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口红,制作得是很精细的。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拣上好的裹人新收的、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吸收的时间为夏日1天1夜,春、秋两季为两天两夜,冬季为3天3夜。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烧,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数滚之后,撤火微煎,此时慢慢掺人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人,搅拌均匀,灭火后,待其自然冷却,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香气蕴藉,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
古代的唇脂除红脂外,还有男用口脂。男用口脂仅以润唇护肤而不着色。古时帝京繁华之地,全在西北黄河流域,那里气候干燥,风尘漫天,至冬季则北风尤裂人肌肤。因此,唐时一到冬季,便由朝廷有关部门制作护肤用品,供应内廷所需之外,也分发百官。宋代皇帝甚至有自制护肤品的,如龚元英所著《文昌杂录》: “礼部王员外言,今谓面油玉龙膏,太宗皇帝始合此药,以白玉碾龙盒子贮之,因以名焉。”
口脂有盛于器皿中的,也有做成条状的。大致是先秦至汉唐以前,多以盒贮,口脂呈粘稠状,用时蘸取少许以妆唇;唐时开始出现颇类现代棒式口红的条状红脂。晚唐的《莺莺传》里,就有张生赠物于莺莺口脂的记载:“捧览来词,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之饰。”“口脂五寸”,将唇脂的条状写得十分明白。
红脂的原料在汉代以后,北地的红蓝花在内地得到广泛的种植,便取代了朱砂,原因是红蓝花汁色鲜,质地均匀细致,不似朱砂总带着粉粒,而且附着力强,不会轻易褪色。明人的《正字通》云:“燕脂,以红蓝花汁凝脂为之……后人用为口脂。” 清时统称为胭脂,既抹唇又妆脸。《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宝玉拿出一个盛了上好胭脂的白玉盒子,给平儿妆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1、螺子黛
螺子黛亦省作“螺黛”。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制作精致。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像回回青需要研磨,因此螺子黛受到当时女性的喜爱,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
2、画眉墨
画眉墨一种墨名。五代时(一说为宋代)易水人张遇,善制墨,所制与李廷珪墨齐名。宫中取其墨,烧去烟,用以画眉,故名“画眉墨”。
3、口脂
古时又称“唇脂”,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其实和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以前的口红大都是鲜艳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时还流行过檀色点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调,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4、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 “胡粉”。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 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5、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总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美容化妆品。
胭脂是古代中国妇女使用的一种化妆用品,匈奴传入中原后,胭脂的制作也不仅限于红蓝花一种植物,并且加入了油脂、动物骨髓等来适应不同的需要,胭脂一词的意义也逐渐成为涂抹于面部一类化妆品的总称。
-螺子黛
-画眉墨
-口脂
-妆粉
-胭脂
水粉就是现在的口红,电视机或者**都有介绍,“让俺擦点胭脂,咬一口水粉”。水粉就是彩色的纸,用嘴唇轻轻一咬就有口红的效果,而且上色均匀,安全无害,但是不够持久。
但是古代中国妇女的口红,最早用朱砂,后来用胭脂,唇式娇小浓艳,以小如樱桃为极品。
而其实古代称口红亦为口脂、唇脂。
其实它就是胭脂,古代,亦可做胭脂,亦可做口脂。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它决定环保无毒。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义。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用红纸,那已经是很后面的事了,之前纸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贵重物品,更不可能用来做口红了。那种红纸也是用调好的胭脂淘上去的。
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白粉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胭脂
转中国古代口红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 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
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如《红楼梦》中说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实际上是指的口红。“胭脂”在文言文中还可写为“(月燕)支”、“燕支” 等等。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1320年就有了使用口红胭脂的记载。《中华古今注》云,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衣汁凝成(月燕)支。”;韩非子《显学篇》:“故善毛嫱面施之美,无益吾面,而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等。到了汉代,便有了“妆点”、 “粉妆”、“妆饰”等专门术语。
这里的“脂”、“点”等实际上都是指的口红。
