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沉默》讲述的是歌手在密闭化妆间遇刺,当场只有一人在场,而端木兰律师要怎么样为他做无罪辩护呢面对检控官的针锋相对,在一次次的激烈争辩之后,犯罪嫌疑人被曝出是被害人的遗弃私生子,这下案件一下子变了性质,究竟真相会是如何的呢希望以下的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保持沉默》观后感一
1、万文芳真是一个可怕的人,还好她最后死了。
万文芳最让人心寒的地方在于,为了那点未知的走红成名的几率,狠心抛弃了自己养了五年的儿子万思成,间接造成他的死亡。
歌手走红这码事,不是说经纪公司捧谁,谁就一定能出名,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影响因素太多。然而万文芳就为了这点未知的几率,将自己五岁的孩子抛弃在孤儿院门口,间接造成他日后的死亡。
更滑稽的是她的经纪人田景程,依然一厢情愿一往情深地单恋着万文芳这个可怕的女人,emmm今日她可以为了前途抛弃亲生骨肉,明日也可以为其他原因抛弃你。
2、最可怜的就是万思成了。五岁被母亲抛弃,进了孤儿院后还不相信母亲丢下自己,以为母亲会找到自己,每晚攥着母亲留给自己的天使项链入睡,项链却被好友偷走了,最后他死于孤儿院的大火,死前再也没见到母亲。而他的母亲,对于他的下落,也只是流几滴愧疚的泪水,然后继续做自己的大歌星。
3、按照导演微博的解释,张小杰(也就是吉米·托马斯)无论是杀害虐待性侵自己的养父母,还是刺杀抛弃儿子的万文芳,都是他另一个人格所做。所以他在端木兰目前溃不成军,说“原来我听到的那个声音是我自己”。
万思成感受过五年的母爱,而张小杰一天母爱都没感受到,他羡慕万思成有这么一个漂亮的妈妈,于是偷走了万思成的项链,再加上在美国不幸遭到虐待,于是他产生了另一个人格——万思成。
他激动之下刺杀了万文芳,更像是是代千千万万个像万思成一样被抛弃的孩子问出“你为什么要抛弃我”。
4、最不能理解的端木兰律师的举动,作为一个业内知名律师,在掌握了证据的前提下,明知道对方是个危险人物,还跑去对方家里见面最后要不是主角光环,估计就没命了。
诚然从剧情角度,安排律师与嫌疑人当面质询,利用心理战层层抽丝剥茧揭开案件真相,剧情上要比直接把证据递交给机关更好看。但是好歹是个有经验的律师,这样做太莽撞了吧
《保持沉默》观后感二
上周,由周迅、吴镇宇、祖峰一众老戏骨联袂主演的**《保持沉默》上映了。一上映,在豆瓣上开分62,截止发文时,亦跌至58。可以说是创下三位老戏骨的**评分新低。
然而在低分之下,我们仍然前往影院看戏,原因是影片通过法庭激烈的争辩,将案件涉及的”弑母“话题内在的种种讯息、观点诉诸纸上。无论因为何种原因最终呈现如何,法庭类型一向在国内**市场的少见,加之敏感话题的讨论,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影片核心讨论的积极意义。(又及了解到本片是在2016年过审,但直至三年后才上映,这沉默的三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在同期制作的**中比较,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可以得到7分以上的。)
今天在我的推荐下我去看了《保持沉默》,客观的说,我以为,本片最大的看点是周迅和吴镇宇的演技,尤其是对手戏部分看上去还蛮过瘾的。
其实,导演试图和观众探讨一个关于家庭伦理的弑母话题,很可惜,也许是因为审核原因还是本身功力不足,导致看完让人觉得有些失望。不过,我觉得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极端的弑母行为,实在值得我们搬到台面上来探讨。
1 孩子,我就这样遗弃了你
影片开头就是一幕遗弃孩子的戏。
万文芳因为要发展歌唱事业,不得已要放弃自己的孩子。她把孩子带到孤儿院门口,骗他说:我们玩一个游戏,你闭眼从一数到一百,我就会再次出现!小孩子相信了,真的默默的数到了一百,睁开眼睛时,只看到了孤儿院的大妈。
面对这样一个母亲,可能很多人会跳出来指责她自私,纵使她表现的多么不愿意。就像老田说,如果大家知道她有一个私生子,她能被口水淹死。
▲影片中的案发现场
以前的我也是这样子认为的:既然你生了它,就该为它负责不是吗不然别生啊,早干嘛去了现在,看多了那些主人公们背后的故事,我反而觉得,我们会不会,苛刻了些
我们之所以轻易去指责一个人,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也不必去面临和TA一样的选择。开口指责一个人很容易,几乎没有成本,同时它还让我们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痛痛快快又合情合理的抒发着我们的不满情绪。但,指责之后呢
当然,我无意为遗弃孩子的父母们洗白,遗弃就是遗弃,无论理由多么充分。但我只是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想那么一点点,多看那么一点点,找找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以及如何尽可能去规避类似问题的发生
指责和谩骂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雪上加霜。
2 如果,那是我妈妈该多好
剧中杀害万文芳的凶手,有着极其不幸的童年:他从小就被父母抛弃,被祖父母称呼为“孽种”,被美国夫妇收养之后,又被虐待,这导致他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在他千方百计回国后,试图认万文芳为母亲时,亲子鉴定结果暴露了真相,他恼怒之下用刀刺倒了万文芳
▲周迅在片中饰演律师
我惊讶的发现,原来全天下缺爱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想要的就是被人爱,被人看见。如果自己得不到,身边又有看上去很爱孩子的父母,那就会转而去羡慕别人,甚至心里默默的想:如果那个人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也会被人那样子爱吧。
不瞒各位,我曾经就和这个孩子的想法一模一样,看到那些其乐融融的家庭,我真的打心眼里羡慕,我有多希望,自己就是他们啊。甚至偷偷在心里怨恨的想:老天爷怎么会这么不公平
▲法庭上的对手戏精彩纷呈
多少年后,我才真的懂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件事:那个看上去对孩子脾气好好的父亲可能转眼就会朝着母亲摔盆摔碗,而那个看似对孩子无微不至的母亲可能是在用软紧紧缠绕着她 的孩子
父母没有按照期待的那样爱我们,让我们失望不已。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他们给你的已经是他们拼尽了全力的结果
这个世上再也没有比出生更不公平的事了,我们没有选择,没有第二次机会。但这个世上也再没有比出生更公平的事了,因为我们每个人得到的都是看看这个世界的机会。
3 但愿,每个孩子都有人爱
凶手最后自杀前,问:我的妈妈是爱我的,对吧在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回答后,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用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悲剧性的短短一生。从被父母遗弃开始,到被自己遗弃结束。
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命运扭转,纠缠到了一起:一边是极度渴望母爱的孩子,一边是因遗弃自己的孩子而一直心怀内疚的母亲。可命运之轮毫不留情的极速转向了悲剧,两个生命就此陨落,带着彼此这一生都没有完成的遗憾。
▲三人对手戏张力十足
观影时我就在想,如果没有人道破亲子鉴定的真相,或许,这个故事会有一个母子甜蜜生活的happy ending也说不定。虽然真相是这两个人压根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但真相,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不知道,我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突然想起了《何以为家》里的瑞恩,他说: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突然想起我身边一对恩爱美满的丁克夫妻,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要孩子,女方说: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带好一个孩子!
生个孩子确实很容易,但想要带好一个孩子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无论何时,都请记得,那个孩子是和你我一样的生命,如果你爱TA,就请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迎接TA来到这个世上,在此之前,请先学会爱你自己,学会为你自己负责!
愿每个孩子都有人爱,如果没有,就请自爱!
