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来的野男人焦大宝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这是几乎在任何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堪称狗不拉屎、鸟不下蛋、人迹绝至的偏远大山,起伏的山峰中央更是有个连猪都不愿下崽的偏僻小村庄,村头的一块大石碑上赫然印有三个血红的大字——焦家庄。
不足百户人家的贫瘠村落,唯一值得一提且具有观赏价值的便是离山头不是很远,一个及其古老的森林,森林极大,青葱而茂密,静谧且幽深。
“嗷~~”“嗷~~”两声狼嚎打破了整个森林的寂静。森林深处一男子和二狼正在对恃,准确来说应该是三只狼,还有一只躺在了男子的身旁,血迹沾湿了一大片土地,已经没有了半点气息;男子长着稀拉平常的面孔,被暗暗的肤色衬的略显清秀,微微单薄的身躯大约1米77的身高,确切来说这只是一个约莫十八、九岁的青年,破旧的汗衫外裸露着强健的臂膀,不算粗却急具视觉冲击效果,右手臂上三道血淋淋的爪痕份外醒目,手中的猎刀还滴嗒的往地面滴血。
青年看着一前一后的二只森林狼没有丝毫惧色,侧身以对,貌似对这种状况早已经习以为常,……
需要别的再问
我们南阳的大部分地区可绝对不是平地,而是山区,因为整个大南阳是个盆地。我们的老百姓要是种地、出入、砍柴都不容易,就是平常吃个水,都是难上加难。这一切还不是因为山路?我们也想有个愚公,领着我们与天斗,与地斗,可是我们那里的人都是智叟,没有那个愚不可及的老头,所以我们搬不走高山。
但是我们那里出了个真正的智叟,不是被人讽刺挖苦的那种智叟。
他就是李大健李大爷。据说上过几年学,读过几年书,但最终没有进学,就决定开鞋店。按理说,我们那里的人走山路,穿什么鞋都是白穿,都是糟蹋,都要磨得不成个样子。
可是,这个智叟李大爷的鞋子,所有男人都买,可以说,整个南阳盆地的山区男人要不穿他的鞋,还真不行。男人出来进去,南来北往,南通北达,靠的就是李大爷的高跟鞋。
李大爷的高跟鞋,要买最低得买两双,买一双等于没买!他的鞋分为上山鞋和下山鞋。上山鞋,后跟要高一些,这样上山如履平地;下山鞋,前跟要高一些,这样下山如一马平川。所以单买一双的人很少见:单买一双,上了山就下不了山,或者下了山就上不了山。你说不买两双,山里男人可怎么走路?
李大爷的高跟鞋,不卖给女人,不让女人穿。因为女人穿了,就跑了,跑到了平地,就跟野男人跑了,就再也不回这山里来了。
曾经有个别女人,就是穿着男人的这鞋跑了。
李大爷的高跟鞋,可以说卖了一辈子,给山里人造福了一辈子。
后来,我上了高中,读了大学,学了中文系,才知道李大爷的鞋子是用了东晋大诗人谢灵运的版权。李白都曾说过:“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据记载,谢灵运凭借祖父和父亲的资本,家产丰足。仆从众多,先人的门生故吏加上有几百。他开山挖湖,没完没了;翻山越岭,总是到那些最幽深最险峻的地方去,哪怕千岩万险,没有一个地方不游到的。他每次登山都穿上木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
南阳有个名镇,叫贾宋镇,人称“小香港”,这里什么东西都有,什么东西都卖,据说温州有啥它有啥。80年代初期,具体说也就是82年那年,这里竟然卖女人穿的高跟鞋,让女人穿起来,更显个头好,更有魅劲,比**上的女特务还好看。这种鞋子迅速流行,山上的女人,慢慢地穿了起来:刚开始不敢穿,试探着慢慢穿,后来大大方方穿。
再后来,这些女人真个穿着高跟鞋跑了,跑到广东,跑到深圳,去干男人干的活儿,挣了钱,回来了,穿的鞋比以前穿的后跟更高。她们回来后,把地都撂了,不种了,拉着自己的男人和别人家的男人们一起出去,到南方去干活,有个洋气说法叫“打工”。
李大爷的这种登山鞋也没有男人买了,彻底被女人的高跟鞋打败了。不过,还是这李大爷说得好啊,时代变了!女人的高跟鞋干过了咱们山里男人的高跟鞋,所以男人得听女人的话。
