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大花头的花卉,它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娇艳动人,深受国人的喜爱,有“国色天香”美誉,往往被人民誉为“国花”。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花卉,也是中国花鸟画中最常见的表现题材。画牡丹时要注意将它和芍药分开,虽然牡丹和芍药在花头的外形上区别不是太明显,但它们的品质不同:牡丹是木本,芍药是多年生草本,在叶片的形状上也有区别,画是要将它们的特征表现出来。
A.花头的画法:
用中号以上京提笔(羊毫配狼毫的兼毫笔)饱蘸大红色,在调色盘上调和,使颜色向笔根渗透,再用笔尖蘸胭脂色,稍作调和后即在画面上点画。传统的点牡丹方法是一笔紧挨一笔,整个花头是由一笔笔由浓到淡的色点组成。花头完成后,乘颜色尚未干时,在花心和花瓣的交接处用胭脂加墨的重色进行调整,使花瓣的交接清晰生动。待颜色七、八成干时,用石青在花蕊处点上颜色,再用藤黄调白粉点花蕊。点花蕊时要按三笔一组的组织结构进行点画,千万不能无组织地随意点画。
B.牡丹花朵画法:
花朵和花头的画法相近,不同之处在于花朵有花萼和托叶,画时一定要从花朵的整体考虑,使花萼和托叶成为花头的有机整体。
C.牡丹叶片的画法:
用中号以上京提笔蘸花青加藤黄的淡绿色,在调色碟上调和,再用笔尖蘸墨,稍稍糅合一下,使墨色和笔上原有的颜色融合,用侧锋干净利落地在画面上画上叶片。画叶片要成组地进行,以三笔为一组由规律地点画,这样画出的叶片就不会杂乱无章。写意画的魅力不仅表现在生动的笔触,活泼的形象,还体现在滋润的色彩和淋漓的笔墨上,所以画叶片时要掌握用水和用色的技巧。起笔时色墨要饱和,下笔要迅疾,用一笔颜色画一片叶片,这样从起笔到收笔,自然就形成了干湿浓淡的变化。叶片色墨点画完成后,待其晾至七、八成干时,用较重的墨(色)勾勒叶脉。勾叶脉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叶片的转折向背以及组织结构都是由它决定,因此要从画面的整体结构出发进行调整,不能只从局部考虑。
D.牡丹枝干的画法:
在一般情况下,枝干在画面上与花头和叶片相比,所占比重较少,但是在描绘时千万不可低估它的重要性,更不能随意点画,要了解它的结构规律和生长特征,画时才能表现出主干和嫩叶的不同质感。
牡丹的画法如下:
1、画出一个牡丹花的花瓣。
2、在画好的花瓣周围画上其他花瓣错落组合在一起。
3、在周围再画一些盛开的花瓣,同样错落围绕在花心周围。
4、画上牡丹花画的叶子。
5、涂上颜色,一朵美丽牡丹花就画好了。
牡丹的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
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才可观赏到奇美的牡丹花。
中国牡丹资源特别丰富,根据中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专组人员调查,中国滇、黔、川、藏、新、青、甘、宁、陕、桂、湘、粤、晋、豫、鲁、闽、皖、赣、苏、浙、沪、冀、内蒙古、京、津、黑、辽、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种植。
牡丹写意画法如下:
1、首先画出牡丹花的一枝花杆,
2、再在花杆的上面画出牡丹花的叶子,
3、再在叶子上面中间位置画出牡丹的花瓣,
4、再在这朵牡丹花花瓣的左侧在画出牡丹花瓣,
5、再在这朵牡丹花的右边在画出牡丹的花瓣,
6、再在这朵牡丹花的上面再画出牡丹花的花瓣,
7、画好之后对牡丹的整体进行修饰,让颜色过渡的自然一些,这样写意牡丹就画好了。
如下:
1、把纸和铅笔准备好。
2、先画最里面的一层,画几条圆弧形的线,每条线之间露出个头,分出几个花瓣。
3、在这圈圆弧线的里面,画许多不规则的3,表示花瓣的边缘。
4、在最里面,用铅笔点许多小点,表示花蕊。
5、在最外侧再用几条圆弧形的线延伸出第二层的花瓣。
6、再用一些形状不一的3,把每个花瓣补充完整。
7、在花的外层再画几片宽宽胖胖的叶子,每片叶子有三个尖。
8、在每片叶子上分别画上三条线,通向三个叶子尖。一朵简单的牡丹花就画完了。
1、本书《写意牡丹画法》是《中国画技法丛书》中的一册。
2、内容:新世纪的新风尚,集中表现在人们追求着更高质量的文明生活。人之长寿取决于身心的健康,健康的关键在于精神。于是,随着全国老年大学、学校的建立、老年教育应运用而生。这也正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老有所学,选学中国书画者可谓高品位的取向。因为,中国书画崇尚神韵,寄性于造化万物之间。钟情于书画,取之于自然,概之为意象,妙在情趣之中,其乐无穷;钟情于书画,与自然相和谐,结笔墨之情缘,与社会相融洽,共天地之长久,不觉人之老暮,实在是精神上的青春永驻。
3、《老年大学书画教材》突出了老年人学习的特点,又兼顾中青年人的需要,尤其注重老年人自学。由于学员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教材中,既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又要形象生动、通俗易学、便于掌握和运用。本着“少而精,学而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教材注重了科学性、趣味性、渐进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配有大量的图示和范画,便于临摹学习;强调实践性,熟能生巧。提倡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鼓励创新和个人风格的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