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第1张

古代女人化妆最常用的三样宝贝:

1、妆粉。昔人擦的粉质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外形,使用的时分就能涂成个明白脸。固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连续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2、黛粉。正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质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正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躲青色矿物。描画前务必先将黛放正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多见的一种化妆要领,孕育发生于战国时期。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昔人爱美之心的浓重。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喊“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卖腮红使用。后来人们正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进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密密的脂膏,今后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唐代鼎盛时期妇女的化妆习俗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在那时便已经出现了假发,杨贵妃也曾用假发做头饰,当然最令人称赞的是,唐代的妇女发明了可以擦在脸上的化妆品,可以使自己的肌肤洁白如玉,光彩动人。据统计,其中的配料可达54种之多,那下面来看一下唐代妇女高超的化妆术吧~

其化妆步骤着实细致,恐怕现在的美妆达人也自愧不如,分为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共七个步骤。

敷铅粉类似于今天涂粉底液,BB霜,就是使面部看起来光洁无暇,为其他步骤做铺垫。铅粉一般是用白铅制作而成,加工成糊状的面脂,将其中的水分吸干,最终形成粉末或者固体状,方便使用。但是若长期使用铅粉,必然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古人为了美真是拼了~

抹胭脂很好理解,即在化妆时点在面颊两侧,相当于今天的涂腮红,正所谓“人人面桃花相映红”,这立体效果马上就显而易见。其实胭脂分为两种:面脂,口脂,上文所提到的便是抹面脂。胭脂来源于纯天然的草本植物,将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摘下后在钵中锤捣,最后形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画黛眉,在古代,眉毛以青黑色为美,所以黛眉女子也就更能讨人欢心啦,李白有诗云:“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当时,身份越尊贵的人,眉毛就会画的越高,其实在那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眉毛是“八字眉”,画在额头上的则被称为“天上眉”,在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状如同桂叶或者蛾翅,其中,古人常说的“蛾眉”与此不无关系。当然也流行过“细眉”,不管则怎样说,比较有名的眉毛就有10种: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

斜红是指在脸颊两边、鬓眉之间,用胭脂或红色颜料,精心勾勒两道弯曲的痕迹,类似月牙状,模仿即将消散的朝霞。因此也叫做“晓霞妆”曾有诗句这样描写“夏衫短袖交斜红,艳歌笑斗新芙蓉”,如此之态,真是明艳不可方物啊!当然,早在三国时期便有关于此的传说,真假已不可考证。

花钿是起源于南朝的一种妇女佩戴的花饰,流行于唐代,一般是红、绿,黄三种颜色,金、银制作而成。图案多种多样,有梅花状、扇面状、小鸟状等等,还有很多对称的抽象的图案,尽显女子的雍容华贵。在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就描绘了贴花钿的女子。

面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酒窝,点面靥就是在面颊酒窝处添加的一种妆饰,曾经只是一种标识,在后宫宫妃一旦来例假、不能侍寝又羞于启齿,便以此示人,一般来说,用胭脂点染即可,如黄豆般大小,后来形状有所变化。

涂唇脂就不多说了,“樱桃小嘴”最为推崇,不过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唇形早已不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出现,一般在影视剧和舞台剧中出现较多。

“回眸一笑百媚生”,盛世大唐美人如云,华贵丽质,伴着莫测的历史风云已经尘封在浩渺烟土中,逝者如斯,绝代的芳华只可缓缓追寻。

早在战国时代,化妆对女性来说就已经很普遍了。比如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夸赞一位绝世美女:“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西汉

根据目前中原的考古出土文物证实,在西汉时期,就有用朱砂染红米粉制成的化妆品了。而根据汉末刘熙所著的《释名》记载,把米粉染红,作为女性为双颊着色的化妆品,在汉代已经是通行的化妆方式。

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锥画双层九子奁”

魏晋

1500年前,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胭脂的制备方法,是由西域流传而来的植物红蓝花制出红色溶液,再浸入米粉,从而制成化妆所需的红色妆粉,说明魏晋时期胭脂粉已经非常普遍。

