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家族经营种子生意已一百多年。但由于父亲的放荡生活和离家出走导致家庭分裂,草间弥生的母亲患上了歇斯底里症,这也让草间弥生自幼形成了孤独性格。不到10岁时,草间弥生患上了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这使她经常出现幻听、幻视。“我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于是我开始尝试把这些斑点画下来。”她说。她之所以痴迷于圆点和反复使用重复图像都是来源于她的精神疾病,而这样的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也几乎伴随她一生。
在草间弥生看来,“地球也不过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而圆点就像细胞、分子一样构成整个世界,“圆点是来自宇宙的信号”。她用它们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来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使得置身其中的观者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
但草间弥生表现出的对绘画的兴趣和潜质,像她出现的幻觉一样,被母亲认为统统是在做不该做的事情和胡说八道,母亲认为,富家女应该做的是“收藏艺术品”,而不是自己去画,更何况草间弥生的画作实在让人无法理解,而且透露出莫名的诡异。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惧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治亚·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两年后,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人家门。临走时,草间弥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以表达对母亲的愤怒。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和植物一度成为草间弥生创作的主题,她在洛杉矶展出的“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她对童年的回忆。
“与永恒融为一体,泯灭个性,忘却自我,只有消灭自己才是唯一出路。”
“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草间弥生在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遭遇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
日子穷困潦倒,经常陷入经济危机。1959年,抵达纽约十八个月之后,草间弥生的五件作品参加第十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五年后,草间弥生又组织了名为“千船会”的展览,她因那些包含了女权主义、原生艺术的软雕塑,而轰动一时。
虽然名气大振,草间弥生还是不被纽约主流艺术圈所认可。1967年,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后,草间弥生开始自己演出。她在律师的陪同下,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向四个敲鼓的裸女喷蓝色圆点,警察迅速将她们驱散,但这引起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
为了向世人呈现自造世界,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草间弥生化着浓妆,披着长发,穿着自己改制的怪异服装,依傍自由女像,或在中央公园的仙女爱丽丝雕像处恣意地表演,人潮从四面涌来。每个观众需要付2美元“门票”。借此行为艺术,草间弥生获得不菲的收入。
196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在未获邀请的情况下,草间弥生“闯入”了威尼斯。她穿着一件金色的和服,在展亭外的草坪上布置了1500个镜球,每个要价2美元。然而,她这种艺术应如超市商品可销售的观念引起了不少争议。她的举动遭到了展览方的禁止,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将艺术当热狗和冰淇淋一样贩卖的行径”。被赶出来之后,草间弥生身着猩红色的紧身衣,摊开双臂躺在镜球中间,风头超过所有参展艺术家。
为了抗议越南战争,草间弥生还策划了一系列“裸体偶发艺术”。在草间弥生的带领下,一些赤身裸体、画满波点的人,出现在纽约著名的公共场合:纽交所、华尔街……她还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公开信,要求停止越战。
草间弥生的个人影响臻至顶峰,然而自我毁灭的代价却是朋友与家人的疏离,他们终究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疯狂的日本女人。而在评论家看来,这是草间弥生“对于名声的贪欲”。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十几年,引领了未来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安迪·沃霍尔类似形式的展览“牛首交错”出现于1966年。草间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美国艺术家曾经借鉴过自己的想法。在草间弥生“千船会”展览的开幕式上,安迪·沃霍尔带着极震惊的表情对其完美表现大加称赞。“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纽约评论家Gordon Brown这样评价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将日本人的名字写入西方波普艺术史。1993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草间弥生在本国以及国际的艺术地位重新得以确立。此时,几十年精神疗养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间弥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布满圆点的南瓜系列作品成为经典。同时,草间弥生还把她的圆点铺到设计类产品上,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和为AU设计的手机都在热卖。2012年7月,LV还发布了与草间弥生合作的配饰系列,包括风衣、连衣裙、睡衣、鞋子、项链和腕表等单品。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
“虽然我哪里都不去,但我的那些作品却被送到了世界各地,它们代表我在和外界交流,表达着我想表达的。”
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了浪漫色彩。柯内尔是近代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先锋人物。“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吓坏了,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一个幽灵。”与柯内尔初次见面的情景,草间弥生历历在目。
“他每天写信给我,打无数个电话给我,在电话中呼唤我,以至于有人问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我说,不是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和我通话。”草间弥生回忆说,柯内尔还在一天内,给她写了十四封信。自上世纪60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
爱人的去世给草间弥生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柯内尔去世的第二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独自一人在新宿的精神疗养院生活。每天早晨,在助手的搀扶下,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再回到疗养院。她极少外出,也很少会客,不逛百货商店,不会使用电脑和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在疗养院附近的工作室里,草间弥生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内的数千件作品。同时,她还发表了十几本小说和诗集。草间弥生还在疗养院隔壁买下一栋楼。她说,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花销,但至关重要,“我在那里画画,并进行雕塑作品的设计。那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全部。”如今,草间弥生依然忍受着精神疾病的困扰,只有在艺术创作里才能体会到生命的乐趣。