高压鞋的由来悠久而迷人,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高矮,不能在丞民面前树立威信,就吩咐下属制作了一双后跟比较高的鞋子。此后法国贵族男女纷纷效仿,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第二种说法是15世纪威尼斯有个商人经常外出不在家,又担心自己漂亮的妻子到处跑,行为不端,就想了一个办法给妻子做了一双很高的鞋,防止妻子外出,克妻子觉得很好玩,就穿上街,引得无数青年男女争相模仿,最终流行起来。
在我看来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作为一个国王,威信的建立绝对不是在身高上,相反用外界增加自己的身高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现,就好比毛主席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后一起拍的合照,拍照时老蒋故意身体往前倾,好让拍出来的照片在各大报刊上显得自己要高一点,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为国为民人民心中自有定论,在 历史 的长河里谁的形象高大是看了他为人民做了什么,形象的伟大与否不是在照片上看出来的。
第二种说法就更荒诞了,商人给妻子高跟鞋企图妄想阻碍她外出,且不说这种方法能否达到目的,就算有这么一回事,商人也一定会在高跟鞋上设置种种不利于行走的东西,妻子穿上鞋估计才是寸步难行吧,多疑的商人也不会笨到做出一双有趣的鞋让妻子外出招花引碟。
那么高跟鞋的 历史 究竟是怎样的了,我坚信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保持着这种好奇心理,我继续查阅相关资料,以下这种说法是我比较认可的,原来高跟鞋在皮鞋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古埃及的屠夫们为了不让鲜血沾在自己的鞋子上,故意把脚后跟设置得较高一些,但真正流行起来是15世纪的波斯国,骑马打仗时,为了减轻马粪带来的困扰,他们特意制作了较高的高跟鞋以此勾住马镫保持平衡,从而专心打仗,由此看来高跟鞋还是战场上的一件武器了。
总之不管高跟鞋的故事是怎样的,今天高跟鞋已成为了 时尚 男女们追求的代表。我们继续享受高跟鞋带来的好处又何必去追问它的故事呢?“难道你吃鸡蛋还要去追问下单的母鸡是那一只吗?”。
高跟鞋最早是男人穿的,后来延变成女人穿的
昨天心血来潮穿了高跟鞋。然后毫不意外的把脚磨破了。坐在一堆鞋子前,深沉的我开始思考人生。
这学期给我们上意识形态课的女老师整个人非常sharp。聪明利落,语速奇快。身材娇小瘦弱的她每次都穿黑色细跟高跟鞋,蹬蹬蹬的,每一步都踏的我心扑扑跳。真是像教科书一样完美的女人呀。那双高跟鞋,铿锵踩出来的都是独立自信意气风发机智过人的了不起的女子力,喔不,是女子的力量。
大一的时候我曾在一堂英语演讲课上无比真挚的讨伐了这个叫高跟鞋的东西。隐约记得我是这样“严谨”论证的。科学证明,高于某个高度的高跟鞋对人的身体 健康 是有害的。再说了,穿高跟鞋多疼多不舒服呀。那么女人们为什么还蜂拥而上,鞋柜里永远缺少一双高跟鞋?因为美呀!那这种审美是怎么来的呢?如果只是因为它令腿显得修长,看起来更高挑的话,男人不是更加需要这个高的属性吗?为什么偏偏落到女人头上了呢?于是我非常feminist的下结论道,高跟鞋之所以流行,是因为高跟鞋让女人对男人来说更具有性吸引力。高跟鞋类似一种魔咒,套上之后便得挺胸抬头,无法大步流星的走路,屁股也会随之摇曳生姿。简直是男权 社会 物化女性的一大物证。当时的我一头短毛,每天只穿运动鞋。穿细跟高跟鞋的女人对我来说都是外星球的怪物。
sharp的女老师穿起高跟鞋来更加腰细屁股翘,说到底,高跟鞋究竟是女人当自强的武器还是男人无处不在的凝视呢?
