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时,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军械厂(Pa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他设计的概念来自同厂的另一位设计师杰兰(Rudolf Jelan)。 第一支样枪称为布拉格一式(Praga I),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供弹,交给捷克国防部测试。测试成绩与有名的勃朗宁、麦迪森(Madsen)和维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在样枪得基础上继续研发。
1923年,捷克国防部征集徵选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捷克陆军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参加了此项测试,结果仅次于麦迪森轻机枪。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此型采用了伸缩枪托、两脚架、可迅速更换的枪管等功能。不但射击精确,而且曾经在测试中连续射击数千发后,其精度没有大的变化,加上又是捷克本国设计,很快被捷克国防部选中,成为捷克军队的制式武器。
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已无力生产。哈力克及大部分技术人员均已先后离职。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布尔诺的国营兵工厂(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签署了生产合约合作生产。哈力克随后加入了设在布尔诺的捷克国营兵工厂,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的绘制。产生出来的产品就是布拉格26型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样枪于1926年4月经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
在捷克!
单凭着一张充斥着捷克语的地图,我真的无法判定到底哪里才是传说中的布拉格广场;而布拉格广场为何令我如此期待,我也想不清记不明原因了。只是恍惚间误入桃花源一般闯了进去,不同的是,复返寻踪,仍得其所在。
初达市中心的时候已近傍晚,云层压得有点低。沿着交通主干道向北感受着道路左右新旧对比的同时,也不禁叹息比想象中的布拉格更老旧一些,直到拐进石砖铺路的城区,摩肩接踵的风格建筑才开始扭转我的看法。沿着并非横平竖直的道路曲折向前,越来越多的纪念品商店,越来越多的咖啡吧,然后豁然开朗——有点愣神,随后才相信眼前开阔的一片便是布拉格广场,虽然以前并未看过任何介绍,却深信不疑。感觉得出来,广场一线大多都是游客,拍照的,悠闲的嘬着咖啡的,坐在低处休息望着风景的;而纵深于胡同中,穿插在古旧建筑当下的也尽是些看上去小资情结颇重的咖啡馆、酒吧,甚至是旅馆,不知道具体价格怎样,但是所谓情调也是需要相当高额的成本吧。无论如何,初次见面的兴奋还是溢于言表的。
隔天再次前往布拉格广场时遭遇了耀眼的夕阳,高大的建筑洒上了金晖,令人忍不住要感慨一番。天气好,广场自然更热闹一些。补拍了照片,逛了露天小集市,选了一辆暗红色丝绒包裹的马车去穿梭广场周围的建筑丛林。与此前相比,心情反而出奇的平静。缓慢移动的过程中,我想不出这座老城在时光冲刷后被带走了什么又沉淀了什么,多少人慕名来到这个“布拉格广场”,而又有几个能说出布拉格这三个字到底代表了什么?一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覆盖现实的程度是不是可圈可点呢?他背后的冲撞、曲折、荣耀与辛酸又有多少被人知晓?
最先写下了“布拉格广场”的题目却一直补不出下文,过了许久才想到无论如何都要完成,哪怕写得肤浅而贻笑大方。我承认,站在布拉格广场的时候,的确感到了作为游客到此一游足矣的可怜可叹,时间久了,初到某地的兴奋感便会被自己不能充分了解其丰富内涵的羞愧所替代——如此说来,布拉格广场给我更多的,是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