引领前卫半个世纪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十几年,正值波普艺术的兴盛期。多年以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士」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非常快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崇尚性解放。许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一些人因此变得富有和出名。」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经历将日本人的名字写入西方波普艺术史,1962年,草间弥生与安迪·沃霍尔等一起参加在绿色画廊的群展。绿色画廊同年本打算为她举行个人展览,但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当Olden Burg的个展在绿色画廊开幕时,包含于草间弥生无限重复的男性生殖器相似的软雕塑。他的妻子诉说了草间弥生对某些作品的影响。「 非常抱歉我们采纳了您的创意。」她说。
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段,安迪·沃霍尔就像经营一个模仿品的批发店一般不断吸收周围的一切元素。在草间弥生「千船会」展览的开幕式上,沃霍尔带着极震惊的表情对其完美表现大加称赞。假如草间弥生不是因为精神疾病离开纽约,她会是安迪·沃霍尔艺术地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但精神疾病恰恰又是草间弥生几十年创作的主导。
国内评论家陆蓉之把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比作20世纪国际艺坛最闪耀的女明星。小野洋子与列侬的世纪之恋以及与欧美艺坛核心势力的接触,都使得她在流行文化中的知名度远远大于草间弥生。「但就具有标志特性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开创性来讲,草间弥生的复活源自她的艺术自己。」陆蓉之这样说。
「在小野洋子遇到列侬之前,她的作品就已非常棒了。但从某种意义而言,列侬使得她更受关注。草间弥生的经历虽然传奇,却没有一个类似列侬的角色,这大概是她并非尽人皆知的原因之一。」独立策展人方振宁这样评价:「不容忽视的是,她既是日本当代艺术的先锋,在纽约期间,更影响了美国的波普艺术。」
过去邀请草间弥生参加台北画廊博览会的洪平涛记忆:「那次,草间弥生的几十件绘画或小件雕塑被抢购一空,遗憾的是那个巨大的南瓜在两三个月后都没有卖出。因为在台北找不到合适的仓库,我们把南瓜运到了乡下,包裹得严严实实,放在田里,很像一个碉堡,直到最后被运回日本。」这一巨型南瓜当时的价格不超过50万元,而今天已涨了数十倍。10年间。每每提及此事,洪平涛都觉得惋惜。
1966年,草间弥生「非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她未经同意就带著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 出现今绿园中央的义大利馆前面,1500个金色镜球( 内部是塑胶制) 构成的装置,醒目突出,她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2美元,强调艺术品可以像热狗一样叫卖。在被双年展组委会请出去之后,她穿着猩红色的紧身衣摊开双臂躺在镜球中间,风头超过所有参展艺术家。
1993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草间弥生在本国以及国际艺术地位重新得以确立。几十年精神疗养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间弥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布满圆点南瓜系列作品成为经典。同时,草间弥生还把她的圆点铺到设计类产品上,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和为AU设计的手机都在热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到今天依旧引领时尚。
这是日本著名的有着“怪婆婆”雅称的艺术家草间弥生的话。2012年7月10日,Louis Vuitton发布了与草间弥生合作的配饰系列,其中包括风衣、连衣裙、睡衣、鞋子、项链和腕表等单品,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印花更是满坑满谷,挑战人们的密集恐惧症心理底线。
她是日本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并且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常年在精神疗养院进行治疗。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源于她一次在餐厅时所产生的一个奇妙幻觉:桌布上的红色花纹开始向墙壁、地板和她身上蔓延,生长。随后这位生于1929年的艺术家开始利用各种方法记录这一幻象,包括雕塑、绘画、**制作、摄影以及写作。20世纪50年代,她给自己起了一个“无限网络”的名字,这个单色调网络由无穷无尽的极其细小的独特元素构成。上个世纪50年代,年轻的草间弥生去美国发展,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在可以考究的影像中不难看出,彼时的她美丽丰满,表情丰富,作风极端,她做了很多在当时引起轰动的作品,其中有的画面是在大街上疯狂奔跑……
1973年她回到东京,目的是住精神疗养院。从那个时起她完全隔离于外面的世界,把自己内心的丰富和纠结通过大圆点这种极端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高色彩对比度的波点图案已经是她的标志,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儿时罹患的神经性视听障碍。她眼中的世界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却成为她艺术作品的直接来源。将鲜艳的波点图案覆盖在一切物品上,无穷无尽的圆点,令人混淆了真实与虚幻的空间,给人以晕眩和迷幻的错觉。
“在我年轻的时候,已经去过全世界各个地方和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成为朋友,他们都非常的热情和努力。我一直对艺术把持着尊敬的心,努力探索人类的人类的未知能量以及人类尊严等命题。”为了进行艺术创作,草间弥生在精神疗养院附近买下了一栋楼,那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花销,但是那至关重要。
现在的草间弥生已经83岁了,过着家和精神疗养院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工作8小时。“我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这让我工作得很累。一到外面就会觉得头晕,这让我更不愿意出去了。我把我所有的想象力都放在我的艺术里面了。”
从1990年开始,“怪婆婆”草间弥生加入了商业艺术的领域,她把触角伸向了时尚、家居、玩具、生活用品等等各个流行产品领域。她给兰蔻设计化妆包,给手机品牌设计的手机套至今还在热销,她甚至给奥迪汽车都贴上了圆点。
而Louis Vuitton和日本艺术家的合作也是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Louis Vuitton就与有日本安迪-沃荷(Andy Worhol)美誉的村上隆合作了Monogram Multicolore系列,他的“熊猫”、“樱花”图案登上了LV最经典的皮包上,曾一度掀起全球抢购热潮。
此次Louis Vuitton把视角对准了草间弥生,路易威登艺术总监Marc Jacobs是草间弥生众多粉丝中的一员,对草间弥生的态度可以用仰慕这两个字来形容。草间弥生也喜欢Marc Jacobs,她认为Marc Jacobs是一个极具艺术才能的杰出设计师。
本次所发布的产品表达的理念是执著与连续性,路易威登的经典皮具、成衣、鞋履、配饰、腕表以及珠宝,都化身为草间弥生有机重复图案的载体。产品采用充满活力的混合色彩,上面布满了无限延伸的圆点图案。尺寸、色彩以及密度的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无限的可能性。随着草间弥生式圆点的活灵活现,图案泛起涟漪,把人带入一个频闪的美妙世界。
幻觉扩散让人感觉图案没有中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那是一个无限的概念,不仅仅是身体上也有精神上。路易威登全球各地的专卖店都将以这些标志性图案进行装点,将这种幻觉扩散开来。特别设计的橱窗中生物形态的“神经”雕塑名为“宇宙之始”,花朵名为“我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白色背景上的红色圆点图案被草间弥生称为“自我忘却”。
“我活着,我存在,请你们看着我!”她视自己的生命为“迷失在无数圆点之中的一个”,这次独特的合作将向世界极大地传播她的无限圆点图案,传达她“永恒的爱”的信息。