《保持沉默》观后感三
按理说,周迅+吴镇宇阵容的**,应当是有票房吸引力的。前不久看《哪吒》正片前的贴片广告,周迅一出现,还没有台词,我爸就跟我约定要看这部《保持沉默》。可是首映日过后,这部**的排片就“血崩”了,令我很是疑惑。
看罢**,我觉得《保持沉默》其实是一部在制作上有质量也有心思的**,但苦于主创能力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在情节、立意,还是在人物、演技上,都存在明显的硬伤,再加之市场上的对手过强、自身宣发不到位,内外因综合导致了该影片“沉默”的结局。
情节设定上,该片可谓是虎头蛇尾的典范。前半程很是精彩,围绕女明星万文芳遇刺事件以及凶手的身份和犯罪动机,设下了围绕主线的诸多悬念。审判时的激辩、真相上的探寻、人物关系的建构,都是顺畅和丰满的。
但是在片过三分之二后,悬疑的剧情转换成温暖的爱情,各大人物的智商、情商开始掉线,还生硬地设置了正反派的冲突使故事走向完结。而凶手为什么刺杀万文芳这一核心问题,直至结尾也没有得到很合理的解释,大体归咎于精神上出了问题,最后一激动还跳楼自尽了。
前面悬念架构得再好,后面草草收场,令紧张的节奏突然泄了气,甚至有些狗血,这实在可惜。
人物设定上,主创似乎不懂卖点何在,完全浪费了手中的题材。
卖点一,是周迅一人分饰两角。虽然金庸先生早在1977年就说过“由于两个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种种误会,这种古老的传奇故事,决不能成为小说的坚实结构”,还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证明这种题材创作难度大、不易出精品,但本片既然设定了两个外貌神似的人物,选择了挑战这种题材,就应当利用好这两人的关系。影视不同于小说,因为同一演员在影视中的不同表现,既体现自身的演技,也满足观众的期待。但是,本片完完全全没有珍惜这个卖点,周迅饰演的明星万文芳自开头被刺,就始终昏迷、躺在医院,然后在片尾死亡,除了穿插一些回想并没给剧情带来推动作用,换个人演出也完全不影响剧情发展,而她饰演的律师端木兰是绝对的主人公,除了说是万文芳的歌迷以外并未发生直接的关联。因此,**对这两个外貌相似人物的应用是不相关而且失衡的。
卖点二,这是律政题材的**,片名也是出自庭审上被告的沉默权。但是庭审部分占全片的比重非常有限且不是重点,它成了推进男女主人公感情增进的辅助线索,也注定使故事结局在庭审结束后落入爱情片的俗套。
卖点三,男女主人公(演员也是)一个大陆,一个香港,两者在地域上的差异有许多值得言说的地方,可以激起戏剧冲突,比如可以讨论两地法制制度与法治思想的差异,大陆律师在香港庭审中遭遇的阻碍与挫折,香港法律的陪审团制度存在的特异性与问题等等,但是本片只用在“两地气候差异大,北京天气寒冷影响了香港律师早年北上追寻爱情”这个浅显的情感桥段中,令人惋惜。
这部**到底想要说明什么**立意的表达也是模糊不清的。与片名最相关的,行使沉默权这种“程序正义”与真相昭彰的“结果正义”,两者孰优孰劣**似乎并未加以讨论。对于真相或是爱情的追求应当锲而不舍好像主要剧情讲的就是这个,但在片尾曲的时候,又放了一堆短视频来“点题”,点的却是“陪伴的重要性”,与**也不能说完全无关,但给观众生硬的感觉。
这情节、人物、立意三个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编剧的功力不足,他有零星的灵感,却难以组织成结构完整的故事;他有创作之初的命题,却在创作过程中离题,当他们在故事结束时有了惊觉,却粗糙简单地在片尾用“花絮”去点题,又显得画蛇添足。
除了编剧的问题,演员的台词功底也暴露出不足。这当然不是说周迅,她分饰两角可谓信手拈来,就连粤语都讲得那么自然,其灵气并没有随着年岁增长而泯没,不愧是居于**气质与演技巅峰的“周公子”。
吴镇宇和祖峰两位老戏骨也交出了满意答卷,前者亦庄亦谐的表演将情绪表演得内敛而自然,后者虽然造型上从青年老狼发展为老年高天鹤让人有些出戏,不过演技上不存在问题。
但除了这三人,其余青年配角基本上是零演技,念白过于背诵,缺乏感情,有日语中“棒读”一词的意味,这种演技的鲜明反差也撕裂了影片的一体性。
至于票房低的外因,不得不说《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上映已超一个月仍在以每日数千万的票房增长,令《流浪地球》影史第二的宝座岌岌可危。而与《保持沉默》同时上映的《速度与激情》,作为系列爆米花大片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观众与口碑,剧情的薄弱可以靠视听冲击力来抵消,将会是近期的票房冠军。
在宣发上,这部**似乎放弃了相关的努力,除了影院的贴片广告,网络上全然不见对于它的宣传、关注与讨论热度。在上面两强的夹击下,加上自身质量的不足,《保持沉默》在市场上的“沉默”便是注定的了。
虽然批评了这么多,但是看到该片至今不足2000万的票房,还是不免为其惋惜的。虽然编剧与演技上诚意有余、能力不足,但从制作上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个“骗钱之作”。
体验了**大部分时间的紧张,忽略掉最后高潮戏俗套的桥段,让尾声结束在北京的雪夜中,结束在周迅温暖而抚慰人心的歌声里,这,其实也是比较不错的体验。
《保持沉默》观后感四
看豆瓣影评58,但为了周迅、再加上时间凑巧,跑来看这场**。第一次写影评,认真一点。一、剧情较老套,无惊喜,最后的反转有一些惊到,但反转得比较生硬;二、逻辑不清,或是未交代清楚缘由。个人认为宁愿多加几十分钟来交代,比糊弄要好。有几个疑问:1、为什么张小杰要杀害父母,因为父亲破产后虐待过他,但是作为观众,感受到的却不是那么深刻;2、孤儿院的孩子为什么欺负张小杰,他们叫他孽种,但是孤儿院里的孩子都是被遗弃的,同理心来看并不存在谁是孽种谁不是的说法,没有其他原因导致张小杰被欺负吗3、烧毁孤儿院的火是因为线路老化导致,为什么在张小杰回忆他与万思成一起才床上打闹的时候,火炉里的火太抢戏,作为观众的我以为那把火是火炉引起的,本**刻画得有点主次不分。4、张小杰小时候看着孤儿院被烧,**并没有花时间刻画他有多难过,决定替代他成为万思成还是说在拿思成项链的时候决定替代他三、感情不强烈。端木跟正为和好的促因是吉米用刀架在端木脖子上,吉米知道端木怀孕,想到自己,所以自我了断,这一个桥段刻画不够细腻,没有让人记得紧张、惋惜、难受,很草率,所以让人感受不到端木与正为之间的深爱,以至于后来的复合就像仅仅是因为老公有小三就跟旧情人复合。四、选角色,演员演技都还不错,尤其是周迅,依然没有让我失望。唯一的问题是,既然剧本不是太好,也请了周迅和吴镇宇、祖峰来做门面,为什么吉米这个角色给不知名的演员来演,虽然他演技也过关,个人认为给演技进步大的流量演,对票房更有利。综合以上,本剧我给5分,还是冲着周迅去的,不能再多了。以上为个人拙见。
《保持沉默》观后感五
——“我姥姥说像我们这样的小野种,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害人害己” ——“我妈可不是这样说的,她说我是她的天使”
短短两句话,就可以看出幼年万思成和张小杰之间强烈的反差对比,幼年万思成一直生活在妈妈的爱与关怀里,即便被遗弃,性格开朗活泼的他,也一直坚信妈妈会回来找他,而张小杰的妈妈生下他后便外出打工,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的他,听到最多的就是“小野种”三个字,加上小伙伴们的殴打欺凌,让他越发的自卑敏感。
“我天天都能看见她,却从来无法靠近她”,长期缺爱的环境下,让张小杰对万新成口中温柔漂亮的妈妈,产生了强烈向往,而后养父母对他的虐待囚禁,让他的心理逐渐扭曲,把自己当做了万思成,万文芳则成了他阴暗的生活里,唯一一束温暖的光,正因如此,张小杰在认亲失败后,才会情绪失控,在幻觉中杀掉了万文芳,最终导致“弑母”大案的悲剧发生。
“我天天都能看见她,却从来无法靠近她”,长期缺爱的环境下,让张小杰对万新成口中温柔漂亮的妈妈,产生了强烈向往,而后养父母对他的虐待囚禁,让他的心理逐渐扭曲,把自己当做了万思成,万文芳则成了他阴暗的生活里,唯一一束温暖的光,正因如此,张小杰在认亲失败后,才会情绪失控,在幻觉中杀掉了万文芳,最终导致“弑母”大案的悲剧发生。
周迅在片中分饰两角,精湛的演技让两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毫不违和。尤其是戏份不多,但情感爆发集中的万文芳,在未来和孩子之间抉择时的纠结,在遗弃孩子时的痛苦不舍,在被遗弃孩子找上门时的愧疚慌乱,在看到亲子鉴定报告时的崩溃无措,这些自然灵动的表现,都让这个关键角色变得饱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最后端木兰的一句话,“我想让我的孩子看看这个世界”,也让张小杰有所释怀。“我妈妈她是爱我的,对吗”正如导演所说,每一个有勇气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妈妈,对孩子都有着一份爱,只是基于各种原因,无法去表达或是陪伴。希望世界可以善待每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吧,也希望这些孩子不再执着于曾经的伤痛,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爱与被爱。
《保持沉默》观后感六
观影完《保持沉默》,我想到了不久前的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其中有一幕场景我仍记忆犹新:出现在法庭上的赞恩,说出了叩击灵魂的陈述“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保持沉默》中也相似的控诉“你既然这么讨厌我,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为什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本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对父母有这么深的怨恨
