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收拾行李时的心理活动:焦躁不安。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刘兰芝与婆婆和小姑辞别的话,颇为有趣。诗中没有描写她对婆婆说话时的神态,这给读者留下来想象的空间。
可以猜想一下,依照她的性格及涵养,应该既不至于表现出怨怒之气,又不至于眉开眼笑若无其事。总之,她应该是不卑不亢地陈言:有可能低头细语,但不致于委琐卑贱;有可能抬头挺胸,但不致于趾高气扬。想象的空白留得恰到好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刘兰芝对婆婆的态度。
扩展资料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
现代心理学研究完全可以证明,焦仲卿最终追随刘兰芝自杀,其性格是有严重缺陷的。一个有正常思维逻辑和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不会因外界因素而随便自杀的,因为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而且这种轻生的念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只能是对生活一步步失望而且最终发展到绝望,自杀才会“水到渠成”地发生。再说,一个有着正常思维逻辑和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即使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与挫折,也不会随便对生活产生绝望的情绪就去自杀,而是会勇敢地面对生活和现实。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焦仲卿的自杀悲剧,在还是封建社会早期的东汉末年,封建礼教及家长制依然只是外因。归根结底是他母亲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而这种教育方式源于焦母本身是一个容易暴跳如雷的女人,她太拿封建礼教及家长制当“令箭”,动不动或“槌床便大怒”,或“零泪应声落”,软硬兼施,让仲卿的意愿丝毫得不到实现,把仲卿“培养”成了一个“拘谨懦弱”、身心严重抑郁的悲剧人物,这样,在他认为毫无自己伸展空间的时候,自杀,便成为他无可奈何的选择。
1 惊字有什么成语大全
含有“惊”字的成语有很多 第一个 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
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惊鸿艳影 惊鸿:轻捷飞起的鸿雁。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
多就远望而言。 惊慌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惶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魂未定 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惊恐失色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惊恐万状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惊蛇入草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惊师动众 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惊世骇俗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惊涛骇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惊天动地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惊喜若狂 形容又惊又喜,难以自持。
惊喜欲狂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惊心悼胆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惊心动魄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惊猿脱兔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
形容迅速奔逃。 惊才风逸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惊才绝艳 形容才华惊人,文辞瑰丽。 惊采绝艳 指文采惊人,辞藻华美。
惊耳骇目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惊风骇浪 比喻使世俗震动、极不寻常。
惊风怒涛 比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惊慌失色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惊慌无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惊皇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同“惊惶失措”。
惊惶失色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惊惶万状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惊惶无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魂动魄 形容十分恐惧。 惊魂夺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惊魂落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同“惊魂丧魄”。
惊魂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 惊魂摄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同“惊魂夺魄”。 惊魂失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同“惊魂丧魄”。 惊见骇闻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同“惊耳骇目”。 惊起梁尘 形容歌声高妙动人。
惊群动众 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同“惊师动众”。
惊肉生髀 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惊神破胆 形容极其恐惧。
惊神泣鬼 形容震动很大,十分感人。 惊世骇目 指使世人见而惊奇。
惊世绝俗 指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惊世震俗 世、俗:指一般人。
使一般人感到惊骇。同“惊世骇俗”。
惊涛巨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同“惊涛骇浪”。 惊涛怒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
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同“惊涛骇浪”。
惊天地,泣鬼神 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惊喜交集 交集:一起袭来。
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惊又喜。 惊喜交加 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惊又喜。
惊弦之鸟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同“惊弓之鸟”。
惊心悲魄 指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 惊心惨目 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
惊心褫魄 形容十分恐惧。同“惊心丧魄”。
惊心怵目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惊心吊胆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惊心吊魄 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同“惊心动魄”。 惊心夺目 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惊心骇目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惊心骇神 指内心感到十分震惊。 惊心骇瞩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
惊心裂胆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同“惊心破胆”。
惊心破胆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惊心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
亦作“惊心褫魄”。 惊心眩目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惊愚骇俗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 第二个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大惊小怪 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 担惊受怕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医生。比喻缓慢的行动赶不上紧急的需要。
失惊打怪 形容神色慌张或动作忙乱。也形容大惊小怪。
相惊伯有 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
心惊胆战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心惊肉跳 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吃惊受怕 受惊骇。