能够和路易威登合作我感到非常荣幸。路易威登的创意团队有很多想法,当然我也有!所以本次独特合作无疑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兴趣。和Louis Vuitton合作所带来的激情无疑会使我的圆点图案得到极大的传播。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毕业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谈及那些风云人物时,她说:“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我一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
这个夏天,英国伦敦泰晤士河边的树木将被红色背景下的白色波尔卡圆点包裹了起来;9月,在伦敦Hayward 画廊 ,巨大的雕塑则将把画廊空间的里里外外布置得艳丽时尚;巨大的、重复的、红白相间的圆点,在伦敦的角落蔓延。但凡熟悉当代艺术的人,马上就能想起这些标志性圆点属于那个身着相似图案服装的“日本怪婆婆”。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圆点女王、日本超级艺术天后、话题女王——草间弥生。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她的服装全部由自己设计的。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印记。
40年前,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30多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的地位。
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艺术家无人入选。日本有4位艺术家上榜,分别为村上隆、草间弥生、杉本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日本艺术家,80岁的“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
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工作者
每天早晨,新宿精神疗养院,在助手的搀扶下,80岁的草间弥生缓缓外出。1973年从纽约回到东京,这样的生活,她过了30多年。
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疗养院。她极少外出,也很少会见客人,不逛百货商店,不会使用电脑和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此次接受《外滩画报》采访,也是在助手的协助下完成的。
不到10岁时,草间弥生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所看到的世界,蒙着一个巨大的网,于是她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几乎伴她一生。
“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着红色桌布上的纹理、花色,并开始寻找我的周围是不是还有同样的纹理,从窗户、墙壁、天花板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的身体。在寻找过程中,感觉自己被逐渐侵蚀、陨灭,时间与空间不停地旋转着,自我变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这并非只是一种幻觉,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存在,我被这真实的幻觉给吓坏了,我对红色桌布和上面的纹理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夺路而逃,台阶却在我脚下散落,我从台阶上摔了下来,手和脚踝都跌伤了……”
在疗养院附近的工作室里,她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内的数千件作品。同时,她还发表了十几本小说和诗集。草间弥生终于在疗养院隔壁买下一栋楼。她说,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花销,但至关重要,“我在那里画画,并进行雕塑作品的设计。那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全部。”
1973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日本之后便远离了公众视野。很少有人了解她的生活,唯一的线索就是长期接受精神治疗。以草间弥生工作室为背景的纪录片上映,这是首次公开她的私密档案,大受欢迎。镜头中的草间弥生,身材矮小、略微驼背,穿着她自己设计的圆点衣服,戴着颜色艳丽的假发,还化着浓妆。
在工作室里,草间弥生会换上宽松的工作服,并开始至少8小时的工作。疗养院把这位80岁的老人照料得很好。草间弥生身体非常健康,但画画已经不是那么得心应手,经常需要助手们帮助。在助手们完成耗时而累人的铺色工作之后,她用自己特有的圆点表达不同的幻觉和梦境。
在精神疗养院里,草间弥生有一间私人卧室。即便在深夜,从工作室回来之后,她仍然可以在这里工作。写小说,写诗,画设计图或一些小画。在工作日,她会拨通经纪人的电话,絮叨地描述着自己前一天的状况,某件作品最新的进展,甚至是自己最喜欢的甜点——她比较贪恋甜食。即便是精神状况很好的时候,草间弥生还是经常会忘记自己说过什么,或者会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对方已经完全习惯了这种的方式,以至于通话时间有点长。
对于40多年前曾经让自己大红大紫的报纸,草间弥生一直都在关注。她每天都会认真地看报纸,往往是从政治部分开始,这是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在日本生活很难,除了在精神疗养院。”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草间弥生如是说。草间弥生曾经患有精神分裂症,躺在床上会觉得天花板在旋转,强烈到感觉眩晕,控制不住自己,接着就会很沮丧、很焦急。如今,当她独处时,依然有着相同的困扰。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草间弥生是在利用自己的精神问题炒作。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她的精神状况依然不得而知,唯一确定的是,她依然住在精神疗养院里。
10年,台北画廊博览会曾邀请草间弥生作为艺术明星亮相。她在经纪人的陪同下应允前往,并将一个几米高,占地几十平方的《南瓜》带到现场。这是她离中国粉丝最近的一次。由于语言不通,在博览会现场和酒会上的草间弥生木讷寡言,开幕致辞也由经纪人代为完成。有媒体指出, 经纪人、助理等人像棉花一样填充在草间弥生这个易碎的玻璃制品周围,帮她打点一切事务。草间弥生则用大多数的时间在精神疗养院里休息、创作,游走于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两种身份之间。
“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蔡康永的一篇名为《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家草间弥生》博文中这样比喻道。
一无所有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草间弥生一遍又一遍地表述着艺术对于她的重要性,艺术是她一生中唯一抓住的东西。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
在10岁时,草间弥生画了一幅铅笔画,一个小女孩阴郁而安静,没有一丝笑容,这恰恰是她童年的写照。
母亲将家族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却对女儿的精神疾病一无所知。在她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在胡说八道,而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和植物成为草间弥生创作的主题,并已经在洛杉矶展出了“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因为她对童年的回忆。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志亚·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你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临走时,她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
在日后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遭遇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纽约评论家Gordon Brown在1960 年代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表述。
