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是指近视合并眼底的其他病理性变化,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并发玻璃体混浊等问题。此病患者存在视力进行性下降的特点,与眼底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存在一定的关系,容易引起视功能的逐渐损伤,造成后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病理性近视是目前我国引起致盲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孩子近视后度数逐年高速增长,让很多家长胆颤心惊、心急如焚。在尝试多种防控方法后,依然作用不大。专家指出,做好近视防控首先要有一个能够精确量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眼轴;其次就是必须有一个真正有效、能够完全控制近视增长的方法,从目前众多的近视防控方法中,哺光仪无疑是近视防控方法的首选。所以,检测眼轴✚哺光仪是当下近视防控的黄金配方。
什么是眼轴?要了解眼轴,先从眼球的分层说起,从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的距离可以看成是物理中的光学系统的一条中轴线,这就是所谓的“眼轴”。人出生时眼轴长度大约为18mm,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成人正常情况下眼轴一般在23-24mm左右,近视患者的眼轴通常会高于这个数值。眼轴长度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定义也会有些不同。如果用A超测量,那么眼轴的长度是角膜上皮到内界膜的长度。如果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是从泪膜到色素上皮层的长度。
理论上来说眼轴与近视呈正相关!由于近视眼的成像点位于视网膜前,而眼轴的过度增长会导致这个“点”离视网膜越来越远。一般来说,近视度数越深,则眼轴越长。
哺光仪的作用?哺光仪是把自然光中对人体有益的波长介于630-650纳米红光集成起来代替自然光,用安全功率和有效时间照射视网膜,促使视网膜产生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抑制眼轴延长从而达到控制近视增长的目的。通过哺光仪光束照射,眼后极部脉络膜供血充足,血液携养量增加,使脉络膜增厚、巩膜纤维弹性恢复、视网膜分泌多巴胺,从而有效地控制眼轴的长度,进而预防近视的发生,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当红光作用于我们的脉络膜上面以后,脉络膜血管的透氧率会增加,吸氧能力也会增加,同时血管的血液流通量会增加,当一系列增加以后,脉络膜的厚度就会改变,脉络膜血液的增加和厚度的改变,在有效改变眼轴的同时能够大量提供视网膜和巩膜当中的营养。
视器又称为眼,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眼大部分位于眶内。眼球的功能是接受光刺激,将感受的光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视觉传导通路至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分辨外界物体。眼副器位于眼球的周围或附近,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以及眶脂体和眶筋膜等,对眼球起支持、保护和运动作用。
眼球
编辑
壁膜
眼球壁从外向内依次分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一)纤维膜或外膜
由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分为角膜和巩膜。[1]
角膜占眼球外膜的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但富有感觉神经末梢,由三叉神经的眼支支配,发生病变时,疼痛剧烈。角膜曲度较大,外凸内凹,富有弹性,具有屈光作用。角膜实质炎或溃疡,可致角膜混浊,痊愈后形成瘢痕,失去透明性,影响视觉。角膜的营养物质有三个来源:角膜周围的毛细血管、泪液和前房水。[1]