担惊忍怕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担惊受恐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耽惊受怕 担受惊吓。 鸟惊鼠窜 形容惊恐逃窜。
同“鸟骇鼠窜”。 鸟惊鱼骇 像鸟、鱼那种受惊的样子。
鸟惊鱼溃 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
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 鸟惊鱼散 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
同“鸟散鱼溃”。 魂惊胆颤 形容惊恐万分。
魂惊胆落 形容惊恐万分。 魂惊魄落 形容极度惊恐。
魂惊魄惕 形容十分震惊。 躭惊受怕 犹言担受惊吓。
雷惊电绕 雷鸣电闪。比喻落笔如飞的笔画。
失惊倒怪 犹失惊打怪。惊恐;慌张。
天惊石破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心惊胆颤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心惊胆寒 形容十分。
2 什么惊什么外四字成语没有“什么惊什么外”的成语,“外”结尾的如下:
昂头天外 昂:抬起。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暴内陵外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彻里彻外 从里到外,完完全全。
崇洋 崇:崇拜,推崇;媚:谄媚。崇拜外国的一切事物,向外国人献媚。
吃里扒外 比喻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
驰名中外 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到国内外。
出乎意外 用于意想、预料之外。
出人意外 超出人们的意料。
没里没外 里外不分,指说话做事不分场合。
安内攘外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昂首天外 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八荒之外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超然物外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超然象外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超以象外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吃里爬外 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概莫能外 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
刚中柔外 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古今中外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闳中肆外 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 而失去了主宰。
拒之门外 拒:拒绝。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九霄云外 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弸中彪外 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喜出望外 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逍遥法外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置身事外 身:自身。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直内方外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置之度外 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彻里至外 见“彻里彻外”。
彻内彻外 见“彻里彻外”。
出敌意外 见“出敌不意”。
出人望外 犹出人意表。
出于意外 见“出于意表”。
出自意外 出于意料之外。
遁迹方外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付之度外 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弃之度外 谓根本不放在心上。
权倾中外 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
逍遥事外 ①谓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氦顶份雇莓概逢谁抚京。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谓置身事外,毫不关心。
逍遥物外 谓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意出望外 出乎意料之外。
溢于言外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意在言外 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致之度外 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打里打外
事出意外
变生意外 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
3 以“生”结尾的四字成语有哪些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
百弊丛生 百:形容多;弊:弊端,害处。 笔下超生 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 髀里肉生 髀:大腿。
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髀肉复生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 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
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 寸草不生 寸草:一点儿草。
形容土地贫瘠,连一得意门生 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抵死谩生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东郭先生 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冬烘先生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恩若再生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恩甚怨生 给予太多的恩惠,反而会引起怨恨。
愤不欲生 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风趣横生 形容十分幽默、诙谐。
441 福过灾生 幸福到了极点就转化为灾祸。 456 苟且偷生 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
国计民生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好好先生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 虎啸风生 啸:长鸣。
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 祸福相生 指祸害与幸福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劫后余生 经历灾难以后幸存下来的生命。 荆棘丛生 荆棘:荆条蒺藜。
丛:聚集成堆。荆蔓 九死一生 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
也形容处在 钜学鸿生 学识渊博的人。绝处逢生 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绝路逢生 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枯木再生 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
比喻历经 兰芝常生 兰芝:兰草和灵芝草。比喻高尚的美德 利用厚生 利用:尽物之用;厚:富裕;生:民众 蝼蚁贪生 蝼蚁:蝼蛄和蚂蚁。
蝼蛄和蚂蚁那样的 妙趣横生 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 民不聊生 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 普度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 起死回生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
形容医术高明。也 情急智生 情况紧急时,突然想出应变的好办法。
人急智生 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忍辱偷生 偷:苟且。
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明 舍死忘生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
不死里逃生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素昧平生 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
彼此虽死犹生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谈笑风生 有说有笑,兴致高。
