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化妆品企业在国际化妆品市占率较低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珀莱雅(603605)、上海家化(600315)、丸美股份(603983)、水羊股份(300740)、贝泰妮(300740)、青岛金王(002094)、华熙生物(688363)等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规模;企业竞争格局;市场行情走势
——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欧美及日韩大牌化妆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下,国内消费者的化妆品消费理念逐步增强,国内化妆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11-2022年我国化妆品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2011-2019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我国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230944亿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616433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93%。
——中国化妆品行业处于多品牌竞争状态
我国化妆品市场按价格和目标消费群,可以划分为高端(奢侈)化妆品、高档化妆品、中高端化妆品、大众化妆品和极致性价比五个细分市场。五个细分市场均处于多品牌竞争状态。
高端(奢侈)化妆品市场和高档化妆品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品牌占据,如娇兰(Guerlain)、克里斯汀•迪奥(CD)、香奈儿(Chanel)、娇韵诗(Clarins)、兰蔻(Lancome)、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等。该类品牌主要定位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少数消费者,其利用其国际品牌优势在国内大城市的百货商场设立专柜,以树立高端品牌和高端消费的形象。
中高端市场上,外资品牌化妆品和国内经典国货品牌共同竞争,外资品牌保持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国货品牌也逐步向中高端市场发展。该类品牌中外资品牌主要包括玉兰油(Olay)、巴黎欧莱雅(L'OREAL
PARIS)、资生堂(SHISEIDO)等,国货品牌则包括佰草集(Herborist)、丸美(MARUBI)等。其一般通过百货商场专柜、大卖场、超市以及专营店等进行销售,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和进行大规模媒体宣传等方式,充分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大众化妆品被部分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分占。该类品牌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的消费群体,一般通过大卖场、超市以及专营店等渠道进行销售,目前在电商中的布局也相对最广。该领域品牌数量较多,外资品牌包括妮维雅(NIVEA)、旁氏(POND'S)等,本土品牌包括相宜本草、自然堂、丁家宜等。
2020年受疫情冲击,中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化妆品网上销售额也在不断增长,不论是中高档品牌还是大众品牌都在进行互联网布局,通过电商渠道扩大覆盖范围提高销售能力,电子商务给各品牌提供了实体店以外的另一个竞争平台。
——国际品牌在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
国际品牌在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国际品牌注重产品营销、研发投入,产品品质有保障,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国内化妆品企业则以中小企业为主,化妆品安全问题频出,也阻碍了国内品牌的发展。
基于Euromonitor的数据来看,中国化妆品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化妆品企业占据,排名前三的企业为欧莱雅、宝洁和雅诗兰黛,市占率分别为122%、9%和54%。市占率排名前十品牌的国产企业仅有上海百雀羚和伽蓝集团,分别排名第七和第八,市占率分别为2%和19%。
注:截至2023年1月,Euromonitor未公布2022年数据。
——中国化妆品企业在国际化妆品市占率较低
由于国际化妆品市场大部分都被如欧莱雅、宝洁和雅诗兰黛等国际化妆品龙头企业挤占,且中国化妆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因此中国化妆品企业在国际化妆品市占率较低。根据欧睿的数据,2021年,全球化妆品市占率前5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仅有5家,包括百雀羚、伽蓝集团、上海家化、上海上美和云南白药,其市占率分别为03%、03%、02%、02%和02%。
——中国化妆品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综合来看,我国化妆品市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市场规模较大,预计在未来五年将会持续保持全球化妆品行业领军市场的地位。而且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化妆品市场,未来,在即时性美容需求的推动下,以及对个性展现的追求,我国化妆品消费市场将以快速度增长,前瞻预测到2028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达到9374亿元,2023-2028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11%。
注:该预测值包括脱毛膏等特殊化妆品。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截止2021年11月25日,娇兰佳人没有上市。
娇兰佳人创始于2005年,总部设在广州,在广州、北京、成都、重庆、西安共设有5大分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娇兰佳人在全国共开设2000多家门店,拥有2600多万会员。
日均接待顾客40多万,经营商品覆盖彩妆、护肤品、面膜、身体护理品、美发护理品、男士护理品、化妆工具、时尚生活用品八大品类。截止2021年11月25日,还没有娇兰佳人上市的消息。
企业荣誉:
1、2014年娇兰佳人荣膺信息时报授予的“2014年度时尚产业最具影响力品牌”。
2、2015年荣获中国化妆品零售产业推动奖,荣获中国化妆品全国标杆零售商。
3、2017年娇兰佳人共荣获两项大奖“2017年度中国时尚产业风云人物奖”、“2017年度中国时尚产业公益典范企业奖”。
4、2018年娇兰佳人荣获第八届中国公益节“2018年度公益创新奖”,荣获羊城晚报“2018年度绣花精神优秀奖”。
5、2019年娇兰佳人荣获第九届中国公益节“2019年度公益践行奖”。
以上内容参考 —娇兰佳人
提到代工厂,也许仙女们并不陌生,在一些朋友圈、微信推文会经常出现,类似“XX原单”、“同厂品质”之类的词汇。那么莹特丽为哪些大牌代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中国十大彩妆代工厂吧!