《保持沉默》由周可自编自导,周迅、吴镇宇、祖峰领衔主演。它以密室凶杀案为开端,著名歌星万文芳在密闭化妆间遇害,当时在场的只有吉米托马斯一人。吉米的辩护律师端木兰准备为他做无罪辩护,因而在法庭上与该案的检控官吴正为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真相一层层地被揭开,密室凶杀案演变成了“弑母”案件。随着本案关键证人万文芳制作人的介入,真相愈加扑朔迷离。
**里周迅一饰两角,不仅是风姿绰约的歌星万文芳,而且是理性冷静的律师端木兰。反差如此大的两个角色,周迅却是驾驭地游**里周迅一饰两角,不仅是风姿绰约的歌星万文芳,而且是理性冷静的律师端木兰。反差如此大的两个角色,周迅却是驾驭地游刃有余,尽显专业演员的气魄和自信。其中和吴镇宇的对手戏中粤语普通话的自由切换展现了周迅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演员的用心态度,这部**应该是周迅演员生涯里台词最多的作品了。另外她还献唱了主题曲《一生守候》,磁性又温柔的歌声直抓人心。
《保持沉默》作为一部较为规整的悬疑片,虽然它烧脑反转的悬疑剧情称不上特别精彩,但它想表达的意义却是“俘获”了观众的心。**里提到了许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涉及弃婴、弑母、家暴、虐童、性侵还有原生家庭的影响等,《保持沉默》的**名字仿佛在告诉我们“要听到那个‘沉默之下’的声音”。
周迅在谈及接拍这部**的原因时说:“想要让大家一起去讨论下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很值得讨论的一件事情”。周迅作为出道多年的演员,演戏不仅是她的工作,更是她想让更多的人关注社会问题一种方式。对于演员来说,这种社会责任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看过**之后,的确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人都苟活在阴影之下,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看过**之后,的确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人都苟活在阴影之下,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黑暗,更多的是缺乏父母的爱,所以才有了很多像吉米托马斯、赞恩这样的悲剧性人物。为了不让更多的悲剧重蹈覆辙,**社会探索的意义随之显现,并远远超过了**本身。正如导演周可说:“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想从孩子和母亲的角度来了解弑母者的犯罪心理和内心活动,找出悲剧的根源,探寻和解的方法。”
我想,也许只有当千千万万的人正视这些社会问题,而且能够予以重视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悲剧可能也不会重蹈覆辙。
文\林该隐
剧给我一种感觉,它像一只古典的哥窑冰纹花瓶,每处都是裂痕,但每处裂魂都不会碎,而瓶身的白瓷上裂开青痕,痕每总是微微一缝,包围着那道缝的是名为生命的暧昧的青,而透过青色你则可看见它,在纹路在最深处是名为死亡的蓝,包围着蓝的是青,包围着死亡的是生命,所以,时时要有一种要碎不碎的感觉,并使整个过程变得沉重,时刻扼制着人的呼吸。
这使我在观剧时,有时,会出于恐惧而如临大敌,缩紧肩膀,或压抑到无法叹气,譬如聆听到这句词的时候:
“——谁是我们的观众?——是吊瓶,和一晃一晃的灯。——那掌声?——就是它们晃动时一下——两下——时的听不见的声响。”
这词非常可怕,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领会到其中可怕。
但我想先说一点温暖的:剧看到末梢,当病重的老人麦克终于换了病床,他被搬到窗前,却已无法使用腿脚,只能闭眼,像死了一样地沉睡着,外面是灯光师制造出的阳光,就晒在他身上,窗外还有虚无的美景——他曾跟一个姑娘用口哨声模仿着窗外的鸟鸣,说着那总会出现在窗外的同一只小鸟,每天,它都会出现……这时,我感受到那闭上的死人般的眼睛中裂开了一股听不见的哭嚎,那哭嚎如果能裂出就是救赎,如果不能裂出就是哭泣,之所以可以分“救赎”和“哭泣”,是因为,不管是怎样的结局,只要人能触碰到自己的灵魂就是救赎,因为某种原因而碰不到的时候就是哭泣,而在人的灵魂哭泣时,外界的风景再美、生命再好,都不管用。因此我停不住地在想宋代词人范仲淹的一句词: “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还有一句话也是在看剧时想到的,它更类似于麦克本人的台词,“我真想要一了百了”:“下一个瞬间可能就会结束一切,绝望不绝如缕。”绝望不绝如缕,那是一种什么概念呢?你本以为绝望就是一种固定的感情,一切都撞墙了,空无,结束了,可它还有;你的生命本是如此之痛,没了没完,你以为下一分钟可以是一个休止符,可你的生命还在继续,痛苦还在进行,所以你明白了绝望从来不是一种固定着的感情,它只是像音乐一般在黑暗中摸索着,在前进,它还有,还有。
这就像一片挂在枯树稍末端的叶子,麻木地一直颤抖,它不得已地用俯瞰的姿势凝视着那底下堆积在地面中的无数叶片,它们都那样地枯黄着凝滞着沉寂在一片疲惫的灰色之中,它们都是死了吗?那一定是死了。风吹的姿势不停地迫使它停止凝视,它改变着观看的视角,有时闭起眼睛,但那种死的诱惑……那种停止生命的诱惑,就在跟前:停止生命就像一片风停止你的凝视那样。你身为这叶片,忍不住地在想,假使堕下,就这样地堕下,你就融为了那死去的叶中的一员,现在缠绕你的这种凝视、这种思想,将永远地化为虚空,你混进了混沌中,不再有我,也许有彼岸。但那谁知道?可是,就在你羡慕那些死叶的时候,你又忍不住地害怕了起来,因为你在想:即使这样痛,这样地不清楚,这样地不明不白,但这毕竟也是生命,还是生命啊。你眷恋着它,即使是在你抛弃它的那一刻。这一刻你恍然醒悟不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都不是常量,它们都被摇摆着,在名为“生命”的破碎摇篮里晃动——当然,也许除了痛苦本身。
永远不变的痛苦本身。
我的剧评将会很长。为避免麻烦,我决定将它分两个部分进行处理。
第一个部分,谈表现手法,包括表导和架构;
第二个部分,是剧情和 主题 。
先说其一。这部剧用的是德国演剧方法,具体呈现上,它有以下几点:
演员在剧情中可以走出,作为人物的“灵魂”,自由行走,脱离躯壳,进行自白,并在观众席上讲话,而跟其进行对手戏的演员则对人物留在床上的“躯壳”说话,这是我觉得非常优美的,且与剧的主题完美契合;
演员中途会走出两次,说出演员本人的名字,并对观众进行调查,问他们是否认可人物的行动,或认为人物该怎么行动;
剧情中会出现打板声,接着灯光转变,人物就沿着刚才的情节演一段内心戏,而内心戏结束时也会有打板声,人物回到当下;
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投影,放出文字片段、新闻片段、名剧《麦克白》的片段或者航拍的风景。
其中,第四种呈现方式,之前我在波兰戏剧《阿波隆尼亚》中看过,因此不感特殊,但前三种方式尤其是第一种都是让我感到稀奇的,它让我想到卡夫卡的小说:开头全然像是写实,可人物走着走着一切就开始不正常了起来,风景也动了,世界也变了,超现实世界中荒诞的气氛笼罩着一切;它也让我想到白天我听到的工地声,不知谁有节奏地敲着榔头,也许是工人,也许是机器,那种声音总让我觉得恐怖,是在瞬间感受到时间里进行的不是虚像,而是全然的、巨大的真实,而这真实中又没有一点有感情的东西,整个世界冰冷。
那我也许可以说,德国演剧方法,它的缺点和长处都在此:
我们都爱三一律,好莱坞影片的写法恪守亚里士多德,这是为什么?——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一个事件,事情线性行进,人物严格按因果律演出,命运由前因而得后果,在此,“线性”和“因果律”这两个词特别重要,前段时间去世的女孩林奕含说,努力就有回报是世间最好的道理,其实亚氏的东西,之所以治愈人,就在于哪怕它结尾大悲,它也是遵循着一种“努力就有回报”的观点,它迫使我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间有情。
这却在现代人的心中被打破了。是什么打破了它?是我们心里不信它,还是有意违反常规?我对此并未研究,不得而知,但我至少是可以说,德国演剧方法,包括很多间离性的戏剧手法,它会给观众一种特殊的荒凉感,就像我在白天听到的那种榔头声,不怕把人的神经敲碎。
但在荒凉的同时却又有种特殊的诗性,这诗性,在三一律里不可能实行,就像“灵魂出窍”。它意味着彼岸,人物生存的“世界”都已被跨越,那何谈“努力就有回报”、何谈“有付出才有得”?亚氏手法在此失灵,显出了它的短板,它无法处理“跨国界”的事情:自然,有很多按亚氏手法处理的科幻剧、穿越剧,但那无非也只是把“异世界”当成我们眼下的这个有规律、可理解的世界去处理了,它谈不上什么真正的跨国界。
而人的心灵世界却截然不同,我不是在说戏,而是在说真实中的常人心灵,我们活着每天都在思索,思维的一端是当下另一端是回忆,兴许还有想象,这个世界时而聚集、时而弥散,它飘泊而又混乱,好像在这里也总有一股定律像拧绳那般始终存在,但你仅仅知道它存在,你无法描述和概括它,因为心灵世界是非理性的——
那么,也就在亚氏退场的时刻,新的方法显现出来,它索性抛开了所有的线性、因果、时间、空间、框架,谈人其本身,谈心灵世界其本身。但我们能否一次性彻底地抛开这所有?像是不能的,因,全抛开就无所谓情节冲突、也无所谓戏剧性了。那,是否可以尝试,保留着一定的线性结构和基本的因果律,但在表现手法上不合常规,在时空线索上穿梭左右呢?
