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龄焦虑出现在大约35岁的时候,我认为35岁左右,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小分水岭。
首先是我的身体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我的职业是坐在办公室里从事沟通与管理类的工作,每天不是对着电脑就是手机。而长时间的坐姿和运动的缺乏,让我的颈椎和腰椎几乎同一段时间里出现了疼痛难忍、手麻腿酸的感觉。于是我请假去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什么CT、核磁统统安排上,结果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已经接近出现“反弓”的现象,这也导致了我经常会头痛和恶心,因为已经压迫到了神经。特别是在工作了一天,加班后坐在回家的车上的时候,会有类似晕车的恶心症状。我的腰椎也出现了腰椎间盘轻度凸出,有时会出现左腿神经压迫的现象,很难受。现在也不能长时间弯腰,否则直起来时腰部会很疼。
由于我的情况比较严重,医生给我下了“猛药”,针灸、推拿以及中药热敷等治疗手段全部招呼上了,而我因为一周三次的治疗,工作中也需要经常请假,领导和同事虽然没说什么,但可以看出他们的不满。
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还可以,上学时打篮球踢足球样样精通。但是,从这时开始,我真的意识到自己的年龄已经大了,而身体方面由于自己的不注意,也出现了一些退化。我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继续恶化下去了,否则我的身体会更加不堪重负。我还要健康地生活下去,我还有我最爱的家人需要陪伴,我还有世界各地的大好河山没去欣赏。
人的一生,身体健康是1,而财富、权力、地位都是0,没有了健康,一切也都会归零。
于是我开始积极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我在单位健身房办了卡,中午休息或者下班之后会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运动,游泳、跑步、撸铁、单车骑行每周至少各安排一次。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的损伤,即便不会出现逆转,我也希望能通过运动来减缓情况的恶化,让紧张僵硬的肌肉放松下来,让身体状况朝好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现在我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和收益,我的颈椎和腰椎也不像之前那么难受了。
另一个让我感受到到年龄焦虑的,是工作方面的。35岁对很多职场人士来说都是一个关卡。虽然我不是在互联网行业,不会存在35岁不升职就离职的困境,但是在我的企业,35岁如果不能在职位上更进一步的话,后面基本也就没有机会了。然而,谁又不想升职加薪呢?但是过了35岁,基本上就已经断了后路,可以躺平了。
在我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历不断丰富,对越来越多的事情会看得很通透,也更会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想要什么。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以为自己有无限的时光可以去挥霍。有无穷的精力可以去挥洒,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少壮不努力,真的是会老大徒伤悲。年轻的时候放纵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到老了都是需要还的。
因此我也以我的经历奉劝大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过分透支自己的身体,比如熬夜,比如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另外,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多的努力,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总是不会后悔的,毕竟,艺多不压身,如今社会内卷严重,没有点谋生的手段,可能会生活得很压抑。
如何让女生主动找你聊天?学会这些技巧事半功倍
一、不要总是秒回信息
女生都是非常享受那种被男生追求的感觉,这会让她觉得自己是受到重视的,当她沉浸在被你捧着宠着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幸福美好的。所以她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她自然不会主动找你,她知道你会主动去找到她。
所以男生就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冷落一下女生,不要总是秒回她的信息,学会对她时不时冷一下。如果她心里真的有你自然是会感觉到慌张,这时候男生就要控制自己的冲动,等到她实在忍不住来主动找你。
二、学会主动结束聊天
有的时候两个人可能正在聊得火热,男生是不愿意主动将聊天结束。但是小编今天想要告诉你的是要学会制造一些悬念,在谈论某些话题的时候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就结束脱离出来,给对方一些想象的空间。这样可以制造她主动找你解答的机会,话不要总是说得太满。
男生应该学会主动地结束聊天。也许自己只是很想再和她多说几句话,但是女生就会认为你说得太多了,男人就应该少说多做,实际行动胜过于一切。
三、控制聊天频率
即便是你很喜欢一个女孩儿,也不要太频繁、太热情地去找她聊天。
热情很好,但是过度就会让女生压力山大,也会显得你没有自己的生活,彼此很快就会厌烦。
还有些男生呢,开局挺顺利的,女生跟他也聊得来,但就是把握不好尺度,聊到后来都没什么话了,还非要没话找话地尬聊几句也是好的。
总之男生在追求女生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有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小套路来俘获她的芳心。但是也要注意在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也要根据女生的性格和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咕咕从小就爱耳环、耳钉、长筒袜、长筒靴。
经常一个不注意,就偷涂我的口红。粉底他感兴趣,眼影他感兴趣,腮红他也感兴趣,一切女孩子的花枝招展的东西,他都感兴趣。
每次出门逛街,都赖在连衣裙柜台前不肯走,可怜巴巴地哀求我:“妈妈,求你了,给我买一条裙子吧。”
这种时刻哪个父母不头大。
既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他,又不敢无所顾忌地满足他,万一真上瘾了怎么办,天天穿小裙子去学校,小同学们不得嘲笑他?