巩膜占纤维膜的后5/6,质地厚而坚韧,呈乳白色,不透明。前缘接角膜,后方与视神经的硬膜鞘相延续。巩膜表面有许多小孔,为神经、血管的通路。在眼球后极内侧,因视神经纤维束穿行呈筛板状,称巩膜筛板、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外面稍内陷,称巩膜沟,靠近角膜缘处的巩膜实质内,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通道。巩膜厚薄不一,后极部最厚,向前逐渐变薄,中纬线附近最薄,在眼外肌附着处再次增厚。巩膜前部露于眼裂的部分,正常呈乳白色、**常是黄疽的重要体征,老年人的巩膜可因脂肪物质沉着略呈**,先天性薄巩膜呈蔚蓝色。[1]
(二)血管膜或中膜
血管膜在外膜的内面,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故又称葡萄膜、血管膜或色素膜。血管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1]
虹膜位于中膜的最前部,呈冠状位的圆盘形的薄膜。中央有圆形的瞳孔。虹膜游离缘较肥厚,称瞳孔缘。另一缘接睫状体。虹膜将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间隙分隔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在前房周边,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构成的环形区域,称虹膜角膜角(亦称前房角)。此角前外侧壁有小梁网,连于巩膜与虹膜之间,是房水循环的必经之路,具有滤帘作用。虹膜的基质内有两种平滑肌纤维,环绕瞳孔周缘的称瞳孔括约肌可缩小瞳孔,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呈放射状排列的,称瞳孔开大肌,可开大瞳孔,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弱光下或视远物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视近物时,瞳孔缩小。在活体上,透过角膜可见虹膜及瞳孔。虹膜的颜色取决于色素的多少,有种族差异,白色人种,因缺乏色素,虹膜呈浅**或浅蓝色;有色人种因色素多,虹膜色深,呈棕褐色。[1]
睫状体是中膜的肥厚部分,位于巩膜的内面。其后部较为平坦,称睫状环。前部有向内突出呈辐射状排列的皱襞,称睫状突。在眼球矢状断面上,睫状体呈三角形。三角的尖端向后与脉络膜相续连;其底向前,附于角膜边缘的巩膜。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为睫状肌,由副交感神经支配。该肌前端附于角膜巩膜交界处,后端达脉络膜前缘。睫状肌依肌纤维排列的方向分为环行纤维、纵行纤维和斜行纤维。与调节晶状体最为密切的是环行纤维,环行纤维收缩使睫状环缩小,睫状突向内,使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部相接近,睫状小带松弛后对晶状体的牵拉力减弱;藉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的弹性,晶状体囊松弛,晶状体变厚。睫状体还有产生房水的作用。[1]
脉络膜占中膜的后2/3,其前部较薄,后部较厚,黄斑部厚达0.26mm。是一层柔软光滑含血管、色素而具一定弹性的棕色薄膜,在眼内压调节上起重要作用。后方有视神经穿过,外邻巩膜,二者间为淋巴间隙,内贴视网膜色素层。具有营养视网膜,吸收眼内分散光线避免扰乱视觉的功能。[1]
(三)视网膜或内膜
视网膜在中膜内面,由神经外胚层形成的视杯发生而来,视杯分两层。外层发育为色素上皮层,由大量的单层色素上皮构成;内层为神经层,是视网膜的固有结构,两层之间有一潜在的间隙,此间隙是造成视网膜的外层与内层容易脱离的解剖学基础,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内层与色素上皮分离而言。视网膜从后向前可分为三部分:视网膜脉络膜部、视网膜睫状体部和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贴附于睫状体和虹膜的内面,无感光作用,故称为视网膜盲部。视网膜视部最大、最厚,附于脉络膜的内面,为视器接受光波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的部分。视部的后部最厚,愈向前愈薄。