这就是在我看来,《麦克白的秘密》的演剧方法的基本内容。如果你耐烦,能坚持读到我接下来复述的剧情,你就能看到,线性结构和因果律在这部剧里还是存在的,但它不再像传统的亚氏戏剧,情节一味前奔,情境随情节而更改,好像所有人物都生活得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像活在一个伟大的竞技场中;不是这样的,在这部剧里,你看到了更真实的、更像我们自己的人物生存空间,这儿没有竞技场,无所谓可贵目标,有的只是人在活,并坚持活着。而如何体现这种不变的活法中人心的动荡?——
那便只有,让人心中想象的一切变为现实,而且直截展现在舞台上,成为一种彻底的现实。因此不论是屏幕投影,还是灵魂出窍,还是内心活动,都是在展现这种现实。
当然,打板声的存在,似是对线性结构的一种尊敬,这让它看上去不像是一场决绝的反叛,因为想象世界和当下情境之间毕竟还是客客气气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必然如此,也只能如此。
接着让我叙述剧情 。因为不剧透,却要说清这部剧给我的感受很困难,所以请原谅接下来的这段文字:
老者麦克曾是个外交官,旅居各国,享受捷克温泉和阿尔卑斯雪山,等等各国风物,他生平只谈过一次恋爱,有两个孩子,他们都很幸运而且健康,都出国了。而现在老麦克躺在医院里,腿脚失灵,是因为他在一次滑雪时身陷雪坡,待终于被援救人员发现时他已经麻木不仁,那之后他的腿就日复一日地背叛了他。
现在,他本来可以在楼上宽敞的有好风景的高干病房里躺着,可那儿他总能听见每日的凄烈的哭声,有人死,没有人活,只有人死,隔壁房的床铺有空了,曾在那被家属喂饭的老者被搬了出来,换上了一层阻绝凝视的白窗帘。终于有一天这种刺痛让他感到毛骨悚然,他忍不住想到,如果他死了,却没有被人及时发现,只是因为他住的是单人病房,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于是他自己要求换到楼下去跟别的病人合住。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本剧的另一位男主,人至中年的痴情孝子,白。
用痴情来形容白,是因为我很难将剧中有种种反应、种种表现的白归结为一个有可被理解的完整性格的人物形象,重点在可被理解——他在剧最初时,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到不怕人烦;可在剧的第二场,当麦克提出一个危险念头,拿这念头来拷问他,他却又摇身一变,显得专横、残忍、冷血至极。他的张力和荏弱无法统一在一起。但即使这么说,如果让我,找出一个可用来概括白的字句,我会说是痴情:
这个白,他母亲昏迷了十年,他日夜伺候着,耗尽精力财力,不惜妻离子散,而每次入夜,他都怕母亲发病,她已在夜晚时心脏骤停过许多次,每次都被抢救过来了,可因为电击胸膛,她已可以被转到烧伤科,因她胸口已重度烫伤。诊断结果显示,白的母亲脑死亡。天知道地知道鬼知道此刻躺在病床上由木偶破布扮演着的这句病躯,“它”的灵魂到底在哪。是的,是它,而不是她——可是,鬼知道是不是她呢?所以白还在守着。他一次次做梦,梦见母亲的灵魂在地狱里痛苦。但因为他曾给了母亲一个承诺,他会永远照顾她,所以他不能放弃。
全剧的基本情境便是如此。作为一部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它的情境高于情节。整个戏剧都沉浸在这一大情境之中,或不如说是一又大又强又明确的命题——“该不该处死母亲?”——剧在这里头徘徊着。
解释一下非亚式戏剧这一学术名词: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被后人发展为三一律,换言之也就是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性强;而非亚式戏剧则如《麦克白的秘密》,它的特征,在我看来,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情节,而是它的情节并不会扯破情境这一横帷,不会打破人物生存的实际状况,因此剧情并不是纵向的延伸,而是一直处在一个横向的瓶颈之中,所有情节都只是在反复颠倒来回着,在看不见的秤盘两端左右颠倒,撕扯着其主要的命题:“到底是该杀?还是不该杀?”
——也许,这是“是否该杀”这一命题,将这部无论环境还是人物都和莎剧《麦克白》无关的中国戏剧,与它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剧情的几次撕扯:
麦克自己也是病人,知道一个病人久日卧病在床的痛苦,便给白看了一份关于人的临终时刻的文章,想让白放弃;
白给麦克读了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内容即一个病人嫉妒病友能在窗边看风景,故意在病友病发时没按抢救铃,导致病友死去,自己被换在窗边,本以为终于能看风景,不料窗外只是一面白墙——这里留下了一个谜:白念这文章,到底是让自己放弃,还是要让自己不要放弃?
当晚白走了,电话关机,他母亲病发,麦克按铃,老人再次被救活,可白知道了却痛哭,这充分说明了谜底:白并非是让麦克救人,而正是不愿让麦克救人,因为这个病房的窗外的确有好风景,白的母亲死了,他就能看了;
白还是不愿下手杀人,麦克让白以自己作为道具,试着终结自己的性命,接着舞台变成了白的想象空间:白在想象里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杀死麦克,但我不得不说,这里有一处是让我深感遗憾的,就是,就在麦克提出建议,而白做出反应的时候,灯黑了,人物的反应被抹去了,这是个跳跃,但这处被跳跃的部分着实是太关键了!应该说,它是剧情的内核,是人物“秘密”彻底浮出的过程,是完全不应该被跳跃的!——而之后呢,白理所当然地,经过想象,拒绝了老人的建议;
麦克发现了常来照顾白母的、白的同事玉玲,其实暗恋着他,在征求了观众的意见之后,他有意戳破了这层纱,因此这夜,玉玲终于和白一同出去约会,而就在这夜,白母病发,抢救失效,她去了;
白第二天归来,发现母亲死去,痛苦万分:他昨夜终于做出了决定,要拔掉母亲的呼吸管,可她却不等他;麦克安慰白,这是老人的灵魂冥冥有知,不愿让白受折磨,可白却不听;麦克终于愤怒了,斥责白是残害母亲十年的罪魁元凶,白暴怒,要拿被子闷死麦克,就在这时玉玲来了,谋杀未果,麦克还活着;白十分沮丧,让护士把麦克调到了靠窗的病床。
我将这几次撕扯列完,情境顿时变得清晰:看似老人麦克时时在参与,但剧情的重心却是白,要做出生死抉择的,也不是麦克,而是白。
那么,是什么困扰着白?我想这就是这部剧里,最重要的,也最应该去强势地说清楚的。
在台词里,白被斥责为:“你不是爱你母亲,而是在害你母亲;你甚至也不是害,而是残害”;或被说为“你被承诺像一根锁链绑住”。其实,这些台词可以被很简单地笼罩在一个词底下,“道德绑架”,也就是说白为了孝子这个虚名,为了面子,非逼着早已活不下去的母亲在床头续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本以为,这事若轮到我,我也可以把死亡看成一场高贵的、洁白的、通往彼岸的美的事情,白色的窗帘?为什么非得要怕呢?你可以把窗帘看做死亡,看成一种美。但直到第六场,当白的母亲终于离去了,看着舞台上床头柜残剩的一只水壶、一个脸盆、一些衣服,我才惊觉,不是这样。其实我无法接受爱人的离去,就像任何人一样,原因很可能仅仅是,我不能接受那被剩下来的水壶、脸盆、衣服,我会想起它们本来是被人用过的,我会想到它们残留着那个人的体温,并在未来,永远不再会被那个人用,那人走了,永远地走了。这就是一种想象,但它慑住了我。最恐怖的事情透着那无言的水壶、脸盆、衣服奔过来了,死亡滔滔不绝地裂开嘴唇,在我面前张开巨口。这里源源不绝地诉说着跟绝望一样,很永恒的事情。这件事如能说破,观众才能全然地理解并投入进白的命题。
白对母亲的爱是一种痴情。什么是痴情,它是以痴傻和盲目为特征,更以痴傻和盲目为这种情存在的必要条件。离开了盲目,有了理智,这种情就不复存在。而白,为什么舍不得母亲的离去?也许他母亲就是他在人世上唯一一个真正心灵相通的人,真正的朋友,不是他前妻,他女儿,她们跟他生活过,但未必能走进他的心里。他在守住那副尚活着、尚有体温的病体残躯时,便不会感到那么绝然地寂寞孤单;而母亲死了呢?面对末了的床铺床单,生命于他就是彻底地堕入了一个在世时任何人都永远无法看见的虚空,那种终结对有的人来说是可以被解决的,譬如麦克的儿子,他们快乐高兴、奔走忙碌,世界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大游乐场,有没有人离座根本无所谓,可能会带来一阵冷风、一阵偶尔的触动,但那终究不是生死攸关之事。
但对白来说,却不然。