形容谈话谈得高兴 痛不欲生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万死一生 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 乌有先生 虚拟的人名或事物。
物腐虫生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 形具神生 形:形体;神:精神。
人的形体具备, 嘘枯吹生 嘘:呵气。枯了的吹气使生长,生长着 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 一切众生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衣被群生 衣被:给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应运而生 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 忧患余生 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 油然而生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芸芸众生 自力更生 更生: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 广文先生 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
②泛 白面儒生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 百死一生 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半死半生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笔底超生 犹言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
为了免 出死入生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重气轻生 指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 重义轻生 指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 刀俎余生 犹虎口余生。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底死谩生 底:通“抵”。
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抵死瞒生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同“抵死漫 抵死漫生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分烟析生 指分家。
分割财产,各自过活。锋镝余生 锋:锋芒。
镝:箭镞。指从刀箭下逃生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同“狗口里吐不 欢若平生 像平素久以相交一样地欢乐。 祸从口生 指言语不慎招致灾祸。
几不欲生 几:几乎;欲:想。几乎都不想活了。
见事风生 指遇事雷厉风行。慷慨捐生 慷慨:意气激昂。
捐生:舍弃生命。乐极悲生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乐尽哀生 犹言乐极生悲。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论辩风生 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
论议风生 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 卖文为生 指以出卖诗文所得来维持生计。
满坐风生 座席之间飘来清风,使同座者都能感到满座风生 比喻来者神气不凡,光采动人。同“满 木朽蛀生 朽:腐烂。
木朽腐烂就会生虫子。比喻 南郭先生 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 怕死贪生 贪:舍不得。
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破死忘生 不顾性命危险;不顾一切。
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 普济群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 普济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 七死七生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人不聊生 聊:依赖,凭借。
指老百姓无法生活下 人极计生 指人到绝。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命运的不幸是不言而喻的对待女性,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展示了她们的多面性,女性并未获得一个清晰的始终如一的评定在正统的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一个被严格限制的弱势群体就时间而言,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定,使她们一生被男性所掌握;就空间而言,“行莫回头,语莫露齿,作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窥必掩面,出必藏形” [1] ,使女性与外界的联系几乎隔绝当然更重要的限制是在思想行为上对女性的禁锢因此,封建道德和礼教的禁锢,依附于男子的卑微地位,使女性丧失了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承受了比男子远为深重的痛苦实际上正如林语堂所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女人就是女人,是不知道享乐的人”
传统的研究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 [2]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总觉得不够全面深刻走进《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总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呼之欲出从美学角度看,《孔雀东南飞》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领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的刘兰芝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形象画廊中一颗闪光的珍珠她的悲剧结局增强了其形象美的无穷魅力,使这一形象有着无以伦比的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富有传统底蕴的美
(一)天生丽质的形象美提起人的形象美,人们常常以为只有西方才重视和欣赏,如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因为争夺绝代美女海伦而引起的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审美价值《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实例首先看将要被婆婆休弃回娘家的刘兰芝晨起梳妆的正面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即将辞行的复杂心境中尚见兰芝光艳四射,可以说其貌美艳绝伦,堪于海伦比美
同时作者又运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笔法———侧面烘托一笔,也可见其美妙无双刚刚“还家十余日”,县令使遣媒人来,回绝了县令的“窈窕世无双” “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又有太守的遣媒“结大义”,可见兰芝的美貌已传扬乡里,芳名远播,德行服人,赢得四方才子仰慕但就是如此貌美的女子,却被焦母所遣作者把刘兰芝的形象刻画的越美,越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悲剧意蕴
(二)勤劳善良的品德美勤劳善良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刘兰芝也不例外在某些人看来,“丈夫经营家计,女子不能生财” [3] ,因而女性必须从事劳动,如“描鸾刺凤”、“挑花绣枕”、纺织作衣《孔雀东南飞》中作者写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停息”,可谓起早贪黑,勤劳有加又写她“三日断五匹”极力强调她能织布另外,兰芝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这些都突出表现了她的勤劳善良,那“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句,更能看出她勤劳能干的一面
(三)知书达礼的心灵美作者所塑造的刘兰芝,在封建社会看来,是一个妇德完美的人物她“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多才多艺、很有修养仲卿的“女行无偏斜”进一步说明兰芝的被遣,完全是焦母无端的厌恶与挑剔,即使这样兰芝辞别时仍旧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小姑告别时,又叮嘱其“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她内心其实是非常孝敬婆婆的,尽管婆婆对她是那么薄情接着对小姑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可见她与小姑关系非常融洽我们知道姑嫂关系难处,但兰芝对小姑的情义,可以看到她“和于家”的品德:“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洒下的是一片真情、“始扶床”“如我长”的感慨,“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久,嬉戏莫相忘”的叮咛,感人至深这些都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其心灵之美无须多言