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称视神经盘,盘的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称视盘陷凹,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视神经盘处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mm稍偏下方有一**小区,称黄斑,活体呈褐色或红褐色,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这些结构在活体上,可用眼底镜窥见。[1]
视网膜视部主要由三层细胞组成。外层为视锥和视杆细胞,它们是感光细胞,紧邻色素上皮层;中层为双极细胞,将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最内层的神经节细胞;内层为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向眼球后极鼻侧3.5mm处汇集,穿过脉络膜和巩膜,构成视神经。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能感受强光和颜色,在白天或明亮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只能感受弱光,在夜间或暗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其余的神经细胞均起连接传导作用。[1]
内容物
眼球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和角膜一样都是透明而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它们和角膜合称为眼的屈光装置或屈光系统,使物象投射在视网膜上。
(一)眼房和房水
眼房眼房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睫状体之间的间隙,被虹膜分隔为眼前房和眼后房。前、后眼房借瞳孔相互交通。眼前房的前界为角膜,后界为虹膜的前面;后房的前界为虹膜后面的色素上皮,后界为晶状体、睫状体和睫状小带。[2]
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眼房内。房水的生理功能是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维持正常的眼内压,还有折光作用。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填于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最后经虹膜角膜角隙进入巩膜静脉窦,借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通常房水通过瞳孔很少受到阻碍,故眼前房和眼后房的压力大致相等。在病理情况下,房水通过瞳孔受阻碍时,如虹膜后粘连或瞳孔闭锁,房水滞于眼后房内,导致眼内压增高,临床上称为继发性青光眼。[2]
(二)晶状体
晶状体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前面曲度较小,后面曲度较大。晶状体外面包以具有高度弹性被膜,称为晶状体囊。晶状体实质由平行排列的晶状体纤维所组成,周围部,称晶状体皮质,较软;中央部称晶状体核。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为白内障。[2]
晶状体借睫状小带(晶状体悬韧带)系于睫状体。睫状小带由透明、坚硬、无弹性的纤维交错构成。同一根纤维的粗细一致,不同的纤维间的粗细不同。晶状体的曲度随所视物体的远近不同而改变。当视近物时,睫状体内主要由环行排列的肌收缩,向前内牵引睫状突使之变厚,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则由于本身的弹性而变凸,特别是前部凸度增大,屈光力度加强,使进入眼球的光线恰能聚焦于视网膜上。当视运物时,与此相反。晶状体改变曲度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这是因晶状体核部逐渐变大、变硬、弹性减退及睫状肌逐渐萎缩之故。[2]