死亡于他迫在眉睫。不仅是母亲、不仅是对母亲的爱将他羁绊在这一种痴情里,更要命的是他生命本身的空,这种空需要靠亲手接触一具肉体来弥补,需要靠一点点一阵阵的温暖来健忘,忘掉在那些具体现实的事务中能感受到的人生空无,忘掉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其实没名没分也没有什么重要的职务——更严重的是,纵然有名有份,那又有什么?托尔斯泰的《伊万·伊里奇之死》里,荣誉满肩的法官不巧摔伤,本来不起眼的伤处渐渐成了病区,并将他一点一滴地拖进死里:
“整整三天,在这三天中,对他来说是不存在时间的,一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正在被他塞进一只漆黑的口袋,他就在那黑咕隆咚的口袋里挣扎着。他苦苦地挣扎着,就像一个死囚明知道他已经不能生还,可还在刽子手的手下苦苦挣扎一样。尽管他在拼命挣扎,可是每分钟都感到他离那使他心惊胆战的事越来越近了。他感到他的痛苦在于,他正在钻进那个漆黑的洞穴,而更痛苦的则是那个洞他钻不进去。妨碍他钻进去的是,他认定他的一生是光明正大的。对自己一生的这种自我开脱拽住了他,不让他前进,这就更使他痛苦不堪。”
白不是病人,更不是要死的人,但白的面前,也一样有着伊万·伊里奇的那只口袋,有那个洞,我们总是很顾名思义地将那个洞误解为死亡,其实不是,那就是生命。生命在受苦的过程里点点滴滴地濒临崩溃,这种崩溃是一个过程,过程的名字可以叫死,但它其实,还是生——毕竟我们都没有死过,我们是不好说死里面还有没有痛苦,但至少生里头,是肯定有痛苦的。
在法国,有一个勇敢的女人叫薇拉,她是基督徒,活得像个烈士,把财产分给穷人,但她信的却是一种诡异的基督教:她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最起码,在这世界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方式里,上帝不存在,但人还是要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可以相信一种没有幸福、只有痛苦的意义,如果我们在受苦,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无垠的苦楚,那就不能找借口说受苦是为了某种东西,在苦痛里所有的价值和信仰都崩溃了,这没有意义。这也让我想到了白,白活着的方式:
他对母亲的爱可谓像信仰一样勒令他为之而奉献母亲的幸、自己的幸,哪怕母亲的身躯遭受折磨他也在所不惜,看似已不顾实际,能把这高尚的意义建筑在充满窥孔和疮痍的破布上;但是,实际上这个信仰又有其明确条件,就是他必须得看到母亲的身体,就老老实实地躺在那具病床上,而不是离开了那病床,只有热水壶和衣服剩下。
这也就是个悖论,我觉得是全剧的情境所能抵达的终极大悖论:
我们因自己实实在在地是在受苦而要求意义,但我们却必须要眼见为实的东西作证明再去相信这种意义。否则,就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看到一个把耶稣遗体画得无比逼真、跟真实的死人没什么不同的画像,很多人都会失去信仰。
可白所在意的难道是信仰吗? 形而上学在具体生死面前,一般都显得假大空。白在意的,其实是自己的痛苦。他的苦在于,没了母亲的病和他的付出,他就是生活面前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没了这十年以来一如既往的坚持,他就没了别的他所能做的事,或想不到还有什么值得的事;最重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没了母亲的这具肉身,他就要面对麦克在楼上的高级病房所见过的那些白幕布、白色的冰冷的病床:那个病床可不是游乐园里的鬼屋或者鬼片,也终有一天要降临在他身上。那病床是什么?是死吗?那死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我们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死一定是和“光明正大”四个字相对立的,所有光明都是我们给自己设计的人生主题,白的主题,伊万·伊里奇的主题,甚至是老麦克作为一个外交官,必须得在跟儿子视频时穿西装离开病床坐椅子上,那样的人生主题。
但那不单是为了给人看,把“光明正大的人生主题”,理解为面子、舞台、给别人看的玩意,那就太浅薄了:那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看的:是的,要是没有主题,也就是说无意义、无信仰,人到底还活什么呢?你上班吗?为世界做贡献吗?其实地球离了你照样转。你爱你的妻子孩子,可他们没了你还是一样活着,也许快乐,也许不快乐。
这种荒凉是极可怖的,是一步一步进行的过程,是死在缓缓地滑,将生的吞噬,首先是将生的所有意义吞噬;而离了意义,生变成了完全的受苦,时而是享乐,时而是无聊,个别时候甚至感到很抽离,可一回归到自己的感觉上来,你就还是会觉得这无非是一场纯粹的受苦、无尽的受苦。死也许是尽。但,死亡也许是天堂,而地狱就是在生命这儿的,我们只不过是经历了生而从没经历过死的人——那如果,我们都只经历过地狱而只懂得地狱,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经历来懂得天堂?用老麦克在跟儿子视频之后回想起的,他那些优美的高空飞行吗?柔缓的歌曲播放,航拍中一幕幕异国风景呈现在眼前。那是很美丽,但早已被生命如今的惨况所驳斥。所以说到底,我们都无法用自己全然不知的事物作为基础,去理解那些我们到现在还是不知道的事物,这也就是说,既然生命里没有天堂,那我们该如何相信,死了以后还有天堂?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麦克哄白,他母亲的灵魂是因为感应到了他已作出决定,才自己先死去的时候,白无法相信麦克的话:他既从来不知天堂,又如何相信天堂。但世界应该还是有救赎的:爱,通过爱,是,通过爱。白的痴情也许是爱,但爱也跟别的事情一样,在爱得没有快活、没有回报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白爱。白爱了一场,纯洁的痴情,有时是很残酷的很抽象的很残忍的痴情,在这种感情前,整个生命的大虚无就成了你的敌人,你要对敌人摆刀,哪怕是这把刀用来凌迟你所爱的人本身,譬如你的母亲,但这到底——到底——有什么意义?
写到这里,我也突然察觉,这部看起来无好莱坞式大起伏的舞台剧之中,其实存有一种高于好莱坞的勇敢,因为它是一种跟人物、乃至是观众的人生观针锋相对的勇敢: 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都活在一个被意义笼罩的世界里 ,哪怕我们说着“道德绑架”这个词,我们其实还是在想“不要被道德绑架,这样不好”,但这还是一种意义。这就像让我很困惑和气恼的,一群影评者,都说麦克自私或作,说他儿子都健在对他还很好,他为什么要抱怨;这也就像是白在剧里的抱怨。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情况简直一目了然!——麦克说,“我的孩子爱我,他们只是再也不需要我”,是这样,老人心中毕竟还是残存一分温情,话还没说透,真实是,儿子心中残存的已只有回忆,只是他飞行蓝空时有光环的剪影,这种“美景”,成为儿子美好人生的辅佐,是一杯下饭的美酒,而这个真实的、倒在病床上、散发着臭气、在别人给他弄开塞露因太紧张而放了一个屁的老爸,身为陌生人的白在面对,他却没能面对。有人会说,儿子倒也尽仁尽义,他们还想把老爸接到国外治疗,可真相是接到国外儿子就愿意跟爸爸生活在一起了吗?他们都有了自己的人生,有病的父亲只是累赘。他们当然会时时去探望他,但更多时候是把他扔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的病院里。
人生到这个地步,人生只是自己的人生,孤独只是彻底的孤独。我不明白还有什么可以质疑,自私或作?那是因为你们相信的只是教科书和人情伦理所教你们的事情,赤裸裸的真实不好看,所以也是不被你们承认的。
而到最后,也是该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刻。我想简要地谈谈被很多影评否认的“演员采访观众”的方式,我是认同的,因为如前所言,这部剧的核心价值观很可能与观众针锋相对,那它就不该是一种孤立的呈现、独自的旗帜、一个人想象中的针锋相对,不管观众是冷漠,还是不解,还是误读,应该让观众参与这场战斗。
而最后的最后,这一行字,献给因这场戏而使我喜欢上的狮子一样的老演员,感谢他为麦克这个人物注满了丰厚的血肉: 王卫国 。
