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书·西域传》里,我们看到不少关于古代中东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各国――大夏,大月氏、安息、乌弋山离、罽宾、条支等――的记载。自汉武帝派遣张骞西使以后,直到东汉晚期,中国和这些国家曾不断互派使节,进行着密切的商业来往和文化交流。在那样早的时代,中国便和那样遥远的国家建立起通使和贸易的关系,不能不说是古代史上一件大事。近年来考古学家的大量发掘发现,更具体地说明了在古代横贯东西的这条灿烂的“丝绸之路”,确是这种光辉友谊的见证。
为了把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这些国家的记载搞清楚,我们须稍稍温习一下中东和南亚次大陆的古史,才能有助于我们对这些记载进行正确的诠释。再者,中东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古代历史文献比较零散、贫乏,因此,如果把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诠释清楚些,便对这些地区的古史也可提供一部分重要的史料。多年来,研究中西关系史的中外史学家们,也曾利用过这些中国古代文献,但在诠释方面往往异说纷纭,不少谬误曲解之处,有些至今仍流传于史学界中,应该分辨清除。这两段读书札记,是笔者自己想初步试着拿中东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史,和《汉书·西域传》中有关安息与乌弋山离等国的记载,相互参证,对以往他人考订基本正确的,仍然采纳;有争议的,分析商榷,择定取舍;谬误曲解的,分别驳辨,求还本真。这样做,期望对中国这部分古代文献能获得较近实际的理解。错误之处,切望读者指正。
(一) 安 息
中国古代关于安息的记载,首见于《史记·大宛传》,其次复见于《汉书·西域传》,兹并录于下。《史记·大宛传》说: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书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犁轩[1]。
又说: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犁轩善眩人献于汉。及宛西小国欢潜、大益,宛东姑师、扜罙、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天子大悦。
《汉书·西域传》说(为叙述方便,兹将考证大致能确定的西方地名,用括弧把英语惯用拼法标在中文古地名的后面):
安息国(Parthia),王治番兜城(Hekatompylos),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Seistan之Alexandria-Prophthasia)、西与条支(Antiochia,即Charax-Spasinu)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Kabul)同。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有大马爵。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临妫水(Oxus R)。商贾车船行旁国。书革旁行为书记。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轩(埃及之Alexandria)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安息东则大月氏。
《史记》、《汉书》中的安息即中东古史上的帕提亚(Parthia),久为中外史家所公认。清代学者徐松和李光廷早有考订[2]。在欧洲,最早德经(de Guignes)曾如此主张。[3]有些人认为是亚叙利亚,显系错误。[4]金斯密(Kingsmill)初步论及《史记》、《汉书》中的安息是安息王室阿尔沙克(Arsak)一字之对音。[5]嗣后夏德(Hirth)进一步论证,认为中国古音中没有r,因此每遇到外语中的r,中国古籍中常以n的结尾字音译,于是,Ar便音译为“安”;而“息”字中国古音大约读为sak。所以“安息”是Arsak一字的音译。[6]丁谦也认为“巴提亚国,其王世世以阿赛西(Arsaces,即Arsak)第几为号,汉人误王名为国名,称为安息;安息者,阿赛西转音也”。[7]丁、夏二氏论断皆是。
按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占有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的希腊人塞流息王朝(Seleucids)已呈衰弱。公元前255年,坐落在其东北边陲的巴克特里亚郡(Bactria)的郡守希腊人狄奥多特斯(Diodotus)首先宣告独立,汉代中国称之曰“大夏”。数年后,公元前250-248/7年,位于大夏以西、里海东南的帕提亚郡(Parthia),在帕提亚人阿赛西及其弟提里达特(Tiridates)的率领下,举行了反对塞流息王朝统治的起义,汉代中国称之曰“安息国”。[8]安息的阿赛西王朝从此统治安息约四百年。
安息建国后,最初八十年的历史,记录十分贫乏。我们只知道他所统治的疆域,仅限于安息人原来居住的地区,即古波斯的帕提亚郡。那时安息经常受着来自西边的塞流息王朝和来自东边的大夏王国的威胁。大夏在公元前约230至160年时武力曾很强横。直到安息王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idates I,公元前171-138/37年)当政时期,安息才大大强盛起来。乘塞流息王朝内部的纷争和战乱,他率大军西征,先占据了米底亚(Media),又占领了波西斯(Persis)和富饶的巴比伦尼亚(Babylonia)诸郡;并且从公元前144年以后,巴比伦尼亚,包括其东南端的条支,遂成为安息最重要的属邦。向东方,他又两度攻入了已衰微的大夏,并更向东南推进,囊括了原在大夏统治下的德兰癸亚那(Drangiana)、阿拉科细亚(Arachosia)、和格德洛西亚(Gedrosia)诸郡。于是,在短短的几年中,经密司立对提一世的东征西讨,击垮了希腊人的殖民势力,建成了一个当时在中东最强大的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安息帝国,疆域东自大夏、身毒,西到幼发拉底河,北自里海,南至波斯湾。他当政的晚期,和他的继承者弗拉特二世(Fraates II,公元前138/37—128/27年)统治期间,是安息十分繁荣强盛的时期。张骞西使到达中亚细亚的时候,正当弗拉特二世的末年。张骞在公元前129至128年亲身到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没有到过安息。但他“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回到长安后曾“具为天子(武帝)言之”。[9]他所传闻的安息,如上引《大宛传》所说:“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以及安息的物产风俗等,都是十分正确的描述。
