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首长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汉乐府双璧”。诗歌叙述了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兰芝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该诗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它是中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这篇叙事诗的内容和东汉时期在庐江郡发生的一起婚姻悲剧有关。这首诗的原名是《焦仲卿妻》或《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是因为诗句篇首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以又有《孔雀东南飞》之名。《孔雀东南飞》主要讲的是焦刘夫妇因为刘兰芝为焦母所不容而分离并且殉情的故事。
诗中的少女刘兰芝从小就被教授女红,会弹琴,能朗诵诗书。十七岁的时候嫁与焦仲卿为妻,在焦家是日夜操劳,勤于家务,但就是不被焦母所喜爱,反而被焦母处处刁难。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告诉丈夫自己所受的痛楚。焦仲卿为妻子求情却遭受了母亲斥责,还要叫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刘兰芝只好暂时退避回到娘家。并彼此发誓说用不辜负对方。
谁知天意能人,刘兰芝的哥哥逼她改嫁他死后的儿子,焦仲卿听到这个变故,便请假回去见刘兰芝。两个人相见后都怅然若失,提起当日发下的誓言,又彼此相约只好在黄泉下相见了。最后刘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得知后再树下自缢而死。
之后两家人要求将两人合葬,墓址在华山边上,墓的东西两边种植着两行松柏,南北两侧都栽着梧桐树。松柏和梧桐树枝枝相覆盖,叶叶相连通。至于诗中说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化作孔雀这一积极浪漫主义手法与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有异曲同工之妙,象征焦刘夫妇爱情的不朽,表现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恋爱,幸福生活必然到来的信念。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批判了古代封建礼教的无情与残酷,也赞扬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勇于反抗的精神。故事剪裁得体,全诗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妇的坚贞不屈、心心相印的形象跃然纸上,刘兄的蛮横无礼和焦母的顽固不化也刻画的入目三分。结尾焦刘死后化为孔雀的神话与梁祝化为蝴蝶一样,寄托了广大人民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吴迪
孔雀东南飞所讲述的故事,多年来在世人的眼光中固有不同观点,但焦仲卿的母亲总是背锅的那位——所谓狗血剧情,一对相爱的恋人背后总有一个反对的娘,这次焦母也成功中枪,被支持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的读者们怼不说,还要被我们拿出来仔细分析。
首先,读罢全诗,我觉得焦仲卿可能出于一个单亲家庭。因为焦仲卿婚姻大事的等等都是由焦母决定,如果焦仲卿有父亲或者说有能为他作决定的父亲,说不定事情会变得不一样。但是再抓住这点深究,我觉得焦母因此对于焦仲卿爱得过了头了。她辛苦将儿子养大,逼着自己性格变得强硬以代替一个本该存在的“父亲”角色。她对儿子的期望极高,也为他操碎了心:休弃刘兰芝的同时已经给焦仲卿找好了下一桩婚事。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脑子里最大的疑问就是:诗无处不是体现刘兰芝有教养、有能力、出身好的特点,但是为什么焦母这么不喜欢她,还说她没有教养?
到后来才发现,其实她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也许是因为觉得在儿子的心中自己没有儿媳重要了才对儿媳怎么看怎么不对眼。那么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的主导因素之一——就算是放到现在也十分棘手——就是最常见的那类婆媳关系的问题。
可以说,焦母是一个很强硬的人,但是在强硬的背后是极度的孤独与缺乏安全感(所以焦母这样的心理可以称为某种类型上的病娇吗)。这不代表她做的事情可以被理解,只能为她的所作提供一些原因上的分析。因为她的经历,导致了难以改变的心态,所以导致焦刘双双殉情。而在殉情之后她也终于答应了合葬,无论是无奈是悲痛或是后悔,焦母让步了。她也走进了自己最害怕的孤独。
一对孔雀向东南飞去了,终在悲凉的西边留下了母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