(三)玻璃体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表面覆被着玻璃体膜。它填充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约占眼球内脏的4/5。玻璃体前面因以晶状体及其悬韧带为界,故呈凹面状,称玻璃体凹;玻璃体的其它部分与睫状体和视网膜相邻,对视网膜起支撑作用,若支撑作用减弱,可导致视网膜剥离。若玻璃体混浊,可影响视力。[2]
眼副器
编辑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脂体和眶筋膜等结构,有保护、运动和支持眼球的作用。[3]
眼睑
眼睑分上睑和下睑,位于眼球的前方,是保护眼球的屏障。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睑裂。睑裂两侧上、下眼睑结合处分别称为睑内侧、外侧连合。睑裂两端成锐角分别称内毗和外毗。睑的游离缘称睑缘。睑缘的前缘有睫毛,睫毛约有2-3行,上下睫毛均弯曲向前,有防止灰尘进入眼内和减弱强光照射作用。如果睫毛长向角膜,则为倒睫;产重的可引起角膜溃疡、瘢痕、失明。内毗较圆钝,附近有微凹陷的空隙,称泪湖。泪湖的底部有蔷薇色隆起,称泪阜。在上、下睑缘近内侧端各有一小隆起称泪乳头,其顶部有一小孔称泪点,是泪小管的开口。开口朝向后方,正对泪湖,便于吸入泪液。[3]
眼睑由浅至深可分为5层: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和睑结膜。睑的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缺乏脂肪组织。肌层主要是眼轮匝肌睑部,该肌收缩闭合睑裂。在上睑还有上睑提肌,该肌以宽阔的腱膜止于上睑上部,可提起上睑。睑板及睑板腺tarsal glands:睑板为一半月形致密结缔组织板,上、下各一,上、下睑板的内、外两端借横位的睑内、外侧韧带与眶缘相连结。睑内侧韧带较强韧,其前面有内毗动、静脉越过,后面有泪囊,是施行泪囊手术时寻找泪囊的标志。睑板内有许多呈麦穗状分支的睑板腺,与睑缘垂直排列,其导管开口于睑后缘。睑板腺为特化的皮脂腺,分泌油脂样液体,富含脂肪、脂酸及胆固醇,有润滑睑缘和防止泪液外溢作用。若睑板腺导管阻塞,形成睑板腺囊肿,亦称霰粒肿。当睑板腺化脓性感染时,临床上称为内麦粒肿;如感染位于睫毛毛囊或其附属腺体,称为外麦粒肿。在上睑板上缘和下睑板下缘处,各有一薄层结缔组织膜连于眶上、下缘,称为眶隔。它与眶骨膜相互延续,是眶筋膜的一部分。[3]
结膜
结膜是一层薄而光滑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球的前面和眼睑的后面,富含血管。按所在部位,可分三部:睑结膜是衬覆于上、下睑内面的部分,与睑板结合紧密。在睑结膜内表面,可透视深层的小血管和平行排列并垂直于睑缘的睑板腺。球结膜为覆盖在眼球前面的部分。在近角膜缘处,移行为角膜上皮。在角膜缘处与巩膜结合紧密,而其余部分连结疏松易移动。结膜穹隆位于睑结膜与球结膜互相移行处,其返折处分别构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结膜上穹较结膜下穹为深。当上、下睑闭合时,整个结膜形成囊状腔隙,称结膜囊c。此囊通过睑裂与外界相通。结膜各部的组织结构不完全相同,一般病变常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沙眼易发于睑结膜、结膜穹;泡疹则多见于角膜缘部的结膜和球结膜。[3]
泪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3]
(一)泪腺
泪腺位于眶上壁前外侧部的泪腺窝内,分泌泪液,有10~20条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泪液借眨眼活动涂抹于眼球表面。实际上,角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表面具有微绒毛,经常保持角膜表面覆有一层泪液。泪液有防止角膜干燥和冲洗微尘作用,此外尚含溶菌酶,具有灭菌作用。多余的泪液流向泪湖,经泪点、泪小管进入泪囊,再经鼻泪管到鼻腔。[3]
(二)泪小管
泪小管为连结泪点与泪囊的小管,分上泪小管和下泪小管。它们分别垂直向上、下行,继而几乎成直角转向内侧汇合一起,开口于泪囊上部。泪点变位常引起泪溢症。[3]
(三)泪囊
泪囊位于眶内侧壁前部的泪囊窝中,为一膜性的盲囊。上端为盲端,高于内眦,下部移行为鼻泪管。泪囊和鼻泪管贴附于泪囊窝和骨性鼻泪管的骨膜。泪囊的前面有睑内侧韧带和眼轮匝肌睑部的纤维横过。眼轮匝肌还有少量的肌束跨过泪囊的深面。眼轮匝肌收缩时,牵引睑内侧韧带可扩大泪囊,使囊内产生负压,促使泪液流入泪囊。[3]