然而,安息就在这繁荣鼎盛的时候,其北边边疆却面临着塞人(Saka)游牧部落入侵的威胁。大约在张骞从大月氏动身回国后不久,居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塞人和马萨革泰人(Massagetae)等,便从里海以东地带侵入了安息东北边,于公元前128或127年杀害了安息王弗拉特二世,大举南下,占据了德兰癸亚那和阿拉科细亚两郡。直到安息王密司立对提二世(Mithridates II,公元前124-87年)即位后,派遣贵族苏林(Suren)[10]率领大军东讨,费了十年工夫(约公元前124/23—115/14年)才把侵入的塞人诸部落镇压使之降服。这次东讨,安息收复了东边诸郡,包括自赫拉特(Heart)至木鹿(Merv)的东北滨临妫水的地区。东方讨平后,密司立对提二世复引兵而西,占领了阿尔明尼亚一个短时期。公元前92年,他和罗马的苏拉将军订立了盟约,这是安息与罗马的首次交涉。密司立对提二世的统治时期,是安息再度强盛的时期。[11]
就在这密司立对提二世的强盛时期,汉武帝的使臣第一次到达了安息。上引《大宛传》第二段文字就是这次使节往还的记载。汉使初次到达安息,应系在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换言之,伊朗和中国从这年起便绽开了友谊之花。根据《大宛传》,张骞第一次西使回到长安是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其后他拟通西南夷道往大夏,未成功。他封为博望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他因攻匈奴失利夺爵后数年,汉武帝再命他去出使乌孙,应在元鼎元、二年(公元前116/115年)。这次出使,“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牛羊以万数,赉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国。”张骞约结乌孙虽未成功,但他“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罙及诸旁国”,进行了广泛的外交活动。回国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张骞归后“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馀卒”,卒年应是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其后岁馀,骞所遣使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12]据《大宛传》记载的这些情况,可以确定第一次到达安息的汉使,即是张骞出使乌孙时顺路“分遣”到“他旁国”的“持节副使”之一,其到达安息应在元鼎二年;而“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犁轩善眩人献于汉”,则应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也就是说,汉与安息使节首次往还,正当安息盛世,密司立对提二世即位后约八至十二年。汉使到时,恰好是在密司立对提二世派贵族苏林东讨塞人的末年,当时安息的大军正云集于东边。既如此,则“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正反映了当时安息国内的政治局势。而汉使在当时一路上所见到的情况:“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便更是如实的描述了。
汉与安息首次通使成功后,两国便展开贸易与文化交流,嗣后在公元前一世纪双方使臣、商贾大约即不断往来,《汉书》中虽然没有提供很详的记载,但从汉代遗留的有关西域各方面的其他记录和遗存看来,我们可以相信汉与安息的通商关系一定相当密切。中国的锦绣丝绸等特产日益增多地运送到西方,通过安息商人之手而远达近东和罗马,“丝绸之路”从此畅通。同时西方各国的产品珠玑、琉璃、象牙、犀角、诸珍奇异物,直到红兰、葡萄、苜蓿种子等也源源输入中国。也许就由于汉与安息的贸易二百余年间日益密切,加以甘英亲身出使到达过安息条支(公元97年),所以《后汉书·西域传》对安息的记载便大大加详了。
《大宛传》文中提到,安息使臣第一次来中国时,同来的还有几个“小国”的使臣。姑师即车师,扜罙即扜弥,这两地后来都隶属于汉西域都护。苏薤是康居五小王之一,《大宛传》说它在大宛以东,恐系错误。欢潜是花刺子模(Khwarizm)之译音,他们居住在安息希尔加尼亚(Hyrcania)及帕提亚两郡以北,妫水下游的西岸。大益即达伊人(Dahae),他们在花刺子模西南,过着半游牧的生活。[13]欢潜、大益派使臣随汉使来中国,可能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正当古代交通要道。按在公元前285年,塞流息王朝的塞流古一世(Seleucus I)曾派遣巴特罗克立(Patrocles)在里海探路。他从里海东南之奇瓦湾(Khiva Bay)循着巴尔干山岭(Balkan)南麓的古河道东航,运河道沿着乌斯钵水(Uzboi Channal)穿过黑沙漠(Kara Kum)而把他引入了妫水。他在该地还遇到了印度商人沿妫水顺流而下赴咸海,因此他报告说妫水与药杀水(Jaxartes)都“流入里海”。[14]如果这个记录可靠,则古代妫水确通里海,而欢潜、大益则正当此交通孔道;所以在中亚细亚许多游牧部落中,这两个“小国”,便首先随汉使到长安来了。
关于安息东北的边疆,《史记》、《汉书》都提到“临妫水”。妫水即今阿姆河(Amu Darya)。阿姆河河名系突厥语,古代希腊人称之为阿克苏斯河(Oxus),唐代中国音译为乌浒水或缚刍河。它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曲折西北流入咸海;咸海,《大宛传》中称作西海[15]。然而汉代中国称之为妫水,则别有原因。按此水,古代亚利安语名为Vakhshu或Wakshu。今阿姆河上游的一个支流,突厥语名叫色尔克阿布(Surkh-ab)者,有时仍用其古名称作Wakhsh;这个支流在古代被认为是阿姆河的河源。同时,Wakhsh一字又是当地古代神话中“众水之女神”的名字。据中古花刺子模史家卑露尼(Biruni),直到十一世纪Wakhsh还是该地众水――尤其是阿姆河――的保护神的神名。[16]再者,Wakhsu又是大夏人所崇奉的女神阿那伊多(Anahita,意为纯洁)的别名。古代大夏的神话说这个女神有一千只膀臂,象征大夏的一千条溪流,自东面丛山上泻下来,会合而成为妫水流入咸海[17]。按“妫”字古音大约读作Kwia,因此妫水之“妫”实是Vakhshu或Wakshu的第一音节的译音。至于“水”),则仍是汉语“河川”之意。
塔恩(Tarn)在其论述大夏、安息的诸著作中,[18]曾认为由上引《大宛传》第一毁的“临妫水”及“北有奄蔡”的话看来,该段文字说的不象是公元前129至128年张骞亲身在大月氏时的情况,而象是十馀年后密司立对提二世东讨塞人以后的情况。他认为张骞停留在大月氏时,塞人已在大举入侵安息,木鹿已落入塞人之手,因而安息当时不可能滨临妫水。他又说奄蔡原住地既然在咸海东北,安息只有到了密司立对提二世东讨成功后,才占领了妫水下游马萨革泰诸部落地区,从而才能和奄蔡接境;同时收复了木鹿,安息国境才再临妫水。据此,塔恩竟认为司马迁曾把日后的传闻“羼入了”张骞的报告之中,这就大大贬低了《大宛传》的史料价值。