莹特丽为哪些大牌代工
莹特丽代工品牌包括自然堂、珀莱雅、美肤宝、丸美、毛戈平、玛丽黛佳等品牌,在国际上则紧牵迪奥、兰蔻、香奈儿、阿玛尼等国际大牌。
中国十大彩妆代工厂
1、莹特丽:我是全球最大的彩妆工厂
合作品牌:迪奥、兰蔻、香奈儿等
作为全球顶级化妆品代工集团,莹特丽为40%的全球高端化妆品品牌提供服务。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彩妆代工工厂之一。据其亚太区总裁卢凡客透露,莹特丽2017年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取得了双倍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莹特丽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已经达到59亿元(7469万欧元)之巨。仅生产笔类产品的子公司莹特菲勒2016年在中国的营收就达到了16亿元。
目前,莹特丽已在苏州和上海成立了3家子公司,建立起研发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这一产业集群程度仅次于莹特丽意大利本土公司分布,而莹特丽也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彩妆代工企业。
莹特丽在中国的客户主要包括自然堂、珀莱雅、美肤宝、丸美、毛戈平、玛丽黛佳等知名品牌,国际客户则有迪奥、兰蔻、香奈儿、阿玛尼等国际大牌。
2、科丝美诗:专门在中国建一座彩妆工厂
合作客户:美宝莲、高丽谷、BIGEVE等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代工企业科丝美诗也是中国最大的代工企业。据科丝美诗官方透露,2017年全年,科丝美诗总销售额为1兆19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11亿元),其中在中国区的销售额为217亿元,是中国市场毫无争议的第一化妆品OEM/ODM企业。
那么这217亿元中有多少来自彩妆代工呢
销售额贡献有多少品观君不清楚,但是品观君知道的是,科丝美诗在中国市场的护肤和彩妆产量占比大约是7:3;而在中国彩妆发展的带动下,未来这个比例可能变成6:4甚至5:5。
毫无疑问,彩妆是科丝美诗未来在中国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增长点。事实上,中国彩妆市场的崛起已经开始刺激科丝美诗的业绩增长:2017年科丝美诗的唇膏订单量增长了30%以上。
而科丝美诗也早就开始在中国布局彩妆业务:2016年年底,科丝美诗中国第三家工厂在上海竣工,这是科丝美诗在中国第一家专业生产彩妆产品的基地,年产能达25亿支,而科丝美诗在中国的彩妆总年产能也达到了35亿支。
3、韩国科玛:我做彩妆也不错
合作客户:蜜丝佛陀、谜尚、伊蒂之屋、悦诗风吟等
许多人都知道,科玛是韩国唯一能够和科丝美诗抗衡的代工巨头,毕竟这也是一家年销售额达到5016亿元(8216亿韩元)的代工企业,2017年韩国科玛在中国销售额达到了352亿元。
大家千万别以为这352亿元全部来自护肤品代工,因为韩国科玛也是一家在彩妆领域有着深厚基础的代工企业。据了解,科玛在BB霜、粉底、隔离霜等产品领域拥有诸多专利技术。
目前,韩国科玛在中国北京拥有1家工厂,无锡工厂正在建设中,投产之后科玛在中国市场的年产能可以达到45亿件。韩国科玛在中国市场彩妆板块的合作客户主要有蜜丝佛陀、谜尚、伊蒂之屋等品牌。
4、上海臻臣:我只服务30个客户
合作品牌:全球Top10彩妆品牌等
虽然臻臣在2015年才正式成立,现已拥有62人的研发团队,研究所库存5000多个配方,实力不俗。相关报道称,2017年,臻臣的营收位居中国本土彩妆代工企业第一位。
臻臣聚焦于高端彩妆产品制造,诸多国际彩妆大牌均是臻臣的合作客户,它甚至是某些国际彩妆大牌在中国唯一的本土制造商。出于商业保密协议,这些品牌的名字无法公开,可以确定的是,其中的某些品牌位居全球彩妆品牌Top10之列。
目前臻臣拥有32条流水线,年产能约18亿单品。有意思的是,臻臣会把客户数量控制在30个以内,以此保证每一个客户都得到最好的服务。少而精也是臻臣获得大量优质客户的原因所在。
“2020年成为全球Top10彩妆制造商“,也成为上海臻臣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勇立下的战略目标。