(四)鼻泪管
鼻泪管为膜性管道。鼻泪管的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泪管中,与骨膜紧密结合;下部在鼻腔外侧壁粘膜的深面,下部开口于下鼻道外侧壁的前部。开口处的粘膜内有丰富的静脉丛,故感冒时,粘膜易充血和肿胀使鼻泪管下口闭塞,使泪液向鼻腔引流不通畅,故感冒时常有流泪的现象。[3]
眼球外肌
眼球外肌包括运动眼球的4块直肌、 2块斜肌和上提上眼睑的上睑提肌,都是骨骼肌,统称为视器的运动装置。各直肌共同起自视神经孔周围和眶上裂内侧的总键环,在中纬线的前方,分别止于巩膜的上、下、内侧面和外侧面。[3]
上睑提肌起自视神经管前上方眶壁,在上直肌上方向前走行。前端成为腱膜,止于上睑的皮肤、上睑板。此肌收缩可上提上睑,开大眼裂,由动眼神经支配。上直肌位于上睑提肌下方,眼球上方,与眼轴约呈23角,止于眼球上方赤道之前的巩膜,收缩使瞳孔转向上内方。由动眼神经支配。内直肌位于眼球内侧,止于眼球内侧部赤道以前之巩膜。该肌可使瞳孔转向内侧,由动眼神经支配。下直肌在眼球下方,止于眼球下部赤道以前的巩膜。该肌可使瞳孔转向下内方。由动眼神经支配。外直肌位于眼球外侧,止于眼球外侧部赤道以前的巩膜。该肌收缩,使瞳孔转向外侧。由展神经支配。上斜肌位于上直肌与内直肌之间,起于总健环,以纤细的健通过附于眶内壁前上方的滑车,然后转向后外,在上直肌下方止于眼球赤道后方的巩膜。该肌收缩,使瞳孔转向下外方。由滑车神经支配。下斜肌起自眶下壁的内侧份近前缘处,向后外止于眼球下面中纬线后方的巩膜。该肌可使瞳孔转向上外方。由动眼神经支配。 [3]
眼球的正常运动,并非单一肌肉的收缩,而是两眼数条肌协同作用的结果。如眼向下俯视时,两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必须同时收缩;仰视时,两眼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收缩;侧视时,一侧眼的外直肌和另一侧眼内直肌共同的作用;聚视中线则是两眼内直肌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某一肌麻痹时,可出现斜视和复视现象。[3]
眶脂体
眶脂体是填充于眼球、眼肌与眶骨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块。在眼球后方,视神经与眼球各肌之间含量较多,前部较少。眶脂体的功能是固定眶内各种软组织,对眼球、视神经、血管和泪器起弹性软垫样的保护作用,尤其是使眼球运动自如,眼球后方的脂肪组织与眼球之间类似关节窝与关节头的关系,允许眼球作多轴的运动;还可减少外来震动对眼球的影响。[3]
眶筋膜
眶筋膜包括眶骨膜、眼球筋膜鞘、肌筋膜鞘和眶隔。[3]
1.眶骨膜是疏松地衬于眶壁内面的漏斗形的膜,包容除颧神经和眶下神经、血管以外的一切眶内结构。向后在视神经管和眶上裂内侧处续连于颅腔内骨膜,即硬脑膜外层;向前与面前部骨的骨膜相续连。[3]
2.眼球筋膜鞘是眶脂体与眼球之间的薄而致密的纤维膜,又称Tenon囊。此鞘包绕眼球大部,向前在角膜缘稍后方与巩膜融合在一起,向后与视神经硬膜鞘结合。鞘后部坚厚,被出入眼球的血管、神经穿过;前部较薄,在眼外肌的附着处,延续为肌的筋膜鞘。眼球筋膜鞘内面光滑,与眼球之间称巩膜外隙,隙内有一些松软而纤细的结缔组织,故眼球在鞘内较灵活地活动。手术时,将麻醉剂注入巩膜外隙。眼球摘除术,是在眼球筋膜鞘内进行。人工眼球术,是将眼球安置在鞘内。[3]
3.眼肌筋膜鞘作鞘状包绕眶内各肌,包绕眼球外肌的筋膜鞘在前部与眼球鞘相延续。肌筋膜前部较厚,向后逐渐变薄弱。[3]
4.眶隔在上睑板的上缘和下睑板的下缘各有一薄层结缔组织连于眶上缘和眶下缘,这层结缔组织称为眶隔。它与眶骨膜相互续连。[3]
血管神经
编辑
动脉
眼球和眶内结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当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后,在前床突内侧发出眼动脉。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经视神经管入眶,先居视神经外侧,再经其上方而达眶内侧,前行于上斜肌和上直肌之间,终支出眶达鼻背。其主要的分支如下:
1.视网膜中央动脉是供应视网膜内层的唯一动脉。它自眼动脉发出后,行于视神经下方,在距眼球约10~15mm处,在视神经的下方穿入视神经鞘内(走行长度为0.9~2.5mm),继而行于神经内直至巩膜筛板后,从视神经盘穿出,先分为上、下二支,再分成视网膜鼻侧上、下和视网膜颞侧上、下小动脉,分布至视网膜周边部分,分别营养视网膜鼻侧上、下,颞侧上、下扇形区。临床上,用眼底镜可直接观察这些结构,它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黄斑中央凹0.5mm范围内无血管分布。[4]
