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是每个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为了孩子,如果天上的星星能摘下来,不用说有条件,就是没有条件,父母也要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创造出个条件去摘的。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父母要把一个孩子从出生供养到大学毕业,总投资是40万。别的不说,单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有多少?学费、书本费、还有这样那样的培训费,这些显性的投资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些隐性的投资呢?自打孩子进小学起,一直到考上大学之前,作为家长,你会给老师送红包吗?
当然送红包是有理由的,我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最起码有以下理由,会让你产生给老师送红包的念头。
1、进好班。孩子上学,进一个什么样的班很重要。现在,国家明令禁止分快慢班,或者说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特色班、实验班等等,可是堂而皇之地存在着,这类型的班,说白了就是重点班,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而已。但凡这类型的班,配备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也是全校一流的。而且这类班的学费要高出普通班好几倍,但家长始终坚信“名师出高徒”。为了能让孩子进实验班,家长是挤破了脑袋想办法,利用一切人际资源,上至校长,下至班主任,找到哪一个都行,只要把红包送上,孩子进重点班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2、成绩差。孩子成绩差,是让家长非常伤脑筋的事情。中学里每次考完试以后,要年级排队,要张榜公布,要开家长会。尽管班主任老师非常民主,对每个家长也很尊敬,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不争气,坐在孩子的座位上,家长心里总是很羞愧。特别是有些班主任,按成绩排座位,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看座位就一目了然。家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象把自己放在了审判席上,简直是一种煎熬。为了让孩子能考个好成绩,为自己脸上争光,家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和老师沟通。希望老师给孩子吃点偏饭,多给孩子一些关注,这些额外的要求,只能用额外的经济手段来报答。
3、顾不上。现代的家长都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忙碌奔波,生活的快节奏,往往使家长顾不上管孩子。孩子在学校里一天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家长没有办法充分了解,但又不能不闻不问,总的要尽做父母的义务吧。因此,为了尽心,有不少的家长,把老师作为自己的替身,把孩子全权托付给老师,让老师替自己尽义务,自己只管掏钱。
4、管不了。孩子逐渐长大,和家长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无法和家长沟通,再加上有时家长的管理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孩子不听话,大人管不了的现象。这时候,家长没有办法管孩子了,也只好求助于老师。
5、调座位。中学里的排座位很有学问。如果老师“一刀切”,就按成绩排座位,家长也没办法说什么。但是,这种方法,学校是不赞成的,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所以,大多时候,老师排座位是根据学生的个头、学习、视力、性别等情况,通盘考虑的。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坐在前排,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学生坐在一起。可教室里的座位是死的,因此,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座位,家长也是要费一番心事的。
6、开小灶。现在中学里,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要给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喻为“磨尖子”。成绩一般点的学生是轮不上的,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要想享受“吃小灶”的待遇,家长不和老师提前沟通,是不会有此厚遇的。
7、想得奖。中学生现在有好多的学习竞赛。这科那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如果能拿上大奖,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是可以加分的。加的这几分,含金量可是特别高的,有了这几分,高考上清华、北大,就可以稳操胜券。想得奖的学生,一般都是班里学习拔尖的学生。由于每次出去参赛的名额有限,所以竞争相当激烈,在竞争对手旗鼓相当的时候,上火的恐怕是家长了。机会难得,“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所以,家长就只能在老师身上做文章了。
8、怕受罚。现在的中学生,成熟的比较早,家长无法把孩子教育的服服帖帖。特别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学校里打架、抽烟、喝酒、上网、早恋等等,惹是生非。对于这类学生,学校恨不得把他们早点赶出校门。因为,他们是“害群之马”,既影响升学率,又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所以,对这类学生,学校是严惩不怠。而这类学生的家长,爱子心切,无论如何,不愿让孩子过早失学而流入社会。因此,家长只好硬着头皮,抹下脸面,为孩子去向老师求情。
9、随大流。给老师送红包,这在中学已经蔚然成风。几乎每个家长都送,所以剩下几个不想送或没有能力送的,最终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跟上大家一起送。试想,别人都送了,你不送,老师会怎么看待你和孩子?别人的家长送了,孩子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厚爱,自己的家的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没有送而受到老师的冷遇和歧视。每个家长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孩子受罪的,所以,在攀比和从众思想的支配下,家长不给老师送红包的,反倒不多见了。
10、为升学。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现代家长,把上大学作为了孩子唯一的出路。为了能让孩子走过这个独木桥,那些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继续深造,只好不惜重金去买“通知书”。这在中考和高考的升学中,已屡见不鲜。
以上十种,仅仅是笔者粗浅的认识,家长给老师送红包的理由,也绝非以上几种,可以说是因人而异,每个家长都有自己难言的苦衷和充分的理由。
但是,不管怎么说,家长给老师送红包,实是教育的腐败。其中的是非曲直,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教师节还有3天 家长困惑:要不要给老师送红包
还有三天就是教师节。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北师大的学生们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标语献给老师。如今,当社会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这个本意提醒大家尊师重教的纪念日却让不少家长不知如何是好。
昨天下午,一位女儿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母亲给快报热线来电,她犹豫了很久:“现在教师节给老师包个多少的红包比较合适?
