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 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在古代,有许多名士在极端的情况下通过以死明志的方式表达自己志向,警醒统治者。自古就有“士可杀不可辱”,如传说钟馗在人间时考取了功名,但在皇帝大殿被人侮辱后他撞向柱子,以证气节。如投河、投井等都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以死明志的方式。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官僚世俗同流合污,于是报国无门极度失望的他投汨罗江自尽。唯留在江边的鞋子诉说着屈原的志向,后人为纪念屈原,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不论投河还是投井,在自尽之前古人都会有这一举动,即: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脱鞋投水在历史和小说中都有来看汉乐府的叙事史诗《孔雀东南飞》中的描写。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爱情悲剧故事,相信许多人都印象深刻。故事主人公刘兰芝,抗争不了自己人生的命运,悲痛之下“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古人投河自尽时,为何要先将鞋子脱下来呢再投水呢?
如果放在现代追查,追查一个人的行踪是非常便捷的。可以通过视频信息和定位信息以及大计算的帮助。某人在何时何地买了去往某地的车票都可以查到。这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吧。但是在古代行踪的追查方式不像现代一样发达高效,所以鞋子可以提供有力的踪迹证明。
之所以证明身份,也是表达了死者的心志。失踪之后,投河自尽者的鞋子也是一种较为明显和清楚的身份证明物品。若是他杀或者正常失事跌入河中,鞋子会和死者一同落下水里,留在岸边的鞋子表明了死者选择了投水自尽。还有投河自尽者留下鞋子在岸边,也是一种自己放下世间万物再无诸多牵挂,断不回首的仪式。
俗话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去世后牌位供于家族宗庙,代表着家族对其身份的认可,承认此人是家族之人。而且在古代横死之人包括早夭、他杀或因牢狱之灾罪被处决之人,是不能葬入祖坟的。投河自尽者如果没有留下任何遗物,则很容易被认为是遭到他杀。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期,投河、投井自杀前,岸边或者井边是否存在死者留下的鞋子也成了判定其是自杀还是其他死亡形式的重要证据。
传统的认知里面,投河之人必须得找到尸骨,好生安葬,以入土为安,得一个周全。但是还有一点比较容易忽视的就是,他们是为了用自己的死亡来表明自己的心意,只有让别人找到自己的尸体,才能将心意表达出去,也就是说的以死明志。如果是尸体都找不到,那么就属于失踪,或者是不辞而别,那么这次死亡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各有志。无论是名士还是寒衣,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想。正如乐府诗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也如朝堂上撞柱明志的钟馗,还有怀才不遇的屈原。若非实在是封建礼教的枷锁和束缚以及时运的不公,还有怀才不遇,伯乐难觅的走投无路,相信没有人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大好的年华和生命吧。
相反,他们终结自己的生命。并非草率而为。而是以生命终结传递着更为崇高的志向和不同流世俗的气节;虽抗争不了命运,但可以为了爱情坚守付出生命。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留下清明与正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存得名节与气节。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找篇记叙文里面的男主角焦仲卿和女主角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焦仲卿娶刘兰芝过门两人都比较相爱可是焦仲卿他老妈不喜欢刘兰芝为焦仲卿另找了一个好女子逼着兰芝回娘家。
兰芝回到娘家一位地主的儿子看上了兰芝娶兰芝过门兰芝宁不肯嫁给地主家的儿子可是他哥哥和母亲看着地主家的儿子看上自己的女儿心时很高兴巴结地主逼女儿马上跟地主女儿结婚不要与那个负义的焦仲卿来往,就在兰芝准备结婚的那一晚焦仲卿也是很喜欢兰芝的跑到兰过家里面求兰芝不要嫁给地主的儿子他想办法把兰芝再娶回来,兰芝知道他的老母亲反对不会让兰芝再进焦家大门兰芝在绝望之时要求和焦仲卿一起赴黄泉再阴间成为永不分散的好
夫妻
两人以这为誓言纷纷离去。到了晚上兰芝一个人穿上自己用剪刀剪成的婚衣一起跳进河中,焦仲卿回去对他老娘说今夜风太冷老母亲要多加自己照顾身体等一系列对人世间绝望的话而他老母还是口里说兰芝什么什么的不好好新找的妻子如何如何的好,第二天焦仲卿听到兰芝跳河自尽焦仲卿自己在自家的院子里选了一棵东南枝上吊了因为兰芝家在东南方向,两人双死后两家大人要求把他们合葬在一起。后来他们化为孔雀经常在一起嘻叫着飞到五里有望一下经常在他们的葬处后为被世人常说的一句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悲剧突露出当时子女没有婚姻自由父母包办婚姻的做法并以此警告示人
“山山,你知道吗?兰芝死了。”
那一年,我回到家乡,约见了好友阿妍和赵青。久别重逢,自是感慨万千,道不完的离情别意。
阿妍却突然扔出这一句,轻飘飘的一句,却犹如一枚炸弹在空中炸响,震得我的眼珠子都快掉出眼眶,最后掉出来的是不值钱的眼泪。
哭一个已死了的人,眼泪苍白无奈。
“什么?不可能吧?这种玩笑开不得吧。”半㫾我才拧眉叫嚣。
当然,我们都知道死亡的玩笑不能开,所以这便是真的了。
“怎么死的?你们回去时,她不还好好的?”