本以为长大就好了,没想到含含糊糊过了几年,少女心竟然丝毫不减。
早几天,我在网上给我妈挑靴子,他突然凑个头过来:“妈妈,给我也买一双吧,我想要很久了。”
脑瓜子嗡嗡的。这……这……都快上一年级了呀!
回头我跟老梁说了这事,两个人躺在床上瞎掰,他突然蹦出一句:“该不会是同性恋吧?”
我白了他一眼:“乱讲,他可爱跟小女生玩啦。”
随即又暗暗地想,哎,万一生个小孩,真是同性恋可怎么办?
我认识好几个同性恋朋友,听他们讲“出柜”史,最惨烈的一章,一定是直面父母的时候。
这几年风气相对开放, 社会 整体包容性都提高了,一些朋友甚至敢在朋友圈承认性取向。 可唯独面对父母,再前卫再先锋的人,都不免畏畏缩缩、胆颤心惊。
比小时候考了零分更恐惧。
会打会骂得倒还好,最害怕的,是那种如同黑洞般默默吞噬掉所有情绪,全盘接受、全盘妥协,却连背影都一夜衰老的父母。
打骂只会激起反抗,包容和退让才可平静对话。 而唯有平静对话,才有机会审视对方心中全部的冰川,以及那一点点凿破融冰的艰难过程。
一位好友的父母,甚至花了近十年时间,才终于接受这个事实。
从最开始的打骂嘶吼,到后来的不相往来,再到近两年的逐渐融冰,妈妈终于在新年的时候跟他说:“带他来家里吃顿饭吧!”
她称呼他为“他”。
“男朋友”三个字,母亲还是无法说出口。
即便她花了十年时间,一寸寸凿掉了隔在母子间的冰川,却仍有这最后一块坚冰,不可融化。
像招待儿子的小同学一样,给他们做饭,为他们铺床,跟隔壁邻居介绍:“这是我儿子的朋友。”
她站到了孩子这边。可那一举一动,每一场赔笑脸,都略略夹杂些苦涩滋味。
朋友说,他从前恨过父母,怪他们是老古董,跟他们爆发过激烈的争吵。
可直到近两年,当一切争吵平息,当父母终于妥协,他才突然意识到,横亘在面前的高山险阻,不仅他在攀登,父母也在攀登,甚至他们为此受过的苦,丝毫不亚于他半分。
十年,一对平凡的保守的倔强的父母,用了十年才走过一条天堑。
一条渐渐靠近儿子、理解儿子的天堑。
没有那么容易。
我是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才知道一切这么不易。
譬如我的孩子,某一天当真带回来一个男朋友,我该怎么办呢?
欢天喜地地庆祝?那不真实,那是网上事不关己的口嗨,不是真实的人性。
倒不是对同性取向有多排斥,而是 生 为 父母啊,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 社会 的“少数”、“边缘”,去平白承受那么些白眼、挫折、排挤。
可我同样没法苛责他。
我的学识、教养、阅历,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没法对此口出恶言——他已经承受够多来自 社会 的恶意了,不该再承受来自至亲的恶意。
所以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默默消化这一切。
像没事发生一样,悄无声息修葺那一片震区。
我是成为母亲以后,才知道默默承受、独自消化,是父母们时常经历的一种常态。
碰巧早两天在看《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幕很是触动。
德善参加修学旅行,原本就很拮据的父母,给了她一台非常贵重的相机。
临行前再三叮嘱,万万、万万、万万不能把相机弄丢,它是这个家屈指可数的贵重物品了。
但可想而知,偏偏就弄丢了。
可怜的小德善,一瞬间吓得面色惨白,游玩的心思都没了,全身心惦记着相机痛哭流涕。
老师给家里打了电话,把情况告诉了妈妈。
德善忐忑极了,她以为自己一定死定了,妈妈一定会骂死自己,可沉默了两秒后,电话里却传来妈妈温柔的声音:“没事的,好好游玩吧!”