其实,这样论证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安息国境滨临妫水正是张骞停留在大月氏时的真实情况。关于安息王弗拉特二世统治时期的史料确很贫乏,但我们知道他的前一朝,即密司立对提一世统治时期,曾两次攻入衰微的大夏。第一次他不仅越过了阿利厄斯河(Arius),而且在大夏屯据了一个短时期。第二次他又把大夏王黑黎欧克里(Heliocles)打了个惨败,此役之后,安息曾将木鹿占领并控制了一个长的时期,这就使安息的东北边境正“临妫水”。当张骞在公元前129至128年旅游在大月氏、大夏的时候,木鹿大约正在安息人手中,并以之为抵御北方塞人保卫边疆的重镇。再者,仅根据西方的零散史料,实在很难断定塞入侵入安息的确实年月。[19]根据《大宛传》,张骞西使时对于塞入侵入安息并杀害弗拉特二世这件大事显系毫无所知。对此点只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张骞在大月氏、大夏时只“传闻”得安息一些情况,因此他对安息的事知道得很少。二是塞人侵入安息一事,实发生在张骞自大月氏动身回国以后。我们考虑当时全面情况,认为后者较近事实。如果这个推断不错的话,这就又一次证明中国古代文献史料对于搞清楚中东、中亚各国古史有重要价值。至于“北有奄蔡”一句,塔恩的解释过于呆滞。细读《史记》、《汉书》有关西域各国疆域地望的记载,就知道“东为某国”、或“某方与某国接”等语,有时固然指的是毗邻接境的国家,但有时则指的只是方向。此段文字中的“北有奄蔡”实是后者。属于塞人之一支的奄蔡(Aorsi)部落联盟居住在咸海东北的草原地带,其南是马萨革泰人、萨卡拉瓦克人(Sacaraucae)及达伊人等游牧部落,介在于奄蔡与安息之间。不过从汉人看来,这些都是“小国”,所以张骞说安息“北有奄蔡”,只是由于奄蔡当时是这一带草原上比较强盛的“大国”。我们不应象塔恩把这几个字解释得那样呆板。
对于“临妫水”这一点,白鸟库吉的解说则更不确。[20]他认为由此三字即可证明花刺子模和达伊当时都在安息版图之内。这种说法不仅没有任何史料足资凭证,而且和后来塞人入侵安息的全部史实相矛盾。其实,安息的木鹿地区所滨临的妫水只是妫水的中段,而妫水下游西岸奇瓦地区则是花刺子模人的住地,安息人与马萨革泰人正是在妫水西岸一带边境上互相对垒。认为“临妫水”便必然意味着拓境已至咸海,那样论证就过于简单了。
我们既已确知安息东境滨临妫水的情况,那么《大宛传》中所说的“东界去王都数千里”,就容易解释了。
《汉书·西域传》说“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后汉书》说“安息国居和椟城”。番兜、和椟同指安息初期的都城,希腊人名之为黑卡同卑罗斯(Hekatompylos)。黑卡同卑罗斯本不是该城安息的原名,而只是希腊人给它起的别名,意为“百门之城”,是说该城处在安息国的中心,很多条大道从这儿通往各地;至于安息的原名则已不可考。[21]夏德认为番兜系古波斯帕尔图发(Parthuva)一字的译音,亦即喜罗多德(Herodotus)所说的Parthoi;《后汉书》中的和椟可能相当于Vologesia,则全系臆测,不足凭信。[22]白鸟库吉认为番兜、和椟均相当于希腊人伊西达尔(Isidor)所撰《安息驿路志》中所说的Parthau,[23]亦属可疑。顾失密(Gutschmid)认为和椟恐是斯特拉伯(Strabo)所说的Karta,或即是阿利盎(Arrien)所说的希尔加尼亚的首府Zadrakarta,这说法更显然是臆测。[24]关于番兜、和椟二字的对音,目前中外史家还没有妥善的解释,但比较诸说,似把它看做相当于黑卡同卑罗斯较为妥当。此城今日已不存在,考古学家推测应在今伊朗的丹凡(Damghan)或沙鲁德(Shahrud)附近。
《史记》、《汉书》都没有明确指明距王都二千里的“东界”的所在。《后汉书·西域传》则说:“其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木鹿城即Zend-Avesta中所说的Mouru,希腊人的Alexandria Margiana,塞流息王朝时代曾改名为Antiochia,中古以降称为Merv,中外史家均无异议。上文已说过,安息在密司立对提二世时东讨塞人,收复木鹿,东北边疆复临妫水而与大月氏为邻。从此以后,木鹿便成为安息的东北边防重镇和重要的商业城市。到安息来的汉使首先必须经过木鹿城,所以《后汉书》中把“东界木鹿城”看得很重要。这情况在西汉时代应亦相同。《史记》、《汉书》都说“东界去王都数千里”;《后汉书》又说“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木鹿城去洛阳二万里”,则王都和椟与木鹿之间为五千里,与《史记》、《汉书》说相近。《后汉书》接着又说,“自安息(指王都和椟)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Ecbatana),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Ktesjphon)”,以这样的里程来衡量和椟与木鹿之间的距离为“五千里”,或“数千里”,正是如实的记载。
上文已将本节开头所引《史记》、《汉书》三段文字中有关安息历史,地理的一些疑难之处,试作了初步解释。关于引文中涉及物产风俗诸事,不拟详谈,其中只有两点应在此略提一下。《史记》说安息“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汉书》说“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按多年来中东一带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古安息钱币很多,足以充分证明《史记》,《汉书》记载的正确。安息王弗拉特二世统治时期所铸钱币,正面是王面,背面是摩萨(Musa)的面,只是摩萨是王的母亲而非夫人。[25] “王死辄更铸钱”,是古代中东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诸国――安息、大夏、贵霜、以及塞种诸小国的普遍风俗,已久为该地区的古史与古钱币学所证实。《史记》、《汉书》又提到“书革旁行为书记”。革指羊皮。但据劳林生(Rawlingson)的研究,安息普通是以麻布作书写材料;至其晚期,才从西方学得使用纸草(papyrus)。[26]
2004年前的霍拉桑省(浅绿色),西亚古地区名。大部分在今伊朗境内,一部分在阿富汗斯坦赫拉特一带和土克曼斯坦境内的马雷一带。
波斯时期的霍拉桑省又称大霍拉桑,包括今天伊朗、阿富汗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各一部分地区。此地区历史悠久,曾经受到过希腊人、阿拉伯人、土克曼人、普什图人等民族的统治。
霍拉桑省(英语:Razavi Khorasan Province)。伊朗东北部省份,是伊朗三十个省份之一。面积144,681公里,在所有省份中排行第3。人口约5,202,770(2005年数据);省会马什哈德市。
霍拉桑省的地理坐标:马什哈德市,北纬362980度,东经596057度 ,面积:144,681 km² 人口(2005年):5,202,770,人口密度:360/km² ,行政区数:19个郡 ,时区:UTC+3:30 ,语言 波斯语、土克曼语、库尔德语。
阿富汗是亚洲的一个内陆国家,其周围的国家有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在其北方和东北部的中国在其东方和南方的的巴基斯坦以及在其西方的伊朗。
该国气候以夏季干燥(平均气温18-29℃)和冬季寒冷(特别是在其北方,平均气温0℃。春秋两季气候温和。
健康咨询
近期的医学和牙科检查应该确切查明旅行者是处于健康状态。随身携带所需的健康和意外保险证明和所有重要的医疗记录。带足医生所开的药品和其它治疗的药物以及所有必须的个人卫生用品,其中包括一副备用眼镜或在必要时带隐形眼镜。 只饮用瓶装饮料(包括水)或煮沸后的水配制的饮料。饮料中不要加冰块,也不要生吃海鲜、半熟的肉或奶制品。趁热食用经充分烹饪的食物和那些能够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剥皮的水果。不要购买街头摊贩或小贩的食品。
只在管理良好的、水经氯化的游泳池中,或已知未被污染的水中游泳。穿着减少皮肤暴露的衣服并且在暴露的部位施用含避蚊胺的驱避剂。在装有严密纱窗纱门的居室中睡觉。戴太阳镜、宽边帽、使用防晒液和护唇膏,减少与日晒有关的健康问题。