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浪漫色彩。柯内尔是近代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先锋人物。“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吓坏了,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一个幽灵。”
“ 他每天写信给我,打无数个电话给我,在电话中呼唤我,以至于有人问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我说,不是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和我通话。”草间弥生后来回忆,柯内尔有一天,竟然给她写了14封信。自上世纪60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
爱人的去世给草间弥生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1973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的第二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独自一人在精神疗养院生活。
波尔卡圆点女王的诞生
有人猜测,草间弥生把自己关进精神疗养院,是在约瑟夫·柯内尔去世后的一种自我惩罚。她为博取盛名而进行的疯狂行动感到后悔,认为自己更应该听从约瑟夫·柯内尔的意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上。
1959年,在抵达纽约18个月之后,草间弥生的五件作品参加第10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
唐纳德·贾德在《艺术新闻》中写道:“草间弥生是一位原创型的画家。展览中的五幅白色巨幅作品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其实现方式上都是前卫而有力的……它发自于那些溶于平面的点,也发自于那些稍微偏离的但效果强烈的点……”
1964年,草间弥生组织了名为“千船会”的展览,她把阴茎模样的软雕塑塞进船里,摆满了整个房间,房间的周围都是这些作品的,那些突出的阴茎从墙壁上的印刷品中得到回应,所有人都觉得淹没其中了。
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弥生将极度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更为有趣的是,这竟然引领了未来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安迪·沃霍尔类似形式的展览“牛首交错”出现于1966年。草间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美国艺术家曾经借鉴过自己的想法,而这些人在美国都“发了财”。
即便是在举办轰动一时的“千船会”展览之后,草间弥生还是不被纽约主流艺术圈所认可,甚至总是在财务上深陷困境。1967年,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之后,她开始自己演出,草间弥生的标志性圆点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体表面之后,又铺到了现场行为表演的裸体之上。
“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四个裸女正随着鼓手敲出来的节奏扭动着,而草间弥生在她的律师陪同下,正向她们裸露的身体上喷着蓝色的波尔卡圆点。警察迅速驱散了他们。”
1968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后,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她化着浓妆,披着长发,穿着自己改制的怪异服装,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园的“仙女爱丽丝”雕像处恣意地表演,人潮从四面涌来。每个观众需要付2 美元“门票”。借此行为艺术,草间弥生获得不菲的收入。1969年,在纽约MOMA的一次展出之后,这个日本女人成为《纽约时报》的封面人物,其头版的副标题却是“但这是艺术吗?”。
平日里,草间弥生内敛而安静,年轻东方女性的面孔在纽约艺术界非常新鲜;但在行为表演中,她疯狂而投入,彻底释放甚至是裸露登场。她的一些老朋友开始背弃疏远她,认为草间弥生为求成名已经把自己降格到非艺术家行列。远在日本的草间弥生家人得知她在公共场合的放荡言行后深感恐惧,终止了和她的联系。
引领前卫半个世纪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十几年,正值波普艺术的兴盛期。多年以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士’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崇尚性解放。很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一些人因此变得富有和出名。”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经历将日本人的名字写入西方波普艺术史,1962年,草间弥生与安迪·沃霍尔等一起参加在绿色画廊的群展。绿色画廊同年本打算为她举行个人展览,但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当Olden Burg的个展在绿色画廊开幕时,包含于草间弥生无限重复的男性生殖器相似的软雕塑。他的妻子诉说了草间弥生对某些作品的影响。“ 很抱歉我们采纳了您的创意。”她说。
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段,安迪·沃霍尔就像经营一个模仿品的批发店一般不断吸收周围的一切元素。在草间弥生“千船会”展览的开幕式上,沃霍尔带着极震惊的表情对其完美表现大加称赞。如果草间弥生不是因为精神疾病离开纽约,她会是安迪·沃霍尔艺术地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但精神疾病恰恰又是草间弥生几十年创作的主导。
国内评论家陆蓉之把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比作20世纪国际艺坛最闪耀的女明星。小野洋子与列侬的世纪之恋以及与欧美艺坛核心势力的接触,都使得她在流行文化中的知名度远远大于草间弥生。“但就具有标志特性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开创性来说,草间弥生的复活源自她的艺术本身。”陆蓉之这样说。
“在小野洋子遇到列侬之前,她的作品就已经很棒了。但从某种意义而言,列侬使得她更受关注。草间弥生的经历虽然传奇,却没有一个类似列侬的角色,这可能是她并非尽人皆知的原因之一。”独立策展人方振宁这样评价:“不容忽视的是,她既是日本当代艺术的先锋,在纽约期间,更影响了美国的波普艺术。”
曾经邀请草间弥生参加台北画廊博览会的洪平涛回忆:“那次,草间弥生的几十件绘画或小件雕塑被抢购一空,遗憾的是那个巨大的南瓜在两三个月后都没有卖出。因为在台北找不到合适的仓库,我们把南瓜运到了乡下,包裹得严严实实,放在田里,好像一个碉堡,直到最后被运回日本。”这一巨型南瓜当时的价格不超过50万元,而今天已经涨了数十倍。10年间。每每提及此事,洪平涛都觉得惋惜。
1966年,草间弥生“非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她未经同意就带着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 出现在绿园中央的意大利馆前面,1500个金色镜球( 内部是塑胶制) 构成的装置,醒目突出,她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2美元,强调艺术品可以像热狗一样叫卖。在被双年展组委会请出去之后,她穿着猩红色的紧身衣摊开双臂躺在镜球中间,风头超过所有参展艺术家。
1993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草间弥生在本国以及国际艺术地位重新得以确立。几十年精神疗养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间弥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布满圆点南瓜系列作品成为经典。同时,草间弥生还把她的圆点铺到设计类产品上,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和为AU设计的手机都在热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
草间弥生是谁草间弥生的艺术是怎样的草间弥生正应了那句调侃的话:艺术家往往都是精神病。我认为,前卫的艺术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因为他们走在人类的前面,总会有被后人理解的一天,不要因为不被理解就放弃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啊。下面是草间弥生简介,跟一起了解吧!