就那么两秒,一个妈妈的形象鲜活地跳出来了。
当然生气,当然心痛,全家人穷到住地下室,还丢了一台宝贵的相机,能不气吗。
可是,她是妈妈呀。
那两秒间,妈妈的思绪大概绕着地球飘了几圈。
因为贫穷而导致的抠搜,对女儿的愧疚,对生计的疲惫,一一绕上心头后,她最终的选择,是告诉孩子:“没事的,好好玩吧!”
妈妈不是真的“没事”,妈妈是为孩子选择了“没事”。
我一下想起好多类似的时刻。
咕咕小时候把我的香奈儿小羊皮包,当做过家家的器具,放在地板上用塑料刀砍砍砍、切切切,见我过来,还一脸兴奋地招呼我:“妈妈,陪我一起玩。”
啊,霎时间山崩、地裂、海啸、火山爆发……
可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地震和岩浆又飞快压回了心脏,我笑着跟他说:“这个包包不好切,妈妈给你换一个好切的。”
不然能咋地,跟一个两岁小孩计较,把他胖揍一顿?
可就算揍晕了,他也不可能明白妈妈为什么生气,什么香奈儿啊,在他看来跟普通砧板没啥区别嘛。不能骂,吐血了也不能骂。
又譬如我自己念书时。
因为家庭条件窘迫,父母老早便教育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就是考大学,考到大城市去。为此父亲非常严厉,早在四岁以前,就命令我读书写字,一直以来小考大考,无不耳提面命。
偏偏我还是考砸了。初三那年,成绩几乎惨不忍睹。我都不敢想象从家长会上回来的爸爸,会有一场如何的雷霆之怒。
然而神奇的是,爸爸好像突然失聪失忆,面对那张糟糕的成绩单,竟然笑嘻嘻地跟我拉起了家常,绝口不提中考二字。
我还以为这是老师的特意叮嘱,直到自己为人父母才恍然大悟,在那段谈笑风生的回家路上,爸爸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 他的孩子学习不好,就要经历跟他一样的痛苦命运。可是,他却不能责备她。
他心知肚明她尽力了,更懂得在中考的关键节点,那一顿责骂下去,极大可能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界限,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又譬如老梁。
跟我一起之前,他有过一段长达七、八年的恋爱。分手之痛,可想而知。
那两年他相当萎靡,一个人住在脏兮兮的出租屋里,没有热水,没有洗衣机,下水道时常漏水,把房间溢得到处都是,他也懒得叫人来修,垫几个砖头在家里“过独木桥”。
这样颓然,很难不令当妈的焦急。
我嫁过去以后,婆婆有次跟我闲聊,说那两年里,她时常忧心得睡不着,生怕这孩子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我把这话转述给老梁,他一脸没心没肝:“啊?还有这事?我妈从没跟我说过啊……”
妈妈当然不会跟他说这些。这是一个妈妈最寻常不过的自觉。
妈妈的伤心,妈妈的失望,妈妈的愤怒,妈妈的恐惧,妈妈的担忧……所有情绪都会经由妈妈的身份一层层过滤,拾掇好、包装好、修缮好,再以冰山一角的形式呈现。
你看到的只是眉头紧蹙,但妈妈心里啊,或许早经历了一场八级地震。
一份早餐、一块面包、一个签名、一张照片、一次不早不晚地接送、一声不轻不重的叮咛,或许要到为人父为人母的一天,才知道这寻常的一切背后,竟凝结着意想不到的艰辛努力。
咕咕最终获得了一双长筒靴。
我亲自在网上给他挑的。稍微折中了一些。
不是他最想要的红红绿绿流苏仙女款,而是一双黑色的略带中性的马丁靴。
谢天谢地,虽然不是“梦中情靴”,但他还是相当喜欢相当满意,一到手就穿在脚上,噼噼啪啪在家里踢起了正步,脸上尽是眉飞色舞。
不知道若干年后,他还记不记得那双想要的流苏长筒靴,会不会因为没有得到它而稍感遗憾,为母亲当时的“折中选择”而惋惜。
或许要到他同样为人父母的那天才能谅解,世上从没有一百分的完美父母,在这场亲子的巨大考题里,妈妈交出的答案并不完美,但那已经是妈妈,绞尽脑汁能想出的最好答案了。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商平台的不断强大,孕育了“懒宅族”。他们启动了“拇指经济”的按钮,宅在家里,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吃喝玩乐的居家消费。一台手机、一张床,外加零食和撸猫,就是“懒宅族”的一方乐土。他们追求便捷、轻量、快速以及易操作的消费体验,善于在家用手机指挥“千军万马”—即时到家服务人员。智能数据服务商个推发布的《互联网“懒宅族”洞察》显示,越“懒”越“宅”,消费水平越高,越追求生活体验,越追求生活精致化,这就是“懒宅族”的生活蓝图。
年轻的“懒宅族”正在爆发出极大的消费潜力。而索罗门模 式(SOLOMO),将社会 化(Social)、本地 化(Local)、移动 化(Mobile)三大消费引擎融为一体,正成为拉动“懒宅族”的消费动力引擎,或者说是拉动“90后”新消费群体的“三驾马车”。其中,社会化(SO)是基于以社交媒体和社群为代表的自媒体,本地化是基于本地化 (LO)的 LBS地理位置服务,移动化(MO)则是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的购消应用。
