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sna减震器很好。ressna是一个全新的国产品牌,做工和质量和国外大品牌绞牙避震看齐,使用的是EIBACH定制弹簧,福斯避震油,24段软硬可调吗,本土车型开发/专车专用,提供两年质保,市面少有的副弹簧结构目前热门汽车型号均有适配,应该会在今年的528-530的苏州GT-show完成品牌的正式发布。从第一批车主的反馈来看,各方面还是极具优势的,定将撼动国内绞牙避震器市场,名副其实的新一代国货之光。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又称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即SNA体系),它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认为创造的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活动的
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
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和英国著名的国民经济核算专家斯通。195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这套体系就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SNA体系,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包括5个总量:
⑴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它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⑵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简称NNP)它是指一国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一年内用于销售的一切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余下的部分,即是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
⑶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它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⑷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称PI)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收入的总和
⑸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简称PDI)它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是SNA体系五大总量指标中的核心指标
1 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MPS核算范围限于货物和物质性服务比如交通运输和商业,即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包括非物质性服务, 比如医疗养老,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服务的生产 该体系的核心指标国民收入,只能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性服务的生产,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 这种情况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还可以接受, 因为是公有制吗, 或者是是单位制。不是烂在这口锅里, 就是烂在那口锅里,但都是国家所有的锅 改革开放了, 私人也可以有锅了,所以这个东西就有说头了, 需要统计一下了。
2 不能反应不同市场主体及相互关系
SNA体系把市场主体分为国家, 企业和个人 而过去MPS体系下所有企业都是国家机关的附属单位, 没有权力进行经济行为, 而个人的经济行为也是受国家严格规定的。但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 私人可以作生意,外资也进来了, 企业不再只是国家所有,所以要求核算体系也要作一改革以反应此一现实。
3 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结构
这个是两者的基层单位定义差异所造成的。比如说原来首钢就是钢铁企业,他下面那怕有再多的附属产业,比如饭馆,旅店, 水泥什么的,统计时也只计入钢铁产业产值。就是说象GE这种公司生产很多产品, 在SNA体系下, 各种产品统计入相应的产业内, 而MPS只能统计入其主营行业 显然SNA更科学,更有利于行业分析从而产生正确的产业政策。
4 MPS不能反映对外贸易活动
很简单MPS不能统计服务贸易
5 不能于多数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SNA体系, 伴随着苏东垮台, MPS核算体系国家就更加少了 开放经济下, 能够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比较是非常重要的 股市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提供对公司运营的一个benchmark, 从而奖优惩劣, 合理分配市场资源。所以股市要遵循同一会计准则, 否则张三公司的利润和李四公司的利润就没法比较。
浅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迁分析
摘要:
1992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03
年,我
国颁布实施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02))
,
宣告
MPS
退出了我国国
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舞台。文章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变迁进行分
析。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变迁
一、供需框架
为了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
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
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类。在这
一领域成绩最为突出的是
V·w·拉坦(VenronW·Ruttan)和林毅夫。
v·w·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舒尔茨
和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
SNA
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
官方
)
。供给结构单一、
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
SNA
的目的是为了
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
SNA
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
言,
SNA
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
多元化,
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
(
动力
)
不同
(
注:
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
标,
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
对政府而言,
其需求目标基本为
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
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
(
利润最大化
)
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
现;
对个人而言,
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
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
即减少交易成本,
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
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SNA
供给与
SNA
需求主体、目标既然存在上述差异,同时,
SNA
所具有的巨大信息含量和丰富的方法,使人们在考虑国民经济核算改
革时,必须首先对
SNA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引导机制加以重视。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
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
相对于供给主体的
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
SNA
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
可以说,
SNA
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
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
SNA
供给,二是增加
SNA
需求。然而对于
SNA
来讲,显而易见的是,政府
的供给如果是理性原则下的行为,一般是增加而不会减少。由于公共
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因而最好由政府来承担,在此政府不妨
进行“垄断生产”。客观地讲,消除
SNA
需求缺口最好由增加
SNA
需
求着手。潜在需求主体、目标的显性化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在
SNA
中
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并且,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典
经济学中萨伊定律(Say’sLaw)所描述的现象,
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
求。
政府可以通过特殊功能,
扩大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及优势的宣传,
以及安排相应配套的措施来进行
SNA
的强制性推扩,即强制性变迁。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制性变迁。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维护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力工具,其作用
就在于减少国家机器运行的交易费用。因此,以制度变迁为背景考察
的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强制性的特。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认识,制度安排中“搭便车”的
问题也是决定国民经济核算强制性变迁的原因。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
一
)
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
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
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
这一论述可以归结为两个理论: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国
民经济核算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性质。作为第一个理论基础,来
自信息经济学关于“信息作为一种商品”的研究,信息是商品的关键
是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有萨缪尔森、海
德和阿罗。信息是公共产品,自然以信息库出现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就
具备了这种特点;第二个理论基础,来自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根据制
度经济学的研究,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产品,而这个公共产品一般是
由国家“生产”的。
两种理论基础,决定了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这一性质。所
以,不管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还是单独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国民经济核算变迁就应该是强制性的。
(
二
)
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所谓“搭便车”,