但这一时期的胭脂其实是粉状,并不由“脂”制成。“胭脂”是“燕支”的同音字,有记载上说,胭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为燕国所产,故名燕脂。也有史书认为燕支是因为燕地妇女采用燕支山上生长的红蓝花叶汁做成一种红色染料而得名。

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尔。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晋人崔豹《古今注》)

红蓝花本花

而且,“燕支”一开始是特指用红蓝花制成的这种颜色的妆粉,是介于红白之间的桃红色、粉红色,也就是特定颜色的代名词,直到唐代才成为红色化妆品的统称。其它就还有用落葵子制成的“紫粉”,以及卮子、茜草制成的各类色号了。

例如日本品牌suqqu,也是用名词来指代颜色,既形象又雅致

唐朝

唐朝是胭脂盛行的时期。需求侧驱动供给,人们开始能够从红花中提取高纯度的红花红素来制作胭脂,同时以蜂蜡、动物油脂等制成的脂状胭脂已经出现。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女俑,均有涂胭脂

宋朝

宋代开始流行紫矿胭脂,它和别的花汁+米粉胭脂原料、工艺、使用方法都不同。紫矿其实是紫胶虫的胶,是一种红色染料。把紫矿煮出微稠的红色膏液,再用饼状的毛絮或丝绵浸染后风干,就是成品了。

需要时就用清水泡出红色液体,用毛笔(化妆刷)在脸上细细描画,新疆尼雅遗址就出土了东汉时期的紫矿胭脂。

“晓鉴燕脂拂紫绵,未忺梳掠髻云偏”宋人袁去华的《相思引》一词中就描写了女性早晨化妆的场面。

南宋湘湖窑影青釉粉盒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 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

先秦时已有。画眉文笔,式样繁多我,有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梭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等名目。至今仍流行。

古代美女化妆法则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古代化妆品——

古代女子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

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viper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姹紫嫣红话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viper,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viper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viper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viper,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viper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 小猫pu老鼠 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从战国时期的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追溯到之前的夏、商时期,民间就已开始使用化妆品。古代化妆品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

  古代女人化妆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1、妆粉。古人擦的粉主要用“米粉”做成,除米粉外,还有铅粉。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形状。用的时候涂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古人似乎为了白连命也不要了。当时许多女人为了追求皮肤净白的效果,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

  2、黛粉。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黛黑”指的就是用黑颜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有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呆板,妇女们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为“晕眉”。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古代妇女没有今日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的化妆热情。

 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里,大致将女子化妆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

  敷铅粉,相当于现在的打粉底。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

  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甚至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来达到白里透红的效果。

  唐代女子喜欢用很厚的铅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使肤白如雪,以此为美,古称铅华,“洗尽铅华”就这么来的。

  不过铅粉很干,没有什么黏度,一阵风吹来就会掉一地粉。于是,人们将粉末加进杏膏里,改良成粉膏涂在脸上,不仅可以美白,据说还有遮瑕作用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写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画黛眉,古代女子化妆不画眼妆,但很重视眉妆,他们认为眉是“七情之虹”,是一张脸最传神的地方。在唐代,光眉形细数下来就有10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粗圆和细长两种。

  早期流行粗圆的“蛾眉”,又叫桂叶眉,像刘嘉玲扮演的武则天,就画着一对立着的椭圆形短小眉毛,有点像表情包里“生气”的样子。

  点面靥。画完眉后,再用胭脂在酒窝处点上两点“美人痣”,梨涡浅笑,尤其有种少女的娇俏感。

  这种妆叫做“面靥”,是唐朝最受欢迎的妆容之一。不同人画有不同的效果,有的俏丽,“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有的妩媚,“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真可谓一样妆容百样美丽。

  贴花钿在唐朝最为盛行。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

  看来,古时候的女子为了美也是不顾一切的

~

  古代裙钗的脸部妆饰,除粉黛外,另有额黄、花钿、斜红、妆靥及点唇等事物名称。妆饰历程大抵可

  分为七个步调:

  1、敷白的颜色颜料

  2、抹脂粉

  3、画黛眉

  4、染额黄(或者贴花钿)

  5、点面靥

  6、描斜红

  7、涂唇脂

  ※额 黄 额黄也称“鹅黄”、“鸦黄”,它是一种古老的妆饰

  额 黄 染 画 法

  就是用画笔蘸**的染布材料涂染在额上。

  详细画法又有两种:

  一种为平涂法 ,即全般额都全用**涂满 ;

  另外一种为半涂法 , 不将额都全数涂满 , 仅涂半壁, 或者上或者下 , 之后以净水过渡,呈晕染之状。

  额 黄 黏 贴 法

  与染画法比拟 , 粘附规则较为轻便。这类额黄 , 是一种以**质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 ,历时蘸以胶水

  粘附于额。因为可剪成各类花腔 , 故又称“花黄”。从某种意义上说 , 它已经离开了额黄的范圈 , 更多地靠近于花钿的妆面

  ※花 钿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

  唐朝裙钗施用花钿较为遍及。

  从颜色看 , 花钿的颜色比额黄要富厚患上多。额黄一般只用一色;而花钿则有多色 , 它的颜色凡是由质料自己所决议 , 如金箔为金色、黑光纸为玄色 , 鱼腮骨为白的颜色等。也有按照图案需要染上各类颜色

  的。最为精美的是一种“翠钿”,它是以各类漂亮的翠鸟羽毛制成的 , 全般饰物呈深绿颜色 , 清爽新奇 , 极富谐趣。

  粘附花钿的胶水,主如果呵胶。这类呵胶生产于北方,相传由鱼鳔制成 , 其胶粘性极佳 , 可用来胶合羽箭。裙钗用其粘附花钿时 ,只要对于之呵气 , 并蘸少数口液 , 便能消融黏贴。卸妆时以热水一敷 , 便可掀下。

  ※斜 红

  斜红是裙钗脸颊上的一种妆饰。 从唐朝坟墓群里发掘出来的的女俑 , 脸都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新月形妆饰 , 这种妆饰光彩冶艳 , 形象离奇 , 有的还被存心描绘成残缺状 , 远远看去 , 正像白皙的脸上平增了两道伤疤。这类妆饰 , 遂被称为“斜红”。从图象看 , 唐朝裙钗脸上的斜红, 一般都描绘在日头穴部位 , 工致者形如弦月 , 繁杂者状似伤 痕 , 为了造成残缺之感 , 有时候还特在其下部 , 用脂粉晕染成血渍样子容貌。

  ※面 靥

  面靥则与此差别 , 它是施于脸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 也称妆靥。听说裙钗脸上注的 , 原其实不是为了妆饰 , 而是宫庭糊口中的一种特殊标志。当某一后妃例假到临 , 不克不及接管帝王“御幸”,而又难以开口时 , 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 , 古代女官见之 , 即不列其名。往后这类做法被传到平易近间 , 逐渐酿成为一种妆饰。

  面靥的颁行要领 :

  凡是用脂粉点染 , 也有像花钿同样 , 用金箔、翠羽等物粘附而成。妆靥的详细外形 , 在盛唐以前 , 一般均作成大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往后 , 面靥的规模有所扩展 , 式样也越发富厚: 有的形如钱币 , 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 , 称为“杏靥”。讲求的在本来面靥的四周,还饰以各类花草,俗称“花靥”。 晚唐五代往后 , 因为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缘故原由 , 神州衣服形制逐渐变化患上拘谨以及守旧 , 但裙钗的妆饰平易近风却有增无敛。

  ※点 唇

  在古代裙钗的面饰中, 另有点唇习俗。 所说的点唇 , 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这类使容貌美丽术的孕育发生 , 以及其他情势的女妆同样 , 也是由古代社会形态的领会艺术品的美不雅决议的。早在先秦期间 , 神州社会形态就呈现了崇尚裙钗嘴唇美的征象。