草间弥生简介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毕业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谈及那些风云人物时,她说:“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我一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
这个夏天,英国伦敦泰晤士河边的树木将被红色背景下的白色波尔卡圆点包裹了起来;9月,在伦敦Hayward 画廊 ,巨大的雕塑则将把画廊空间的里里外外布置得艳丽时尚;巨大的、重复的、红白相间的圆点,在伦敦的角落蔓延。但凡熟悉当代艺术的人,马上就能想起这些标志性圆点属于那个身着相似图案服装的“日本怪婆婆”。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圆点女王、日本超级艺术天后、话题女王——草间弥生。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她的服装全部由自己设计的。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印记。
40年前,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30多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的地位。
今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艺术家无人入选。日本有4位艺术家上榜,分别为村上隆、草间弥生、杉木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日本艺术家,80岁的“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
草间弥生创作时间表1939年,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时常有自杀企图。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
1954年,草间在绘画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
1968年,创作短片“消灭自己”(草间の自己消灭)得到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节。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
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此书在1999年有中文翻译,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参加了台北双年展。
1998年出版的草间弥生作品集,收录了她在1958年到1968年间的当代艺术作品1951年,青年时的绘画作品《彷徨的梦》(Zanmu)获得日本第二届创作奖入选。
2000年,参加澳大利亚雪梨2000双年展。作品是1965年的《无限镜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样的材质复制,原作已毁损。整个作品空间为250 x 500 x 500 厘米)。
2001年,获得日本朝日赏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传《无限的网》。
2003年,在日本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巡回回顾展。并获法国文化部颁发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今日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她的工作室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2012年,草间弥生本人、其工作室以及长久代理她作品的大田艺廊(Ota Fine Arts)与苏富比合作策划了一场“草间弥生-花儿在我心中为香港绽放”的独一无二草间弥生作品展售会。该展售会将会在2012年5月19至31日在「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举办。
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3月30日,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展。
2014年9月25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中,20余副草间弥生作品展出。
草间弥生的艺术
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 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她的服装全部由自己设计的。
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印记。
40 年前,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30 多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 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的地位。
国际上对草间弥生作品之认定——涵盖五十年来的水彩、拼贴、绘画、雕塑、环境艺术及活动——是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史上的事情。在长期被认为是精神异常的放逐者之后,草间弥生现在被视为日本现存最伟大的艺术家。
1966年,她以一件户外装置作品参加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1500个玻璃球铺设在草坪上,她光脚穿著一套金色的和服,朝向空中抛球。日本当局认为她破坏了这项展览。然而到了1993年,日本政府在威尼斯双年展中设立一个主题馆,以表示对她的尊崇。
於是,她成为第一位单独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想要颠覆长久以来食古不化之日本艺术制度的年轻一辈,如今视草间为典范。她大胆的表现,总是传达出存在於其激进意念中的浪漫精神。
那些仍然记得她在曼哈顿所呈现之前卫艺术的人们,视草间的重返国际舞台为一项奇迹式的复活。许多人认为,她在1972年迁居回日本後便失踪了。或许正因为她是一位艺术家中的艺术家,草间经常逃避现实世界。尽管享有名气(1968年时,她获得的媒体注视远超过安迪-沃荷),草间离开纽约的评论家、经纪人、及收藏家回到东京,於1977年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
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工作者每天早晨,新宿精神疗养院,在助手的搀扶下,80 岁的草间弥生缓缓外出。1973 年从纽约回到东京,这样的生活,她过了30 多年。
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疗养院。她极少外出,也很少会见客人,不逛百货商店,不会使用电脑和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草间弥生作品赏析
不到10 岁时,草间弥生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所看到的世界,蒙着一个巨大的网,于是她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几乎伴她一生。
“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着红色桌布上的纹理、花色,并开始寻找我的周围是不是还有同样的纹理,从窗户、墙壁、天花板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的身体。在寻找过程中,感觉自己被逐渐侵蚀、陨灭,时间与空间不停地旋转着,自我变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这并非只是一种幻觉,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存在,我被这真实的幻觉给吓坏了,我对红色桌布和上面的纹理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夺路而逃,台阶却在我脚下散落,我从台阶上摔了下来,手和脚踝都跌伤了……”
在疗养院附近的工作室里,她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内的数千件作品。
同时,她还发表了十几本小说和诗集。最近,草间弥生终于在疗养院隔壁买下一栋楼。她说,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花销,但至关重要,“我在那里画画,并进行雕塑作品的设计。那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全部。”
1973 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日本之后便远离了公众视野。很少有人了解她的生活,唯一的线索就是长期接受精神治疗。去年,以草间弥生工作室为背景的纪录片上映,这是首次公开她的私密档案,大受欢迎。镜头中的草间弥生,身材矮小、略微驼背,穿着她自己设计的圆点衣服,戴着颜色艳丽的假发,还化着浓妆。
在工作室里,草间弥生会换上宽松的工作服,并开始至少8 小时的工作。疗养院把这位80 岁的老人照料得很好。草间弥生身体非常健康,但画画已经不是那么得心应手,经常需要助手们帮助。在助手们完成耗时而累人的铺色工作之后,她用自己特有的圆点表达不同的幻觉和梦境。