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
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
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
“搭便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这种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
社会报酬,从而使创新者缺少激励。
五、
较为一般的集体行动
(
注:
此说法是为了区分统计与一般制度
分析中的集体行动
)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诱致性安排,
可能会是政府更看重的。
因为,
政府需要了解权力以外的变迁因素。
在强调制度变迁主要力量的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变迁是强制性的;而在强调核算变迁的目标等方面时,
这种诱致性变迁就更重要了。
诱致性变迁的主体一般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通过诱致性安排所
达成的变迁,其制度结构的稳定性也更高。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与整个社会的市场应用结合更接近。而根据杨仲山的论证,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内部本身是市场化的。
在改革初始阶段,政府的强制力是最突出的,其他经济主体的作
用在这时是较难发挥的。因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各种利益团
体、利益个人可能会感到,这种变迁的起始与他们无关。他们作为个
人的、
集体的行动并不会影响改革的发生,
但接下来情况就会有变化。
在目前情况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为政府管理经济服务。而在
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其他经济主体会增加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他们需要通过这种工具
(
或制度
)
提供的相关服务,来帮助自身增强竞
争的实力。因此,各经济主体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方法的需要会增
加。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来说,其实提
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核算微观化要求”。
对核算信息与方法的大量需求,是目前核算体系的“外部利润”
之一。由此,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各经济主体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
扮演一定的角色,起到相应的作用。而由各相关利益个人所组成的团
体,就会形成有关核算改革方面的集体行动,以便使这项改革按照满
足他们要求的方向去演进。他们会提出各种变革的具体措施,如变革
现有的调查方式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市场数据;对服务行业新的分类与
核算;非正规部门活动进入核算范围;增加信息产业方面的新内容,
等等。总之,集体行动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发挥作用。
为此,需解决制度供给与激励安排的问题。这体现在:一是
SNA
改革不仅需要持续的制度供给,
以提供
SNA
体系发展的稳定外在环境,
而且就
SNA
体系内部也需要持续的制度供给,特别是加大开发核算与
实际经济联系的力度,拓宽核算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范围,而不仅仅
是满足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这有助于
SNA
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从而体现联合国
1993
年版
SNA
所倡导的主旨:
更新、
澄清、
简化、
协
调。无论是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实践中,
SNA
都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
充分结合,这需要通过制度来安排一种有效的激励结构。例如,
SNA
的持续修订就是制度化的原始体现。二是由于制度能够规避不确定性
和风险,从而这种激励结构使得
SNA
所提供的信息流在流量和流向上
SNA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它是从国民收入统计发展而来的 凯恩斯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创立的国民收入理论和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使国民收入统计得到迅速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各国加强了经济管理职能,对经济生活进一步加强干预,逐步形成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1953年、1968年和1993年,联合国先后三次公布了SNA体系, 并向市场经济国家推荐使用,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SNA体系进行核算
①SNA核算形式随着宏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SNA在原来国民收入核算基础上增加了投入产出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等内容,形成有5个子系统的SNA体系
②SNA计算方法SNA不局限于原有的统计方法和模式, 吸收了会计、数学的一些方法,通过一整套账户、矩阵表、平衡表反映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实物与资金、流量与存量的联系 SNA中的账户形式,以总量平衡为出发点,以会计复式记帐原理为基础,把经济循环过程中每笔交易分别在对应帐户中记录,使借贷双方保持平衡,采用矩阵表进行计算,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详细的数据
③SNA的主要生产指标和分类SNA有关生产核算的主要指标是: 总产出、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等 SNA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采用产业部门分类和机构部门分类,分别用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
( 3)两大核算体系比较SNA和MPS都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但两者是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下的产物,SNA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MPS则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因此两种核算体系,在核算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在核算范围上:SNA以全面生产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都纳入核算范围,使社会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紧密衔接,组成统一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MPS主要限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把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之外,使再生产环节核算不能协调一致,影响了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完整性
②在核算内容上:SNA既有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的核算, 也有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存量与流量方面的核算,较全面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MPS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 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没有完整地反映,但其中的劳动平衡表、生产资料供求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在反映人、财、物的综合平衡上有重要作用
③在核算方法上:SNA采用复式记帐法, 运用帐户矩阵等核算方法,把社会再生产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经济流量以及期初、期末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的核算体系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进行核算,形式比较简单和直观,但各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整体结构不够严密
④在主要核算指标上:SNA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它们不但包括新创造的价值,还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所有部门 MPS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它们分别是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品总和和净产值总和,计算范围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
mps和sna的核算体系的区别
(1)核算观点不同:
mps采用限制性生产观,限制性生产观是指它对生产的定义只限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生产性劳务,相应地,社会产品只是从事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生产性劳务部门的生产成果。所以,mps把工业、农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通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并将这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作为mps的社会产品价值核算的内容。至于其他部门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生活服务等,由于不生产物质产品,被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这些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活动,无论是为生产服务的,还是为其他部门或居民服务的,统统都不算产值,也不算使用,只作为对物质生产部门所创价值的再分配处理。
sna采用综合性生产观。综合性生产观是指将所有创造效用并取得收人的活动,不管是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提供各类服务,一律看作是生产活动。所以sna将服务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等同看待,归人生产部门。也就是说,sna的生产范围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外,还包括了除个人自我服务以外的各个社会服务领域。因此,sna的社会产品——商品就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产品的合称。这样,sna的核算范围就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劳务。
(2)核算内容不同:
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
sna增加了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核算相联结,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3)核算方法不同:
mps采用单式平衡表方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通过左右两栏数字的平衡综合说明作为统一整体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不够严密。
sna采用复式记帐法,运用国民经济收支活动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理,以帐户和矩阵形式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把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国民经济纵横交错的庞杂的经济活动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