预防接种:来自疫区的所有旅行者需持有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
疟疾�在蚊子活跃的季节发生,自6月至11月,8、9月份高发。下列地区有危险:东部诸省(库纳尔哈、拉格曼和楠格哈尔)、北部及东北部(昆都士、塔哈尔和巴达尚)、南部(赫尔曼德、坎大哈)。疟疾传播发生于这些地区海拔2,000米以下的乡村。在喀布尔无此病之虞。然而在南方,即使是在城市也有疟疾危害。间日疟占90%—95%,其余是恶性疟。多数恶性疟发生在东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根据目前报道抗氯喹恶性疟明显仅发生在与巴基斯坦接壤的地区。前往疟疾疫区的旅行者除了应采取驱蚊措施外还应预防性用药。前往恶性疟流行的乡村,旅行者应备有甲氟喹或强力霉素。在其它地区,旅行者应每周服用氯喹。�
旅行者腹泻�高危。志贺氏菌痢疾在该国是严重危害。阿米巴病及贾第鞭毛虫病例也是常见的。所有的食物均应充分烧煮。对腹泻病人推荐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能由寄生虫病或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肝炎�所有易感旅行者在该国之前都应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甲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占总人口的比率高达50%。对所有前往该国的医护工作人员推荐接种乙肝疫苗,计划延长逗留的旅行者也应考虑接种。�
戊型肝炎�高危。在乡村地区高发。预防措施为对所有饮用水作病毒杀灭处理。目前无疫苗。
乙型脑炎�低危。历史上东部边境地区曾有发生。�
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发生于乡村及近郊地区,特别是在北部海拔400—800米的区域。主要危险地区包括北部阿富汗平原及喀布尔郊区。其它危险地区是坎大哈的南部和赫拉特的西部,也有关于内脏利什曼病的零星报道。没有明显的地区播散。所有前往感染危险地区的旅行者均应采取措施防止昆虫叮咬(蜱)。�
狂犬病�在乡村地区有人类病例流行的报导。旅行者去偏远乡村逗留超过4周应考虑暴露前接受接种。�
其它疾病�布鲁氏杆菌病、霍乱、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虱传斑疹伤寒、砂蝇热(蚊虫传播)、西伯利亚壁虱斑疹伤寒、虱传回归热、伤寒热(高度地方性)、结核和肠道蠕虫感染。
特别注意事项
.该国有艾滋病发生。供血可能未经过适当的筛检和/ 或当地没有一次性针头和注射器。在可能的情况下,旅行者应该在到达可保证安全的医疗机构时再接受医治。
.在大部分地区蛇和狂犬病的存在是一种危害。
免疫
这些建议并不完全,并且不应该将其解释为适用于所有旅行者。有关免疫问题最后应该以旅行者的医疗史、既定旅程、停留时间和旅行目的而定。
霍乱:虽然预防接种的效果有限,但是对在没有医疗设施、卫生条件不良的地方居住或工作3个月以上的人们来说可能是适当的。对胃保护机能受损计划持久访问或暴露于不卫生条件的旅行者霍乱预防接种可能也是适当的。孕妇、不满6个月龄的婴儿或对疫苗有严重反应史者最好不接种霍乱疫苗。
甲型肝炎:对所有的易感旅行者都考虑进行甲型肝炎疫苗主动免疫或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对计划长期居住的人们或频繁到危险地区进行短期访问的人们特别考虑选择主动免疫。停留的时间越长,保护停留者免受甲型肝炎侵害的重要性也就越大。对那些将居住于或访问农村地区、在卫生条件不良或不明的环境中就食或饮水的人们来说或对那些将与卫生条件不良的当地人们有密切接触的人们(特别是小孩)来说甲型肝炎预防接种特别重要。
乙型肝炎:建议卫生保健工作者、预期直接与常住居民的血接触或者与常住居民有性接触的人们、计划在当地持久停留(6个月或6个月以上)的人们(特别是那些期望利用当地卫生保健机构、在农村地区停留或者与当地人群有密切接触的人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建议那些以前已经完成了一个脊髓灰质炎标准免疫程序的旅行者再接种一次性接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对那些未免疫或未完全免疫的人们的预防接种请参考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指南。怀孕是预防接种的相对禁忌症;不过,如果需要用疫苗保护,注射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都可以用,到底使用哪种疫苗视旅行者意愿和时间的可能而定。
狂犬病:那些在当地停留30天以上的,有被家养动物和/ 或野生动物啮咬(特别是狗咬)危险的人们或者从事高危险活动(如探洞穴或者管理动物)人们应当考虑接受狂犬病暴露前预防接种。如果可能在农村地区暴露于狂犬病,如果不易得到适当的暴露后保健处理,这种对接种的需求就更加重要。
伤寒:在当地停留3周以上者.美食冒险者和那些敢于离开通常旅行者的路线,进入小城市、村庄和农村地区的人们应当考虑伤寒预防接种。得到可靠的医疗保健可能性越小,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就越大。预防接种的禁忌症视疫苗类型而定。
注:作为与旅行无关的良好的卫生实践,应该及时进行所有常规的预防接种(如白百破或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Hib, 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脊髓灰质炎、水痘、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
疾病危害
有关以下疾病更详细的情况可以在旅行疾病概述一节中寻找。
昆虫传播的疾病:
.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当地有此病发生
.利什曼病(内脏)- 在当地流行
.疟疾- 在当地流行
.白蛉热- 在当地流行
.蜱传回归热- 普遍存在
.斑疹伤寒- 普遍存在
食传和水传疾病:许多食传和水传疾病在这一地区都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霍乱和其它水样腹泻、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和蠕虫(寄生虫)病。
.布鲁病- 普遍存在
.棘球囊病(棘球蚴病)- 普遍存在
其它危害:
.象麻疹和白喉这一类的疾病常有报告,并且脊髓灰质炎病例仍然在经常地发生。
.从11月至次年4月有感染流感的危险。
.沙眼- 普遍存在
相关卫生要求
要求
黄热病:该国要求来自黄热病疫区的旅行者持有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
需报告疾病的状况
霍乱:官方认为染有霍乱。下列省份有染疫报告:巴达赫尚、巴格兰、巴尔赫、赫尔曼德、赫拉特、喀布尔、坎大哈、Kapisa、昆都士、Nangarhar 和扎博劳动勒。
疟疾信息
危险地区:所有地区都存在感染疟疾的危险。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已经确认(一些报告表明集中于与伊朗俾路支省毗邻南部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该国危险地区的疟疾传播率为32‰。几乎所有的人都处于间日疟的威胁之中,不过,恶性疟的感染正在增加,并且现在已经占所有疟疾病例的2%。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从5月至11月感染疟疾的危险最高。