毫不严谨的谷歌搜索大致勾勒出了高跟鞋的动荡的 历史 。
最初的来源或许是公元前的古埃及。十五世纪的时候高跟鞋因为具有骑马时好蹬上马蹬的功能而在波斯盛行。传到欧洲。上马蹬的功能不再重要了,“让人显得高大”就足以使欧洲男性贵族对它青睐有加。最著名的当然是身高一米六三(5'4'')的路易十四。他极具辨识度的红色鞋跟比Christian Louboutin早了三百年。在当时,红色高跟鞋成了和皇权亲密与否的象征。只有被国王授权才可以穿,私自乱穿可是会被逐出宫廷的。
在象征权威、权力之外,高跟鞋也逐渐跨越性别的藩篱,进入女性的天地。最早穿高跟鞋的女人是十五十六世纪威尼斯的妓女们。那种叫chopines类似高跷的鞋子动辄十几英寸高,据说是可以让她从同侪们中脱颖而出。因为几乎完全无法行动,这种鞋子最好的装饰品便是几个男人的保驾护航。想象那个画面,威尼斯的妓女好威风啊,简直和皇后娘娘有的拼。紧接着,理所当然的,跟在潮流之后的良家妇女也行动了起来。欧洲第一个高跟鞋女性用户的记录来自伊丽莎白一世的鞋柜。那时候,高跟鞋在女性间的兴起恰恰因为它像女人穿长裤一样很man很酷,充满力量。
曾经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走出过这样一位姑娘。
先唱了彝族歌曲《不要怕》,然后切换到了《I Feel Good》,获得了四位导师的肯定。
黝黑的皮肤,让人误以为她是夏威夷归来的华侨。
这就是彝族姑娘吉克隽逸。
悠扬的歌声和惊艳的舞台表现力,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一曲歌罢,她称自己来自大山深处,是个家境贫寒的“苦孩子”。
因为没钱,她的母亲也不敢坐飞机,只能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现场看望她。
吉克隽逸的故事感动了导师,也感动了观众。
那英更是直言:她就是明天的张惠妹。
最后她加入了刘欢战队,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全国总决赛的季军,刘欢组的冠军。
她开始走红,以从大凉山里走出来的“淳朴女孩”的身份。
可越来越红的吉克隽逸,却被冠以“情商低、爱作妖”的称号。
别人的黑料或许是由好事之人深扒而出。
她的黑料,大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从前程似锦的明日之星,到如今全网嘲、万人嫌的“糊咖”。
吉克隽逸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真的怨不了别人。
吉克隽逸,1988年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汉名为王隽逸。
很小的时候,她喜欢上了画画。
不过她的母亲非常喜欢唱歌,耳濡目染之下,她也爱上了唱歌。
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年幼的吉克隽逸,在画画和歌唱方面都表现出了不错的天赋。
妈妈曾获得过音乐比赛的奖项,但为了照顾家庭和女儿,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生涯。
不过她没有彻底放下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常常拿着一本笔记本,把自己曾经记录下来的各种歌曲一遍遍地教给女儿吉克隽逸。
在她才不过六岁时,就能完美地唱出不少歌曲了。
没事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就成了她的观众,纷纷对她的歌声表示赞美。
吉克隽逸也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
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吉克隽逸和母亲相依为命。
吉克隽逸知道母亲的辛苦,所以自己拼命读书。
她没有选择自己一直向往的艺术学院,而是考入了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在重庆的日子里,她几乎没有跟母亲要过钱。
白天在学校里学习,下课后,就去酒吧驻唱。
最开始的时候,她经历过整个酒吧,只有一个人为她礼貌性地鼓了鼓掌。
但吉克隽逸很乐观,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听,她就会继续唱下去。