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均有同名静脉伴行。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终动脉,在视网膜内分支间不吻合,也不与脉络膜内的血管吻合,但在视神经鞘内和视神经内行于两段的分支有吻合。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可产生眼全盲。[4]
2.脉络膜动脉,又称睫后短动脉,有很多支,在视神经周围穿入眼球,分布于脉络膜。[4]
3.虹膜动脉,又称睫后长动脉,有两支,在视神经内、外侧穿入巩膜,在巩膜与脉络膜间前行至虹膜后缘,各分上、下二支,与睫前动脉的小支吻合,形成虹膜动脉大环,由此环再分支,呈辐射状走向瞳孔游离缘,在该处吻合成虹膜动脉小环。[4]
4.睫前动脉,由眼动脉的各肌支发出,在巩膜前部穿入,与虹膜动脉吻合。未入巩膜前分出小支至球结膜。[4]
静脉
眼球内的静脉主要有:
1.视网膜中央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视网膜回流的血液。[4]
2.涡静脉,位于眼球中膜的外层,此静脉不与动脉伴行,而集中构成4~6条,在眼球中纬线附近穿出巩膜。收纳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的静脉。[4]
3.睫前静脉,收集眼球前份的虹膜等处的血液回流。这些静脉以及眶内其它静脉,最后汇入眼上、下静脉。眼上静脉起自眶内上角,向后经眶上裂注入海绵窦。因该静脉与面静脉有吻合,且无瓣膜,面部感染可经此侵袭颅内。眼下静脉细小,位于视神经下方,起自眶下壁及内侧壁的静脉网,收集附近眼肌、泪囊和睑的静脉血,行向后分为二支,一支注入眼上静脉,另一支经眶下裂汇入翼丛。[4]
神经
视器的神经支配来源较多,主要有:
(一)视神经
视神经起于眼球后极内侧约3mm,行向后内,穿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视神经被三层被膜包裹,这三层膜分别与脑的三层被膜直接延续,故蛛网膜下隙也沿视神经向眼球后部延伸,在眼球后部硬脑膜与巩膜相续。硬脑膜于视神经管处分为两层,外层与眶骨膜连续,内层延续为视神经的硬膜鞘,该鞘向前与眼球巩膜融合。蛛网膜位于硬膜鞘的内面,向前至眼球处分为内、外二层,分别与巩膜和软膜融台,视神经周围的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均与颅内的同名腔隙相互延续,但在眼球处形成盲端,若颅内压增高,导致脑脊液的压力增高,亦可使视神经周围的盲管样的蛛网膜下隙的压力增高,压迫视神经,引起视神经盘水肿。[4]
(二)支配辅助结构的神经
除视神经连于眼球外,其辅助结构的神经支配来源较多。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眼球内肌的瞳孔括约肌和睫状体肌由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由交感神经支配;感觉神经则来自三叉神经的眼支;泪腺分泌由面神经支配。
具体配哪种眼镜,需要根据检查结果和两种产品的使用情况来定。
1、蔡司成长乐镜片采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也就是周边近视性离焦原理,效果经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医院临床验证,有助于延缓近视发展速度,控制效果为30%左右。
2、角膜塑形镜是现在目前来说控制近视效果比较好的产品,角膜塑形镜有两个作用:一是白天不需要戴任何眼镜,即可得到清晰视力;二是可以控制近视度数加深。
3、成长乐和角膜塑形镜的区别
蔡司成长乐属于框架眼镜,可以随时摘戴,没有禁忌症,控制效果相比塑形镜要差一些。
角膜塑形镜属于隐性眼镜的一种,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夜间配戴,但是要求条件多,比较严格,满足符合配戴条件才可以选择使用,费用比较高