保护措施: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访问危险地区的旅行者除了采取个人保护措施以外,还要服用甲氟喹预防。患有癫痫、精神异常或己知对甲氟喹过敏者不应该服用这种药物,应该考虑换其它保护方法。有关其它的预防措施和可能的副作用请向您的医生咨询。
18世纪中叶形成一个国家。19世纪初是英帝和沙俄角逐的场所。19世纪30年代英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人民三次抗击英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终于在1919年恢复了独立。8月19日为国庆日。1955年1月20日与我国建交。
居民
人口2210万。普什图族占40%,塔吉克族占30%,还有乌兹别克、哈扎拉、土库曼、俾路支等民族。普什图语和达里语(波斯语)为官方语言。98%以上的居民信伊斯兰教,其中90%属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
自然环境
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伊朗高原,地势自东北高西南倾斜。山地和高原占全国面积4/5,平原分布在西南部和北部。兴都库什山脉是阿富汗的脊梁,斜贯中部,东段山势险峻,有最高峰诺夏克峰海拔7485米;西段下降到1000米以下,西南部有沙漠。河流主要有阿姆河、赫尔河、哈里河和喀布尔河。
属大陆性气侯,降水少,气侯干燥,冬夏和昼夜之间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不到300毫米。
经济概况
主要矿藏在有天然气、石油、铁、煤、盐、铜、铬、青金石和大理石等。天然气储量1400万吨,盐储量3亿吨以上,青金石储量1300吨,铁矿储量1769亿吨。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已耕地79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玉米、棉花、甜菜、油料作物和瓜果等。畜牧业人口约250万,牧场和草地5470万公顷(实际利用面积620万公顷)。主要牲畜有绵羊、紫羔羊、山羊、牛、骆驼等。1985年有羊1907多万只,牛约375万头。年产羊毛24000吨,生羊皮24000多吨。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和出口的35%。
工业以手工业为主,主要是棉、毛纺织和农畜产品加工。近年来现代工业有了发展,有纺织、水泥、电力、天然气、采煤、车辆修配及食品加工等。1986年工业产值为75亿美元。
主要出口干鲜果品、棉花、羊毛、紫羔羊、地毯、天然气、青金石等,主要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机械设备、纺织品、汽车、茶叶、糖等。主要贸易对象是俄罗斯、日本、英国、印度等。
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空运。现有公路约20000千米(其中沥青和水泥路面2700多千米)。
重要城市
喀布尔:首都。人口150万。全国公路和航空枢纽,对外贸易的集散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主要有纺织、水泥、食品、制革及汽车修理等。市郊有国际机场。
郝拉特:人口18万多。为阿富汗、原苏联、伊朗之间的贸易中心,农畜产口集散地。中古时代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伊斯兰教圣地。
坎大哈:人口23万。公路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附近农业发达。为农产品市场,以水果和食品加工业为主。
丝绸之路一般指丝绸之路(古代交通路线),更多含义请参阅 丝绸之路(多义词)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表述)
1来历
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简介
亚非欧商业往来(2世纪初)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之路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洛阳、长安以西又分3线:[1]
所经路线
丝绸之路
①北线由长安(东汉时往东延伸至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
丝绸之路
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③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
丝绸之路
、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明州泉州、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
商品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
技术西传 21世纪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
丝绸之路
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脉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21世纪初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现代文明)中将焕发生机 如果把“丝绸之路”理解为一种技术而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途径,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传播途径中“丝绸之路”是如此让人难以释怀
2陆上丝路
背景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身边只有在西域娶的胡妻和一位随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都护的设立: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到达波斯湾班超首次将丝路从西亚一带打通延伸到欧洲、到了罗马,罗马也顺着丝路首次来到东汉京师洛阳,这是21世纪初丝绸之路的完整路线166年,大秦(罗马)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中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塔吉克人
Tadjik
