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细的粉末也经不住“镜检”的检验。“镜检”就是把被检物放大到一定的倍数以后来根据它们的组织结构和标准图示进行对照判定的分析检测方法。进行这种分析的显微镜叫“体视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并不一定要高而视野要比一般的显微镜要大一些,以便观察。
1医生可有资格自行配制中药?-------无(有处方权,无自制剂权,自制剂无文号就可认定为假药,因其已经改变了中药原有的形状、且为复方)
2医生不肯透露其配方,称其配方是保密的,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合法?----不合法!医生有义务需要告知配方、毒副作用、服药方法等,患者有知情权,属侵权。
3我同事想去化验该中药的成分、比例等,请问全国各大医院、科研机构、药检等部门是否能做这样的检测?---难!但可请药检所做,也可利用“举证倒置”要求医院检测说明。
4另要:医生提供处方……因“医生称药没事,可继续服用”,此需提供配处方,将配方、“药”一并送药检。
结果:假药----欺诈-----索赔!!
5、请其他医院检查记录“后来再服则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为佐证,最好服药前后的化验单。
6、不要由他开方后“自行去抓药配制”会上当,金蝉脱壳!!
7、用他的药!!!,他的药,如是粉状(要有收据)肯定违法!!到医政、药政以告就准!!!!
8、该医生称,他是按偏方配制的中药,中国民间偏方那么多,配出来的药都没有国家的准字号,更没有生产厂家,只是选取不同的中药药材合成而已,如果由他开方后由患者自行去抓药配制也是一样,请问,他这样说是否有道理?
-------------无理!!强辩、无知?诡辩!
中医院----民间偏方,挂不山勾,医院用药依准字号为准,自制剂禁止使用至少禁止在院外用;医院用偏方“笑话”,医院是在捞便门?
中药药材到中医处方复方应为饮片,(或单味的免煎济)不应是粉,其已经改变了饮品性状,为制药行为已涉及国家的准字号,生产厂家问题。
为什么研究中药药性不能靠成分检测,双盲实验?如果这样,说明你不懂中医文化
现在中医研究强调现代化、科学化。研究中药作用也要靠成分检测,双盲试验,可是这样一来,那样中医大学的专家教授越来越治不好病了,中医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真正干中医的也不多。这其实是偏离了中医研究方向,如果中医研究强调成分检测,双盲实验的话,这说明有些专家不懂得中国文化,不懂得中医原理。
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绿豆,有人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绿豆,说“绿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纤维素,还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何况这些成分是在许多食物中,特别是豆类中都有的,没有什么特殊、奇妙的。”还说什么“作为一种食物,起到的是营养作用,不应该有也不能声称它有治疗作用。”
他的这种说法正确不正确的呢?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他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绿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一点老百姓对此都多少有所了解,在民间也有很多人运用绿豆的这一功效来保健治病的。《本草纲目》之中就有关于“绿豆”的介绍,“绿豆气味甘寒、无毒……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明朝 养生 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说“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去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也就是说,至少400余年前的明代,绿豆汤就已经成为解暑之物了。至清代,绿豆汤已经成为大众食物。蒲松龄在家贫之 时尚 能掏出三年绿豆,煮汤供人消暑,所得的报答——行路人所讲的故事又助他写成《聊斋志异》。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烈日炎炎暑气袭人的夏季,浑身燥热难耐,这时如喝上几碗清凉的绿豆汤,就会感到烦渴顿减,神清气爽。一些人如果口角长疮、溃烂,易长痘痘,这样的人如果常吃点绿豆,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得到改善。外科医生它用来治疗痈疽保护内脏,散去毒气,说它的效果极好,若三天内吃十几次,可免除毒气侵五脏六腑。可是有人一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绿豆的功用就这样被人用所谓现代科学的方法一下子给抹平了,绿豆的清热解毒治疗功效也成了不科学的了。
毛泽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绿豆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说正是从老百姓生活实践中来,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真理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常识被有的人用西医的理论一分析居然变成伪科学了,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但是后来有人服用绿豆汤为什么不仅治不好病,病反而越来越厉害呢?这不因为绿豆不好,而是因为绿豆不适合你的体质。比如说有人阴虚火旺而出现各种上火症状,这时候如果让他服用寒凉的去火药来中和一下体内的火热,那他的各种上火症状很快就会好。但是如果让他再服用温热的药,这犹如火上浇油,上火的症状不仅不会好,还会越来越厉害。同样的道理,绿豆是寒凉的,它适合体内确有实热的人,这样的人喝了绿豆汤来中和一下体质,身体就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各种病状也慢慢会好,但是如果遇到一个身体本来就是寒性体质的人,再喝这寒凉的绿豆汤,这就好像雪上加霜,病会越来越厉害。这则是涉及到辩证用药的用问题了。
又比如有的人研究人参,最后得出结论说“人参与萝卜成分相近”,既然成分相近,那功能也差不多。这个问题不用我说,我相信广大读者内心自有看法。在中医里人参与萝卜的功能完全是相反的,人参是补气的,而萝卜则是理气泄气的。为什么有的人吃一段时间人参之后,精神变好了,身上有力了;有的人吃一段时间萝卜后,身上没有力了,做事没精神了。这哪是西医的成分研究解释得通的?
古人既然不靠成分研究来明了药性,那靠的是什么呢?
古人观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学问与方法。本文重点谈“取类比象”,掌握这个方法,比单纯记诵中药的功用更有意义。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去分析其中的联系。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且经得起临床验证。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严格来说,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要求“取类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们学习中药,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中药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千万不能依赖药物成分。比如,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治疗久病入络者,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等皆有同样的功效。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
又比如,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症结、通经络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即是依据“取类比象”思维写就的。再如,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故为补脾要药;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能疗水湿伏风。动物药中,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如龟板、水牛角等;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如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