(四)情笃意深的女性美女性对爱情是执着的,“女人重视爱情甚于她的生命”(居里夫人)也正如黑格尔所言:“爱情在女性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到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光焰被狂风吹熄掉”[4]第2卷刘兰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诗中写刘焦二人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别情之盟、”“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的“抗婚之誓”,以及“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殉情之义”⑤,都足见兰芝对爱情的坚贞她对焦仲卿的情笃意深,恋情浓烈,充分体现了我国女性特有的美德
二、闪烁现代光彩的亮丽女性
(一)聪慧不屈的人格美鲁迅曾说:“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抗暴,这是中国女性所特有的韧性《孔雀东南飞》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兰芝的美丽聪敏、勤劳能干、知书达礼和善良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的背后却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反抗性格与理性认识
首先开篇“诉苦衷”的场面,不仅让我们得知兰芝的美德,更让我们看到兰芝认识问题的清醒态度:“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曰公姥,及时相遣归”从仲卿请求其母的对话中证明兰芝的判断是准确的,原因正如兰芝所料,决不是“织作”问题,而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正是兰芝的“自专由”刺痛焦母这个家庭封建霸主的神经,被驱赶已是不可挽留之势聪明的兰芝,通过仲卿的试探,更证实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当仲卿求母失败后,仍抱有幻想:“卿但暂还家,吾今日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兰芝便冷静地告诉仲卿:“勿复重纷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这是多么深入而精辟的理性认识,事情的发展正如兰芝所言
其次从“起严妆”外貌描写中不仅可窥兰芝惊人之貌,更让读者感知兰芝撼人心魄的倔强与自尊请看“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首饰不可谓不精致,这些衣着不可谓不精美,反复装饰不可谓不精心,如此场面不可谓不精彩刘兰芝此时,包含对焦母的怨怒,深藏对焦仲卿的眷恋,满怀对前途的忧虑,真是百念缠身,万感穿心兰芝本应无心于服饰,无意于容颜,可她却从头到脚极为华艳地打扮了一番,她是漂漂亮亮嫁入焦家的,也要漂漂亮亮地离开焦家,以示她“实无罪过”她要走得体体面面,决不在她婆婆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显得很伤心的样子她这样精心打扮,是为了做人的尊严,仿佛英雄赴刑场,要衣冠整洁,昂首挺胸她心上滴血而眼中无泪,胸中燃火而面无表情,这是多么倔强与坚贞的性格、气节
(二)强烈的女性自由意识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婚姻完全是按男性的思想和利益设立的,而全然不会考虑作为女性的爱情和自由男权制的婚姻制度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先在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女性无条件地服从男性这是在女子未出嫁时就预先形成的习俗和法律在男权制婚姻契约中,女子一当出嫁,就被迫与这种男权制契约签约在男权制契约的规定下,无数的女性埋葬了自己的人生自由和爱情自由,即使是女性本身也是按男人的需要设计的
《孔雀东南飞》在叙述刘兰芝被休回家时,刘母的惊骇和质问的那段话是颇能说明问题的:“阿母大拊掌:‘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刘母的惊骇在于,她是按封建礼教的规范来塑造女儿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符合男性的要求,既然被丈夫休回家,就是女儿没能符合男性的要求;刘母的惊骇还在于,女儿不符合男性的要求就是不符合社会的规范,就是一种大逆不道,因而也是一种耻辱由此可见,刘家让刘兰芝学习“织素”“裁衣”和“弹箜篌”“诵诗书”,并不是要使刘兰芝成为一个思想、精神、个性更丰富的女性,而是要塑造成一个更符合男性需要的女人,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找到更好的人家刘兰芝是刘家按照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范而塑造出的理想女人形象
但是,刘兰芝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不同于男性规范的理解,她认为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是这样一个会女工、懂艺术、通诗书、有才学、有情感的女性,是应该有自己理想的爱情的,是理应得到丈夫疼爱的,是理应拥有一种美满甜蜜的婚姻生活的在刘兰芝的婚姻观里,是有着女性的自由意识与爱情追求的,她认为她所签署的是有着和男性几乎一样地位的女性自由的爱情契约,所以她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获得人性的自由,要求挣脱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而获得爱情的自由,要求挣脱女性作为婆家劳动工具的限制而获得生活的自由因而,她才会有“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不满,才会有“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抱怨,才会有“君家妇难为”的慨叹,也才会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愤激当然刘兰芝并不是要真的离开焦仲卿,不是要毁弃这份婚姻契约,而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维护自己作为女性的爱情契约因为现在的这种婚姻生活,与她所想象的爱情相去甚远,而她的追求又是源自于她作为一个女性与自己情窦初开时就朦朦胧胧产生的爱情理想之间的签约这种先于婚姻契约的爱情契约就必然地与焦仲卿的男权制婚姻契约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刘兰芝的女性自由意识使她反感于焦家的男权思想意识对她的种种束缚、限制和规定,向往着一种自由的爱情生活
(三)视死如归的悲壮美兰芝被休回家,尽管她为她和焦仲卿的“别情之盟”做出了种种努力,拒绝了县令和太守的求聘但是,最终她迫于重重压力,无奈地违弃了约定但那是被逼迫的结果,刘兰芝无力抗争这种无所不在的男权制因而,违约的罪责在男权制的思想意识,而不在刘兰芝作为另一方的焦仲卿,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践行这份契约,只是在得知刘兰芝违约之后,他才“因求假暂归”,才匆匆忙忙来和刘兰芝见面他明明知道自己不曾为践约付出过任何努力,仍然要讥讽、嘲弄、羞辱刘兰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并进一步嘲弄地说“卿当日胜贵”
表面看来,是刘兰芝违背了诺言,但实际上,焦仲卿才是契约实际的破坏者是焦仲卿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力量再迎娶兰芝,才造成了兰芝的被逼再嫁焦仲卿不检讨反思自己的不能践约,反而讥讽兰芝,把破坏契约的责任推卸给兰芝当兰芝再嫁已成事实,焦仲卿当着兰芝的面愤而提出“吾独向黄泉”,其实他并不是真的要去死,而是对兰芝的谴责和施压,是对兰芝羞辱之后的激愤之词,是对兰芝的再嫁无力改变的恐吓之词,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极度失望和悲凉因此,尽管焦仲卿是黄泉之约的立约人,但焦仲卿的履约却是被动的迟缓的不情愿的他是在得知兰芝践约之后,“心知长别离”,而且是“徘徊庭树下”,然后才“自挂东南枝”的他的践约是在兰芝践约之后,那是因为他已无力改变这份契约,就只能去践行这份契约了这份黄泉之约带给他的是“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的恐惧象征,但他又无法违背自己订立的契约,所以他“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最终只能无奈地履行自己订立的契约
从实际上看,刘兰芝才是黄泉之约的立约者因为尽管她已被驱遣回家,但她还在绝望中抱有一丝希望:渴望丈夫能实践他的誓言,能履行他的契约———真的来重新迎娶她,焦仲卿是她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能给她帮助、理解的人,却在她身心疲惫之时雪上加霜,不仅没有对她的苦难予以一丝一毫的慰藉,送给她的只是严厉的讥讽、嘲弄、羞辱,这个男权制社会没有给兰芝这样一个具有女性意识的女子留下任何的生存空间所以她愤慨而又凄凉地告白:“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然后毅然地签署了这份黄泉之约、死亡之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兰芝的签约是如此的果决,她的履约也是决绝的,“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刘兰芝的立约和践约是要证明自己的人格,但是,那里面还深深地包含着这个女性对焦仲卿这个男性的失望,对爱情的失望,对这个男权制社会的失望因此,刘兰芝的死不是为了殉情,如果是为了殉情她在被驱遣之后就应该选择这条道路;如果是为了殉情,她在被迫改嫁之后就应该想到死,刘兰芝是在受到丈夫的羞辱、嘲弄之后,改嫁的新婚之夜才愤而去死的刘兰芝要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尊严,证明自己的人格:她不是那种贪恋荣华富贵见异思迁的女子,不是那种言而无信不守承诺的女子,所以她死得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震撼人心,彰显了一份圣洁,一份纯正,一份刚烈,一份血性
