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跳脱舒适圈
常言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但决定复读时,你的心态或许会有所不同。 在原来的学习大氛围里,你或许还有着原来的社交圈,那会给你带来致命的影响。选择一个新环境,初期会让你感到痛苦,但你不必烦恼逢人交道,只需安心做学问。
二、拥有心灵寄托
复读这一年,你的心态随时会崩溃。本人复读一个月心理压力巨大,直接退学回家。在另一个新学校呆了两天,又回忆起自己奋斗的一个月,于是又申请回到复读学校。但还好,陪同我复读的,有我两个好朋友,所以平时我们也能在周末出去聚聚餐购购物,心态也好了很多。在与同学相处上,尽量结交优秀的学霸。复读是为涨分,杠精别怼。
三、改变坏习惯
复读一年,学习方法很重要。
要跟着老师走,一般复读学校都是资历丰富的老教师,长期带领复读班会有比较好的复习备考方法,大方向跟着老师一定没有错。同时,在这一年里,你会在其他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优秀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没有积累错题的习惯,那么一定要及时弄懂错了的题(一天内)。知乎上有很多学习方法,此处不赘述。
首先是因为现在中国人口太多了,有一个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人口太多了,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大问题,无论多么大的福利除以13亿人都会变成小福利。”所以在中国人口这么多的前提下,即使目前本科率还不高,但是从总数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大学生确实已经是很多很多了。
中国人口
刚建国的时候中国还是没这么多的大学生的,但是从民国时代开始,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大学生的进步、大学生的开明,这让我们认识到,大学生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建国后呢,我们一共是有三、四亿的人口,文盲率却高达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当时的新中国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不认识字,这是非常影响社会进步的。为了降低文盲率,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效果最显著的是简化汉字,将复杂难认的汉字简化成现在的汉字样式,降低了学习难度,大大的降低了文盲率。
虽然当时大大降低了文盲率,但是很多都只能算是识字的,但是却不能算知识分子,当时大学生可是非常宝贵的,一个镇一个乡也就能考出一个大学生来,简直就是乡镇之宝。敲锣打鼓的风光送到大学报告。
文盲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能力都足以负担更多的大学生,所以我们发布了一条大学扩招的法律,随着几十年下来,我们的大学生已经呈几倍、几十倍的扩大化了。文盲率进一步下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人的性格是不变的,大学扩招并不是我们进步的快,而是大学的门槛低了,以前考500分才能进大学,现在考200分就可以进入大学了,这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大学生质量下降的问题,这点饱受诟病。
大学扩招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呼啸山庄男主就tm是个疯子。
像《傲慢与偏见》这种偏现实主义,可能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但所有人都会认可达西是个好男人,伊丽莎白是个好女孩。但希斯克利夫,只能hmmm。呼啸山庄算是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此浪漫非你指的浪漫)哥特风格作品。这种非现实主义的作品一般都容易引争议,一千个人有有一千个想法。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画家罗塞蒂都说这本书是“书中恶魔,一个难以置信的怪物”,书中“一切像是发生在地狱,除了地方和人都有个英语名字”。这画家自己喜欢这本书还这么说的,更别提对这本书无感的人怎么觉得了。
所有流行的、受大众喜欢的作品,不管是流行儿童文学哈利·波特还是古典名著查尔斯·狄更斯,你要仔细琢磨会发现他们不管主角还是主线剧情多创新也一般都没脱离普通人的三观。所有小说主角不“好”就算文学价值再高也流行不起来。就拿古典作家中最受欢迎的奥斯汀举例。现在爱看《傲慢与偏见》的有几个是因为小说结构精巧文风幽默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不一大半都是因为达西好达西帅达西苏,伊丽莎白也聪明漂亮机智善良。同样奥斯汀公认文学价值最高的《爱玛》喜欢的人却少多了,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就是女主整部书大半时间都是个自以为是虚荣傲慢的大**,不“好”。
这时你可能又要说了为啥有的三观不正的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也能流行起来?因为他三观不正紧密贴合生活啊,女主无非就是拜金当小三,观众很容易理解。还有《歌剧魅影》,男主和希斯克利夫类似设定,但他复仇反社会想伤害的也是别人,不是自己、更不是自己深爱的Christine,对一直帮自己的Madame Giry也不算差,观众很容易结合他的身世理解他甚至同情到喜欢他。然而希斯克利夫狠起来为了复仇可是把两代人包括自己和Catherine的人生全部搭进去了。他的精神心理搁现代医学上一定可以算是clinically ill了,一般人当然不能get到他的mentality,自然也不会喜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