在精神疗养院里,草间弥生有一间私人卧室。即便在深夜,从工作室回来之后,她仍然可以在这里工作。写小说,写诗,画设计图或一些小画。在工作日,她会拨通经纪人的电话,絮叨地描述着自己前一天的状况,某件作品最新的进展,甚至是自己最喜欢的甜点——她比较贪恋甜食。即便是精神状况很好的时候,草间弥生还是经常会忘记自己说过什么,或者会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对方已经完全习惯了这种的方式,以至于通话时间有点长。
草间弥生
对于40 多年前曾经让自己大红大紫的报纸,草间弥生一直都在关注。她每天都会认真地看报纸,往往是从政治部分开始,这是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在日本生活很难,除了在精神疗养院。”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草间弥生如是说。草间弥生曾经患有精神分裂症,躺在床上会觉得天花板在旋转,强烈到感觉眩晕,控制不住自己,接着就会很沮丧、很焦急。如今,当她独处时,依然有着相同的困扰。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草间弥生是在利用自己的精神问题炒作。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她的精神状况依然不得而知,唯一确定的是,她依然住在精神疗养院里。
10 年前,台北画廊博览会曾邀请草间弥生作为艺术明星亮相。她在经纪人的陪同下应允前往,并将一个几米高,占地几十平方的《南瓜》带到现场。这是她离中国粉丝最近的一次。由于语言不通,在博览会现场和酒会上的草间弥生木讷寡言,开幕致辞也由经纪人代为完成。有媒体指出, 经纪人、助理等人像棉花一样填充在草间弥生这个易碎的玻璃制品周围,帮她打点一切事务。草间弥生则用大多数的时间在精神疗养院里休息、创作,游走于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两种身份之间。
“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蔡康永的一篇名为《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家草间弥生》博文中这样比喻道。
一无所有“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草间弥生一遍又一遍地表述着艺术对于她的重要性,艺术是她一生中唯一抓住的东西。
1929 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
在10 岁时,草间弥生画了一幅铅笔画,一个小女孩阴郁而安静,没有一丝笑容,这恰恰是她童年的写照。
母亲将家族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却对女儿的精神疾病一无所知。在她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在胡说八道,而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和植物成为草间弥生近来创作的主题,并已经在洛杉矶展出了“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因为她对童年的回忆。
草间弥生
1955 年,26 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志亚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你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1957 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 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临走时,她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
在日后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遭遇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纽约评论家Gordon Brown 在1960 年代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表述。
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浪漫色彩。柯内尔是近代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先锋人物。“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吓坏了,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一个幽灵。”
“ 他每天写信给我,打无数个电话给我,在电话中呼唤我,以至于有人问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我说,不是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和我通话。”草间弥生后来回忆,柯内尔有一天,竟然给她写了14封信。自上世纪60 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 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
爱人的去世给草间弥生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1973 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的第二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独自一人在精神疗养院生活。
波尔卡圆点女王的诞生
有人猜测,草间弥生把自己关进精神疗养院,是在约瑟夫柯内尔去世后的一种自我惩罚。她为博取盛名而进行的疯狂行动感到后悔,认为自 己更应该听从约瑟夫柯内尔的意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上。
1959 年,在抵达纽约18 个月之后,草间弥生的五件作品参加第10 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
唐纳德贾德在《艺术新闻》中写道:“草间弥生是一位原创型的画家。展览中的五幅白色巨幅作品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其实现方式上都是前卫而有力的……它发自于那些溶于平面的点,也发自于那些稍微偏离的但效果强烈的点……”
1964 年,草间弥生组织了名为“千船会”的展览,她把阴茎模样的软雕塑塞进船里,摆满了整个房间,房间的周围都是这些作品的,那些突出的阴茎从墙壁上的印刷品中得到回应,所有人都觉得淹没其中了。
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弥生将极度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更为有趣的是,这竟然引领了未来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安迪沃霍尔类似形式的展览“牛首交错”出现于1966 年。草间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美国艺术家曾经借鉴过自己的想法,而这些人在美国都“发了财”。
即便是在举办轰动一时的“千船会”展览之后,草间弥生还是不被纽约主流艺术圈所认可,甚至总是在财务上深陷困境。1967 年,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之后,她开始自己演出,草间弥生的标志性圆点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体表面之后,又铺到了现场行为表演的裸体之上。
“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四个裸女正随着鼓手敲出来的节奏扭动着,而草间弥生在她的律师陪同下,正向她们裸露的身体上喷着蓝色的波尔卡圆点。警察迅速驱散了他们。”
1968 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后,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她化着浓妆,披着长发,穿着自己改制的怪异服装,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园的“仙女爱丽丝”雕像处恣意地表演,人潮从四面涌来。每个观众需要付2 美元“门票”。借此行为艺术,草间弥生获得不菲的收入。1969 年,在纽约MOMA 的一次展出之后,这个日本女人成为《纽约时报》的封面人物,其头版的副标题却是“但这是艺术吗”。
平日里,草间弥生内敛而安静,年轻东方女性的面孔在纽约艺术界非常新鲜;但在行为表演中,她疯狂而投入,彻底释放甚至是裸露登场。她的一些老朋友开始背弃疏远她,认为草间弥生为求成名已经把自己降格到非艺术家行列。远在日本的草间弥生家人得知她在公共场合的放荡言行后深感恐惧,终止了和她的联系。
引领前卫半个世纪草间弥生在美国的十几年,正值波普艺术的兴盛期。多年以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士’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崇尚性解放。很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一些人因此变得富有和出名。”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经历将日本人的名字写入西方波普艺术史,1962 年,草间弥生与安迪沃霍尔等一起参加在绿色画廊的群展。绿色画廊同年本打算为她举行个人展览,但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当Olden Burg 的个展在绿色画廊开幕时,包含于草间弥生无限重复的男性生殖器相似的软雕塑。他的妻子诉说了草间弥生对某些作品的影响。“ 很抱歉我们采纳了您的创意。”她说。
