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钛基合金属于记忆钛合金,其记忆效应是由于合金中发生热弹性或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因此,热处理的关键在于保证材料中但斜晶马氏体的转变和热处理后保持马氏体形态。TiNi基合金转变属于体心立方B2相向马氏体转变。由于其成分不同转变温度不同。一般常用的是:800-850℃淬火,然后,400-500℃×T时效水淬。时效温度和时间对其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是我仅对做为镍钛及合金做为记忆合金提出的个人观点。
如果做为结构材料和耐蚀材料另当别论(一般不做结构材料,若做为结构材料据我所知仅用在支架、管接头及紧固件中;耐蚀材料常用的为TA10,其镍含量很低)。
在常温下钛合金硬度大概是在33到35HV左右,加热之后大概可以达到250到350HV左右,如果在钛合金的外表做一些涂刷,硬度大概是在68HV。强度远远高于不锈钢。

1、钛合金的硬度在45g/cm3左右,仅为钢的60%,纯钛的强度才接近普通钢的强度,因此钛合金的比强度(强度/密度)远大于其他金属结构材料,可制出单位强度高、刚性好、质轻的零、部件。

2、钛合金和铁的性能:钛是是硬质合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硬度和刀具相当;氮化钛是一种耐磨材料,硬度不低常用于饰品的金色涂层;二氧化钛是陶瓷烧制时的釉料的一种成分,硬度不低(莫氏硬度7,45号钢才55。

3、钛合金具有的物理性质:钛的密度为4506-4516克/立方厘米(20℃),高于铝而低于铁、铜、镍。但比强度位于金属之首,是不锈钢的3倍,是铝合金的13倍。熔化潜热37-50千卡/克原子,沸点3260±20℃,汽化潜热1025-1125千卡/克原子,
秦代的宝剑“剑”,是青铜剑,青铜其实就是铜基合金,合金当中含量最高的应该是“铅”。当然还有铁,镍等金属成分。秦代时期,青铜剑的制造是以铸造为主,还有就是后期的“磨”,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现在的记忆金属主要是镍钛合金,在一定的温度固定成型,随着温度和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变形,但一旦外因消失,回到它最初成型的温度环境后,它就马上复原。那么秦俑剑是否含有镍钛合金呢?答案是没有。随着含锡量的增加,其硬度可以不断上升;但其伸长率(塑性性能)在超过3%含锡量后就不断下降,超过22%含锡量后,趋近于0%。抗拉强度则会在18%含锡量时达到顶峰,之后迅速下降。
应力多见于金属,如金属板材,很多时候,你在某些地方看到很多钢板露天存放很长时间不动,其目的就是消除金属板块的应力,防止在加工后再形变。当时考古学家相继发现了一号俑坑,二号俑坑,三号俑坑,还有一个未完成的俑坑。根据地质特点,考古学家把一号俑坑的土质,按照从上到下,分成了七层,其中,在第三层,黄土层,发掘出了兵马俑和一些青铜器,包括一些青铜剑。
但是,以现有的历史来看,“金属镀铬”是在1937年才被发现和应用的,又被称作记忆合金,而这种工艺却在2000多年前的“普通”秦剑身上出现。
,铜剑的主要成分为铜和锡,是典型的锡青铜。根据答主浅陋的金属知识,现代的记忆金属是要加钛的,这种铜锡合金显然达不到记忆金属的性能,其硬度较高,但弹性并不强,更不用说被压弯两千年还能弹直了
因为钛是优质的耐腐蚀高强度的材料,镍和钛也可以结合,形成性能更优质的材料。
钛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金属分类中被归类为稀有轻金属。其熔点为1668℃,从体心立方晶格的β相到密排六方晶格的α相,或α相向β相的转变,相变点为882°C。与其他金属相比,钛在化学物质和机械性能方面具有的特性。
金属钛的密度为451g/cm³,高于铝而低于钢、铜、镍,但比强度高于铝合金和高强合金钢。比强度高说明了金属材料轻和高强度,所以钛又是一种轻型高强度的金属结构材料。
注意事项:
1、通常认为,钛和钛合金所含有的六方晶格在变形时塑性较低,但是用于其它结构金属的各种压力加工方法也都适用于钛合金。屈服点与强度极限之比乃是指金属能否经受塑性变形的特性指标之一。
此比值愈大,金属的塑性就愈差。对于在冷却状态下的工业纯钛来说,该比值为072-087,而碳钢为06-065,不锈钢为04-05。
2、在加热状态(高于=yS转变温度)下进行体积冲压、自由煅造及其它一些与加工大截面和大尺寸坯件有关的操作。
3、煅造及冲压加热温度范围掌捱在850-1150°C之间。合金BT;M)0、BT1-0、OT4~0及OT4-1在冷却状态下即具有令人满意的塑性变形。因此,用这些合金制成的零件,大多是经过中间退火的坯件不加热冲压而成。
4、钛合金在冷塑性变形时,不管其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如何,强度会大大提髙,而塑性相应降低,为此就必须进行工序间的退火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