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壁是眼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眼部。眼球壁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眼球壁在眼部器官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角膜(cornea)角膜的组织结构自外向内可分为五层:角膜上皮、前界膜、固有层、后界膜、角膜内皮。
中膜又称血管膜 (tunica vasculosa)呈棕黑色,贴于巩膜内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内膜,又称视网膜 (retina)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两部分:紧贴于脉络膜内面的部分,有感光作用,称视网膜视部;贴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的部分,无感光作用,称视网膜盲部。视部和盲部交接处呈齿状,称踞齿缘。
在视网膜后部有一圆形隆起,称视神经乳头,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凸起,称视神经盘(optic disc),由视网膜的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视神经盘处无感光能力,称生理性盲点。
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5mm处,有一**小区,称黄斑(macula lutea),其中央的凹陷,称中央凹(fovea centralis),为视觉(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锐的部分。活体时,视网膜略呈红色,死后呈灰白色。
视网膜在胚胎发育早期是由前脑两侧的眼泡逐渐膨大,并局部内陷形成双层的眼杯衍化而成。眼杯由未来的视神经与大脑相连。以后,眼杯的外层演变为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眼杯的内层演变为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层,两者共同组成视网膜。
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rod cell)细胞细长,核小而圆,且色深。胞体向外侧伸出细长的突起,称视杆。视杆分内、外两节,外节是细胞的感光部分,为许多平行排列的膜盘,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连续内陷褶叠而成膜盘基部与胞膜相连,其余部分则与胞膜分离。
顶端的膜盘不断脱落,并被色素细胞所吞噬,逐渐进行更新。视杆细胞的内节稍粗,内含大量线粒体、内质网、微管等。此部是合成蛋白质和能量代谢最旺盛的部分。由细胞内侧端发出的突起呈球状,相当于轴突,与双极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
视杆细胞是感受弱光刺激的细胞,所含的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镶嵌在外节膜盘中,由视黄醛和视蛋白结合而成。视紫红质在光的作用下可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白,并刺激视杆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在暗处,视黄醛和视蛋白又重新合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的合成,需要维生素A的参加才能形成视黄醛,因此,当维生素A严重不足时,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少,人在弱光中的视力减弱,即为夜盲症。
内容来源参考—-眼球壁
楼主您好:
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是正确的,青睫综合症和葡萄膜炎只有一个区别,就是前者已经出现眼压高的现象,都属于风湿免疫性的疾病,开始都是葡萄膜炎,青睫综合症只是在葡萄膜炎的基础上出现激发性的眼压增高,在治疗上还需要点降压的眼药水来控制眼压。如果眼压控制的比较好,可以不用手术。相对来说青睫综合症比单纯的葡萄膜炎治疗复杂,所以建议你确诊,积极治疗,西医上激素会选择使用,建议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来治疗,否则这个眼病总是会反复发作
、什么是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是一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葡萄膜的炎症,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不同年龄发病,常累及双眼,常反复发作,并可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
2、什么原因可引发葡萄膜炎?
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1)感染性:由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原虫、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所致。(2)非感染性: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①外源性:主要由于外伤、手术等物理损伤和酸、碱及药物等化学损伤所致。②内源性:主要由于免疫反应以及对变性组织、环死肿瘤组织的反应所致。虽有上述分类,但能证实为单一病因所致的葡萄膜炎很少,常在整个过程中参与了免疫反应,且临床上不少病人尚难查明确切病因。
3、葡萄膜炎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
根据解剖部位,本病可分为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为: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减退等症状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主要体征:睫状充血,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混浊,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缩小,玻璃体混浊等。后葡萄膜炎的主要症状是:视力减退和眼前闪光和黑影飞舞,有时有小视症和大视症。有玻璃体混浊,脉络膜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组织浸润水肿,眼底呈散在性弥漫性灰白色病灶。
4、葡萄膜炎如何治疗?
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多采用非特异疗法,如局部的散瞳、热敷、皮质类固醇点眼治疗,以及全身的皮质类固醇、非激素性消炎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治疗,上述方法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副作用。葡萄膜炎属中医“瞳神紧小”、“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常虚实夹杂,虚则与肝肾脾有关,实则与风热痰火相关。本病有发病迅速,病位游移,粘着难愈等风湿致病特点,又有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特征。我们从中西医结合方面对葡萄膜炎的病因病理及治疗现状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最佳治疗原则,确定了本病“调理气血阴阳,祛风清热化湿”的治疗方法,开发出治疗葡萄膜炎的有效药物-----“拨雾祛朦胶囊”系列。现代研究表明,该系列药物具有双向调节免疫,抗氧化,减少炎症介质释放的功能,并有增强皮质类固醇治疗作用,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是治疗葡萄膜炎的首选药物。经临床观察数千例,有缩短疗程,减少复发的特点。
眼睛结构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1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外层
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眼睛前中央部份的透明组织没有血管折射光线(占总屈光度的2/3)。
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
中层
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结膜是最外一层包住巩膜的透明膜,内有微丝血管及制造眼泪的细胞和泪腺抵挡创伤。
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眼睛中间黑色的圆形位置控制多少光线进入视网膜在暗的环境会放大;在光猛及望近物件的时候会缩小。
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内层
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2 眼内腔和眼内容物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眼球后4/5的空腔内。主要成分为水。玻璃体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3 视神经、视路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
视路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角膜无血管,由泪液、房水、周围血管以及神经支提供营养。角膜表面从大气得氧。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
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前面与角膜,后面与视神经硬膜鞘相连。巩膜包括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和棕黑层。其前端与角膜相结合处的内侧面,构成前房角,是房水循环的重要部位。巩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和结膜覆盖。外侧面即角巩膜缘处,巩膜、角膜和结膜三者结合。巩膜是眼外肌的附着点处,此处巩膜最薄,为03mm,其余部位厚约1mm。
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由环形的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和瞳孔开大肌(交感神经支配),调节瞳孔的大小。光照下瞳孔缩小,称对光反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