2017/5/12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英雄本色》开始,吴宇森的作品有个很雅的称号:白鸽圣殿级作品。因为在他的枪淋弹雨中,始终存在着象征和平的白鸽和象征人性的教堂。在我的心中,只有《变脸》才真正配的上这个称号,也只有《变脸》才把这种暴力美学发挥到了登峰造极。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浪漫的情怀,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吴宇森用极端的美化暴力方式来表现他心中的日月。他的慢镜头,他的东方人特有的温情,他胸中的大气凛然,交织在一起,构出了东西方堪称完美的结合,也构建了《变脸》在我心中的神话。
从一开头cage冷峻的眼神开始,这个故事就注定要笼罩在复仇的气氛之中,当cage饰演的黑帮大哥castor troy误杀警探Sean Archer的儿子之后,这部影片注定是两个人的恩仇。sean抱着死去的儿子痛苦的表情令我不忍相视,当时痛苦的回忆也令sean在六年之中无法释怀,儿子的死其实成了笼罩他人生全部行为的一个阴影,重获阳光的唯一方法就是:复仇。
画面陡然一转,castor邪恶的表情弥漫了整个屏幕,无论是他走路带风的大衣,还是他在教堂怒目圆睁的大声歌唱“哈利路亚”,都彰显了他的不可一世和嚣张跋扈。这里有个有趣的地方,身为大哥大他也会俯下身去给自己的弟弟系鞋带,那句:“不要让任何人伤害他,包括他自己。”让这个老大的形象润色了不少,再冷酷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另一面。
其实影片在这已经做了微妙的对比,失去儿子的正义代表在痛苦着,逍遥法外的邪恶一方却在这安然无恙。这也使之后的追捕场面充满了张力,sean把丧子之痛完全寄托在了抓到castor身上,他那种不顾一切的玩命做法令任何人感到胆寒,最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当sean告诉妻子杀死儿子的凶手终于落网的时候,本以为多年的重担可以就此卸下。但紧接着传来的消息却是他怎样也无法接受的,如今已经陷入昏迷的castor埋藏定时炸弹的地点只有他弟弟知道,而他弟弟只会告诉他一个人。为了解除这场灾难,sean唯一的选择是:和那个他日夜想杀掉的人换面,从而从他弟弟口中套出秘密。
当sean面对镜子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castor狰狞的面容时,那种陷入疯狂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他不顾一切的摔打镜子,对医生大声的吼叫,希望能释放出真正的自己。但是,当冷静下来后,他发现,别无选择。sean的这种表现仿佛为后面事态的发展蒙上了一层不详的征兆。果然如此,就在sean进入监狱快要成功的时候,本来昏迷的castor在一个夜晚突然苏醒,他杀了所有知情的人,并以sean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个优雅的恶棍,一个痛苦的卧底,两个势不两立的人,却开始扮演对方的角色,事态开始了一连串的惊变。
在吴式影片里,对峙是主角交锋的最佳形式,也是冲突爆发的导火线,像《喋血双雄》里周润发和李修贤的经典对峙。在本片中cage和Travolta的巨星风采在他们相互对峙时体现的淋漓尽致。三次交锋也成了他们宿命发展的铺垫:在一次次的对抗中,找到迷失的自我,找到最终的目的。
第一次,已经化身为探长的castor来到监狱里看望sean,当牢门打开的那一瞬间,sean脸上的笑容顿时凝结,僵硬,不知所措。而caster却开始欣喜若狂的讲解自己导演的一幕幕场景,镜头在闪回,sean在呜咽,在痛苦的呻吟,他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当绝望达到顶峰的他突然萌生了强烈的愤怒,猛得掐住了还在旁边张牙舞爪却毫无防备的castor。当赶来的守卫把他电倒后,躺在地上抽搐的sean眼中,早以没有一丝的生机。这次短暂的没有枪火的对峙使大势好似完全倒向了castor,其实也为sean的孤注一掷坚定了信念。
他们第二次的交锋发生在sean逃出监狱之后,在那个四围都是镜子的房间里,两个人再次相遇。在一系列激烈的交战后,他们同时拔枪对准了一面镜子,一正一反,一邪一恶,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但同时又是自己的敌人,子弹射出枪膛,打碎了心中的迷惑,也开始了两人更为强硬的对决。这一段是全片最出彩的镜头,镜子在这里成了最好的隐喻,现在的外表不过是伪装,他们在里面看不到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只有存在内心里。支离破碎的镜片也代表了伪装彻底的抽离。
既然已经是宿命,最终的教堂对决更抹上了一份苍凉的厚重和神圣。一身黑色葬礼西服的sean闭着眼在神像前默默的祷告,在他身后,穿着相同衣服的castor摆着耶稣的姿势缓缓走进,伴随他的,是凝重的祷文,在空气中漂浮,那种不安定的的气息在一声枪响后一触即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出现了最能制造戏剧张力的多人对峙场面,sean的妻子和女儿,castor的情妇及他手下的到来给本来明朗的战局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他们的每一支枪都对准了彼此,任何一只枪响都会带来连环效应。这让我想起了《全民公敌》最后的黑帮和FBI成员对峙,还有《落水狗》结局时5个人的反目对峙。最终枪声还是响了,随着在慢镜头中子弹的喷薄而出,四下飞舞起受惊的白鸽,飞溅的血花不时喷洒在殿堂的神像上,所有的人应声倒下。不同于《落水狗》赤裸裸的真实残酷,也不同于《全民公敌》一刹那间的震撼,暴力美学风格在此时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
失去了感情,英雄会让人觉得遥远;拥有了感情,恶人也会有瞬间的细腻。sean由于一心投入到追捕中,使他忽略了妻子的感受,直到他换面后无法恢复自己身份之时,才意识到对妻子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现在仍然清楚的记得sean在手术室里,面对着不相信自己身份的妻子,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认的悲哀。还记得他身受重伤却仍在一脸幸福的叙述着自己的初次约会,当然还有说完那句“虽然她的牙齿很疼,但她还是在第一次约会时,给了我一个吻”之后眼眶里晶莹的泪水。
在这部影片里,正与恶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清晰。变换身份后castor也会在他杀死的小儿子的墓前有过难掩的后悔,也会在sean的女儿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教训那小子,甚至会在sean的妻子失落时流露出脉脉温情。
变换了身份的他们,体验了彼此的生活,在不自觉中也填补了彼此生活中所缺乏的空白。sean收养了castor的小儿子,他的母亲在死前仍然带着满足和安慰的笑容。castor 的体贴和灵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温暖了整个家庭。
但是,宿命的差别决定了他们不能代替彼此,就像影片中castor对sean说的那句话:看来我们还是做自己比较合适。毕竟邪与正始终是两个不可融合的对立。
会觉得惨烈吗?细腻的感情已经融化了血腥。
会觉得残酷吗?结局的回归也已冲淡了回忆。
我唯一会有的,是脑海中那幅挥之不去的图画:教堂,白鸽,子弹,血花,充盈在一段优美的旋律之中。
《怪物史莱克4》 观后感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做“事不过三”,就含有一再的重复容易令人生厌的意思。不过对于好莱坞那些**大亨们来说,却恰恰是“好事要再三”,甚至再四、再五的一直下去才好。一部**大卖,续集马上提上日程,直到看到你忍不住吐了为止。“三部曲”在好莱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名词,更不用说那拍了近十部以后还要在今年推出新作的《猛鬼街》系列和至今还会在每年一度的万圣节必到的《电锯惊魂》系列了。这种现象,自然是**工业发达和成熟的一个体现,却也是**业缺乏想象力和赤裸裸的金钱本色的体现。
2001年,一部《怪物史莱克》破空而出,奇妙的构思,颠覆的剧本以及新意十足的形象设计使得这部影片大热,不仅收获了巨额票房,而且还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奖的动画长片,可谓名利双收。按照这种“见好不收”的规律,之后就顺理成章的有了2004、2007年分别推出了两部续集,虽然口碑如同人们预料的一样持续下降,不过却都让出品方捞了个盆满钵满。就当人们以为史莱克会在“三部曲”之后消停一段时间的时候,2010年,这个绿色怪物竟然带着第四部杀了回来!