5、创元&创馨:我是亚洲最大睫毛膏代工
合作客户:妮维雅、欧莱雅、雅芳、玛丽黛佳等
上海创元化妆品公司在2005年入驻奉贤时还仅仅是一家小型的创业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扩张,已陆续建成创元、创馨等三家工厂;据媒体报道,创馨是亚洲最大的睫毛膏生产基地。
大家熟知的火烈鸟、欧蒙、城市丽人、赤道等国内知名品牌的产品都是这家工厂的杰作,在市场上表现十分出色。
与此同时,创元也给雅芳、欧莱雅、ONLY等海外知名品牌开发、生产产品,例如妮维雅的卸妆类产品正是出自创元之手。
6、丽鑫&露凡西:我是台湾最大彩妆代工
合作客户:兰蔻、香奈儿、迪奥等
在法国、日本开研发中心,在高雄开打样中心、在大陆开工厂,家里有100多个博士做研发。兰蔻、香奈儿、迪奥等国际一线品牌都是它的客户。听品观君这么描述,也许你很难想到,这是一家台湾的代工企业。
这家台湾代工企业叫做太和生技,它在中国大陆拥有两家子工厂——丽鑫生技和露凡西,同时,它在日本的工厂也将在今年底投产。
据外媒报道,全球60%的一线知名品牌都与太和生技有合作关系,且外界一直传闻,太和生技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彩妆生产企业,规模仅次于意大利彩妆代工企业莹特丽。
财报显示,2017年,太和生技的年营收达到了1327亿元,这规模确实不小。
在中国本土市场,羽西的腮红、美宝莲的眼影盘、眼线液笔、丝芙兰的遮瑕膏等一批外资大牌的彩妆产品都是太和生技的得意之作。同时,本土企业伽蓝、TST、名创优品也与太和生技有合作关系。
7、上海巴黎蒂:我做了40多年的彩妆
合作客户:欧莱雅、美宝莲等
除了太和生技之外,巴黎蒂也是一家以彩妆见长的台湾工厂。早在1994年,巴黎蒂就在上海建立了工厂,工厂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在台系工厂中,巴黎蒂算是最早一批在大陆市场布局的代工。
巴黎蒂台湾母工厂从事彩妆制造40年之久,自身在大陆也拥有20多年的历史。相对而言,巴黎蒂的业务一直比较偏向于海外市场和客户,除了国内的工厂之外,巴黎蒂还把业务分支拓展到了欧洲市场,其在海外市场的宣传远比本土市场做得彻底,这在代工领域是不多见的。
当然,巴黎蒂在大陆市场也积累了非常优质的客户资源,在中国本土,巴黎欧莱雅、美宝莲都会找到上海巴黎蒂生产彩妆产品。
8、苏州安特:屈臣氏最爱我的唇妆
合作品牌:屈臣氏等
创立于2012年的苏州安特是一家知名的本土彩妆代工。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安特就走向了资本市场。财报数据显示,安特2016年、2015年的营收分别为6458万元、4688万元。据可靠消息称,2017年,安特的年营收已经突破了1亿元大关。
仅仅依靠彩妆代工做到营收破亿,在本土代工企业里并不多见。
一方面是因为安特在唇妆领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是屈臣氏体系内的重要代工企业之一。财报显示,2015年、2016年,屈臣氏在安特加工的三大产品系列(均为彩妆产品)占据公司营收业务的比重均超过50%。
除了屈臣氏之外,安特还与包括欧莱雅集团、娇兰佳人、雅丽洁、珀莱雅、H&M、Forever21、TONYMOLY、火烈鸟等众多知名品牌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事实上,安特从2016年开始进行唇妆生产布局,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口红生产设备,包括全自动硅胶模口红机以及全自动大理石纹/旋转口红机等诸多设备,2018年,安特在唇部彩妆的月产能达到400万支。
在产品研发方面,安特也表现不俗,目前安特已获批2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15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9、广州三好科技:我的工厂开到海外
合作客户:赫拉、茹妆等
在代工圈,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什么事儿,找老班就对了。”因为圈子里,老班身上永远挂着“可靠”和“值得信赖”这样的标签。