刘兰芝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显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纯洁爱情的渴望,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的毁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问题便是男权制统治下的女性与婚姻问题刘兰芝是一个悲剧,但不是唯一的悲剧
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立体的,既有社会的,又有家庭的,个人的。
从社会原因看,封建社会礼教束缚的必然结果。
从个人性格看,这与焦母、焦仲卿、刘兰芝的性格非常有关。
先说焦母。应该说焦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也是个很能干的人物,所以能够在焦父去世之后把焦仲卿培养成人,还让他进庐江府做了小官。也因为如此,才使她说一不二,性情暴烈。
再说焦仲卿。自小在这样一个能干而刚强的母亲的荫庇之下,自然办事很难自作主张,使刘兰芝提出自遣而焦母坚决不留刘兰芝的时候,舍不得来也要舍,一任兰芝遣归。
最后说刘兰芝。她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形象光彩照人。但是其性格却也是刚强鲁莽。她聪明能干、辛勤持家,而得到的却是焦母的百般刁难,这使她愤愤不已,毅然请辞。
这样的三个人走到了一起,悲剧则是在所难免的。
焦母与刘兰芝,正恰如生姜对辣酒。焦母认为刘兰芝是“此妇无礼节,行动自专由”,虽没有否认刘兰芝的勤劳与才干,但认为她个性太强,行动太自由,不听婆母的教导;而刘兰芝则认为自己“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认为自己为焦家付出了很多,焦母实在故意找茬。
事实如何呢?
很有意思的是,诗里始终并没有直接写婆媳的直接冲突,所写的是,刘兰芝在丈夫面前耍性子,焦母在儿子面前发脾气。从这一点看来,直接冲突并不是没有,而是已经过去了,现在该做的是善后工作。
因此,刘兰芝自清遣归只不过是对深爱自己的丈夫下一道通牒,敦促要挟丈夫在婆婆面前为自己辩护,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空间罢了。
问题是焦仲卿并没有刘兰芝所想象的那么高的能力,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只能是唯母命是从,这就给焦母顺水推舟“遣去慎莫留”创造了最佳时机。
我们读《孔雀东南飞》还会发现,作为一个弃妇,刘兰芝离开焦家很有意思,她一反常人的做法,把自己打扮得“精妙世无双”。窃以为,她这样做不外乎让焦母改变看法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向焦母示威;同时也给焦仲卿留下美好的回忆,让他永远牵挂着自己。
最遥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是什么呢?有人觉得,距离会让人产生隔阂,产生嫌隙,慢慢的变得陌生;也有人说距离可以产生美,适当保持一些距离,可以保留一些新鲜感,让感情加温。我选了几篇讲述”最遥远的距离”的文章,一起欣赏吧。
最遥远的距离1什么是距离?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单位长度就是距离。那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也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的心思。
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生与死,是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那么远,而生就像是地上的世界,死就是天上的世界。你永远不会知道天上都发生了什么,也永远不会知道距离是多少。
丁字路口的小狗经历过的应该是少数人也经历过的,小狗的妈妈躺在地上。鲜红的血液在它周围流淌着,此时的他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陪伴在他的孩子身边了。也不能再跟随着他的主人去散步了。小狗在无助地望向他的妈妈。时不时的在妈妈身上蹭一蹭。终于他的眼泪流了下来,心疼的舔着妈妈的脸。像是在说"妈妈你快起来。"就这样,他的妈妈离他远去了,去了天上的那个世界,小狗使出全身力量把妈妈拉到路边。依偎在狗妈妈的身边,他还在享受着最后一点温度。
生与死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距离也是最遥远的,因为死便是离开了这个充满活力和生命的世界,去了另一个黑的世界,那里永远都没有五彩缤纷的活力,有的只是黑白两色。
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生命距离黑白世界很远。当我们想念那些人或物时。只能通过剪留下的照片来怀念他们。他们离这个具有生命的世界是有多么的远啊?而这两个世界的距离是说不完的单位长度。
遥远的距离由很多,不吃,但是只有生和死的永远分别才是最遥远的……
最遥远的距离2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或许是无边的宇宙,又或许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但我认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窗,莫过于人心的欺瞒与背叛。
无边的宇宙。自我国古代起,就有许多与日月星辰相关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给月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类也从不断的实践中,掀开了这层面纱——原来,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吴刚,这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国古代有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他们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古代小农经济下的人民生活一致。可见,神话传说也并非凭空想象,也包含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我国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也以嫦娥命名。宇宙的神秘早己不是秘密,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畅游宇宙的快乐,所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非无边的宁宙。
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每当清明时节,人间便是一副寂凉的最象,人们都在怀念死去的亲人,朋友,爱人。但在怀念中悲伤中,是否想起亲人,爱人,朋友的美好期盼与祝愿,若为生死相许的恋人,一方逝去,另一方便感到悲痛欲绝,更有甚者甚至迫随恋人而去,这样“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广为赞颂。但我认力,生者,应该代替他们的爱人,去完成一些死去的人还没来得及做的事。如若对方有父母,可以替对方尽孝,生者与死者虽为阴阳两隔,但他们对爱,永远忠贞不渝。所以,世界上最道远的距离,并不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
人心的欺骗与背叛。在当今社会,时常出现一些欺诈现象,比如老人摔倒,有好心人将他扶起,却被家属控告,这让许多的好心人寒了心,更有人学起“碰瓷””的行为,向别人敲诈勤索。在整个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不良风气,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里。比如其一老人突发疾病倒在地上两个小时,路上的行人也只是随便一瞄,又走开,最后老人死亡,不是他们不去扶,而是不敢,怕被“碰瓷”的心理让他们不敢贸然出手相助,甚至不再关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互相欺骗,难道不是世界上最盗远的距离吗?
所以我认为,人心的欺骗和背叛,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最遥远的距离3距离,是跨越千古世纪而无法磨泯的记忆,可时代的漫长,却无法淡逝那熟烂在鼻间的墨水味;距离是闭眼用心品味却无法渗透的神秘,可笔尖的流速,却无法释透那堆积在时光里的内涵……
一页页翻阅,我静默而无绪地看着书本上一行一行的“裸字”─没有,这让我心神有些不定了。不明白为何上古世纪,那些尽为陈迹的文人墨士的过时作品,要放在这完全现代化的世界让人头痛。
难道不是吗?时代的更迁,世界的先进发展,早就将古人的愚昧无知剔除在了现代化之外。“之”、“乎”、“者”、“也”这些老掉牙的烂调儿,还得让现代人明明哭丧着脸,却仍要装作淡定地“吟唱”在嘴边,甚是为难!
无聊中的一睹,那飘走的,目光又忽地集中回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隐约中,我似乎看到一抹孤寂的身影,在残月的映照下透出落寞的气息,在深院里,忧郁地眺望着远方,庭院中的梧桐,无助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一股萧条之感涌上心来,我顿了顿,有些诧异。
心宁神定地读完这首诗,脑海中演绎的画面也淡乎下去了。
现在充在内心的情绪,该是哪一位呢?该是诧异吧!映入眼帘的文字,在脑海中编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竟是这般真实的写照!亦或是许是疑惑吧!漫长的时代,阻隔着我的视线,我只能依稀看到某些还没法泯去的画面。为何他如此落寞?那堆积在时光里的内容,不断传送到的面前,不知所措中,我忽然觉悟了。
纵使时间的距离再长,也不能磨灭、消逝掉那些滞留在时光里的文化。纵使横跨在古今文化之间的河流流水湍急,那相互抵触的文化仍会悄悄融合。然而无法解决的,却是现代青少年的心态问题。
“久远的历史只是过去,该多学习现代文化”的观念扎根于青少年的心里,“我学不通读不透”成为青少年拒绝古文化的一种借口。于是,那些注解详细的作品在他们面前,以最遥远的距离望着他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让外来人士观之即叹的魅力,难道从此以后,都会成为青少年拒之于外的“最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吗?
