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农安县靠山屯东。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径流量35-6亿m³/年,伊通河属黑龙江流域饮马河水系支流。
发源于哈达岭山脉伊通县东南部大青顶子山西北侧,流经磐石、伊通、长春、农安和德惠五个县市,在新立城水库上游纳入伊丹河、下游纳入新开河,至农安县靠山屯东注入饮马河归入松花江。
伊通河流经区域:
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
主要支流(由南往北)有小伊通河、干沟子河、双庙子河、伊丹河、碱草沟、小河沿子河、西河沟(繁荣路—南湖—动植物园—吉顺明沟)、东新开河、四间河(即串库)、新凯河、农安排水干渠、两家子河、小苇子沟、大苇子沟等。
-伊通河
不是。长春市内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并不是人工河。人工河是指由人力开凿的用以沟通水系,便利运输的水利工程。
伊通河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清康熙年间,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大会战中,她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壮举谱写了光辉篇章。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大会战的胜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73丈,宽6尺,船腰宽98尺,后身宽66尺,每艘装粮200石,船上载有**,每艘船可运兵135人。在以后的1681年至1690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食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古伊通河也因此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伊通河就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顺治十二年(1658年),东辽河上游赫尔苏驿东北秦家屯附近,是叶赫河、东辽河域粮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马队将粮食运到乌苏城(即今伊通县城)河口和柳条边伊通边门。那时,每年春日,冰消雪化,开江开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车马络绎不绝。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设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繁盛一时,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之说。
伊通河水最盛时,当在清同治年间,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在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200里,宽里许,每年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致宜人。
作为千年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也汇集了有清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有叶赫和辉发两部发祥地在伊通河畔的璋地。“璋”,满语,意为两山间的狭隘地带;伊通河上游东西连接吉林西围场和盛京围场的一部分阿木巴克围场,是过去供朝廷打猎的地方,如今围场边缘残存边墙,场内留有封堆、烽台、老营房等遗迹和时见飞禽走兽出没的生态环境;横跨伊通河有东北大御路和东北柳条边。大御路又称“大御道”,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开设的一条由京师(北京)皇华驿经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的驿道,专为传递皇帝圣旨及官文用。其间设驿站37处。东北大御路及驿站反映了清廷交通文化及习俗,是伊通河流域重要的旅游景观。
现状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年久淤塞,水土流失,加上1939年末,“京大”(注:指伪新京至大安)铁路通车后,伊通河的水运作用大幅度降低,那时在她上面行驶的,主要为帆船,而不再是大船,长途水运也黯然失色,而由区域性水运取而代之。
解放后,1958年在伊通河中游、1962年在伊通河上游分别建了新立城水库和寿山水库,新立城水库在汛期拦蓄洪水,枯水期每日由输水洞向伊通河下游河道放流28万立方米,供长春市一水厂(南岭水厂)取水。因南岭水厂取水口日取水只能达到22万立方米,所以每天仍有6万立方米的水通过小板桥水闸进入市中心区。1999年,“引松入长”开始从第二松花江向饮马河中游的石头口门水库供水,一水厂由石头口门水库负责供水。新立城水库改由地下管道向三水厂输水,随着输水洞的关闭,长春市区段的伊通河从此断流,长春以下河段终年流淌长春市的工业、生活污水。
2010年伊通河上游发生超历史实测洪水,新立城水库一面发挥拦蓄洪水的作用,同时也自92年后首次“喝饱”,此后的数年里保持定期向伊通河注入生态水量,断流10年的伊通河又有水了,在市区两坝三闸蓄水作用下重现了波光粼粼的景色。
然而,尽管市区部分河段治理效果初显,但人工蓄水无助于改变下游河段的现状。由于市区内的几条小支流早已成为污水沟,非但无助于稀释污染物反而加重污染,伊通河长春以北河段水质仍然达不到地表水五类标准,下游的水田早在80年代就已陆续改为旱田。想要扭转生态,使下游流经农安、德惠的伊通河水重新具备灌溉功能,还要等北郊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两甲污水处理厂竣工后才能实现。
伊通河,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主要支流(由南往北)有小伊通河、干沟子河、双庙子河、伊丹河、碱草沟、小河沿子河、西河沟(繁荣路-南湖-动植物园-吉顺明沟)、东新开河、四间河(即串库)、新凯河、农安排水干渠、两家子河、小苇子沟、大苇子沟等。
伊通河在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大桥下5公里与饮马河汇合,从河源至汇合处流程3435公里,因饮马河在汇合处以上流程为368公里、比伊通河长20余公里,按“河源唯长”原则,以饮马河为干流,该流域统称饮马河流域。
两河汇合后,向北继续流经20公里注入松花江。
扩展资料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乱挖河沙、生活生产废水直排入河,让伊通河变脏、变臭。多年来,长春市对伊通河的治理从未停止,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水体污染等诸多问题并未得到根治。从2016年开始,长春市实施伊通河“全流域、全方位、全区域”综合治理。对主河道大小支流以及汇入支流的明沟暗渠等一同治理。
治水先治源。长春以南30公里的新立城水库,是伊通河最主要的水源补给地。近年来,新立城水库全面实施封禁,并陆续栽种水生植物560公顷、灌乔木190公顷,有效吸附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库区原有荒地、河滩地变为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位于伊通河上游的南溪湿地,与伊通河相通,曾经的“烂泥潭”“黑沼泽”,现成了各类候鸟栖息的天堂。长春践行“生态治水”理念,综合运用“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放养”和“曝气”等手段,使南溪湿地水质大幅提升,发挥了“过滤网”的作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长春之肾”。