人们口中的老班正是广州知名彩妆代工企业三好科技(以下简称“三好”)董事长班育安,他专注彩妆与护肤创新研发技术25年以上,是中国彩妆研发界的元老级人物之一。在他的精心运营下,广州三好也是业内最知名的彩妆代工厂之一。
三好在彩妆研发方面投入甚多,在法国、德国、韩国、雅加达4地建立5个联合实验室,并与德国巴斯夫、美国道康宁等许多知名的原料研发企业建立来了深度的合作关系,联手在唇膏、眼影、腮红、粉底、气垫等彩妆品类上打造了许多独家合作技术。
正因如此,三好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彩妆品牌的合作企业,甚至把工厂开到了马来西亚。目前,三好的月产能1千万只以上,每年生产膏霜乳液6000吨,粉类、蜡基产品的年产能也达到了3000吨。
10、珠海神采:我的彩妆早就卖到了海外
合作客户:丝芙兰、欧瑞莲、屈臣氏、MAXYgirl等
如果你买过丝芙兰自有品牌的眼影、腮红、唇彩类产品,你会发现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一家中国彩妆工厂代工的,尤其是丝芙兰的眼影类产品,几乎被这家工厂一手包办。
这家代工的名字叫做珠海神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神采”)。珠海神采成立于2003年,也是一家拥有多年彩妆加工经验的工厂,公司总面积6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的面积就达到了21万平方米。
丝芙兰找中国本土代工绝不是偶然,因为珠海神采早就征服了海外市场,其产品出口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荷兰等多个国家,欧瑞莲、屈臣氏、MAXYgirl等品牌都是珠海神采的合作客户。
娇兰佳人2021-2022年新增店铺1000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娇兰佳人创始于2005年,总部设在广州,在广州、北京、成都、重庆、西安共设有5大分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娇兰佳人在全国共开设2000多家门店,拥有2600多万会员,日均接待顾客40多万。经营商品覆盖彩妆、护肤品、面膜、身体护理品、美发护理品、男士护理品、化妆工具、时尚生活用品八大品类。
12月4日,京东美妆与达达集团旗下京东到家、韩国护肤品牌悦诗风吟(innisfree)达成战略合作。
界面 时尚 向达达集团了解到,京东到家将与悦诗风吟在商品管理、数字化营销、用户精细化运营、履约优化等方面深入合作,并提供线下线上一体化解决方案。此外,达达集团旗下的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还将为悦诗风吟提供即时履约服务,1小时将商品送到消费者家门口。
依托“物竞天择”项目,悦诗风吟门店周边用户在京东平台下单,由达达快送在门店取货配送,1小时可配送到达。同时,京东美妆将与京东到家、悦诗风吟共建全渠道生态,京东零售也会为京东到家平台带来更多流量和数据支持。
目前,悦诗风吟全国线下门店已有超230家入驻京东到家,悦诗风吟品牌商品还将通过京东到家接入京东平台。换而言之,用户在京东平台下单也能购买到京东到家平台上的悦诗风吟产品,体验达达快送“1小时达”的即时履约服务。
达达集团向界面 时尚 表示,悦诗风吟是其合作的首家单品牌美妆店。目前京东到家主要合作的美妆类品牌是屈臣氏、万宁、娇兰佳人等连锁店。之后,平台计划纳入更多的单品牌店展开合作,为美妆领域线下门店提供即时零售一站式解决方案。
即时零售是电商经济蓬勃发展衍生出的新业态。今年6月,达达集团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赴美上市的“即时零售第一股”。达达集团创始人蒯佳祺曾在2020中国国际零售创新大会上称,坚信本地零售数字化将是未来五到十年的最大机会。
相较于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电商配送,即时零售的优势在于库存距离消费者只有几公里,支持随机且高频的短距离配送,缩短消费者的等待时间。可类比的业态模式有盒马生鲜,只不过京东到家作为第三方电商平台接洽的品牌和品类会更丰富一些。
其实,在今年初美妆品牌试水即时零售的跨界合作就风声渐起。同时,不再满足于单一餐饮服务模式的外卖配送平台正在进行品类延展,乐于与美妆品牌合作。