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眼轴变长。轻、中度近视的眼轴长度,一般不需给予特殊处理,而对于发展迅速的进行性近视,高度近视大于10.00屈光度,高度近视伴显著眼底退行性变及其他方法矫正不好的近视眼,可采取手术方法,避免眼轴进一步加长,阻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通常的手术方法为巩膜加固,也称后巩膜支撑术、后巩膜加强术,即将一种移植物,如巩膜条、阔筋膜或羊膜等,植入眼球后极部并做固定缝合。手术机理主要为机械作用,包括加固眼球后极,限制组织扩张或缩短眼轴及局部组织刺激作用,如促进巩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加强血液循环,改善巩膜、脉络膜及视网膜的营养。对于病理性近视眼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病因学治疗,对有些病例也可起到降低屈光度及增加视力的效果。
解放军105医院为您解答
怎样保护眼睛及视力
眼睛是人类直接了解客观世界的视觉器官,没有眼睛,我们对四周的感觉将是一片黑暗。要保护眼睛,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预防近视。不在强烈的或太暗的光线下看书、写字。读写姿势要坐端正,眼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不躺着看书。乘车走路时不看书。
2.读写时间不宜过长。每隔50分钟左右要放松休息一下,或是做做眼保健操,或是到窗前眺望远处。
3.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游戏。
4.注意防止眼外伤,异物入眼要用正确的方法处理。
5.不用手揉眼睛,不用脏手帕或脏毛巾擦眼睛。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浴具。
6.不直视太阳(尤其是在正午)和电焊光,以免烧伤眼睛。
7.患上眼疾要及时医治,同时注意不要将病菌传染给他人
眼睛近视可多补充下列营养物质:
1、蛋白质:鱼、肉、奶、蛋中就有丰富的蛋白质。
2、钙质与磷质:食物中如牛骨、猪骨等动物骨所含的钙质丰富,最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而乳、蛋、鱼、肉、蔬菜、粗粮及紫菜、豆类、核桃肉、南瓜子等食物的磷质含量比较多。
3、锌与铬:近视眼患者普遍缺锌铬,黄豆、燕麦粉、杏仁、紫菜、海带、羊肉、牛排、黄鱼、海蜒、牡蛎、奶粉、可可粉、茶叶等含锌量较多;酵母、牛肉、谷类、肉类、肝类与干酪等含铬量较多。
4、维生素类: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依靠食物供应,动物肝脏、乳类、蛋类、鱼肝油等维生素的含量较高,新鲜水果含有大量维生素C,豆类、花生等也有一定含量。
5、补益肝肾的食物:中医认为发生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所以治疗可选用具有补益肝肾作用的食物。食物中如肉类、蛋类、肝、肾、鲫鱼、黄鱼、墨鱼、淡菜、海参、虾、甲鱼以及桂圆、荔枝、葡萄、核桃肉、桑椹、大枣等都具有以上作用。
视力若有异常或衰退应找眼科医师诊断治疗为上策。饮食仅有辅助效果。 维生素A与感光有直接的关系,是和视力直接相关的营养素。B-胡萝卜素亦能在体内转换成维生素A。 维生素B群(尤其是维生素B1、B12)与神经健康(包含视神经)有密切关系, 缺乏也易造成神经炎及神经病变。所以维生素B群亦不能缺乏。 最近被广泛讨论的自由基经研究也会对眼球及视神经造成伤害, 所以有助于补捉自由基的营养素(B-胡萝卜素、维生素C、E、B2及矿物质中的硒)对于护眼有间接效果。
1维生素A(及B-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的食物:肝脏、河鳗、胡萝卜、番瓜、甘薯(红)、油菜、茼蒿、韭菜花、芥菜、青江菜、蕃薯叶、空心菜、芒果、蛋、鱼肝油。
2维生素B群含量丰富的食物:全谷类、肝脏、酵母、酸酪、小麦胚芽、豆类、牛奶(维生素B2)、肉类(维生素B1, 烟碱酸)。
3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有:蔬菜、芭乐、橘子、柳丁、芒果、木瓜、文旦等新鲜水果及果汁。
4维生素E含量丰富的食物有:甘薯、豆制品、红萝卜、蛋类、全谷类、植物油、绿叶蔬菜。 在此还是建议应从新鲜的食物去摄取营养充足的蔬菜水果、适量的乳制品、鱼、瘦肉及全谷类食品, 对于眼睛的健康是有帮助的, 如果要摄取营养补充剂,则应遵照医师的建议。
什么真性近视?
