先形成的习俗和法律在男权制婚姻契约中,女子一当出嫁,就被迫与这种男权制契约签约在男权制契约的规定下,无数的女性埋葬了自己的人生自由和爱情自由,即使是女性本身也是按男人的需要设计的
《孔雀东南飞》在叙述刘兰芝被休回家时,刘母的惊骇和质问的那段话是颇能说明问题的:“阿母大拊掌:‘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刘母的惊骇在于,她是按封建礼教的规范来塑造女儿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符合男性的要求,既然被丈夫休回家,就是女儿没能符合男性的要求;刘母的惊骇还在于,女儿不符合男性的要求就是不符合社会的规范,就是一种大逆不道,因而也是一种耻辱由此可见,刘家让刘兰芝学习“织素”“裁衣”和“弹箜篌”“诵诗书”,并不是要使刘兰芝成为一个思想、精神、个性更丰富的女性,而是要塑造成一个更符合男性需要的女人,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找到更好的人家刘兰芝是刘家按照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范而塑造出的理想女人形象
但是,刘兰芝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不同于男性规范的理解,她认为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是这样一个会女工、懂艺术、通诗书、有才学、有情感的女性,是应该有自己理想的爱情的,是理应得到丈夫疼爱的,是理应拥有一种美满甜蜜的婚姻生活的在刘兰芝的婚姻观里,是有着女性的自由意识与爱情追求的,她认为她所签署的是有着和男性几乎一样地位的女性自由的爱情契约,所以她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获得人性的自由,要求挣脱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而获得爱情的自由,要求挣脱女性作为婆家劳动工具的限制而获得生活的自由因而,她才会有“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不满,才会有“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抱怨,才会有“君家妇难为”的慨叹,也才会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愤激当然刘兰芝并不是要真的离开焦仲卿,不是要毁弃这份婚姻契约,而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维护自己作为女性的爱情契约因为现在的这种婚姻生活,与她所想象的爱情相去甚远,而她的追求又是源自于她作为一个女性与自己情窦初开时就朦朦胧胧产生的爱情理想之间的签约这种先于婚姻契约的爱情契约就必然地与焦仲卿的男权制婚姻契约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刘兰芝的女性自由意识使她反感于焦家的男权思想意识对她的种种束缚、限制和规定,向往着一种自由的爱情生活
(三)视死如归的悲壮美兰芝被休回家,尽管她为她和焦仲卿的“别情之盟”做出了种种努力,拒绝了县令和太守的求聘但是,最终她迫于重重压力,无奈地违弃了约定但那是被逼迫的结果,刘兰芝无力抗争这种无所不在的男权制因而,违约的罪责在男权制的思想意识,而不在刘兰芝作为另一方的焦仲卿,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践行这份契约,只是在得知刘兰芝违约之后,他才“因求假暂归”,才匆匆忙忙来和刘兰芝见面他明明知道自己不曾为践约付出过任何努力,仍然要讥讽、嘲弄、羞辱刘兰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并进一步嘲弄地说“卿当日胜贵”
表面看来,是刘兰芝违背了诺言,但实际上,焦仲卿才是契约实际的破坏者是焦仲卿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力量再迎娶兰芝,才造成了兰芝的被逼再嫁焦仲卿不检讨反思自己的不能践约,反而讥讽兰芝,把破坏契约的责任推卸给兰芝当兰芝再嫁已成事实,焦仲卿当着兰芝的面愤而提出“吾独向黄泉”,其实他并不是真的要去死,而是对兰芝的谴责和施压,是对兰芝羞辱之后的激愤之词,是对兰芝的再嫁无力改变的恐吓之词,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极度失望和悲凉因此,尽管焦仲卿是黄泉之约的立约人,但焦仲卿的履约却是被动的迟缓的不情愿的他是在得知兰芝践约之后,“心知长别离”,而且是“徘徊庭树下”,然后才“自挂东南枝”的他的践约是在兰芝践约之后,那是因为他已无力改变这份契约,就只能去践行这份契约了这份黄泉之约带给他的是“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的恐惧象征,但他又无法违背自己订立的契约,所以他“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最终只能无奈地履行自己订立的契约
从实际上看,刘兰芝才是黄泉之约的立约者因为尽管她已被驱遣回家,但她还在绝望中抱有一丝希望:渴望丈夫能实践他的誓言,能履行他的契约———真的来重新迎娶她,焦仲卿是她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能给她帮助、理解的人,却在她身心疲惫之时雪上加霜,不仅没有对她的苦难予以一丝一毫的慰藉,送给她的只是严厉的讥讽、嘲弄、羞辱,这个男权制社会没有给兰芝这样一个具有女性意识的女子留下任何的生存空间所以她愤慨而又凄凉地告白:“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然后毅然地签署了这份黄泉之约、死亡之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兰芝的签约是如此的果决,她的履约也是决绝的,“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刘兰芝的立约和践约是要证明自己的人格,但是,那里面还深深地包含着这个女性对焦仲卿这个男性的失望,对爱情的失望,对这个男权制社会的失望因此,刘兰芝的死不是为了殉情,如果是为了殉情她在被驱遣之后就应该选择这条道路;如果是为了殉情,她在被迫改嫁之后就应该想到死,刘兰芝是在受到丈夫的羞辱、嘲弄之后,改嫁的新婚之夜才愤而去死的刘兰芝要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尊严,证明自己的人格:她不是那种贪恋荣华富贵见异思迁的女子,不是那种言而无信不守承诺的女子,所以她死得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震撼人心,彰显了一份圣洁,一份纯正,一份刚烈,一份血性
刘兰芝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显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纯洁爱情的渴望,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的毁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问题便是男权制统治下的女性与婚姻问题刘兰芝是一个悲剧,但不是唯一的悲剧
《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异同点《梁祝》与《孔雀东南飞》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悲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由这些相同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相同点:1、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