今年4月,丝芙兰入驻美团,同时美团宣布还可支持手机、书籍等商品的外送服务。6月,悦诗风吟成为首个入驻饿了么的美妆品牌,首批入驻店铺有200家。
悦诗风吟乐于做尝试“美妆外卖”的排头兵与其本身的发展现状不无关系。
今年已经是悦诗风吟进入中国市场的第八年了,但如今国内的美妆市场却与八年前大相庭径。
2012年,悦诗风吟在上海吴江路商圈开设首家单品牌店。随着2013年《继承者们》和《来自星星的你》等大热韩剧刮起的韩流风,悦诗风吟的门店也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在进入中国的第四年,悦诗风吟的店面数量达300多家。2017年7月悦诗风吟的第400家店在上海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开业,也是在这一年悦诗风吟的业绩开始发生转折。
根据爱茉莉太平洋财报,从2017年起悦诗风吟的总营收开始在下滑。到2019年,悦诗风吟的总营收只达5519亿韩元,较2016年顶峰的7679亿韩元减少了两千多亿韩元。
2019年,悦诗风吟关闭了40家亏损店铺,并计划在今年继续关闭至少90家亏损门店。
与此同时,一些国货品牌正在悄然崛起,以林清轩、御泥坊、百雀羚为例。
其实,意识到问题的悦诗风吟从前几年就开始瞄准品牌革新。2018年悦诗风吟在杭州开设了首家新零售概念店,植入了AR试妆、肌肤测试、美妆派样机等近年来大火的新零售概念。同年,在偶像练习生男团NINEPERCENT出道不久就签其为代言人,瞄准从年轻一代兴起的粉丝经济。
因而,求新求变的悦诗风吟在试水“美妆外卖”时的积极性便不难理解了。
尤其悦诗风吟无论在价格、门店数量以及品牌知名度上都在即时零售的模式上有优势。至今,悦诗风吟在国内仍有500多家门店,而且大多分布在人流量密集的商圈。价格实惠,主打天然成分的品牌特性在消费者心中也是一个记忆点。
但是,美妆品牌在即时零售的商业模式上能获得多少盈利仍是有待时间验证的一个疑问。
首先,相较于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美妆品牌在此类平台上的价格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虽然悦诗风吟在京东到家上设有“秒杀”和“直降”的优惠专区,但在淘宝活动的对比下仍并没有太多优惠。以品牌经典的控油矿物质薄荷定妆散粉为例,在京东到家上的秒杀价格为40元一盒,但淘宝双十二的价格可达45元两盒。
在此之下,消费者即时消费美妆的迫切性成为关键点。美妆作为长期消费的产品,不同于餐饮外卖,消费者并没有那么迫切的消费冲动,而且复购周期较长。在囤货消费行为兴起的情况下,电商平台一轮接一轮的打折活动或许早已掏空了这些消费者的钱包。
因而,对于品类丰富且拥有品牌记忆的悦诗风吟而言,即时零售是一个契合自身优势的新零售战略,但是否能够为品牌带来销量增长和切实盈利仍有待观察。
日化连锁品牌屈臣氏正在加快拥抱电商。据悉,今年“双11”期间,屈臣氏除了在线上线下展开促销狂欢之外,还推出了“门店速提”和“闪电送”服务。
对此,记者采访的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在拥抱电商的背后,屈臣氏告别发展的黄金时代却是事实。屈臣氏在日益严峻的业绩压力下,正在试图依靠互联网
转型自救。然而,在零售商业环境发生巨变的今天,单单通过“上网”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未来,屈臣氏应主动适应当下的新零售变革模式,进一步打造其核心竞
争力,从而突破目前的经营困局。
告别黄金时代 迎来业绩拐点
据了解,今年“双11”期间,屈臣氏除了在线上平台不遗余力地展开强有力促销外,还全新推出“门店速提”和“闪电送”服务。
其中,“门店速提”服务目前已覆盖全国50个城市,顾客可通过天猫屈臣氏官方旗舰店、屈臣氏中国官方商城APP,进入“门店速提”专区进行选购,指定门店线上下单,凭短信通知到门店取货。
“闪电送”服务则是与饿了么展开的战略合作。顾客在屈臣氏中国官方商城APP或屈臣氏莴笋APP闪电送专区下单后,店铺会收到信息并确认订单,安排骑士到店取货,并于2小时内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上。
业内人士指出,屈臣氏在加快拥抱互联网的背后,或是其告别黄金时代,迎来业绩拐点之后的背水之战。