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段,安迪沃霍尔就像经营一个模仿品的批发店一般不断吸收周围的一切元素。在草间弥生 “千船会”展览的开幕式上,沃霍尔带着极震惊的表情对其完美表现大加称赞。如果草间弥生不是因为精神疾病离开纽约,她会是安迪沃霍尔艺术地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但精神疾病恰恰又是草间弥生几十年创作的主导。
国内评论家陆蓉之把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比作20 世纪国际艺坛最闪耀的女明星。小野洋子与列侬的世纪之恋以及与欧美艺坛核心势力的接触,都使得她在流行文化中的知名度远远大于草间弥生。“但就具有标志特性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开创性来说,草间弥生的复活源自她的艺术本身。”陆蓉之这样说。
“在小野洋子遇到列侬之前,她的作品就已经很棒了。但从某种意义而言,列侬使得她更受关注。草间弥生的经历虽然传奇,却没有一个类似列侬的角色,这可能是她并非尽人皆知的原因之一。”独立策展人方振宁这样评价:“不容忽视的是,她既是日本当代艺术的先锋,在纽约期间,更影响了美国的波普艺术。”
曾经邀请草间弥生参加台北画廊博览会的洪平涛回忆:“那次,草间弥生的几十件绘画或小件雕塑被抢购一空,遗憾的是那个巨大的南瓜在两三个月后都没有卖出。因为在台北找不到合适的仓库,我们把南瓜运到了乡下,包裹得严严实实,放在田里,好像一个碉堡,直到最后被运回日本。”这一巨型南瓜当时的价格不超过50 万元,而今天已经涨了数十倍。10 年间。每每提及此事,洪平涛都觉得惋惜。
1966 年,草间弥生“非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她未经同意就带着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 出现在绿园中央的意大利馆前面,1500个金色镜球( 内部是塑胶制) 构成的装置,醒目突出,她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2美元,强调艺术品可以像热狗一样叫卖。在被双年展组委会请出去之后,她穿着猩红色的紧身衣摊开双臂躺在镜球中间,风头超过所有参展艺术家。
1993 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草间弥生在本国以及国际艺术地位重新得以确立。几十年精神疗养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间弥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布满圆点南瓜系列作品成为经典。同时,草间弥生还把她的圆点铺到设计类产品上,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和为AU 设计的手机都在热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
“无论你是否了解草间弥生,一看到作品就马上知道她来自日本。这与意识形态并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她把日本民间文化的亲切感和现代社会一体化了。无穷无尽的圆点是她的标志,一直在重复,却又永远时尚。”洪平涛如是说。
在日常的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被写作文难倒?所以,平时一定要经常积累一些作文素材!那么,有哪些好的作文素材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励志的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励志的作文素材 篇11、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温馨提示: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2、阴影是条纸龙:人生中,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中。
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温馨提示: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3、飞翔的蜘蛛:信念是一种无坚不催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温馨提示: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造成的。
4、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5、昂起头来真美: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温馨提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励志的作文素材 篇21、用困难来磨砺自己
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刚刚拿到驾证没几天,便买了辆新车开着上班来了。我们大家都欣赏他胆太大,因为对于一个新车手来说,很少有这么快就单独上路驾驶的。更让我们称奇不解的是,到我们单位有两条路,远近也差不多,但一条是新竣工的路,开阔平坦笔直,另一条是以前的老路,狭窄坑洼弯曲,而我们的这个同事却硬是放着新路不走,偏偏选择老路去闯。
一段时间后,我们都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故作神秘了一会后,笑着解释说:“小汽车,你在新路上能开,不一定在老路上能开,但在老路上你如果能开,那在新路上一定也能开,而且会更得心应手。”
我们都恍然大悟,心悦诚服。原来,同事一直是在用困难来磨砺自己。是啊,做任何事,一味处于顺境并非就好。很多时候,只有经历些困难,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2、吃苦的习惯
俞敏洪与李彦宏是北大的校友。一个是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一个是百度公司的创始人。
有一次,俞敏洪问李彦宏:“你是不是上学的时候特聪明”李彦宏回答说:“我在北大的时候,甚至在高考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进过前五名。”
于是,他俩仔细研究分析了一下,得出结论:北大的很多相对比较笨的人,后来做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这些笨人只能拼命地学,学到最后他们的韧劲就出来了,吃苦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其实说的就是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3、挑战自己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在一次与读者交流的见面现场会上,有人问:“能否借今天这样的机会,透露一点你创作成果丰硕的小秘诀呢”池田大作报以微笑,然后意味深长地讲述了一件往事:“我曾经身患重度肺炎,发着三十八九度的高烧。在那段日子里,头昏脑胀,疲惫不堪,但无论如何难受,我每天仍旧笔不离手。一边头上绑着水袋,一边写下一张张稿子。来探望的亲朋好友都表示不解,开导我:既然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写呢我回答说,写了一张就有一张,写两张就有两张。而不写就什么也没有,再少也要前进,不挑战根本就不行。”
其实,打败你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挑战自己,尤其是在艰难与困苦之中。
4、学会自我激励
法国著名企业家亨利·雅克在接受电视台的访问时,被问及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亨利·雅克说:“大学刚毕业那阵子,我曾经为找工作而连续奔波了一个多月。有一天早晨醒来,我浑身酸痛,头晕乏力,我真不想起床,就想永远躺着算了。但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后,我还是坚持着离开了家。外面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我一下子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羞愧不已。记不清是为什么,我忽然拿出手机,胡乱瞎拨了一个号码,只听里面说,你拨打的号码不存在,请仔细核对后再拨。不过我并没理睬,而是对着话筒大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今天我一定会有收获的,你等着祝福我吧!就这样,我每天出门都如此照做一遍,然后带着希望与决心,精神抖擞地开始寻觅的一天。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第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也掌握了一种成功之道,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学会自我激励,懂得为自己呐喊加油!”