2005年左右,以《超级女声》为首的各种选秀节目开始火爆起来。
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歌手。
吉克隽逸凭借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在2009年时报名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
那时的她,用了自己的汉名叫王隽逸。
虽说是以“试试看”的心态参赛,但她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渴望能获得一个好成绩的。
当时的吉克隽逸参加的是广州唱区,与此同时曾轶可是沈阳唱区。
正巧两个唱区要进行PK,两人撞到了一起,吉克隽逸就这样止步在了唱区的30强里。
不过那时曾轶可和吉克隽逸互相并不认识,只当是普通的竞争对手。
吉克隽逸的第一次追梦就这样失败了,不过她也没有气馁。
为了寻求发展,2011年时,她只身来到了北京,成为了北漂一族。
初来乍到的她人生地不熟,甚至都找不到一份正经的工作。
无奈之下,她又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在酒吧当起了驻唱歌手。
一晚上唱了12首歌,唱得口干舌燥,才赚了80元钱。
她租住的房子,因为交租晚了一天,回到家之后发现自己的东西都被中介扔了出来。
房子的质量也不好,地处郊区,她每天的交通费都要不少。
酒吧工作通常是晚上,可她住的小区晚上十二点后就断电。
没了电梯,下班后只能爬楼回家。
好在她因为音乐结交了不少朋友,朋友们把她推荐给了一位教声乐的老师。
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吉克隽逸逐渐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唱法,歌唱水平也日益提高。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节目《中国好声音》。
节目形式新颖,又有庾澄庆、那英、刘欢、杨坤四位实力唱将加盟做导师。
在北京漂泊了一年的吉克隽逸,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24岁的吉克隽逸报名参加了《中国好声音》。
这次又差点倒在海选里,不是因为她的唱功,而是因为肤色。
其中一位评委因为这一点不想让他过。
好在她的唱歌水平经过了多年驻唱生涯和专业老师的指导,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他评委都给了吉克隽逸通过。
就这样,她来到了《中国好声音》真正的舞台上。
吉克隽逸初亮相时,用了彝族的山歌《不要怕》作为开头,然后转为歌曲《I Feel Good》。
清澈透亮的音色让四位导师纷纷转身,结果纷纷因她黝黑的皮肤而感到惊讶。
庾澄庆甚至以为她是外籍华人。
《中国好声音》只听声音,在知道了她的彝族身份后,四位导师便不再惊讶。
纷纷对她抛出橄榄枝,一时间吉克隽逸有些慌乱。
刘欢为了拿下这位优秀学员,开出了加入战队,自己开演唱会能让她作为嘉宾出演的诱人条件。
节目中,吉克隽逸“卖起了”。
说她自己是从山里走出来的,非常不容易。
家里穷,母亲为了来看她不敢坐飞机,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现场。
穷苦出身的吉克隽逸一下子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同情。
大家纷纷开始接受她独有的黑色皮肤。
粉丝们还为她起了一个特点鲜明的外号—— 大凉山上最美的黑珍珠。
节目组为了她,还破例允许她的母亲上台演唱。
有了强大的人气,也有导师刘欢的鼎力相助,吉克隽逸轻松拿下刘欢组的冠军。
只可惜,在最后的决赛中,被黑马梁博反超失去了冠军。
亚军也被庾澄庆力推的实力唱将吴莫愁拿下。
但吉克隽逸季军的成绩,也是非常优秀的,足以证明她的实力。
有了比赛积累的人气,吉克隽逸才得以出道。
开始了她和母亲两代人都梦寐以求的歌手生涯。
这时的她,是真的单纯又善良,纯粹地热爱着唱歌。
“我其实就是一个歌手,我很不喜欢别人叫我明星或艺人。”
接受采访时,吉克隽逸被问到会不会多方面发展,进军演艺圈之类的。
她不假思索地回到“我只想唱歌,不考虑演戏,唱歌还没唱够呢,哪有精力管其他的。”
同时,吉克隽逸也开始了自己的“膨胀作妖”之路。
《中国好声音》结束后,吉克隽逸正式出道。
不到一年时间,出了三首自己的单曲。
甚至她的《一首心歌》还一度成为了美国NBA的集结曲。