不过,已经在三部曲里折腾个遍的史莱克,到了这里已经想不出什么好点子来供人们娱乐了。不得已,本片的编导不得不又强行给本片加入了一段“史莱克前传”:就在菲欧娜公主被囚禁时,一开始国王和皇后被迫求助于邪恶的小精灵Rumpelstltskin,以自己的皇位为代价换回菲欧娜的解救,就在小精灵的阴谋即将得逞的时候,谁知道半路上杀出一个史莱克救了公主,使得Rumpelstltskin的如意算盘落空,自此,这位邪恶的小精灵就和史莱克结下了梁子,时刻寻找机会复仇,而且最终还真让他找到了机会……这样的情节安排,已属勉强,纯粹是为了一个新的故事来寻找借口而已。也间接体现了本片的编导的无奈:已经把史莱克的素材挖空了,不得不再重新创造出一段“故事之前的故事”来勉强为这一部的诞生做一个生硬的铺垫而已。
不过,影片之后的情节倒是延续了前三部的情节继续发展下去:已经娶妻生子的史莱克住在森林里,随着日子的日益平淡,我们曾经的快乐的单身汉一天天混迹于孩子的尿布和无休止的游客的聒噪中,最终彻底崩溃——在生日宴会上因过度压抑而失控,施展出了“狮子吼”的功夫,吓跑了朋友,刺痛了老婆,结果被心怀鬼胎的邪恶小精灵Rumpelstltskin趁虚而入,利用欺骗手段让史莱克签署了一份“时光倒流”的协议,结果一切都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过去,史莱克的老婆和朋友全都变了样,最终经历千辛万苦,史莱克差一点搭上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才换回了一切,而这时的史莱克,才终于明白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怎么样,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这种“时光穿梭、悔不当初”的题材在好莱坞确实不算新鲜。Adam Sandler在《人生遥控器》里是通过一个神奇的遥控器穿越了时间限制,最终才发现自己失去的太多;而Zac Efron则是在《重回十七岁》里经历了自己的中年之后才知道自己年少时的选择的对错;而Keanu Reeves更是在《魔鬼代言人》里经历了一场恶梦般的穿梭之后才知道抵制诱惑的重要……这一次,这头绿色的怪物同样在一场恶梦般的时光倒流里重新找了人生的真谛和家庭、朋友的重要性。当史莱克在生日宴会上惊醒的那一刹的情景,几乎和《魔鬼代言人》里Keanu Reeves从恶梦中醒来时如出一辙。一方面让人感慨于“时光穿梭”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让人对于影片的新意明显缺乏感到遗憾。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影片具有极其浓重的说教色彩在里面。影片无非是借用了一个童话故事的外衣,表达了一个“家庭至上”的观念。而且和太多类似的影片相同,影片还是在明确的告诉人们一个“失去才知道珍贵”的道理,劝喻人们珍惜现在和眼前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影片所宣扬的是一个极其传统的道理在内。编导的这样安排,无异是使得本片更容易被平常家庭所接受,更容易成为一部“无差别的观赏”的影片,也自有其商业用心昭然在内。不过,这一点却也恰恰是本片的一个败笔所在。自第一部《怪物史莱克》开始,影片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创意就是“颠覆”。原本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的“王子公主”的童话在这部**里彻底变了样,最终获得公主的竟然是一个怪物,而公主竟然也是丑陋不堪!这种颠覆完全改变了传统思想中对于童话的表述,可是高明之处之一就在于潜意识里还呼应了大部分平凡人的愿望,可谓神来之笔。加上几部作品中出现的搞怪十足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等著名人物,以及被重新富于生机的三只小猪、姜饼小人、匹诺曹等等,都创意十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史莱克那种无忧无虑却又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个性,最为吸引观众,也赋予了这个角色不同于史上其它任何角色的经典色彩。反观这一部《怪物史莱克4》,虽然编导也煞费苦心的重新从《格林童话》里挖掘了著名角色小精灵Rumpelstltskin,并赋予其邪恶色彩,还把西方传说中的“魔笛”赋予了“神秘杀手”的色彩,可是在主要人物史莱克身上,几乎没有任何新意可言。甚至影片中的史莱克被赋予了一个“中年危机重重”的悲剧性人物,最终说出那一句“不是我拯救了你,而是你们拯救了我”虽然被赋予了太多的悔意和醒悟在内,却是则直白的告诉观众一个平庸的史莱克的回归。
另一方面,这一次编导抛弃了对于经典形象的颠覆,而仅仅停留在对于原有形象的反差上。史莱克的穿越世界里,菲奥娜成了反抗军的首领,完全就是一个“女匪首”的形象;而驴子成了拉车的笨驴,唯一没变的倒是他那张喋喋不休的嘴;而靴子猫则变成了加菲猫,胖的连转身都困难……本片的这些处理也只是增加喜剧效果,却与第一部开始那种对于经典角色的颠覆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分。相比之下,本片的这些颠覆更是显得刻意许多,完全为搞笑而改变,与史莱克一诞生时的惊艳绝对不可同日而言了。影片整体上明显缺乏新意,就连配乐上也采取了大量观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如Carpenters、Enya、Lionel Richie的歌曲等等,明显也带有讨好观众的意思在内,却也间接证明了本片的乏力。看来,经历了一场“穿越“的史莱克,仍旧难以走出被人榨干的无奈……
2017**绝世高手观后感1
卢正雨的这部《绝世高手》处处透射出那种狂欢疯癫的鬼马娱乐精神。
当年,《纽约时报》影评人曾对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有过如此的评价:“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或许,当时的这句话并非出于对香港**的一种褒奖,但是如今看来,早期香港**中的张狂与纵乐,作品中所包含的独具匠心的创意却成为香港**的一个荣誉标志。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这部《绝世高手》。或许很多人无法接受这部**,正是因为这部片子显得有些过火,但也正因为其癫狂,相信很多人会爱上它。
《绝世高手》的癫狂实际上是导演卢正雨未泯童心的一种折射,他将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一股脑儿灌输到这部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四大天王”组合,“汤姆与杰瑞”的名字梗,《同一首歌》、《说句心里话》等怀旧金曲的乱入,都能够适时勾起观众的童年记忆。
**的主场景发生在一个叫堕落街的地方,据说,街道名字的灵感来自长沙的堕落街,卢正雨就是希望用这条街还原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所以,观众可以看到片中游戏厅、大排档、台球厅、理发店等充满怀旧复古的店铺琳琅满目,就像一个世外桃源,隐藏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却充满了市井气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个个都是“绝世高手”。
在表现这些“绝世高手”的时候,卢正雨依然用充满童心的视角去刻画,郭采洁饰演的少女小曼看似柔弱,却是一个有着金刚芭比身材的暴力少女;范伟老师饰演的爷爷,造型百变,醉心于织毛衣;最具颠覆性的角色莫过于蔡国庆老师饰演的大反派,到处给人送365个祝福,却干尽坏事,直接打破了十几亿观众心中建立起来的牢固形象,这种巨大的人物反差非常具有戏剧冲击力,增强了不少喜剧效果。
《绝世高手》在风格上更接近于漫画感,无论是从美术置景还是对于镜头的设计都发散出一种活泼与张力,从而让这个关于成人的童话故事显得更具有说服力。特别是对于美食的表现上,导演更是发挥出二次元想象,大胆的将美食与各种元素混搭,有一种浓郁的鬼马气质。柯达饰演的烤肉健将,烤肉的时候在单杠上来回旋转、跳跃、闭着眼,利用杠杆对肉的震动,从而烹饪出令人叫绝的美食。而范伟饰演的玉面·黄杰瑞和陈冲饰演的汤母·柯露思PK煮汤的那个段落,更是拍出了武侠片的格调,导演将一个简单的煮汤比赛具象化,一口大锅被隔成阴阳太极,两边风起云涌,杀气腾腾,范伟老师更是化身《七龙珠》中的超级赛亚人,充满童趣。
《绝世高手》犹如卢正雨的一部鬼马狂想曲,片中卢小鱼一直苦苦追寻的绝世秘籍也只不过是杰瑞与汤姆的“恩爱宝典”。分分钟就能搞定一顿丰盛料理的仓田保昭,在遇见织得一手好毛衣的范伟老师之后,哪里想得到在和自己对战的时候,范伟老师还能抽空打出一条花式如此刁钻却又符合大众审美的毛线裤,还贴心的为他穿上了,最后还不是输得痛哭流涕,甘拜下风。
2017**绝世高手观后感2《绝世高手》的评价可能会两极分化,喜欢的人会予以极大肯定,不喜欢的会觉得看的非常尴尬。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早年也针对香港无厘头喜剧。即使是《功夫》,这个可能是周星驰最为人接受的作品,在一些强调**故事逻辑,人物关系的观众看来,可能故事性比较差。而诸如《超级学校霸王》之类的毫无逻辑,仅靠堆咖和耍宝的**,现在看起来可能真的很尴尬。可香港喜剧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