无社交不消费
“90后”作为新消费群体,正是线上线下社交组合玩法的活跃践行者,他们并不是社交关系的孤独舞者,社交媒体的极大丰富为年轻人提供了足够的舞台与空间,进行自我展现与生活消费。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共同发布 的“Digital2020”(数字2020)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达104亿,其中1200万用户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超过2小时,并且每个用户平均拥有多达8个账号。
社交影响消费,关系年轻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不仅是事业上有所成,还包括消费支撑的自我人设。同时,自我实现亦是一种高峰体验,即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90后”年轻人为心情活着,他们在消费上有自我主见与持续坚持,“买”是洋溢心情的活力良方。在消费时,他们并不固执,擅长借鉴他人的消费经验为我所用并成为消费捷径。在匿名社交、半熟人社交、熟人社交三者之间,年轻人喜欢在匿名社区宣泄情绪并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但也绝不拒绝半熟人社交与熟人社交,并且半熟人、熟人的购物消费体验更是他们购物时的重要参照。
社交媒体自带传播效应,可以促进商品在信息资讯、购买经验、消费体验、使用心得等方面的分享与传播。经半熟人、熟人种草或者拔草,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圣经”。日常社交媒体用户是最值得信赖的意见领袖。“90后”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接受日常用户的产品推荐,而不是行业专家、明星艺人、媒体大 V及品牌社交媒体账户的推荐。
“懒宅族”消费需求的四个层次
总体来说,“懒宅族”消费需求有四个层次:第一需求是充饥饱腹,吃一顿简便易行的美味饭菜。第二需求实现生活自动化。消费新风向,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等家居智能产品取代体力劳动。第三需求是消费仪式化。他们享受消费过程中的仪式感,充分诠释“精致懒”的内涵。第四需求是展示分享成果。通过社交媒体或社群互动完成社交诉求,展现与传播个性人生。这就是年轻人的消费密钥,充饥饱腹退居其次,消费仪式感与社交满足感成为关键,宅美食、宅烹饪、宅社交成为新的消费风尚。
社交成为连接消费前后的纽带
社交成为连接消费前后的纽带,购物前找内容、学经验,消费后自传播成潮流。正因如此,大众点评网、口碑网、豆瓣兴趣小组、微博话题(超话社区)等社交阵地才成为“90后”消费者的最爱,才有生活服务平台打社交牌。继推出商家群聊后,美团围绕外卖场景再次搭建了一个社交体系,名为饭小圈。这是一款基于微信好友和通讯录好友,建立社交关系的外卖分享平台。饭小圈在玩法上和朋友圈类似,只不过分享的内容仅限于外卖订单(美食、甜品等)。淘宝在2021年“双11”也推出过购物车一键分享新功能,可以将自己的购物车分享至微信、QQ、微博、支付宝等社交软件,与好友共享购物消费成果。
无品质不消费
新消费群体从基础型物质消费向品质型消费转变,为品质生活方式买单,这意味着他们对产品、服务品质及消费体验提出更高要求。新消费主体多样化消费及更强消费能力,为服务商带来了增长机会,品质产品驱动增长 (PLG)成为现实。品质消费紧扣消费升级的脉搏,成为服务商的新增长曲线,同时也切中了“90后”消费群体的真实需求。他们愿意把钱花在提高生活品质上,重视价值观、个性化、体验式消费。“贵”不是羁绊,有个性、有价值、有趣才重要。
品质消费
品质消费最关键的要素是质量、健康、安全与形象,特征明显:
品牌至上。重品牌但不唯品牌,价格敏感度较低。
健康消费。据 CBNData的《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九成以上“90后”已有养生意识,超半数“90后”走在养生路上。他们愿意为健康支付溢价,“朋克养生”正成为新风向。一手补品一手锅,随时随地、花式混搭、四季养生、吃出颜值,是现实写照。
重视体验。基于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方式,“90后”年轻消费群体更加注重高效、便捷、快乐体验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重视非刚需商品。品质消费并非完全体现在刚需产品上。天猫新生活研究所发现,品质消费品类未必是生活刚需,但却足以突显年轻消费群体尤其是“懒宅族”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颜值消费。消费不流行实用主义,而流行颜值至上。不但要求消费商品颜值高,更注重个人颜值,注重能够缓解颜值焦虑的商品消费,如奢侈品口红、香水、轻医美等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刚需。