2、发生的原因相似,都受到了封建家长的干涉或阻挠。
3、故事的结局相似,主人公都双双殉情而死;悲剧的制造者最后都被感化求和解。
主题相似,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被逼无奈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自私、狭隘、专制和无情,也都借此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4、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主角形象:这两个故事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以女主角为主要描写对象,突出女主角的品格,而相比之下,男主角的形象就显得黯然失色。《孔雀》中尤为明显地,描述刘兰芝的语句洋洋洒洒,讲述她被遣回家的那一部分时,更是采用了铺叙手法,大肆渲染,极力要表现刘兰芝的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高贵大方,而焦仲卿与之相比则显得软弱无能。梁祝中虽然没有像《孔雀》这样详尽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梁祝的故事是祝英台撑起的,梁山伯这样憨厚的书生那年代俯首皆是,而祝英台这样敢于女扮男装的女子则是寥寥可数。祝英台从巧计说服父母读书、到托师母说媒、到最后的殉情化蝶,在传说的主干上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而梁山伯则是一切局面的接受者。女子与男子在文学作品中和在现实生活中地位的倒挂,实在是耐人寻味。其实此后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现象,比方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觉得这和我们的民族心理以及社会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很幽微的关系。
5、结局的雷同:虽然两个故事,一个化孔雀,一个化蝴蝶,但是这种手法是雷同的。而这种浪漫手法的运用,则生动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希望他们终于能够打破这些障碍,终成眷属,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对他们悲剧的同情。
不同点:1、造成悲剧结局的原因不同:《梁祝》的悲剧是因为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所造成的。在封建社会,官分九品,人分十等,来自不同阶层的男女想要结合是被看做是大逆不道惊世骇俗的,而传统意义上的梁祝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主题:封建制度对爱情自由的残酷压制。要很好地体会这一精神内涵,个人推荐徐克版的**《梁祝》,其中有许多代表封建枷锁的意象。而07版梁祝,虽然是部好看的电视,本人也极为喜爱,但是作为一部要传递梁祝精髓的电视剧,它的表现力还是差了些,反而横生枝节,会干扰观众们的情感评判。而《孔雀东南飞》则相反,主人公一开始就已经是夫妻,所以在这方面并没有着眼表现。《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一种道德矛盾产生的悲剧:焦仲卿在母亲与妻子之间的进退两难,反映了亲情与爱情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与人物感情的矛盾——焦仲卿对母亲除了亲情,更多的是要尽孝,是外在的礼教约束和压制,他不能也不敢违背母亲的意志;而对刘兰芝,他是爱是情,母亲令其休妻,他矛盾为难,是人的真情至性使然,但当二者矛盾一时难以调和的时候,他选择了休妻,牺牲个人的内在感情,而屈服母亲,这是一种爱情向亲情的屈服,也是人情对人伦的让步。由此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礼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压制。
2、反映的问题矛盾不同:其实由第一点就可以推出这一点,梁祝是要控诉封建等级森严对人们爱情的钳制,而孔雀东南飞,更多的是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焦仲卿为了遵从母命而休妻,刘兰芝迫于长兄的*威,刘母对儿子的服从……,而且孔雀东南飞还提出了一个千古以来仍然存在并依然在社会上颇为重要的家庭问题,即是婆媳矛盾,关于这点,巴金先生的《寒夜》像是《孔雀东南飞》的再一次演绎。
3、一些细节的不同:如故事发生的年代:孔雀东南飞貌似是在东汉年间,而梁祝则要到东晋末年;结局的象征物:孔雀东南飞是变成孔雀(或者是鸳鸯),而梁祝,众所周知,是蝴蝶啦~~呵呵;
4、故事来源和流传不同:姑且这样说,其实就是说:《孔雀东南飞》是确有其事的,是记载在乐府诗里的;而《梁祝》则是四大传说之一,既然是传说,就体现了其集体创作性和广大人民的参与度,所以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有定本,而梁祝的故事则是众说纷纭。在流传人群上,《孔雀》在读书人中流传得更多一些,而《梁祝》则更深入人民内部,成为老少皆知的民间故事。 《氓》《孔雀东南飞》的异同点:相同: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性格:不同:1、性格上:《氓》:女主人公追忆氓之求婚--两人相爱--约定婚期的过程。相送,许以婚期,真心相爱。男人负心,女人无奈,喊出刻骨铭心的教训,以警示世间女子。抒情浓郁而强烈。女主人公:纯洁、诚挚、柔中有刚。《孔雀东南飞》:女子坚强持重、不卑不亢、外柔内刚。女子因遭婆婆驱遣,还家后又被兄长逼嫁,为守住于丈夫的誓言,夫妻双双殉情而死。2、对爱情悲剧的态度: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态度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
刘兰芝被婆婆休弃回娘家后,仍然忠于爱情,她与仲卿“结誓不别离”;当县令遣媒说亲时,她以“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而回绝;后来阿兄逼其改嫁,她与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到了成亲之日,她以“举身赴清池”的殉情行动,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家长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被负心郎遗弃回到娘家,遭到兄弟的讥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静下心来思考,“躬自悼矣”,独自伤心;她对负心郎不抱任何幻想,决然了断这场令其心碎的婚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刘兰芝温柔多情,在遭到爱情悲剧的打击后,以死殉情。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刚烈,在遭到负心郎的遗弃后,与负心郎断然决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