最遥远的距离是一叶障目后的天空——触目可及。
最遥远的距离4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泰戈尔
梦把空间缩短了,把时间凝固了;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离别、没有痛苦。梦,使人永远年轻,使人不愿意醒来。但我们还是醒来了,承受着现实瘢痕累累的疼痛醒来了。原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鱼与飞鸟的距离,而是现实与梦的距离……
陶渊明憧憬着这样一片世外桃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切都那样单纯、美好,令人心之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在那里,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压迫和战乱,但现实仍是这样无情横亘于梦境之中,最后得来的也不过是“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他的无奈,他的焦灼,他的梦想,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只能寄寓于文字之间。
张爱玲,那个从容穿梭于文字与梦魇的痴情女人,在自己的感情与生活面前竟仓皇得手足无措。她与胡兰成,何尝不曾幻化过平凡与点滴的幸福生活,何尝不曾相许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但零落的幸福在悲哀的现实中于这个女人是那样的吝啬。一举首心醉,一低头心碎。一条路,一个人,两行泪。梦境如昙花般绽放得如此绚烂,绚烂得令人不安;而现实,终将归于沉寂,沉寂得无比遥远。
也许这就是生活:热闹伴随着寂寞,浮华掩映着苍凉。太沉迷于某些美好的东西,面对现实的将是一个孤高冷傲的背影。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劝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在阮籍的醉酒与嵇康的坚持之间只有一步,但终因这一步如此遥远,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或许,天边的流云早已看穿了飞鸟的思念,海中的水藻早已懂得了鱼的悲哀。于是,它们叹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鱼与飞鸟的距离,而是现实与梦的距离……
最遥远的距离5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明明坐在一起,却都低头玩着手机。
欣然伸了伸懒腰,往窗外望了望,太阳还未完全升起,但四处早已被机器的“轰隆”声笼罩。望着又比昨日多出的几幢高楼,欣然有些无奈地整了整衣冠,向大街走去。大街的两旁高楼耸立,四周弥漫着花草的清香,街上一尘不染,昨日堆在这儿的足足两层楼高的建筑木材,早已不留一丝痕迹。欣然笑了笑,有些感慨。
四周除了脚步声就没有其他声音,这使本就有些冷清的早晨多了些许凄凉,曾经见面时那熟悉的笑容早已化为乌有,只剩下那层包裹在每个人四周的屏障。街头的环卫工人只顾低着头,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过往的行人也只低头看路,脚步中写满了匆匆,擦肩而过的人们甚至珍惜着抬头看对方一眼的时间。欣然有些理解那近乎完美的城市和火速的效率的来源了,但在那一尘不染、被高楼包围着的街头仿若少了些什么。
又走过几条同样凄凉的大街,又遇到许多同样冰冷的面孔,欣然迈进一家早餐店。随意点了几份小食,向四周张望,透明的玻璃对面就是厨房,厨师们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从第一个到第一百个,几乎一成不变。欣然有些发愣,小食已送到桌前。一只手撑着头,享受着早风的凉意,一口豆浆从喉咙慢慢流到胃中,全身又温暖起来。心情大好的欣然含笑抬起头,面对的却是像队列般整齐的一排冷漠的侧颜,手以相同高度举着手机,手指飞快而又不失节奏地划动着,眼睛也随之移动。欣然苦笑一下,看来慢节奏的自己是如此格格不入,这碎片化的生活使大家都不用思考,像机器人一般工作着。
欣然的眼前似乎浮现了一块块透明玻璃,隔于每个人之间,将原本近在咫尺的距离全都分为一块块锋利的碎片。十年前人们那熟悉的微笑,餐桌前的谈笑声仿佛近在眼前。欣然的心凉了一半,仿若无论怎样也突破不了那一块块碎片玻璃,欣然冷着心走出街头那家早餐馆,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
城市的一草一木,一幢幢高楼大厦依旧是那般美丽,但美丽的背后却是……那碎片化的距离,碎片化的工作,碎片化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希望十年后的今天,不要出现那个童话中的社会,不要出现那个碎片化的距离。
即使美丽不复存在,也请给我们留下触手可及的温暖。
最遥远的距离6“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泰戈尔这样写道。其实不独爱情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便是心灵间的距离。
现代的科技发展极其迅速,但是现代的社会却恍忽间变得人心淡漠。楼房越建越高,几乎要耸入云巅。但这不仅仅使空气愈来愈稀薄,就连人们相互的了解也愈加稀薄了!试问现代人:在你们关上防盗门的刹那,是否怀念过那些四合院?尽管简陋,但人们的心却紧紧相连。
每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人生一路,处处有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的千层底缝进了亲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心灵间的距离临界了咫尺与天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颦一笑之间饱含了对恋人的思念……
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情,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如若无情,心灵间的距离恐怕连光年都无法丈量。
最遥远的距离7拿到这个题目,我想了很久很久。没人知道最遥远的距离有多远。曾记得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在我看来,距离的远近决定于个人的感情。当你想得到某物却无法得到时,当你失去某物却无法挽回时,你才会知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含义,你才能体会得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悲哀。
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可会有一万个答案。但是无论他的答案是什么,所回答的必定是他渴望的。也正是由于这段距离,给予了人们走向成功的动力,正是由于哥伦布的渴望,使得欧美大陆间漫长的距离被征服,正是阿姆斯特朗的渴望,使得地月间那一线的距离被串联。在中考临近的日子里,在申奥临近的日子里,大大小小的计时牌都在提示着我们距离越来越近。它为什么会给我们压力,给我们动力,给我们那满怀的激情,不是这段距离,不是我们心急,而是我们对距离背后那成功的渴望。
老人们坐在摇椅上,把着草扇,唏嘘着当年的岁月,那是对青春的渴望。病人们卧在床榻中,捧着热茶,承接着明媚的阳光,那是对健康的渴望。我们坐在这教室里,捧着课本,读书学习,就是为了和自己的目标减少距离。
我们的答案都不相同,却各有各的道理。古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爱情。近有“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情。而对现在的我来说,最远的距离是当一名生物学家。这是我从小的梦,并一直没有放弃。谈到这我不免要感叹几句:人们总是随着见识的广泛而修改自己的目标,因为觉得自己达不到那段距离。小时候人人都想当科学家,人人都想上清华北大,但又有几个人坚持到底?其实本没有最远的距离,不要自己吓唬自己,目标很近也很远,但是我坚信它很近。
在距离的路上,铺满了勤奋的砖。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有充沛的体力,有灵活的头脑,还有用不尽的汗水,磨不灭的毅力。最远的距离,可能……只在你的脚下!
最遥远的距离8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 年少懵懂的孩子,总是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而煞费苦心的父母,又总是以一种说教的口吻来命令自己的孩子该做什麽不该做什麽。于是,一个叫做“鸿沟”的词产生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世截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泰戈尔精辟的诗句写出了爱人与爱人间的距离。 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忙于升职加薪,忙于察言观色。只有在失意困厄时,方才想到朋友。更可悲的是,昨天还春风得意的你,今天就两手空空,这其中的落差竟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一手导演的。闹剧。
朋友与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 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整个地球就如同一个小家庭,但它却怎麽也拉不近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需要理解来冰释。难怪人们一直要高呼:“理解万岁!”父母理解到孩子的贪玩儿不过是一时的难以把控,孩子理解到父母的一些激烈言辞不过是一时的心急,那麽我们将享受亲情的温馨无限,感受家挺生活的其乐融融。
爱人与爱人的距离,需要坦诚来消融。未必要有梁祝双 双化蝶的惊天动地,也未必要有兰芝与仲卿“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悲怆感人。只要彼此坦诚,“错过”、“误会”的字眼才不会在爱人与爱人之间寄生,才会“有情人终成眷属”,才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朋友与朋友之间的'距离,需要真诚来缩短。真诚地 为朋友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真诚地帮助处在困境中的朋友,真诚地 给朋友提意见。我想这世上将会又多出几队伯牙与子期。 有了爱,亲情 、爱情、友情,才能焕发出流光异彩的容光,才能汇聚成奔涌的大河 ,冲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但可以是最近的。我希望看到所有人的脸上都挂着因获得爱而流露的幸福的微笑!