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自称托吉克人。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北部赫拉特绿洲、巴达赫尚省和兴都库什山脉南麓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 。使用塔吉克语,分多种方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有文字,信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部分属什叶派,少数为伊斯玛仪派。塔吉克人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远祖可追溯为公元前10世纪前后来自欧亚草原的一些使用伊朗语的部落 。这些部落在中亚地区的阿姆河流域、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达尔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和今中亚以南的地区,与原先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夏人、粟特人、帕尔坎人(古费尔干纳农民),以及在中亚北部和东北部游牧的塞种人结合逐渐形成塔吉克人。到6世纪 ,随着突厥汗国的崛起 ,突厥人的成分日益增多,从10世纪末起,他们在中亚地区的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优势,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突厥化过程。许多塔吉克人被同化,但是,塔吉克语言始终保留着,还成了突厥人统治地区的国语。过去,平原地区的塔吉克人主要从事农业(多靠人工灌溉),兼营园艺和畜牧业。农业以种植棉花 、小麦、大麦、大米、马铃薯为主。农具十分简陋;住在山区的塔吉克人主要以畜牧为生,饲养绵羊、山羊、马、牛和牦牛等,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塔吉克自称“托吉克人”。有800多万人(1978),其中有500多万分布在阿富汗斯坦北部赫拉特绿洲和兴都库什山脉南麓;约有300万人分布在中亚其他国家。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使用塔吉克语(波斯语),分多种方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有文字,信伊斯兰教,多为逊尼派,部分属什叶派。
塔吉克族占塔吉克斯坦人口的80%,在21世纪初,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人超过520万,乌兹别克斯坦的塔吉克人超过100万。在阿富汗斯坦,塔吉克人约有500万,占该国人口的1/5。塔吉克人一名,指传统上的一个定居民族,他们之中住在塔吉克和乌兹别克的那一部分人,使用塔吉克语,这种语言是波斯语的一种方言;另一部分住在阿富汗斯坦的人们,操达里波斯语。 塔吉克人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远祖可追溯为公元前10世纪前后来自欧亚草原的一些使用伊朗语的部落。这些部落在中亚地区的阿姆河流域、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达尔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和今中亚以南的地区,与原先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夏人、粟特人、帕尔坎人(古费尔干纳农民),以及在中亚北部和东北部游牧的塞种人结合逐渐形成塔吉克人。公元前2世纪,月氏人来到大夏地区,在月氏人的民族成分中即包含有塞种人的因素。塞种人的一个分支即贵霜人曾建立强大的贵霜国。4~5世纪时,由于贵霜国的衰落,导致埃夫塔利特人(中国史书称“嚈哒人”)入侵,后者曾建立过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到6世纪,随着突厥汗国的崛起,突厥人的成分日益增多,从10世纪末起,他们在中亚地区的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优势,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突厥化过程。许多塔吉克人被同化,但是,波斯语始终保留着,而且还成了突厥人统治地区的一种国语。过去,平原地区的塔吉克人主要从事农业(多靠人工灌溉),兼营园艺和畜牧业。农业以种植棉花、小麦、大麦、大米、马铃薯为主。农具十分简陋,如铁铧木犁、用树枝编的耙、自制的锄头和镰刀等。
阿 富 汗 概 况
国名: 阿富汗 (Afghanistan)
独立日:8月19日(1919年)
阿富汗新年(阿历):3月21日
独立纪念日:8月19日
开斋节:(每年日期不定,随伊斯兰阴历而变)
古尔邦节:(每年日期不定,随伊斯兰阴历而变)
国旗:2002年2月5日,阿富汗采用新国旗。新国旗是根据1964年的阿富汗宪法设计的,由黑、红、绿三色长条图案和阿富汗国徽构成。
国家政要: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 (Hamid Karzai) ,2001年12月22日任阿临时政府主席,2002年6月13日在阿富汗紧急支尔格大会上当选为过渡政府总统,任期至2004年大选。2004年11月当选阿富汗总统,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职。议会上院议长西卜加图拉·穆贾迪迪,下院议长尤努斯·加努尼,2005年12月当选。 前国王查希尔
自然地理: 面积652300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扼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东和东南与巴基斯坦毗邻,西与伊朗交界。境内多山,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米。全国最大的兴都库什山脉自东北斜贯西南。主要河流有阿姆河、赫尔曼德河、喀布尔河和哈里鲁德河。大陆性的气候使全国干燥少雨,年温差和日温差均较大,季节明显,冬季严寒,夏季酷热。
人口: 2775万(2002年7月),普什图族占40%,塔吉克族占25%,此外还有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土库曼族、俾路支族和努里斯坦族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其它地方语言有乌兹别克、俾路支、土耳其语等。98%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属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
一名科奇人牵着骆驼走在喀布尔北部的草原上。科奇人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每年冬季从阿富汗北部地区迁移到相对温暖的南方
阿富汗的三大民族
普什图族有人口1100万,约占阿富汗总人口的40%。普什图人对国家断断续续统治了两个世纪。被推翻的国王查希尔、塔利班领袖奥马尔、前总理希克马蒂亚尔都是普什图人。绝大多数普什图人是穆斯林逊尼派。普什图人主要居住在兴都库什山以南。从19世纪下半叶起,普什图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脉向北迁移,因而那里留下几个普什图人的飞地(在昆都士、迈马纳和马扎里沙里夫地区)。在阿富汗北部,普什图人不到15%。
坐落在兴都库什山深处的巴米扬镇