“回去?离开你那儿有五年了吧,五年了,五年能发生多少事,你知道吗?”
是呀,五年,赵青肚子已圆滚滚的,阿妍结了婚,我也有了男朋友,可兰芝?
“到底发生了什么?兰芝怎么就没了?”我摇着阿妍的双肩,大声问。
“她的事,一直以来我们都不愿也不敢提。”阿妍叹着气,声音微微颤抖,之后半天不出声,我们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阿妍、赵青和兰芝都是我的同学,初中三年的同窗好友。
六年前,香港回归,举国欢庆,我们也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不同的中专学校毕了业,正式迈入社会。
我最先分配,虽然远离家乡,但总算吃上了皇粮。
阿妍、赵青和兰芝却没那么快,虽然最终还是搭上了分配的末班车,但是都经过了漫长的等待。
其间陆续接到其他同学就业的捷报,等待的日子让她们仨都如坐针毡,所以听说我所在的单位招临时工,她们便扛着行李来到了我这儿。
说是临时工,其实是我们单位附属的一家宾馆招的旺季短期服务员。
阿妍纯碎为了打发无聊,赵青家贫,补贴家用,而兰芝父亲刚病逝,一半为了排解悲痛,一半为了赚生活费。
异乡他客,分外亲热,闲暇时我们便一起嘻哈、逛街、踏青。当时并未觉出兰芝有何异样,只是觉得她讲话时喜欢皱眉,慢条斯理,若有所思。
读书时兰芝是班上的劳动委员,官不大,但是每天都得在黑板一角写上值日生的名字,那时最喜欢看她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书写的背影,那块老师专属的黑板,每天都有她的方块字,我是颇羡慕的,恨不得把自己的学习委员和她交换。
兰芝是个老好人,检查卫生很认真,但却从不得罪人,也从不打小报告,发现同学们没做好的,总是自己默默的就扫了、抹了或拖了,从没听她抱怨过,那些不自觉的同学后来竟都觉得不好意思起来,所以班里的卫生流动红旗几乎没被摘走过。老师高兴,而相对那些喜欢颐指气使的班干部,同学们则更喜欢她。
能当上班干部,成绩哪有差的,但兰芝很保守,中考第一志愿只填了一所市属中专学校,老师和我们都劝她起码报个省属的,我们选的可都是部属,省属学校,兰芝不为所动,执意不改,说保险系数大点,因为那时志愿都是估分时就得填报。其实大家多少也猜到,考试前兰芝的父亲因脑瘤动了手术,她的成绩肯定受了影响,而且更是为了方便照顾父亲吧。
她们仨在我这儿一呆就是半年多,三个青春靓丽,集颜值、气质、知识、勤快和本分于一身的学生娃愿意屈尊客串服务员,薪金又低,宾馆当然得了便宜还卖乖,本来只签了暑期三个月,竟允许她们无限延期至分配工作,随走随结,说为她们破了例,开了绿灯。
一路绿灯,便到了年底。
这时阿妍接到了分配通知,阿妍要走,另两人也呆不住了。三人匆匆背起行囊,在汽笛长鸣中“咣当咣当”打道回乡,没承想,与兰芝竟一别永远。
再深厚的友情,如果不刻意去维护,也经不住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漂洗,何况还得耽心于新的工作,新的人事,及或甘或苦的恋情,没有手机,电话不方便,没时间写信……千万条不联系的理由,似乎都冠冕堂皇。分开后,我们之间的信件寥寥无几,期间也写过一封信给兰芝,却石沉大海,我便再没联系过她。
某次写给阿妍的信中问及兰芝,阿妍回复一句:现在,她与家乡这班同学都很疏远,不知为什么?