最遥远的距离9最遥远的距离,是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隔着一堵厚厚的心墙。——题记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航海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在海洋里看不见海岸,找不到归途的方向。”攀登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山顶到山脚的距离,因为这一路的攀登是艰辛困苦的。”,面对亲人的别离,有人会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永别。”但是,我认为,最遥远的距离是心灵间的距离,是人心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古今往来,有多少像这样的例子。你看,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个活生生的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就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也不免成为穷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围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视他人,不同情可怜之人。当孔乙己偷盗别人财物而被追打时,周围群众只是冷冷地站着笑,不时又指手画脚地对孔乙己冷嘲热讽。这种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入木三分的人际形态便划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想,如果当时的人能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怜悯之心,多几句关怀安慰的言语去关心孔乙己,那么,也不至于他后来无故的离开人世。孔乙己和周围群众的距离便是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道划开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的距离。
2008年的那场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患难见真情,当巨大的石块压在受难者的身上,我们国人的心如刀绞,解放军展示也义不容辞的站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帮助无数受难群众脱离苦海。此刻,人们血溶于水,用团结友爱的力量铸就钢铁般的长城,距离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语不再是障碍,只因你我心连心。
说到这里,我便想高声的赞扬那驻扎在灾情第一线的解放军和志愿者,是他们挽救了一条条可爱的生命,是他们众志成城的勇气缓解了灾情。然而,该批评的是那群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们,是他们腐朽的心灵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们。最亲近的距离,莫过于灾难下人们团结一心的精神。
最遥远的距离,是一条划不开的隔膜,是一道隐形的线条,是一根连接爱心、同情心和友爱之心的绳索。让我们打破这遥远的距离,用双手送给他人温暖,用行动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友善的情感!
最遥远的距离10有人说,距离产生美。对于恋人,有距离才能让他们彼此思念;对于好友,有距离才能让他们的友谊长存;对于家人,有距离才能减少摩擦,生活愉悦。然而这距离该是多远,最遥远的距离又是什么?
距离,或许是起点和终点连成的路程。亦或许是两颗炙热的心触碰时的不安,也可能是生离死别,一别千秋的念想,或者是种种现实扩大的和理想之间的那道鸿沟。很多距离,最终会演变成分离。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而这99%的汗水该是走多少路,拥有多少距离而收集而成的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那么遥不可及,这些阻碍是不是放弃追求的原因?对于理想,没有了当初的那份热忱,对达到巅峰再不抱任何幻想,渐渐与理想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吧!
关于爱情,我们都了解得太少。总有一个人会默默地为另一个人付出着,应该彼此相爱彼此心疼。可是两座城市之间的纷纷扰扰给这对恩爱的恋人给予了莫大的打击;也可能是每天都在一起,但总是同床异梦,感觉早已走不进对方的心中,因此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如果爱情,可以看天气决定,那又怎么去适应四季分明,如果爱情,可以随心情决定,那又怎么去抵挡月缺阴晴,感受那份波澜不惊?或许彼此间渐渐少去的问候与信任,应该是最遥远的距离吧!
面对过生与死的人,应该可以感受到一别千秋的那份伤感。至亲至爱的人,从此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独留一张冰冷的照片伴随每一个思念的日日夜夜,从此天各一方,该用什么方式去寄托心中那份浓烈的思念呢?生与死的不知所措和孤独,才是最遥远的距离吧!
距离,总会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的胆怯和空洞,最遥远的距离,在每个人的心中应该有了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些距离,是时间可以抚平的忧伤;有些距离,是生生世世难以到达的彼岸。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遣归的原因,传统的解读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是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一些文学作品中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这些形象无不打上封建礼教罪恶的烙印。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凡是描写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作品,究其根源,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封建礼教的迫害。这没有错,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而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本身就是在封建制度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大背景,是深层社会原因。所以后人在研究古代文学时,都习惯性地用这个深层社会原因来概括。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文学本身的、多视角的研究,更应从作品本身交待的事理中探讨其他原因。《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遣归,自然有封建礼教的罪恶,但透过作品,我们依然能看到造成她悲剧的其他原因。
一、门户不当是刘兰芝被遣的潜在原因
在封建社会,门当户对是婚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否则,即便结了婚,也常常有被抛弃的危险。在《孔雀东南飞》中,门户不当是刘兰芝被遣的潜在原因。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可以看出,焦刘两家社会地位并不一样;从刘兰芝辞别焦母时的自述“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也可得到印证。有人认为,焦母之言是劝儿弃妇的开导之言,刘兰芝的话则是自谦。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也不能否认诗句本身表意的实指性———焦、刘两家确实门户不当,至少是不完全对当。从“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论来看,焦、刘两家门户不当是“源于生活”的事实,但也有作者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高于生活”的焦母劝儿和刘兰芝自谦之言,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则更为确切。假如焦、刘两家确实门当户对,焦母应该明白,以“贵贱”之说开导儿子只会让儿子更加反感,她完全可以用别的话劝导儿子,因为焦仲卿是知事明理的,也是善良的,只是性格有些懦弱罢了。也有人以县令和太守派人到刘家提亲为由,说刘家家世并不比焦家差。本人以为这只是作者为了更加突出哀婉的悲剧主题,有意安排的虚构情节,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不可为据。难道县令、太守还找不到更合适的儿媳而要娶被遣归回娘家的刘兰芝吗?在封建社会这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在焦仲卿和刘兰芝成婚初焦母为何没有“严把”门户关?唯一符合情理的解释是因为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勤劳美丽、知书达理让焦母忽略了对门户更为严格的要求。但门户不当的影子随着婆媳共同生活当中的磕磕绊绊,逐渐淤积成了焦母心里的一块心病———“吾意久怀忿”,不去何快?虽然焦母认为门户不当,但当初是自己“失职”,时至今日也就不便以门户不当遣归刘兰芝,所以便强词夺理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理由要求焦仲卿遣归刘兰芝。