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有人口500万,占全国人口25%。塔吉克人属穆斯林逊尼派,是阿富汗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民族,在国家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大多数部长、银行家和大商人都来自这个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巴达赫尚、塔哈尔、赫拉特、朱兹詹、萨曼甘、巴尔赫、昆都士等省份以及潘杰希尔谷地。大多数喀布尔人也是塔吉克人。如果不把拉巴尼短暂的执政算进去的话,塔吉克人总共统治过阿富汗两次——14世纪、20世纪20年代末。阿富汗塔吉克人的主要语言是达里语。而东北部地区的塔吉克人讲塔吉克语。塔吉克人是北方联盟的骨干。已故的马苏德将军、拉巴尼总统、法希姆将军、伊斯梅尔汗将军都是塔吉克人。
第三大民族乌兹别克族有人口230万。乌兹别克人相当稠密地居住在靠近独联体的省份。阿富汗的乌兹别克人是穆斯林逊尼派,主要讲两种语言——乌兹别克语和达里语。
马背上的“叼羊”比赛
首都: 喀布尔(Kabul) ,人口约215万(2003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左右。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33个省,省下设县、区、乡、村。各省名称:喀布尔、巴达赫尚、塔哈尔、昆都士、巴尔赫、朱兹詹、法利亚布、巴德吉斯、赫拉特、古尔、萨尔普勒、萨曼甘、巴格兰、巴米扬、帕尔旺、瓦尔达克、卡比萨、拉格曼、努尔斯坦、库纳尔、楠格哈尔、洛加尔、加兹尼、乌鲁兹甘、法拉、尼姆鲁兹、赫尔曼德、坎大哈、扎布尔、帕克蒂亚、帕克蒂卡、霍斯特、代孔迪。
简史:15世纪以前是欧洲、中东对印度和远东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15世纪末欧洲至印度的海路开辟后,阿变得闭塞。1747年,阿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起独立的一度强盛阿富汗王国,成为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国家。19世纪后,阿成为英国和沙俄角逐的场所。1838—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阿战争失败;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并与阿签订甘达马克条约,阿丧失外交权。1885年沙俄强占阿领地“彭迪”绿洲。1893年阿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和英国签订阿富汗和英属印度间的“杜兰线”新国界协定。1895年英俄缔结协定,私分帕米尔地区,并将瓦汗地区划为英俄缓冲地区。1919年阿富汗人民打败英国的第三次入侵后获得独立,并定8月19日为阿富汗独立日。1929年1月阿右翼宗教势力和部族武装在英唆使下暴动,推翻了阿曼努拉王朝。同年,出身王族的纳第尔自法国返阿,击败部族武装,自立为王。1933年11月,纳第尔国王被刺,其子查希尔继位。
2004年2月,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两名女子从一个服装店前走过。塔利班政权已经倒台两年多,一度被禁止的服装店重新出现在喀布尔街头,但在阿富汗一些边远省份,保守势力相当强大,女子服装店仍然被禁止开张。
1973年前首相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掌权。1978年4月,阿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执政。次年9月,人民民主党内讧,哈菲佐拉·阿明杀死塔拉基取而代之。1979年12月苏军武装入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扶植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傀儡政权。阿富汗人民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掀起了反对外国侵略的武装斗争,建立了许多武装抵抗组织。1987年11月,阿富汗大支尔格会议做出决定,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正式改名为阿富汗共和国。1989年2月15日,苏联被迫从阿全部撤军。苏联撤军后,由于各派在权力分配上无法取得一致,阿富汗爆发内战。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总统宣布辞去一切职务。1992年4月28日,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同年12月,伊斯兰促进会主席拉巴尼当选为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任期二年,但由于拉逾期拒不交权,阿国内各派权争加剧,军事冲突愈演愈烈。1994年学生武装“塔利班”异军突起。1996年塔利班将拉巴尼政权逐出喀布尔,建立政权。1997年10月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9·11”事件后,美国迅速在阿富汗境内开展军事行动,塔利班及“基地”组织被基本肃清。2001年12月5日阿临时政府成立,卡尔扎伊被推举任临时政府主席。2002年6月11日至19日,阿富汗紧急支尔格大会在喀布尔召开,选举产生了以卡尔扎伊为总统的阿富汗过渡政府内阁,任期至2004年大选。2004年11月,卡尔扎伊以绝对优势当选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职。
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的马力出租
车。在赫拉特,这种马车价格比普
通的出租车便宜,拉车的马也被打
扮的“花枝招展”,成为城市的一景
政治:2004年1月,阿富汗制宪大支尔格会议(大国民会议)通过新宪法。根据新宪法,阿富汗实行总统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和上院组成。下院议员总数在220-250人之间,各省至少有1名女性议员。下院议员由人民以自由、普遍、不记名和直选的方式产生,任期5年。上院议员则分别由各省议会选出1名,任期4年;各省之区议会选出1名,任期3年。上院其他三分之一议员,由总统在专家和阅历丰富的人中任命,其中两名为残疾人代表。同时,总统任命的人中50%须为女性。伊斯兰教为国教、军队国家化、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等,均作为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写入了新宪法。2005年12月19日,阿富汗首届民选议会召开首次会议,标志着阿富汗三十年来首届民选议会正式开始工作。
阿富汗政治进程大事记 阿富汗的主要政党 阿富汗政治体制的演变 阿富汗大选
在喀布尔一家珠宝首饰店内,店员(右)在等待买青金石首饰的顾客。青金石是一种非常独特而稀少的岩石,由蓝色矿物、不定量的黄铁矿、方解石及其他矿物组成,呈独特的深蓝、淡蓝及纯青色。它既可做雕刻摆件,又可制首饰。上等青金石每公斤价值约300美元,最差的也不低于40美元。青金石被阿拉伯国家称为“瑰宝”。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主要和最著名的青金石产地,青金石被誉为该国的“国石”。