我也没再追问。一晃五年,兰芝竟可以将疏远拉到另一个世界。
“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最先从沉思中醒来,急切的问道。
阿妍拼命的摇头,一脸悲戚,我看向赵青。
赵青深深叹了口气,幽幽地说:“说来话长,兰芝还是太傻了。”
原来当年回到家乡后,阿妍与赵青先后分配了工作,只有兰芝,可能是市属中专学校毕业,又兼专业冷门吧,一直没等来分配通知。
母亲体弱多病,弟弟还在上学,一边得维持生活,一边还得还父亲治病及丧葬欠下的债,兰芝柔弱的肩上扛着重重的担子,盼不来分配,兰芝只得打临工,保险公司,游乐场,酒店,一天连轴转。
哪有时间再与同学们小聚大会,叙情闲聊。
“因为这个,她累垮了?生病了?死了?”我摇着头,急急的追问。
“不,她是自杀的。”
“自杀?”我几乎是打着颤的问。
“对,不止一次,跳河,撞车,割腕,都救过来了,最后吊死在自家窗框上。”赵青哑着嗓子说。
阿妍在一边发抖,哆嗦成一团,“求你别说了,别说了,太吓人了,太吓人了。”
赵青停住了,一时,死一般的静。
“卟通”一声,我一激灵,眼瞅着兰芝似一截木头般坠入水中,我下意识的一把抓去,什么也没抓住,水花四溅,还没回过神来,又见兰芝疾冲向一辆飞驰的汽车,“嘭”的一声,眼前立时血花飞舞,如秋风中的红枫,飘落一地。
“兰芝。”我惊叫出声。
“你怎么了,山山。”赵青拍着我的手。
我回过神来,已满额冷汗。
“为什么自杀?”我声音低到几乎是呢喃。
“抑郁症,严重的抑郁症。”赵青的声音沉沉浮浮。
我眼前又出现兰芝那微锁的眉头,若有所思的眼神。
“怎么会得抑郁症?”
“先是一个男人,一个已婚外地男人,骗了兰芝,骗了兰芝的感情,等兰芝知道时,已怀了孩子,男人却落荒而逃,从此不知所踪。我陪着兰芝打掉了孩子,但这是兰芝的第一次真心付出,足足一个月,兰芝日日以泪洗面。”赵青哽咽着说。
“好不容易平静了,大约半年后,一个帅气的男人又闯进兰芝的生活,天天玫瑰,天天接送上下班,甜言蜜语,兰芝的心慢慢复活了。”
“但对兰芝,这次不是新生,而是真正的浩劫。”阿妍惶然的说。
“兰芝与男人同居了,不到半年,兰芝觉出了身体异样,去检查,竟然同时发现几种性病。兰芝质问男人,男人才现出无赖面目,还叫兰芝和他一起去卖,说来钱快。”
“知道真相后,兰芝跳河了,却没有死成。我们去看她时,她不言不语,神情恍惚。后来吃了好多药,慢慢开始说话,才断断续续向我们哭诉一切。”
“抑郁症如果好好治疗,应该会好的呀。”
“是呀,可是她没有好好吃药,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拼命干活,对了,她的工作第三年分了。坏的时候,她便撞车,割腕,但都被救下了。”
“捱到去年,她妈妈只好让她停薪留职,把她关在家里,收走了所有锐器,逼着吃药,听说渐渐都正常了,死得那天,妈妈有事没在家,有邻居曾看见那个无赖在她窗外呆了半个多小时,不知说了些什么,等妈妈回来时,她已用窗帘吊死了。”
“只留下一张纸,上面写着:妈妈,对不起,我是个肮脏的人,我已成了你的包附,我再也无颜活在世上,我走了,来世再报答你的养育之恩。不孝女:兰芝”
赵青悲切地,断续地,缓缓地讲完了兰芝自杀的始末。
我的脑内嗡嗡作响,也看不到自己的神情,但是显然吓到了阿妍,她在唤我:“山山,山山,都过去了……”
我们三人都哭了,纵使知道眼泪空虚不堪。
我的那封石沉大海的信,轻飘飘到了兰芝的手上时,兰芝在连轴转?还是以泪洗面?还是正坠入水中……
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我们都在抱怨她疏远了我们,抱怨她搁浅了我们曾经的友情,殊不知,我们在仰望蓝天时,兰芝的天空只有灰色。
那种很多人都曾经历的或长或短的灰色的时光:天是灰的,心是灰的,周围一切都是灰的,只有眼泪是真实的,意冷,压抑,沉闷,于是拼命想把自己缩小再缩小,小到不想被他人打扰,小到被世人遗忘,小到如一粒石子没入水中,小到灰飞烟灭,才得解脱。
世人真错了,蓝色不是忧郁,是希望,而灰色,才是忧郁,真实的忧郁,灰色的忧郁。
灰色的世界里,25岁的兰芝坠入水中,撞向汽车,挥刀割脉,最后木然的将头悬进布套,灰色的世界没有痛。
痛的是兰芝的妈妈,弟弟,还有我们。
如果我们替她拨开灰色,崭露蓝天;如果我们拉着她跃过灰色地带;如果我们喊醒木然的她……那个在黑板上写字的兰芝,还会再写下我们的名字吗?