成名之后,吉克隽逸的通告和代言越借越多,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她再也不用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天从郊区赶去酒吧唱歌了。
所以,她在北京买了豪宅和豪车。
开始了无休止地“炫富”,有钱了炫耀一下,这当然无可厚非。
除了可能会让一些网友反感外并无大碍。
真正让吉克隽逸的人设崩塌的,是她“装穷”被揭穿。
有网友扒出了吉克隽逸的旧照,是在她参加《中国好声音》之前的。
从手包到围巾,甚至是装行李的大包,无一不是名牌。
和她在舞台上给自己立的“大山里来的苦孩子”人设,完全不符合。
吉克隽逸终于忍不住了,怒斥一些网友是故意找茬的。
可在铁证如山面前,吉克隽逸的“哭穷”人设终于是立不住了。
于是她就改了流行的“独立女强人”人设。
但看着火不起来,吉克隽逸把前男友拉了出来。
她的前男友叫刘石坚,两人曾经相恋6年。
刘石坚还是吉克隽逸的经纪人。
在吉克隽逸的话中,刘石坚多次向她求婚,但她因为自己工作原因,始终不愿意要孩子。
所以刘石坚就抛弃了她,转身娶了别人。
就这样,刘石坚背上了“渣男”的称号,他的现任妻子也有了“小三”的骂名。
结果前男友站了出来,表明了两人只是感情不合分了手。
他的妻子也出面表示,他和刘石坚是在两人分手后才认识,不存在“小三”的情况。
甚至在她怀孕期间,吉克隽逸还曾在深夜“骚扰”过她的丈夫。
各种证据之下,吉克隽逸又翻车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想用前男友给自己立人设,没想到让自己的口碑再度崩塌。
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程莎莉淘汰后,吉克隽逸居然翻了个白眼调侃:
“呦,这不是拎包扭三扭的贵妇吗,怎么大庭广众的坐地下?”
程莎莉生气地发了微博控诉。
吉克隽逸做出了解释。
是因为那天程莎莉太累了坐在地上,自己才和她开了个玩笑。
“其实我是用自己的方式为她打气。”
然而事实上,两人压根不是很熟,甚至是这件事之后才加了微信。
对于不太熟的人,吉克隽逸都能开这种玩笑。
不知她是太过单纯,还是真的没情商呢。
程莎莉又发微博表示自己表达不准确,让大家误会了。
吉克隽逸也出面“澄清”,程莎莉和她愉快互动,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2021年,吉克隽逸回归《中国好声音》,以导师李荣浩的助教身份参加了节目。
其他助教,一般都是跟着导师的步伐,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但她这个助教有些不同,她特别有自己的看法。
评价歌手唱功时,吉克隽逸总是说起来没完。
李荣浩只得为她打圆场“我们话比较多。”
其实言下之意,是暗示她少说点。
在是否选择歌手加入自己的战队时,别的组合都是导师做主。
只有他们这组,李荣浩没做出决定的时候,吉克隽逸会率先转身,然后试图说服李荣浩也跟着转身。
这么做的原因?她讲了个自以为好笑的笑话。
李老师的眼睛不够大,我要做他的眼睛,帮他看一看。
后来的选拔过程中,吉克隽逸似乎更加给人一种她是导师,李荣浩是助教的错觉。
她在自己转身后,竟然对李荣浩说: “我不给你任何意见,你要有你自己的想法。”
一副实打实导师的口吻。
现场偶然遇到了一位八竿子打不着的“熟人”,是她的闺蜜的初恋的亲弟弟。
吉克隽逸又借机开始激动地分享起了八卦往事,她的活跃地比导师们镜头都多。
除了在节目里,她在平常也疯狂为自己刷“存在感”。
五一假期中,她去参加了草莓音乐节。
发文表示大家都在放假,自己却在打工。
似乎是想要一个新的“打工人”人设。
只可惜网友们根本不吃这一套。
纷纷嘲讽她是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凡尔赛“公主”,拿着不知道高多少的工资装打工人。
公主哪能受这种委屈,不久之后的直播中,她又玩起了“卖惨”这一套。
表示自己太难了,要什么都懂,为人处世也要大家都喜欢……
之后还不忘呼吁大家“对我们再关爱一点,再宽容一点。”
很可惜,如今的吉克隽逸,很难得到大家的关爱和宽容。
她似乎忘了出道时只想做个纯粹的歌手的初心。
或者说,那个热爱唱歌的吉克隽逸,也不过是她给自己立的人设?
不过我们更愿意相信,当年的她,是真的淳朴又努力。
如今的她却变成了这个样子,能怪得了谁呢。
只希望吉克隽逸多推出几个好作品,这才是身为歌手最应该做的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