人生的成功与否,固然与外部诸多环境因素有关,但其实更与自我激励有关。因为,在自我激励之下,一个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奖励和惩罚,就能滋生力量、引发智慧、鼓舞斗志,为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懈追求。这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所言:“自我激励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引擎。”
5、“零分”智慧
著名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曾讲过关于他和他父亲的一个小故事。
刘轩在读中学时,调皮,厌学,成绩很糟糕,每天憧憬成为一个像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考试成绩一直是“C”,老师也无计可施。后来,刘墉问他为什么整天不爱学习刘轩反问刘墉,舒马赫成绩一样糟糕,还考过零分,不也成了顶级赛车手刘墉一听,认真说,你要是能考零分,那你的学习我绝不干涉。但只要你一天没考到零分,就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好好学习。刘轩欣然答应,他认为,不能考个“A”,还不能考个零分但刘轩接下来的数场考试,还是“C”。因为会的`题他可以故意选错,但一点不会的题随便选一个答案也有蒙对的可能。刘轩忽然醒悟,想考零分必须试题全会,这样才有把握把题目做错。就这样,为了早日考到零分,他不由自主地开始努力学习。一年后,他终于成功考到了第一个零分。也就是说,试卷上所有题目他都会做,每一题他都能判断出哪个答案正确,哪个答案错误。
生活中,孩子的成长需要激励与引导,但如何去做,确是一个难题。而刘墉“零分”引导儿子刘轩的故事充满了崭新智慧,值得在深思中借鉴:正面教育固然不可缺少,但当孩子对一而再,再而三的正面教育漠视时,便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去另辟蹊径,或许会事半功倍。像刘墉就是在老师的正面教育陷入百般无奈时,巧妙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才让儿子刘轩受到了巨大启发,逐渐走上主动学习之路的。
励志的作文素材 篇3“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都是热血沸腾!是啊,一个人如果干什么事情,再加上热情,那么他一定会干好这件事情。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合理的使用我们的热情,又有何事干不成呢
我们九年级同学现在都面临中考这人生中的第一关,我们没有后退的余地,只有放手一搏,才能冲出一片新天地。放眼观察我们的同学,有的同学意气风发,举手投足之间显出一股自信,拼搏之气,这是应该赞赏的;但不可否认有的同学则显的心灰意冷、得过且过,一股死气沉沉的样子,在他们身上正是因为少了对学习那一份热情,这是有害的。我们都明白“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只有永葆自己那份热情,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王勃十三岁写成《滕王阁序》,甘罗十三岁拜相,霍去病十九岁封骠骑将军……这一件件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自古英雄出少年”,而他们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干事情的那份执着和热情。
热情,使我们的青春更加靓丽!
我是个爱画画的男孩,从小到大不知弄坏了多少支画笔,才得到现在的成绩,有时候同学问我取得成绩的秘诀,我总是笑着回答:“热情和毅力”。
当你对做一件事情充满热情时,你就会沉迷其中,执着的不可收拾,直到做的更好,这就是热情的力量!
在中考将近,我们剩下的仅有的三个月这段时间,我惊奇发现同学们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原来上课爱说话的、爱做小动作的、昏昏沉沉打瞌睡的,都挺直了腰板,仿佛一眨眼,老师会消失似的。看到这些变化,我的心仿佛被点燃了似乎有一团火焰在心头跳动,推动着我向前奔去。
同学们,青春是有限的,但热情是无限的,让我们用热情点燃青春!这样,我们就不会有“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遗憾,我们的青春才会开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让我们时时刻刻满怀热情生活!让我们的青春更加精彩!
励志的作文素材 篇41929年,她出生于日本长野一个富裕的家庭。不幸的是,她患有先天性遗传神经性视觉障碍,只能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模模糊糊地看世界。
母亲对她说:“要是你能把你看到的圆点都画出来,那么,你的眼睛就会好了。”于是,她拼命地画她看到的圆点状的网,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眼病。
画了很长时间,她看到的依然是圆点状的网,但是,她却渐渐迷上了绘画,特别是画圆点。每天,她都废寝忘食地画着。
母亲不希望女儿成为艺术家,因此毁掉了她的画布,还经常把她关起来。但恰恰是母亲的为难激发了她的创作潜能,她咬紧牙关,决心一定要坚持画画。
正当她举步维艰之时,她的才能得到了精神病医生西丸四方的欣赏。她的画被西丸购买,并被西丸介绍给一位研究梵高的画家。她得知梵高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是一代绘画宗师。
26岁那年,她在旧书店里看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那些作品深深地震撼了她的灵魂,她决定前往美国。
两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得以成行。临行前,她与家庭彻底决裂,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却告诉她永远不要再踏入家门。失去了亲情,她的内心无比凄怆,但也促使她无比坚定地走上了艺术之路。
初到美国时,她的画几乎无人问津。她贫困潦倒,常用在街边的垃圾箱中捡到的鱼头和烂菜叶熬一碗热汤喝,然后再继续画画。
慢慢地,她画的网状图案和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关注。
经过多年积累,她的成名作《无极的爱》诞生了。她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当反射,视觉幻象变化万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个画坛无名小卒开始受到评论家的追捧。她的雕塑作品《南瓜》在中国香港拍卖到272万港元,刷新了雕塑作品的拍卖纪录。她还引领着时代潮流,她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为au设计的手机都很热销,她所主张的圆点图案服装也风靡日本。
她,就是日本当代伟大的女艺术家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曾说过,地球也只是无数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世态人生。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草间弥生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圆点作为载体。她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将观众带进一个奇幻的空间,让人难以确定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并在其中融入了生命的酸甜苦辣。她钟爱圆点,不厌其烦地反复画圆点,影响了当代的波普艺术,确立了她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当记者问她为何能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时,她说:“我坚持了一生的圆点艺术,也算圆满了人生。其实,任何一棵树,如果能够花数十年去浇灌,注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