可是没有如果。
再深厚的友情,如果不刻意去维护,也经不住空间的阻隔,岁月的洗礼,及生活的摧残。
在古代,投河自尽的人并不占少数,不少人纷纷选择沉没在碧波之中来表明自己的决绝和决心。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南宋抗金名将陆秀夫,张世杰都是投河自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古人在投河前,都会留下一双鞋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里面大有文章。
屈原就曾经因为遭到楚国王公贵族的冷落,报国无门,愤而投江,他也是在岸边留了一双鞋子,老百姓正是通过这一双鞋子,才得知了他投江的噩耗。因此可见,投河前古人脱鞋,第一个目的还是为了方便他人找到自己。
汉朝的记叙诗歌《孔雀东南飞》,记录了一个让人感动的悲伤故事,刘兰芝17岁嫁给庐江郡一个府的小吏焦仲卿为妻子,兰芝非常贤惠,两人恩爱异常,但是偏偏焦仲卿母亲不喜欢她,强行将她遣送回娘家。
被家人逼迫改嫁的刘兰芝在新婚当夜“赴清池”而死,焦仲卿听了也非常悲痛,随即殉情,两人的故事让人惋惜,其中也有一个细节,根据诗文所记载,刘兰芝跳河之前也是“揽裙脱丝履”,赤脚赴水。
正是通过这双鞋,后来寻找刘兰芝的刘家人和焦仲卿才能得知她的下场,不然根本无法得知结局,这里也有力的佐证了古人脱下鞋子是为了让他人找到自己。
一些人则坚持另外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古代人是非常讲究迷信的,一般死后都要进祖坟,但是那些意外身死的人没有办法进祖宗的宗庙,因此殉江者想采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并不是意外死亡,从而进入祠堂接受他人的香火,先人对于死亡之后还会有灵魂的这件事情非常看重,所以这个观点还真有说服性,不过和前面的另一种观点并不冲突。
而且殉江者可能还有第三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自己是真的“以死明志”啊,并不是什么失足落水,不要认为这是个玩笑,中国现在每年因为失足落水或者擅自下河游泳而溺亡的人都不在少数。
古代也有这样的倒霉蛋,其中最著名的应当要数奇才王勃了,别人家的小孩还在玩泥巴,六岁的王勃已经能够写文章,九岁就能为《汉书》写注,十四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旷古的滕王阁序,轰动了整个大唐,原本他应当有更大的作为,但不幸的是在王勃二十多岁正值壮年的时候,却因为乘坐海船落水死掉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被淹死,大家也无法确定,他到底是失足落水呢,还是投河自尽,有读者可能会说,这人死都死了,还计较这些干嘛?
可是古人是非常计较自己名声的,他们投江殉情,不就是用如此壮烈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志向吗?要是将他们如此坚定的决心,写成了一次不幸的意外,这让人情何以堪?因此留下一双鞋子,表明了自己的目的和心中的决心。
看到了岸边的鞋子,大家也纷纷明白,哦!这原来是一个投水的烈士啊!感叹他的气节,说不定会捐钱建一个庙什么的来纪念他,不过意外身亡的就没那待遇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