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己”又称作修心炼性等。道门认为,炼己也是一种基础性的功夫,元明时期的著名内丹家张三丰在《玄要篇》中指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这表明道教对“炼己”是相当重视的。凡俗之人,其心意很容易被外界所引诱和牵引,所以道门将这种躁动不安的心意称作“心猿意马”,以为心意窜动,不能安宁,这是导致身体受损的一大根源。
修炼之人,首先修炼自己的心意,使之能够集中,这样才能进一步调息,以使心灵虚极,至于无神可凝的境界。要使自己的心意安定,这是不容易的。前人采取“垂帘、观鼻、听息”的方法,来控制心意的窜动。“垂帘”就是低垂眼皮,“观鼻”就是关注自己的鼻准,“听息”就是专注地听自己的呼吸。这种方式属于“有为”的功夫,其目的是“以念头”来制约那些躁动的念头。当然,最后还是应该把所有的念头忘却,这才能进入内丹的功能态。筑基,内丹学术语。道门认为,内丹修炼是一个过程,所有的举措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这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基础应该扎实,否则就无法保证房屋建造的牢固与可靠。在道教内丹家看来,修炼内丹的要素是精气神,这叫做“三宝”,人在降生之初,精气神是齐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精气神就会有所缺损,于是发生种种病症。内丹修炼的筑基功夫就是要修复身体缺损的精气神,治疗病症。
《天仙正理》曰:“炼己者,所谓苦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禁绝其不当为之事,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必成,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曰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曰炼。己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
古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炼己之道也。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要经历一定的挫折与磨难。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古今中外,凡有大成者,必然是经受了巨大的挫折与磨难。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活不断的淬炼,自己聪慧的脑袋,加上自己的勤劳,成功终会到来。也终会变成别人眼中高不可攀的顶峰,受到大家的崇拜。
2、不再过分依赖他人,做一个思想独立的人。
越是过分依赖他人的人,思想越是不够独立,内心敏感而又脆弱。通常表现为不够勇敢,不够自信,遇事退缩胆怯,紧张等。所以学会一个人独立面对问题。选择了走最拥挤的道路,凭什么去羡慕那条相对顺畅的高速路?只有拿出来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只有成为人群中不可替代的那一个,才有可能成功。
3、多学习,提升自我,充实自我。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只有大脑里有足够的只知识储备,才会面对事情不慌不忙,才能更好地解决困难。利用空闲的时间少听毒鸡汤,多学习,多阅读。学习永不嫌晚,时间最宝贵,学习最便宜,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并且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日积月累,自己的内在修养,看问题的角度都会大幅度提升。
4、勇于尝试,突破自我。
在教导人的时候,人们总是把那只为了吃院子里的葡萄,而饿了七天才得以穿过窄小的墙洞吃上葡萄的狐狸,当做反面教材。然而,人们是否想过,这只狐狸虽然是空着肚子进去,最后又空着肚子出来,没有从院子里拿到葡萄出来,但是这只狐狸也并没有损失什么,而且还尝到了葡萄的滋味,而那些不敢尝试的狐狸却终归无缘知道葡萄是什么滋味。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活中,有些人就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对他人的话特别在意和敏感,甚至有可能因为他人的一句话使自己泪流满面。
学佛网
通过佛经里面记载的方法,把他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起心动念,改变自己错误的观念,也就是转经,我今见闻得受持,接受保持。
同时多看因果故事,看法师开示,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如果想脱离轮回,就必须放下对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的执著。在生活中多修清净心,平等心,要知道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转眼成空,没什么好执著的。建议你看下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讲的是八识心所,圣人如何用心,我为什么有轮回,你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看破放下。
正心正念,修心是指从你的每一个念头都让它是好的善的,戒断贪嗔痴,明白人生八苦无常,从而体悟大道,出离六道轮回!永得清净安详!