  在唐朝 , 口脂除裙钗施用外 , 须眉也可用之。不外两种口脂名同物异。须眉施用的口脂 , 一般不含颜色 , 是一种透明的防裂润唇膏。而裙钗所用的唇脂 , 主如果为了妆饰 , 是以都含有颜色。因为唇脂的颜色具备较强的笼罩能力 , 以是可用来转变嘴型。嘴唇厚的 , 可改画成薄的 , 嘴形大的 , 可改画成小的 , 如许 , 就孕育发生了点唇的艺术。

  跟着社会形态平易近风的变迁以及领会艺术品的美情致的嬗变,许多人的点唇情势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 各个期间的点唇模式都有一些独特之处 , 咱们从历代士女画及各个期间的壁画、陶俑上 , 就能够瞅见这类环境。通观 , 神州裙钗的点唇范式 , 一般以娇嫩小而灵巧冶艳为尚,只管详细情势千变万化 , 但这一基本特性则连结稳定。 许多人普

  遍以为 , 最抱负、最美不雅的嘴型 , 该当像樱桃那般娇嫩小而灵巧 , 那般艳丽。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 , 听说就具备了这些个独特之处,以是有“樱桃樊素口”的称誉。为到达这类要求 , 裙钗们在涂抹妆粉时 , 常将本来的唇一概抹上 , 之后再以唇脂从头点画出嘴唇。

  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开脸。也称绞面、绞脸。

  过去的姑娘出嫁一般要举行开脸仪式,便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开脸后,还要给开脸人赏封。据说传统民间习俗规定未出嫁的年轻女子不能开脸,直到出嫁前夕祭拜过祖先后, 一般在出嫁的前一天,在女家进行,也有娶到男家后进行。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也正是因为人生的头一遭,所以称作「开脸」。

  一般出嫁和上面的化妆步骤没什么差别,只是要多一项开脸。

     浓妆淡抹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之一。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1、妆粉  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2、黛粉  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3、胭脂  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盛放化妆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妆奁”。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远古人已知用“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穿贝壳兽牙饰以颈项,“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唐朱庆馀诗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在强调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社会,“女为悦己者容”无疑是女性最大的乐趣及关注所在。尽管每一个朝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观念、风俗民情等不同,对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义。环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尤其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强,终身处在被男性选择、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争宠的低劣情势中。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想要拥有较多优势,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天生丽质的美貌并非人人可得,于是,大多数女性只有通过人为的妆点修饰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风采,并以此博得异性的好感,而她们本身也在妆点的过程中,也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    古代女性相当重视肌肤之美,吹弹欲破、莹洁柔嫩的肌肤是美丽的基本条件,更是用来衡量女性美的一项重要标准,从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词“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肌肤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除了肌肤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头发之美,每日梳理,爱护有加,并多蓄发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着因实际需要而用绳带束发,再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发髻式样,变化多端,甚至远在周代就已使用假发来增加头上的风情及美观。    学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视肌肤毛发,最基本的原因应与礼教有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过,除了礼教的观念外,我想,审美意识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中国妇女有着各式各样、适合不同需要的保养品。保养品的功用基本上是以保护和预防为主,聪明的古代人在其中再添加些药方,便增加了它们的治疗功效,至于使用方式无非是外用及内服。保养的方式亦可称得上五花八门,至于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还颇具神秘感,民间街坊争相窥视是否有密方流传,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们对时尚的模仿力和感染力是惊人的迅速,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化妆配饰方面,古代妇女比如今的女人有过之而不及,多彩多姿的不仅仅是形式,她们以粉饰面,两颊涂胭抹红,修眉饰黛,点染朱唇,甚至用五色花子贴在额上,增添美丽的效果。更风情的在于她们对妆容的精细以及端坐在铜镜前的从容淡定,分外的悠闲美好,而不是象现在的女人化妆,总是匆匆忙忙的感觉,在汽车,在路上草草完成。    现在使用的化妆品大都是化学制剂,它们不具备治疗作用姑且不论,不少化妆品还刺激皮肤、粘膜,引起过敏,甚至于有些名品还有制癌的危险成分,化妆品在如今往往对于女人是弊大于利了。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已有药物化妆品和中药美容剂。那时盛世空前,女人们更有了闲情逸致,分外地注重仪容,贵族阶层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药物化妆品。随着朝代渐渐更替,妆容精致不仅将女人身份提升,而且男人也一样爱上妆容,体现贵族气质,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的公子、**乃至丫环都有搽香的习惯。    对于一个人,美人可能是当年的邻家小妹,可能是眼前白驹过隙般掠过的一位陌生的姑娘。  对于一段历史,美人可能是瘦燕肥环,王嫱西子,金谷园中的绿珠,钱塘江畔的苏小。  对于女人,美人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心态,是几经风雨笑对人生的平静,是岁月流逝我心依旧的从容。  昔日佳人已逝,我们无从想象她们当年的风致,即使最逼真的描摹也让人意犹未尽。不如藉着美人用过的胭脂铅粉,穿过的裙带衣裳,戴过的簪环钗佩来一近芳泽。  眼前佳人犹在,从她们的心灵宣言中,我们或许可以有所感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268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随机推荐