刘兰芝自嫁到焦家,言行举止完全符合封建道德礼数,“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但还是讨不到婆婆的喜欢,何也?就是焦母心中一直潜伏的门户不当的思想作祟。
二、刘兰芝未育是遭遣的根本原因
《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休妻的理由“妇有七去:不顺从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1]刘兰芝到底因何而被遣呢?焦母的回答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的倾诉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焦仲卿对妻子的评价是“女行无偏邪”,显然,焦母和刘兰芝的回答完全相反,但作为有着双重身份的焦仲卿,一边是应该孝敬的母亲,一边是相许一生的爱妻,两个亲人对他同等重要,在关系到或违背母命或休妻这样重大的选择面前,只有他的回答是客观的、可信的,说明焦母所说的“不顺从父母”的遣刘理由并
不成立。诗的开头对刘兰芝的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这是我国古代文学普遍惯用的人物塑造手法,如《陌上桑》对罗敷形象的描写,虽然不一定是实指,但是表达的主题却是明确的,即是对主人公聪明能干、勤劳美丽、知书达理的美好形象的赞美。由此肯定,对于这样的女子,“*”、“妒”、“有恶疾”、“多言”、“盗窃”等均不
符合作者对她大肆赞誉的本意,很显然,这些罪名是作者在对她的赞美中就已排除掉的,诗中也没有一处提及到。那就是“无子”的理由最有可能了,而且全诗只字未写焦、刘有无子女;即便在刘兰芝决定回娘家,辞别焦母、丈夫、小姑时情重义长的托词中也没有提及子女,可见刘兰芝确实没有生育。在封建宗法社会里,男婚女嫁完全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未生育显然犯了封建礼制的大忌“无子罪”。但焦母何不以此为由名正言顺地遣归刘兰芝?这样做非常符合封建礼制,却要编造事实说成“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呢?那是因为刘兰芝嫁到焦家才刚刚三年(共事二三年),在时间上,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按常理,三年的夫妻生活应该有子女了,但却一直没有。是她们夫妻暂时未要?也不合情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她们最根本的职责,况且对于家境较好的焦家老母来说,抱孙子、传香火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作为同样知书达理的焦、刘夫妇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刘兰芝没有给焦母满意的表现。又因为刘兰芝年仅二十,年龄并未超过生育黄金期,目前未生育,并不代表以后不生育。这是大家都懂得的普通道理,焦母理应是知道的。所以,以刘兰芝不生育为由而遣之的理由难以成立,故而焦母选择了可大可小、可轻可重、没有实际标准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遣归刘兰芝。刘兰芝婚嫁三年而不育,让焦母对自己家族的香火传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她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秦罗敷”身上了,焦母将为了家族的利益坚决实施她的计划。面对为媳妇求情的儿子,焦母的回答是“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一个“速”字,一个“慎”字,道出了焦母已迫不及待遣送刘兰芝的急切心情。“在焦母心中,兰芝的一切优点都不能弥补她未育子嗣之缺陷,因而导致了她被遣的命运。”
三、婆媳性格不合是造成矛盾不可调和的情感原因
焦母对儿媳的不满起因是门户不当,但还不至于因此狠下决心遣归刘兰芝,婆媳性格不合造成不
可调和的矛盾,更加坚定了焦母遣归刘兰芝的决心。焦母作为封建家长的代表,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尊严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自己唯一心爱的儿子也只能顺从。地位和尊严使她极尽偏执,事事都必须符合她的心意。而对于有着个人追求和思想的刘兰芝来说,同样执拗地认为,自己走得端行得正,勤劳持家,孝敬婆婆,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不甘在无理取闹的婆婆面前忍气吞声,从而加剧了婆媳之间的矛盾。从她自请遣归和向焦母辞别时的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中,可看出她不卑不亢的做人原则和个性,也可感受到她性格的执拗。因此,对于一个这样性格的儿媳,焦母是很难驾驭的,使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尊严受到了威胁。尽管刘兰芝在现代人的眼里几乎是完美的,但在当时的焦母眼里,这种执拗却充满了叛逆,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话就反映出刘兰芝不顺从家长的意味。焦母极力维护自己作为家长的地位和尊严,刘兰芝却在固执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对此毫无悔改之意,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造成婆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焦母最终选择了遣归刘兰芝。诗中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焦母两次提到“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在焦母心中,好儿媳的标准是“秦罗敷”。可见刘兰芝的固执己见,成为造成婆媳间情感由不协调形成鸿沟到破裂的主要原因。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对刘偏执的性格采取了“避实就虚”的写法,一是为了使故事情节富于矛盾,推动故事发展,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二是合乎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样写更能突出焦母的专权蛮横和刘兰芝性格方面的执拗。细读全诗,门户不当和兰芝未育两个原因虽然诗歌中没有明确交待是遣刘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找到其中的逻辑关系。焦、刘成婚初,虽然门户不当,但是由于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勤劳美丽、知书达理,焦母还是勉强认可了这门亲事;结婚以后,刘兰芝虽然完全遵循封建妇道,但是门户不当的缺憾,就像游丝一直萦绕在焦母心头。三年时光过去,刘兰芝还是一直未育,使焦母对她续香火产生了失
望。焦母和刘兰芝性格上的不合,也使焦母对刘兰芝产生了反感。于是,一切都不顺心了,矛盾的对立也再度显性化,导致焦母最终做出了“遣刘娶秦”的决定。
可以说,门户不当是刘兰芝被遣的潜在原因,而刘兰芝的未育则是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人物个
体存在的性格执拗和情感上的对立是婆媳关系难以融通的情感原因,此三者相互作用,把刘兰芝送上了遣归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