经济:阿富汗是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1971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阿矿藏资源较为丰富,但未得到充分开发。目前已探明的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煤、盐、铬、铁、铜、云母及绿宝石等。阿可能拥有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铜矿、全球第五大铁矿脉,7300万吨煤。此外,天然气储藏量约为1852亿立方米,石油储量约为9500万桶。阿富汗的河流大部分是内陆河,多注入沙漠和湖泊。主要河流有阿姆河、喀布尔河、赫尔曼德河和哈里鲁河等。多年战乱使阿工业基础几陷崩溃。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化肥、水泥、皮革、地毯、电力、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等。手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42%。农牧业是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耕地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棉花、甜菜、干果及各种水果。主要畜牧产品是肥尾羊、牛、山羊等。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气、地毯、干鲜果品、羊毛、棉花等。主要进口商品有各种食品、机动车辆、石油产品和纺织品等。二十多年战乱,使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交通、通讯系统、轻重工业、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生产生活物资短缺,曾有6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阿富汗过渡政府成立以来,采取了诸多举措刺激国内经济重建。阿政府积极利用国际援助,恢复国内经济造血功能,大力进行交通、能源、水利灌溉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颁布了投资法,鼓励国外商企赴阿投资。阿经历了多年凋敝后已逐渐开始战后经济重建进程。货币名称:阿富汗尼(Afghani),简称阿尼。2002年10月7日,阿过渡政府发行新币阿尼,与旧币比值为1:1000。
新闻出版:主要报纸有《喀布尔时报》(阿官方报纸)、《喀布尔周报》(阿唯一一份英文报纸)、《祖国报》、《阿尼斯报》等。阿富汗广播电台成立于1925年,对外用9种语言广播。阿富汗电视台于1978年建立,用波斯语、普什图语播放。
外交:阿富汗政府历来奉行独立、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阿过渡政府成立后,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坚持与各国交好原则,努力融入国际社会。
与中国关系:阿富汗于1955年1月20日与中国建交。在1979年以前,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两国***多次互访。苏联侵阿期间,中国政府不承认阿政府。1992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5年4月阿富汗副总统哈利利访华。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2/content_437219htm
上面有很多关于阿富汉的资料
阿富汗改名现在叫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2021年8月19日,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并公布“国旗”样式。9月7日,阿富汗塔利班宣布组建新政府,并向外界公布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政府建构。
阿富汗,是位于亚洲中西部的西亚高原内陆国,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和东连巴基斯坦,东北与中国接壤。阿富汗面积6475万平方千米,气候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秋季多“阿富汗风”,东北部是高原山地气候区。
阿富汗人员构成
构成阿富汗的这片土地上,大约有17个族群,讲着同样数量的语言。全国分为五个大的群体:普什图人、塔吉克人、亚洲突厥语族群(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哈扎拉人和俾路支人。
除了这些讲波斯语和突厥语的主要族群外,阿富汗还有一些小族群:努里斯坦人,一个非常古老的雅利安迁徙群落的后裔,直到他们的土地被埃米尔阿卜杜勒一拉赫曼征服后才皈依了伊斯兰教。
生活在努里斯坦南部的科希斯坦人;一些聚集在北部村庄的阿拉伯人;布拉灰人,他们是与俾路支人相邻、讲一种雅利安之前的达罗毗荼语的游牧人;最后是主要生活在城市中的犹太人,如那些在苏联一阿富汗战争期间离开阿富汗的生活在赫拉特恰哈苏克地区的犹太人。
阿富汗的首都是什么城市
喀布尔(Kabul)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的首都,位于喀布尔河谷、兴都库什山南麓,北纬34度,东经69度,海拔1800米。喀布尔为喀布尔省省会,也是阿富汗的最大城市。喀布尔在信德语中是贸易中枢的意思。它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名城,1773年以后成为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地势险要,周围群山峻岭呈U字形环抱,喀布尔河从市中心流过,将喀布尔市一分为二,南岸为旧城,北岸为新城。主产鲜果、干果、饮料、羊毛制品、家具等。
饮食文化
阿富汗人的主食是馕和抓饭,馕是用小麦、大麦、玉米和晒干的桑葚及豌豆磨成面烘烤而成。有带馅和不带馅两种。抓饭是将油倒入锅内烧热,加胡萝卜丝和葱末煸炒,加水、羊油、盐等烧开后放大米,熟后装盘,拌上柠檬汁、辣椒或其他调料。
阿富汗人在夏季经常饮用一种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酸奶、盐和黄瓜片烧开的酸奶汤,他们喜欢酸、辣、香浓口味,但是基于宗教原因,他们是不喝酒的。奶和牛羊肉是餐桌上的重要食物,也吃鸡、鸭等,不吃猪肉,也很少吃鱼。他们经常吃的是烤羊肉的烤羊腿,在重大喜庆日子或招待贵客时还烧烤整羊。阿富汗人还吃“马肉肠子”。“马肉肠子”就是把马肉、盐塞进马肠内煮熟、晒干即成。
阿富汗人经常用牛奶当饮料,也喜欢喝茶,茶的种类有奶茶、砖茶等。请人喝茶往往要连续喝三杯,第一杯止渴,第二杯表示友谊,第三杯是礼节性的,如果确实不想再喝,可用双手在杯子上盖一下,以示谢绝。
阿富汗人信仰伊斯兰教,男女不同席,男女客人不能同室而食。饭前一定要洗手,客人先洗,主人后洗。吃饭时用左手托盘,右手抓食,用餐顺序是先上菜,中间上抓饭,最后再上菜和水果。客人吃完饭也要洗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