  • 妮维雅小白瓶 这个和小蓝瓶有什么区别吗

    两个完全不是一个系列啊小白瓶是男士舒安系列,就是男士敏感肌专用,无香精无刺激无添加。小蓝管我用的就是,就是补水不粘腻,效果也还行如果你皮肤很敏感容易发红,脱皮,就小白正常的话小蓝  可以配合洁面乳和清爽化妆水使用。也可以配合洁面乳单独使用,

    2024-04-15
    48700
  • 潼南定制生日礼品套盒在哪里

    在潼南定制生日礼品套盒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1、在当地的商业区或购物中心寻找礼品专卖店,这些店铺通常有各种各样的礼品选择,可以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提供定制服务。2、在网上寻找当地的定制礼品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搜索引擎查找,一些电商平台上也有一

    2024-04-15
    34600
  • 国产天气丹几个系列什么功效

    天气丹的五个系列拱辰享系列,津率享系列,美白系列,水妍系列,天气丹系列。功效如下,天气丹拱辰享系列,适合25至30岁的人使用,对皮肤干燥,发黄有着显著的效果,它里面含有的黄精和拱辰丹成分,能快速被皮肤吸收,有效促进细胞再生,保持肌肤的弹性,

    2024-04-15
    36800
  • 娇韵诗轻感双萃精华和双萃精华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为功能不同和成分配比不同。1、功能不同:轻感双萃精华主要针对肌肤疲劳、干燥、无弹性等问题,而双萃精华则是提高肌肤含水量以及回复肌肤弹性,改善皮肤干燥粗糙、暗沉等一系列问题。2、成分配比不同:轻感双萃精华成分中主要包括紫松果和光果甜

    2024-04-15
    32000
  • 怎么分辩爱美肌套盒的真假?

    辨别它的真假,方法如下:洁面乳:1有淡淡的清香,挤在手上应该是水融,没有油腻感的。2用火烧,把洗面奶放入勺内,用火烧,如果溅油,就不是好的洗面奶,如果越烧越像牛奶一样,说明是好的洗面奶。3拿PH试纸来试试就知道了,直接把它挤到试纸上

    2024-04-15
    39000
  • 素瑟抗初老套盒补水效果怎样

    素瑟抗初老套盒的补水效果很不错。该套盒中加入了大量水解珍珠、水母提取物、玫瑰花油以及熊果苷等成分,能够从内而外改善肌肤问题,淡斑美白肌肤,抗衰紧致肌肤,同时也能补充皮肤所需成分。使用后,可以一天下来都保持皮肤水亮光滑,形成抗衰保护层,改善肌

    2024-04-15
    27500
  • 植美人瓷肌套装十件套使用方法

    1、首先植美人是山东红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用萃取科技结合传统中草药护肤秘方的化妆品品牌,准备好瓷肌套装。2、其次使用洗面奶进行洁面,敷面膜15分钟后清洗脸部。3、最后均匀涂抹爽肤水,精华液,补水霜。非常不错的。东方美人是花西子。

    2024-04-15
    27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