香港喜剧**,最初同好莱坞的喜剧并无二致,经过一系列天才般的创作者添柴加火,最终才走到了香港无厘头喜剧的集大成者。70年代之前,香港喜剧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李翰祥作品为代表的,以旧中国为背景的段子喜剧。这些喜剧往往都是历史上各种笑话单子的混搭,将床上笑话,市井中坑蒙拐骗的段子一段一段讲出来,一段三四本(一本十分钟)左右,跟说书人一样,讲三四段就是一部**。为了避免这种不连贯,往往将三四个故事放在一个母题之下。第二种是以王晶的父亲王天林为代表的香港歌舞青春片。此类**往往是轻喜剧,为了映衬歌舞片中的热闹欢乐气氛,创造了很多喜剧效果。第三类是家庭伦理喜剧,此种喜剧类型往往是邵氏之前的死对头电懋公司出品。老板陆运涛是本土精英,区别于邵氏早前强烈的外来气质,他始终相信**应该是教化民众之物,并非仅仅是娱乐产业。因此强烈关注香港中产市民的生活。这类**往往模仿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喜剧,多是室内剧,讲述办公室或者家庭之间的故事。这三种类型中,第二种和第三种,主题较为严肃,完全区别于香港黄金时期癫狂搞笑的风格。第一种虽然荒诞无厘头,但往往主题陈旧,背景和香港脱节,也与日后香港喜剧区别较大。1973年,楚原编剧的《七十二家租客》打破票房纪录,这部区别于以往三种喜剧类型,演员讲粤语,内容扎根于本土的**,已经预示着新的时期的到来。
70年代许冠文喜剧统治了香港**。《鬼马双星》(1974),《天才与白痴》(1975),《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摩登保镖》(1981)五部作品局取得当年票房冠军。现在看来这五部作品已经颇具90年代黄金时期香港喜剧风格的雏形了。区别于李翰祥以一个抽象母题为线索,许冠文的**,线索成了他和两个弟弟许冠杰和许冠英三个任务。这种讲粤语,融入粤语流行文化(许冠杰的主题曲),故事背景设置在香港本土,人物均是香港底层小市民,经历的事情都是香港生活中最常见的各种事情,最为重要的是,各种凭借语言、动作、场景设置制作出来的桥段逐渐夸张化,越来越鬼马,越来越无厘头,这种风格被80年代的各路群豪集成不断发扬光大。
1980年,黄百鸣(开心鬼)、麦嘉(光头佬)、石天(龙四)三人成立“新艺城”公司,自此统治了近乎整个80年代。新艺城成功的秘密在于其集体创作的方式,先由麦嘉决定开拍什么题材,然后和黄百鸣、石天、徐克、施南生、曾志伟和泰迪罗宾七个人一起讨论故事,这种方式也成为“度桥”,即将各种创意,各种桥段用故事穿起来。和七人之力,新艺城推出了数个卖座系类。由和许冠文分家之后的许冠杰和麦嘉主演的《最佳拍档》系列,将港式喜剧、动作片的桥段融入007的故事里面,一拍拍了七部,前几部均票房大卖,小成本的《开心鬼》系列喜剧,以小博大,票房不俗。为了和新艺城的《最佳拍档》对台,嘉禾合计出来了“五福星系列”,阵容强大,制作精良。两个系列打了近十年的擂台。84年成立的德宝出品,由高志森炮制的“富贵逼人”系列,84年永盛出品,王晶创作的“精装追女仔”系列也都取得不俗的票房。纵观此时的香港喜剧,真称得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香港**业正在飞速发展,各类类型片不断成熟,台湾市场,东南亚市场,甚至欧美市场均十分卖埠。为了拍出更吸引观众的作品,各种类型**不断更加类型化,吴宇森开创的“英雄片”热潮,成龙、洪金宝的动作喜剧,无不都越发极致,而喜剧**更是更加癫狂妄为,为了刺激笑点不断提高的观众,桥段越发密集,姿态更低,更恶俗的桥段不断刷新下限,各种语言的笑话,动作场景,故事碰撞的不断夸张,大家相互斗法似的,都为喜剧这堆火拼命加柴,整个八十年代的喜剧高潮一波接着一波,把整个喜剧的夸张、疯狂、无厘头水平不断拉高,直到90年代,周星驰作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弄潮儿出现,走向了香港无厘头喜剧的巅峰。
纵观整个香港喜剧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小人物”打败一切的历史。许冠文早年开始将镜头对准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一局打败之前的老式喜剧。但许冠文塑造的虽然也是小人物,但他用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和小人物保持一定距离的视点,俯视小人物,提炼出小人物的辛酸,表现小人物的可笑。当80年代群豪并起,各路人马无节操的展示小人物,表达小人物,和小人物保持距离的许冠文被小人物的自居者打败。90年代,出现了一个本身就是小人物,并且乐于以小人物的姿态去看世界,从讽刺小人物变成小人物的自嘲的周星驰,这时香港无厘头喜剧走向了他的完全体。这种完全体喜剧不依靠故事,仅仅依靠人物以及密集到让观众无法喘息的“度桥”就足以成功。这种“尽是癫狂,尽皆过火”的做派完全成了一种风格,一种区别于故事逻辑为本,而仅仅依靠人物和各种点子的喜剧**。此时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够在这种人物和点子中找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点做的越好,**可能越成功。纵观周星驰早期成功的作品,无一不是有一个故事的把握,但尽管如此,还是避免不了无厘头喜剧本身的问题。
2017**绝世高手观后感3长沙“麓山商业文明街”,江湖人称“堕落街”。
这条被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江紧紧夹住的狭窄街道,因为紧邻高校,布满了小饭馆、小旅店、发型屋、杂货店、网吧和卡拉OK。
它是破败的,廉价的,也是繁华的,珍贵的。各种矛盾的元素在这里自洽融合,相得益彰。
青春是这里的另一道主菜,提味的佐料,叫作荷尔蒙。
这也是卢正雨的'青春与荷尔蒙。
卢正雨在**里把“堕落街”变成了“猪笼城寨”,那是周星驰**《功夫》故事的发生地,一样有他年少的记忆。穷酸破败,藏污纳垢,却又卧虎藏龙。
总之,小人物变大英雄的神话,勇斗社会恶势力的热血,少年爱情的美好,都可能在这里发生。
**开场则完全是又一版《食神》,连镜头的运用与剪辑切换都是照着史蒂芬周的路数在走。
作为一个星迷,卢正雨对于偶像的致敬是“像素级”的。整部**抛开表层故事,基本就是把《功夫》重新拍了一遍,堕落街对应猪笼城寨,厨师们与归隐武术家,潜入殡仪馆与潜入精神病院,汤婆与火云邪神,垂死中凶猛敲击被打通的任督二脉,甚至这个误入迷途又终归拯救世界的小阿飞。
**里还有《国产凌凌漆》,有《无敌破坏王》,有《大话西游》,周星驰的影子无所不在。
卢正雨本人的经历很励志,草根出身,靠网络**出头,然后真的参与偶像的**,当演员,当编剧,当副导演,终于在这部**的片头挂上自己的名字,在院线高规格大规模上映。
或许是蛰伏太久,有太多想要表现和表达的,比起之前在“嘻哈三重奏”里创作的灵巧,以及在“美人鱼”中表演的松弛,《绝世高手》显得太心急、太求全、太小心翼翼。
几乎从**的第一秒开始,卢正雨就在迫不及待地用尽全力撒笑料抖包袱,一个接一个,速度快得让人吃不消。好像前一个点还来不及细细咀嚼,后面的段子又汹涌而来。
不一定笑料多就是好。好的喜剧总是要给人回味,这么心急地把一堆梗送到观众面前,强往嘴里塞,只会让人觉得急躁。所以**在前半部分的节奏明显有问题,好不好笑先不论,看得人会觉得累。眼累,心也累。
**的另一个问题是演员的状态。浮夸,各种浮夸,以致过于浮夸。周星驰表演也夸张,那就是他的招牌。他带着的吴孟达或林子聪也浮夸,但他的**里总有沉得住的角色。以《功夫》为例,男主角浮夸,那么女主角黄圣依就收了,包租婆基佬裁缝酱爆浮夸,苦力强和油炸佬就得正常点,斧头帮帮主和田启文浮夸,梁小龙的火云邪神就要收敛,这样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才会好看。
可《绝世高手》中,卢正雨是浮夸的,孔连顺是声嘶力竭且浮夸的,郭采洁是造型奇怪且浮夸的,范伟是形象多变且浮夸的,杨迪、黄龄、柯达是浮夸的,蔡国庆是尤其浮夸的,好像喜剧表演就只有浮夸这一种方法,而大家都在比赛谁更浮夸。后来陈冲出现还算是压了场,但那已是后半程,所以为什么**前半段节奏和气氛有问题,也是这个原因。节奏出了问题,连累的还有**的整体性。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整部**都在用段子堆砌,空有皮相,缺乏灵魂。它太像周星驰,又少点周星驰的神韵,最后只觉得是高仿的临摹佳作,还可以,但离经典差远了。我其实开始真的没有太笑,直到仓田保昭出来后才有些找到感觉。
仓田保昭那段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也是唯一让我发笑的地方。处女作强迫症,被歪改的“日语歌”,织毛衣,角色状态的多次转变以及反差多带来的喜剧感,卢正雨的灵气在这其中显露无遗。
蔡国庆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与明星本身固有形象反差极大的表演,火力凶猛的自黑,外带那个操着长沙口音普通话又与刘昊然撞脸的女跟班,出马就是大队打手,气场十足,尖酸恶毒得浑然天成。
四大天王的一再出场也有趣,开始时还觉得多余,多次亮相后居然也刷出了存在感。除了搞笑,还对剧情推进起到了不小作用。
反倒是杨迪这些个已经小有名气的笑星,在**中存在感不强。
**里,卢正雨的小智慧总是不时乍现,可整部**还是被撑得太满。节奏出问题,人物动机的几次转化也缺乏说服力,还是对比《功夫》,那场用小木棍敲头的戏,干净干脆,泪中带笑,而《绝世高手》絮絮叨叨搞半天,还让人觉得牵强突兀,偶像还是高明得多。
当然一直拿周星驰去比卢正雨并不公平,经历的差异,环境的变化,加上卢到底还只是个**新人。作为处女作,《绝世高手》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不错。虽然开心麻花,宁浩,徐峥,大鹏都还在为观众生产质量不错的喜剧**,但周星驰的光芒如此耀眼,他的衣钵,他的风格,终究需要传承。继承人不大可能是文章和邓超,更不可能是吴亦凡,他要能编能导能演,还要有那种无厘头的调调,卢正雨除了不如偶像帅,其他总也学到了七八分。
我对卢正雨是有很高期待的,所以对《绝世高手》最后难免有点失望,他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也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毕竟只是第一部**,太多想要说的,还不懂得少即是好的道理。我还是要支持这部**,这算一个不错的开始,愿**票房大卖,他未来能够更有底气更加松弛。在周星驰不再那么周星驰的时候,当堕落街在挖掘机的轰鸣中碎成瓦砾,青春已经不再,我们还有卢小鱼可以欢笑与安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