修法当中最主要的是修慈悲心和菩提心,念佛也好,打坐也好,没有慈悲心和菩提心功德特别小,有了慈悲心和菩提心功德就特别大。 在家里时,要观想做饭是为了众生做饭,看书是为了众生看书,拜佛是为了众生去拜佛。家里有老人、爱人、孩子必须照顾好他们。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如果有人骂你,我们应该观想这是在为自己消业障,不应生嗔恨心,而更应对骂自己的人发慈悲心。出门时,看见路边虫子呀、蚂蚁呀、蚊子呀、牛呀、马呀,也要发慈悲心,他们也是因为前世造业变成现在这样子的,在轮回过程中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亲;走路时,看见有乞讨的众生,他们非常可怜,一定要发慈悲心,有钱财时可以给他们一点钱财帮助他们,没有时心里也要发慈悲心觉得他们很可怜。真正的上师是为了度众生而来的,不能约束和干扰上师的弘法利生工作。
所以真修行在哪里?就在事相上,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大乘法里常讲“历事练心”,清净心在哪里修?
净业三福
(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圆满孝道,心中常存“普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
生”之心。
奉事师长:常念师恩,并落实本师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的
教诲。
慈心不杀:仁慈博爱、礼敬一切众生。
修十善业:善护身、口、意三业。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
作至诚。
(二) 二乘福:
受持三皈:一切时、一切处,务必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
邪、净而不染”。
具足众戒:严守并力行各种戒律与礼仪。
不犯威仪:成就自身、庄严众行、规范具足。
(三 )大乘福:
发菩提心: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护佛种
性,常使不绝。
深信因果: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读诵大乘:对于净土宗经论,必须深解,并加以落实。
劝进行者: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誓愿教化众生,住于无上真
正之道。
佛言:三福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欲生彼国者皆当修之。
所谓的修行是什么?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答,但是其核心观点是共通的,修行修的是我们的心,也可以用“心生万法”来理解,即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的产物。物质世界是由心生出来的,同样地,每个人的命运也是由我们自己的心雕刻塑造的,而修行改命转运的关键就在于心的改变。
佛家讲修行即修心,当看待外界事物的心发生改变,外界的一切才会随之产生变化。也就是说,境随心转,心变了,我变了;我变了,世界就变了。所以,对于学佛人来讲,真正的修行是要渡人的心,不仅渡自己的心,还要推己及人,渡他人的心,帮助他人解脱一切苦厄。
从现代心理学来讲,修行修的是意识。“意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心”。根据大卫·霍金斯博士的意识能量层级图谱,我们修行一生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意识能量,让自己从低意识能量提高到高意识能量状态,从而摆脱当下的苦难境遇,在生活上收获幸福,在精神上拥有富足与满足感。
如何修行呢?换句话说,如何修心呢?
从儒家经典《大学》来看,修行首先修的是“明明德”,即觉醒自己的意识能量,让自己的心不再被物格,不再受到外界万事万物的影响。其次,修的是“亲民”,即觉醒他人的意识能量,帮助他人做到格物致知,降低他人的心被外物影响的频率和程度,从而提升他人的意识能量层级。
让自己真正做到格物致知,是“明明德”的过程,也是修自己的心的过程。修行的第一步是要觉察自己的心念,判断这个心念是善是恶是祝福还是诅咒,自己当下的心是清净自在的,还是被外物影响得心烦意乱的。然后是修正自己的心,去掉不好的念头,慢慢生起善念,学着将自我诅咒转变为对自己的祝福,最终让自己的心不再被外物所影响,让自己真正成为心的主人。
帮助他人做到格物致知,是“亲民”的过程,同样也是修他人的心的过程。相比“明明德”来说,“亲民”的难度更大。因为你不知道你对他的帮助,是会让对方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所以在渡他人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有智慧,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对方从“被物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由于缺乏渡人的智慧,修行人常把自己标榜为“好人”,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对于“好人”的定义,不修行的人和修行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不修行的人讲,好人的标准是不害人。比如在朋友有难的时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总之能拉人一把,绝不踢人一脚。但是,对于修行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好人的标准是真帮人。就是说,你有没有真正地帮助身边人摆脱“被物格”的状态,真正地引导身边人走上“格物致知”的修行道路。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修行的功课是认认真真地格物,然后真正地帮助身边人从“被物格”的状态进入“格物致知”的状态,这是格物修行一直要坚持的标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多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格物,以及是否真正帮助身边“被物格”的人做到了格物致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