信用消费
“精致穷”也是一种选择。为此,信用消费成为年轻人品质生活的解决方案。新消费群体正在养成信用消费习惯,对于信用的珍视远超上一代人,超过99%的“90后”会按时还款。实际上,年轻人消费或许有虚荣有冲动,但并非无脑,他们遵守消费观>实用>性价比>虚荣的消费不等式。
年轻消费者对不同信用消费的方式态度不一,他们对信用卡的满意度并不高,满意度仅为72%,尤其21—25岁的持卡人对信用卡的满意度最低,其次为26—30岁的持卡人。另外,他们对线上分期支付信用消费乐此不疲。乐信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显示,656%的人未来更愿意分期消费,另有超过1/3的年轻消费者愿意扩大品质型、服务型消费。乐信商城是国内最早推出分期购物的电商平台之一,已成为1亿新消费用户分期购物的信赖之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信用消费工具,更让年轻人沉迷于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消费,先消费后还款已渐成消费趋势。
无便捷不消费
央视市场研究(CTR)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设备总量达到131亿台,人均活跃移动设备达到13台,并且月均移动设备单日上网时长达68小时,月均活跃设备 APP使用数量达到25个。而18—34岁的新消费群体网民占比高达555%,堪称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善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杀器,消费应用日趋广泛。尤其是 LBS(LocationBased Service),即基于用户地理位置服务应用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
当用户登录 APP或小程序时,首先会征求用户获取地理位置信息,由距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商提供服务,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美团外卖如此,滴滴打车如此,京东到家亦如此。对于 LBS服务商来说,不仅要让用户愿意提供地理位置信息,更重要的是将用户信息作为自己产品与服务设计的中心,为更加丰富的全品类生活服务提案。
新消费群体最稀缺且最具价值的资源是时间。时间价值不仅在于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满意度。成功的生活服务无不以便利化、效率化为优势,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说:“节省客户时间是服务的最大秘诀。”手机就是年轻人的效率工具,手机下单带来的一站式服务便利,让“懒宅族”在家里甚至躺在被窝里就可以下单,并静待即时到家服务。
美团、饿了么等提供的是平台化、多场景服务,如外卖、酒店、网约车、共享单车、充电宝、社区团购、社区生鲜、即时零售等服务。它们之所以深受年轻人欢迎,正因为全(平台化、一站式)、快(下单方便、配送快)、省(优惠多、低价)。正如美团品牌诉求“吃喝玩乐,尽在美团”“美团外卖,送啥都快”,美团几乎包揽了“90后”年轻人吃、喝、玩、乐的日常消费需求,成为“国民级”即时到家服务平台。
即时到家服务成为“懒宅族”的最爱,解决年轻人渴了、饿了、馋了、急了的需求,在有效服务半径内以承诺的时间提供到家服务。并且,可提供即时到家的服务商、商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且到家服务的有效半径越来越小,履约速度也越来越快。从最初5公里1小时到3公里30分钟,乃至现在的1公里一刻钟服务,万物到家时代已然来临。如今,即时到家业务服务商越来越多,社区团购电商、社区生鲜电商、跑腿及闪送到家业务、菜鸟驿站家居增值服务业务等,布局在社区1公里生活圈之内,甚至100米之内。
美团大数据显示,餐饮外卖业务所占营收比重达到 566%,90%的中国年轻人不经常做饭。不仅多元化服务赋能消费,商品也给力,即时消费商品也越来越丰富。预制食品品类丰富化,通过中央工厂+分销商(店)或中央厨房+社区厨房方式,对接即时到家服务平台。颐海国际、天味食品、千味央厨、锅圈食汇、自嗨锅等品牌纷纷发力预制食品,迎合了居民消费升级、生活节奏加快及饮食结构变化,包括方便食品(即热、即食)及预制菜、复合调味品(即烹)。预制菜作为健康、营养、快捷性食品,面向餐饮、家庭消费为主、餐饮采购为辅,这片消费蓝海是“懒宅族”的最爱。
文 :稀客跨境电商
:来源于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