“我们想,送得多,送不起;送得少,不好意思。”去年,这位母亲去接女儿,无意中听到几位家长在聊包红包的事情。她随大流,也包了200元红包送给老师。
“老师马上很热情地把她女儿抱起来了,可不出一个星期,就冷掉了。”
在单位她聊起这件事,不少同事都说送过红包,并建议她送钱不如送礼品,因为许多家长都送红包,惟独你送礼品,“老师对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孩子大一点的同事还提醒,不光是老师,阿姨也不能忘记———她拎着化妆品去接儿子,老师一看塑料袋就明白了,说小朋友正在上厕所,她就跟过去,把化妆品交给这位老师,请她和其他几位老师分一分。
电话里,这位母亲最终决定红包还是要送———两位老师一人500元,阿姨送200元的东西。
“要是因为我送得少让女儿吃亏,那就不好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有心理创伤?其实我打电话前已经想好了,可就是觉得这钱送得心不甘,情不愿的。”
这位母亲来电话前,我的一位同事刚放下老婆的电话,老婆也问他要不要送红包———同事的儿子刚上幼儿园。不一样的是,接触下来,同事觉得上到园长,下到普通老师,人都蛮好的,对小朋友也没有厚此薄彼的情况,这样反而让同事更为难了。
同事这样盘算:红包肯定是送得起的,可就不晓得老师在不在乎这个。要是其他家长都不送,我一个人送上去,那岂不是很尴尬,每天接送孩子和老师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要是不送,而其他家长却送了……唉,其他家长一般是送多少呢?
四年前,南京成贤街小学在教师节前夕挂出免礼告示,承诺学校的教师谢绝家长任何形式的馈赠。这在当时是新闻。
再看看国外的情况,网上查了查,在丹麦,圣诞节或教师过生日,可接受学生5元以下的小礼品,但严禁向学生索要或有任何形式的暗示行为,同时规定教师要在适当时机以等额礼品回赠学生;在韩国,教师节时可酌情收受学生赠送的手绢、袜子等小礼物,但事后须向校长报告,并回赠学生文具或书本等;博茨瓦纳教育部门规定,教师因调离工作和学生分别时,可接受学生赠送的咖啡蛋糕等小食品,但须和学生一起分享,吃不完的允许教师带走。
又想起去年教师节,老公下班回家,拿着一束玫瑰花向我炫耀。老公是大学里的,去年他当了一学年的班主任。
傍晚,在热线里找线索,翻到这样一条信息,是一位叫金哲毅的高三学生送给岱山中学陈晓燕老师的祝福:
“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我想对我老师说几句话,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师恩无尽处,我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最好的老师……”
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在她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中,又有多少祖国的花朵成为九州华夏的栋梁之材!谁又能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也许老师那丝丝白发,斑斑皱纹是最好的见证。
不知是哪个花开的时刻,悄悄地,悄悄地,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就来到了世上,慢慢地,慢慢地到了上学的年龄,便缠着爸爸要去上学。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人生的第一次,是多么地高兴、快乐。原来是老师和蔼的微笑,温和的话语就像快活的音符一样奏出美妙的乐章,让我们如痴如醉。
就这样,老师在我们心里播下了快乐的火种,校园里时时响着我们清脆、明亮的声音。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于是,我们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因老师的爱而起。老师把所有的希冀寄托在我们身上。正是这样,苦心培育我们的老师在这爱的路上艰难跋涉,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当我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时,他们在叮咛:同学们,别忘了奋进呀;当我们在学习上失败时,他们在鼓励:成功是从这里起步的;当我们悲伤时,他们在安慰:同学们振作起来呀!多少个难忘的日子呀!是您--光荣的人民教师,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珍惜幸福,如何自我发展。您不仅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要学着去感恩别人。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动人的情景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精彩美丽,也把我们的记忆巩固得刻骨铭心。
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在这样的时刻,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我们尊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我们家门口有几株桑树。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每张蚕种不过一尺见方,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色的蚕卵。等桑叶长到榆钱大小的时候,蚕种上便有许多极小极小的蚕在蠕动。蚕的生命就是这样开始的。
母亲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匾里已经撒了一层剪成细丝的嫩桑叶。这是母亲带着我从桑树上摘来的,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
蚕一天天地大起来,桑叶也一天天地剪得粗起来。等蚕长到半寸来长的时候,小匾换成大匾,就开始喂整片的桑叶了。每天清晨,姐姐把桑叶采回来,母亲吩咐我洗了手,用毛巾把一片片桑叶擦干,再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匾里。
蚕越来越大了,待在一个匾里太挤了,就分成两个匾,再分成三个匾……匾一个又一个地增加着。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把隔壁的一间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当作养蚕室,把七八个匾都搬了进去。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那些日子,采桑叶的担子就落在父亲的肩上。父亲用很大的桑剪把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蚕快“上山”了,母亲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她腰酸背痛。我和姐姐也常常起来帮忙。母亲把蚕沙大捧大捧地从匾里清出来,姐姐把桑叶大捧大捧地放进匾里。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蚕“上山”了。它们被捉到用一束束麦秆扎成的“山”上。几天以后,“山”上结满了白的黄的茧子。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扩展资料
《春蚕》(五年制第六册)是著名作家巴金回忆母亲养蚕的一篇文章。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了母亲为供儿女读书而辛苦养蚕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爱意和怀念之情。
《春蚕》出自巴金的《随想录》。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正是因为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才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随想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