公开资料显示,1989年,屈臣氏正式进军中国内地市场。自2005年起,屈臣氏开启快速扩张步伐。2007年,屈臣氏在江苏南京拥有了它在中国的第300家分店。截至今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国区店铺数量达到3014家,注册会员人数超过6000万。
虽然仍在持续扩张,屈臣氏的业绩却早已陷入泥沼。2016年,屈臣氏在中国首次出现了业绩负增长。当年财报显示,屈臣氏中国区营收为209亿港元,较2015年下滑4%。同期屈臣氏平均单店产出较2015年可比零售下滑约10%。
2017年中期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国区营收10615亿港元,其中,屈臣氏中国上半年同比店铺销售额下降62%。
深处业绩压力下的屈臣氏开始进行变革。今年3月,屈臣氏中国行政总裁罗敬仁因个人原因请辞,由首席营运官高宏达接任。高宏达开始了一系列措施进
行战略调整,包括装修升级老店铺、增加彩妆和日韩药妆品牌、试点共享导购项目和拓展电商渠道等。时至今日,相关调整还在进行之中。
一位连锁零售行业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曾经作为传统零售商标杆的屈臣氏一度因为商业定位精准、布局合理、供应链系统完善获
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屈臣氏强大的选址和供应商管理能力使得它引领了很长时间的商业神话,并成就了很多美妆和快消品牌。“然而,对于如今的零售市场来说,
商业物业的选择,优质的供应商管理,个性、时尚的店铺零售管理这些核心优势的附加值逐渐在降低。”
遭遇多方夹击
精准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以及成功的品牌经营结构,是屈臣氏取得过去十年业绩神话的关键。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自有品牌老化、市场竞争激烈、电商冲击剧烈是导致屈臣氏在中国市场业绩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屈臣氏店里的产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进口品牌、本土品牌、自有产品。其中,自有品牌占比约为30%至35%,包括集团拥有的品牌、总经销代理的品牌以及定向采购的产品。由于规模较大、具有价格优势等,自有品牌一度成为屈臣氏的主要利润来源。
不过,如今屈臣氏自有品牌老化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例如,曾经广受欢迎的骨胶原和燕窝系列由于产品包装多年不变,消费者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加上
2016年底,屈臣氏自有品牌美丽加芬生产的蜗牛养肤提拉面膜曾出现过质量问题被下架,消费者对屈臣氏的部分自有品牌已经失去了信任。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为了追求高利润,屈臣氏持续上架更多自有品牌,却并未加大力度引进更流行、高端的进口品牌,增加入驻本土品牌。当其定位、入驻品牌、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后,屈臣氏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扩张,通过下沉市场和增加店铺数量保障营收。
2016年8月,时任屈臣氏中国行政总裁罗敬仁也曾公开表示,屈臣氏未来店铺扩张的重心是对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在3800家的店铺规划中,屈臣氏希望一二线城市占2255家,而三四线城市则占到1545家。
从日化行业本身的竞争环境来看,一二线城市中,屈臣氏不仅要遭遇万宁等劲敌,还要面临由于消费升级带来的高端日化市场的冲击,屈臣氏曾经的消费
主体已经变成35岁以上的年纪,这些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层次已经显著提高。即便屈臣氏将渠道下沉至三四线城市,也仍将面临娇兰佳人、植物医生等本土美妆连锁