除了上游补水,长春还采取“中水回用”措施,在整个流域规划建设了29个调蓄池。调蓄池具有过滤、降污、错时调峰及自净等功能,让伊通河真正成为“一河活水”。
——伊通河
人民网-长春:治理一条河 改变一座城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长春北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春市东北部的长春高新区北区,属长吉图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区。规划区域为南至四化桥,北至一间堡铁路桥,西至京哈铁路、东至远达大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9′00″至125°35′61″,北纬43°96′72″至44°00′50″之间规划区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3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距市中心13公里。2014年5月29日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长期以来伊通河是一条洪涝灾害比较频繁的河流,伊通河的四化桥至一间堡桥段,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点防洪工程。湿地公园建设还能够较好地解决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伊通河北段每天大约有65万立方米的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汇入这个区域,占地26万平方米的金钱堡垃圾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堆放240万立方米,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对周边地表水及地下水均造成严重污染。是伊通河北段的主要污染源,给伊通河北段水系造成了深度污染,使周围百姓居住条件极其恶劣。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防洪排涝、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三大功能。通过对金钱堡垃圾场(封场)的污染治理,以及伊通河北段防洪区污水治理(截流),将更好地改善周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善两岸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综合能力。湿地公园已完成绿化面积315万平方米,柳堤上有柳树品种共计51个品种,739株,包括旱柳、白皮柳、金丝垂柳、金枝柳、垂柳、龙须柳、馒头柳、三蕊柳、蒙古柳、松江柳、河柳、筐柳、大黄柳、朝鲜柳、美国纤维柳等。另外,累计栽植乔木186个品种,697万株;累计栽植灌木144个品种,153万株。
公园总体布局为“两区、三带”——自然与人工自然过渡、良好融合的梯级自然适宜性结构。
“两区”内湖区:以原生池塘湿地生境保护为基础,融合景观游赏、休闲娱乐等多样化城市服务功能为一体,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区域。
“两区”内湖区外河区:以保证水利功能为基础,融合自然景观、生物栖息、休闲观赏功能,以自然生境为主体的区域。
“三带”城市休闲功能带——紧邻城市开发区,塑造充满活力、独具艺术特色、活动丰富、服务设施聚集的城市休闲街区。
“三带”长岛生态过渡带——内湖与外河的分界,是公园的生态“脊梁”,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通道。形成湖泊-池塘-坡地-山林完整的自然生境梯度,并改变景区过于平坦和单调的空间感受,增加景观层次,调整空间比例。
“三带”绿色生态隔离带——公园西部堤坝与绿化带,隔离铁路的影响,保障自然湿地环境的安全与宁静。
项目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生态修复为基石,塑造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交相辉映的美好环境,将长春北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最具生态修复典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公园。
作为功能复合的城市湿地公园,长春北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以湿地游赏、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休闲、科普会展、艺术创意、民俗活动、宗教文化、体育健身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湿地生态公园,将为远方的游客创造展现长春自然地域特色与人文活力的景区;为长春市民创造一处回归自然、融入民俗、感受艺术、崇尚健康的绿色休闲公园;为开发区创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设施齐备的优质生活社区,最终塑造城湖交融,生态科普、休闲健身、游览度假、民俗艺术共举的城市湿地公园综合体。
地址:长春市高新北区龙湖大路与环湖路交汇
电话:89368287
信息来源:吉林省林业厅
依托高层次的人才团队,近年来在各类服务领域完成了多项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公路勘察设计方面:先后完成了国道102线长春至德惠段一级公路、省道101线长春至九台段一级公路、嫩江至丹东高速公路坦途至黑水段高速公路、长春经济圈环线九台至双阳段高速公路、长春市安龙泉互通立交、抚长高速公路人民大街出口改移工程等多项省、市重要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在公路工程监理方面:主要完成长春绕城高速公路、长双一级公路、营城子至梅河口段高速公路、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吉林段、吉林至草市高速公路、吉林省援建四川黑水县公路建设项目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在市政公用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方面:主要完成长春市隆泰大桥、净月开发区环潭路、亚泰大街北段、西安大路、南部新城、远达大街、长春市朝阳开发区、米沙子开发区、榆树市、松原市等地区部分市政道路勘察设计及监理工作;在工程招标方面主要完成的项目有:长春市四环路道路排水工程、长春火车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建设项目、伊通河污水截流工程、长春大桥、凯旋路客运站、长春市南四环路跨伊通河大桥、黄松甸至敦化高速公路、长白山至阿尔山一级公路、江密峰至延吉高速公路场绿化工程、吉延高速公路办公楼房屋建筑工程、江密峰至延吉高速公路、黄敦高速公路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等。所有完成项目均受到业主单位的好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