它是指眼的屈光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即在无调节作用时,从无限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光之后,不在视网膜前结成焦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不清晰的图像,通过使用阿托品验光后,近视屈光度无明显改变,或者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的度数∠05D者视为真性近视。
特点:真性近视是器质性的,由眼轴伸长、角膜屈光度等决定,与调节无明显关系、多见于年龄较大、发病时间较长、屈光度较高者。
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相对真性近视而言。真正的近视眼是正视眼的屈光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即解除了调节作用后,眼的远点位于有限距离之内。换句话说,近视眼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造成眼球前后径变长,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引起视物模糊。而假性近视眼,是在看远处物体时还有部分调节作用参加(见图15)。
常见于青少年学生在看近物时,由于使用调节的程度过强和持续时间太长,造成睫状肌的持续性收缩,引起调节紧张或凋节痉挛,因而在长时间读写后转为看远时,不能很快放松调节,而造成头晕,眼胀,视力下降等视力疲劳症状。这种由于眼的屈光力增强,使眼球处于近视状态,称为假性近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从症状上看都有视力疲劳、远视力不好而近视力好的特征。但假性近视属于功能性改变,没有眼球前后径变长的问题,只是调节痉挛,经睫状肌麻痹药点眼后,多数可转为远视或正视眼。如果按真性近视治疗戴了近视镜片,眼睛会感到很不舒服,因它并没有解除调节痉挛,甚至还有导致近视发展的危险。
怎样保护眼睛及视力
眼睛是人类直接了解客观世界的视觉器官,没有眼睛,我们对四周的感觉将是一片黑暗。要保护眼睛,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预防近视。不在强烈的或太暗的光线下看书、写字。读写姿势要坐端正,眼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不躺着看书。乘车走路时不看书。
2.读写时间不宜过长。每隔50分钟左右要放松休息一下,或是做做眼保健操,或是到窗前眺望远处。
3.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游戏。
4.注意防止眼外伤,异物入眼要用正确的方法处理。
5.不用手揉眼睛,不用脏手帕或脏毛巾擦眼睛。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浴具。
6.不直视太阳(尤其是在正午)和电焊光,以免烧伤眼睛。
7.患上眼疾要及时医治,同时注意不要将病菌传染给他人
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1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两者移行处为角巩膜缘。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则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前面的曲率半径为78mm,后面约68mm,屈光率相当于+43D的镜片。 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前面与角膜,后面与视神经硬膜鞘相连。巩膜包括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和棕黑层。其前端与角膜相结合处的内侧面,构成前房角,是房水循环的重要部位。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包括睫状肌、丰富的血管及三叉神经末梢。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的外侧为脉络膜,内侧为玻璃体,前到锯齿缘、睫状体后缘,后至视神经盘。锯齿缘在视网膜的前端,位于角巩膜缘后6mm处,也是视网膜的前附着位,与睫状体平坦部相连。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区很薄,中央无血管,可透见其下面橙红色的脉络膜色泽。此处主要为视锥细胞。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视盘多呈垂直椭圆形,色淡红,境界清楚,其上有动静脉血管支,中央部有小凹陷区称为视杯或生理凹陷。视盘为神经纤维组合的传递束开端,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