店的多面夹击。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电商和新零售的冲击或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中国的化妆品行业已经迎来了电商时代,美容电商的出现引发了新零售的浪潮。但这个时间段,屈臣氏仍沉寂在不断开疆拓土、增加店面数量以求规模效应上,错过了电商发展的黄金时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员赵剑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屈臣氏的经营困境,看似源于电商网络购物的替代,抑或万宁等业务模式相似者的竞争,究其根本在于没有真正抓住“新零售”模式的风口。
上述连锁零售行业专家也告诉记者,屈臣氏目前虽然开通了电商入口,却远没有解决新零售中“品牌互动”、“社交性”这两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未能有效利用屈臣氏几十年以来积累的大量消费者数据和运营数据。
“一方面屈臣氏急于转型,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门店体量,使得屈臣氏很难放手一搏。在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屈臣氏暂时找到了向三四线城市要潜力的
出路,这些城市,门店的生存空间仍然较大,也正基于此,屈臣氏目前仍能保持一定的拓展速度,但这绝不是根本解决之道。”这位专家表示。
适应新零售变革迫在眉睫
有专家表示,目前零售大环境已经发生剧烈变化,屈臣氏理应在新零售的语境下,加速实现变革。
“不管是传统百货商场,还是包括苏宁、国美、红星美凯龙等在内的专业零售渠道,在新零售的冲击下,都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在此情境下,建议屈
臣氏在目前尚手握大量商业地产和供应商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建立更年轻化的、差异化的消费和品牌认知模式。”上述零售连锁行业专家
说。
而在赵剑波看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体验式社群经济模式、打造基于情感经济学的“小确幸”模式,也有助于打造屈臣氏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转型。
首先,在发展新零售模式上,应注重虚实融合或者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事实上,不管网络经济如何发展,单凭网络购物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消费者仍然需要线下的体验和社交。相比盒马鲜生等线下店创新不断,屈臣氏二十年如一日的门店模式应该得到改变。
二是发展体验经济和社群经济。面对网络经济的冲击,屈臣氏选择了“上网”,发展网上销售渠道,这显然是不够的。“体验”往往是网络购物难以替代
的。除了体验,不同的社群和门店之间还能够利用互联网形成互动。线下店的未来将是利用互联网发展体验经济和社群经济。未来消费者的需求仅靠网络购物、大型
超市都已经很难满足,只有以本土化、本地化为特征的社区经济和社群经济模式才有竞争力。
三是多些“小确幸”元素。屈臣氏的答案不在于构建网络销售渠道,而是要通过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那些阿里、京东所不能够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大规
模经济时代,屈臣氏利用基于细分市场的差异化构建了区别于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业务模式。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屈臣氏也要基于网络工具创造出体验经济或社群经
济模式,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创造模式。在美好生活时代,屈臣氏更应该引领消费者“追求幸福”。相对于现有的标准化连锁经营,打造基于情感经济学的“小确
幸”模式将更加有助于企业的转型。
在中国就要适应中国的生存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