唐代的口红化妆开始向塑造和美化形象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口红化妆的艺术性。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就自制了多种化妆品,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各种香料香花的园圃。其中仅供制胭脂口红的植物就达二三十种。显示出我国唐代制口红的技术已趋于完善并且多样化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口红为代表的化妆品已经深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每个人都在使用,而且长期连续地使用。从化妆品的起源上可以看出,美容修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欲望,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不仅女人用、儿童用、而且男人也用化妆品。使用口红人群的年龄幅度也正在逐渐增大,可以说口红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了。
口红,不仅伴随着女人的历史,而且它正逐渐进入全人类的历史。因为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应该拥有一张健康的嘴唇。而口红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正充分体现着人们追求健康与美丽的需要。
任何一项科技发展的历程同人类认识过程一样,都必然经历“从简单趋向复杂再回到简单”的漫长回归周期,最终的成熟标志是理性与直觉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统一,达到和谐、简明而随意的境界。纵观世界口红的文化发展史也是如此。下面将做详细介绍。
口红在中国的历史之迹:
(1)中国的饰红之品
颊红与口红,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初起之时,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所以在中国,汉代以前,妇女们妆面的红色,多为既以敷面,又以画唇。
①渥丹、苏木与紫矿
以红为装饰色,大约在山顶洞人时代就开始了,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以赤铁矿末染红的各种石、骨、贝壳类装饰品。嗣后,彩陶文化中红黑两色的内容极为丰富,并向染布发展,到商周之时,红色的染料已发展为源(浅绛)、 (赤贞)(浅赤)、纟熏(浅红)、朱(深红)、纟取(青赤)等多种色彩,红色颜料的取材范围,也由矿物扩展到植物,而矿物除赤铁矿外,据史料的记载至少还有朱砂等,植物则有紫草、红花、山花、石榴。玫瑰等。
朱砂又名丹,一作“渥丹”,《诗经》中的《秦风·终南》篇有“颜如渥丹” 句,《邶风·简兮》篇中,也有“赫如握赭”句,汉刘熙在《释名》中进一步说: “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可见朱砂妆颜与饰唇的功用。从朱砂最早见于《诗经》,直至《释名》对它的定义,参之近年考古学者在江苏的海州和湖南的长沙汉墓中出土的盛放在漆器奁具中的油质朱砂膏,以及北魏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朱砂唇脂制作方法的介绍,可以推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朱砂是妇女饰容的主要原料之一。据考占报告称,这些朱砂油膏虽埋藏在地下达两千年之久,但出土时色泽依然红艳。《齐民要术》中记载其制作方法是朱砂膏用的油质原料的牛脂或牛髓,丁香、藿香酒、青油,将它们混合煎煮,加入研磨匀净的朱砂末,凝而为红脂,即可饰容了。
除朱砂外,又有一种很奇异的“紫矿”,被古人用作制胭脂的材料。这种紫矿其实非矿,性质颇类珊瑚,明人李时珍说:“紫矿出南番,乃细虫为蚁虱缘树枝造成……今吴人用造胭脂。”紫矿由一种如蚁虱的昆虫——紫胶虫的分泌物堆积而成,此虫生于树木,分泌物呈紫红物,状如树脂,颜色非常漂亮,可作色剂。它产于我国云南、西藏、台湾等地,古时将它与象牙、乳香等一起列入贡品,故并不普及于民间。
口红的历史
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在苏美人的城市乌尔被发现,约五千年前。古埃及人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唇膏,男性也会使用;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
男性也会涂口红。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赭红)注唇,后世沿用。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被视为是妓女的用品,使用口红是一种禁忌。根据文献记载,伊丽莎白一世以口红抹粉来对抗死亡。
中国古代称为口脂,有制成筒状,也有些是粉状,粉状口红的用法是将色素涂于纸的两面,用嘴唇抿住后,颜色自然会附于唇上。
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的法国和英国男士间流行涂口红。
十八世纪美国的清教徒移民并不流行涂口红,爱美的女人会趁人不注意时以丝带摩擦嘴唇,以增加红润,这样的情形直到十九世纪,十九世纪流行苍白,口红和化妆品被视为禁忌,而转为以药品型式贩售。
法国娇兰(Guerlain)将管状口红引进美国,贩售对象主要为少数贵族,第一支金属管口红是由美国康乃狄克州沃特伯里的毛里斯李维和史柯维尔制造公司(Maurice Levy and the Scovil Manufacturing Company)于1915年制造,属于大众化产品。
1912年纽约市妇女参政权论者的示威活动中,著名的女性主义者都抹上口红,把口红示为妇女解放的象征。1920年代的美国,由于**的流行,也带动了口红的流行,其后各类口红颜色的流行都会受到影视明星的影响,而带动风潮。但当时的口红是以肥皂为基底,使用起来并不让人感到舒适。
1940年代的美国女性受到战争的影响,会以化妆来保持好脸色,当时最大的口红厂商之一Tangee,曾推出一个名为“战争、女人和口红”的广告。
1950年战争结束,女星们带动将唇形显得饱满、魅惑的流行。1960年代,由于流行白色与银色等浅色的口红妆,鱼鳞被用来制造出闪动的效果。1970年迪斯科流行时,紫色是一种流行的口红颜色,而朋克族喜爱的口红颜色为黑色。
一些新世纪奉行者(New Ager)开始将自然植物的成分带入口红之中。接着摇滚乐手的装扮带动了男人使用口红的风潮。特别是1980年代的乔治男孩乐团。1990年代的口红开始出现咖啡色的口红,在某些摇滚乐团中也出现了使用黑、蓝色的唇色。
1990年代末期,维他命、药草、香料等材料被大量添加于口红之中。2000年后,潮流走向展现自然美感,较常选用珍珠色及淡红色,颜色不夸张,色彩自然而有光泽。
扩展资料:
简介
口红是一类唇用美容化妆品,其主要功能是赋予嘴唇以色调,强调或改变两唇的轮廓,显示出更有生气和活力。早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便已开始使用一些带色的矿物和植物色素涂抹在面颊和唇上,以达到美容的目的。
随着美容化妆品的发展,口红的色调、配方和功能都有较大的变化。口红的色调与女性的发型、指甲油色调和服装变化密切相关,变得更具有潮流色彩。
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珠光粉和处理颜料的使用,使口红的色调更加多样化,质感更加舒适。与其他美容化妆品的发展趋势相似,它继续保持美容为主,兼顾保湿、滋养和防晒功能。口红配方、原料和工艺的进展推动着口红工业的发展 。
使用方法
1、直接涂于唇上
2、在唇的中间点上几点颜色,用手指向两侧推向嘴角。
3、先上粉底,以唇线笔勾出轮廓,涂上口红,以面纸抿去多余的颜色,在唇上抹粉、再涂一层口红,以面纸抿一下,再用唇线修整、涂上唇彩。
4、使用唇刷沾口红颜色,擦于唇上,在唇刷保养得当的情形下,这是一种比较卫生的做法。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