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纠正一点:古代并不是皇上器重的大臣才有资格涂口红,唐朝很多大臣都有涂口红的习惯。古代皇上把口红赏赐给自己大臣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大臣们注意保养嘴唇,毕竟如果嘴上起皮或者生裂子,很影响朝臣在朝堂上的发言,或者是影响了皇上的心情(皇上大早上起来看见自己的臣子满嘴起皮,肯定心里很烦躁)。
古代的口红其实不是这么叫的,古代的口红叫口脂或者是唇脂。最初的时候,口脂的确是女性专属,毕竟:女为悦己者容。但是从唐朝时期开始,有男性也开始使用口脂。最初使用口脂的都是贵族或者是朝廷上的大臣,那时候很多大型城市都在北方,北方风沙大,天气干燥,很容易就会使皮肤干燥。
唐朝时期很多外地人都会来唐朝,各族之间互相交流,文化大碰撞,然后发现口脂这些东西男性也能使用。贵族使用是为了使自己的形象气质更好,毕竟越是大贵族越注重这些细节问题。而朝臣使用口脂就很容易理解了,毕竟在跟皇上说话的时候要是满嘴起皮,这样的形象多污染龙目呀!得为皇上的心情考虑。
后来口脂就在男性之间也广泛流传,而且越是好质量的口脂里,还包含着很多中药成分,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皇上把这样的东西赏赐给大臣,也就证明受到赏赐的大臣是受到重视的,皇上这样做也在鼓励大臣们为朝廷好好效力,越表现好的人,才能受到奖励。
口红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古代苏美尔文明。最早的口红被发现于一个叫乌尔的城邦,用铅粉和红色矿石做的口红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富有阶级的墓里。
而在中国的历史中口红的追溯到公元前4700年-公园前2900年前的红山女神像,那时候先民们朱砂涂抹在女神像的嘴唇上。那就是最初的“口红”了。最初原型是我们常在古装片里看到的朱砂口红纸,它是由朱砂、蓖麻油等制造而成的。
第一款口红是出现在1883年的阿姆斯特丹国际博览会上,当时被称为“爱神的魔棒”的口红是由纸包裹红色膏体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直到1915年一家美国公司终于制造出了第一款向上推式的金属管口红。
而现如今口红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的口红不等。各种名牌口红色号也被很多人追捧,导致一些名牌口红的有些色号口红供不应求。像现在的知名口红香奈儿、萝卜丁、雅诗兰黛、迪奥、纪梵希、阿玛尼、汤姆福特(TF)等等。
转中国古代口红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 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
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如《红楼梦》中说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实际上是指的口红。“胭脂”在文言文中还可写为“(月燕)支”、“燕支” 等等。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1320年就有了使用口红胭脂的记载。《中华古今注》云,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衣汁凝成(月燕)支。”;韩非子《显学篇》:“故善毛嫱面施之美,无益吾面,而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等。到了汉代,便有了“妆点”、 “粉妆”、“妆饰”等专门术语。
这里的“脂”、“点”等实际上都是指的口红。
唐代的口红化妆开始向塑造和美化形象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口红化妆的艺术性。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就自制了多种化妆品,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各种香料香花的园圃。其中仅供制胭脂口红的植物就达二三十种。显示出我国唐代制口红的技术已趋于完善并且多样化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口红为代表的化妆品已经深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每个人都在使用,而且长期连续地使用。从化妆品的起源上可以看出,美容修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欲望,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不仅女人用、儿童用、而且男人也用化妆品。使用口红人群的年龄幅度也正在逐渐增大,可以说口红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了。
口红,不仅伴随着女人的历史,而且它正逐渐进入全人类的历史。因为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应该拥有一张健康的嘴唇。而口红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正充分体现着人们追求健康与美丽的需要。
任何一项科技发展的历程同人类认识过程一样,都必然经历“从简单趋向复杂再回到简单”的漫长回归周期,最终的成熟标志是理性与直觉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统一,达到和谐、简明而随意的境界。纵观世界口红的文化发展史也是如此。下面将做详细介绍。
口红在中国的历史之迹:
(1)中国的饰红之品
颊红与口红,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初起之时,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所以在中国,汉代以前,妇女们妆面的红色,多为既以敷面,又以画唇。
①渥丹、苏木与紫矿
以红为装饰色,大约在山顶洞人时代就开始了,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以赤铁矿末染红的各种石、骨、贝壳类装饰品。嗣后,彩陶文化中红黑两色的内容极为丰富,并向染布发展,到商周之时,红色的染料已发展为源(浅绛)、 (赤贞)(浅赤)、纟熏(浅红)、朱(深红)、纟取(青赤)等多种色彩,红色颜料的取材范围,也由矿物扩展到植物,而矿物除赤铁矿外,据史料的记载至少还有朱砂等,植物则有紫草、红花、山花、石榴。玫瑰等。
朱砂又名丹,一作“渥丹”,《诗经》中的《秦风·终南》篇有“颜如渥丹” 句,《邶风·简兮》篇中,也有“赫如握赭”句,汉刘熙在《释名》中进一步说: “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可见朱砂妆颜与饰唇的功用。从朱砂最早见于《诗经》,直至《释名》对它的定义,参之近年考古学者在江苏的海州和湖南的长沙汉墓中出土的盛放在漆器奁具中的油质朱砂膏,以及北魏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朱砂唇脂制作方法的介绍,可以推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朱砂是妇女饰容的主要原料之一。据考占报告称,这些朱砂油膏虽埋藏在地下达两千年之久,但出土时色泽依然红艳。《齐民要术》中记载其制作方法是朱砂膏用的油质原料的牛脂或牛髓,丁香、藿香酒、青油,将它们混合煎煮,加入研磨匀净的朱砂末,凝而为红脂,即可饰容了。
除朱砂外,又有一种很奇异的“紫矿”,被古人用作制胭脂的材料。这种紫矿其实非矿,性质颇类珊瑚,明人李时珍说:“紫矿出南番,乃细虫为蚁虱缘树枝造成……今吴人用造胭脂。”紫矿由一种如蚁虱的昆虫——紫胶虫的分泌物堆积而成,此虫生于树木,分泌物呈紫红物,状如树脂,颜色非常漂亮,可作色剂。它产于我国云南、西藏、台湾等地,古时将它与象牙、乳香等一起列入贡品,故并不普及于民间。
1、妆粉
美白用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BB霜或粉底。
古代美人擦的粉主要是米粉和铅粉。米粉很好理解,是把米磨成粉末做成妆粉。铅粉就是用白铅磨成的粉。用的时候,涂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美人们为了“一白遮百丑”连命也拼上了,甚至不惜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2、黛粉
画眉毛用的,相当于我们的眉笔、眉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化妆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姑娘们就懂得把眉毛画得黑黑的。汉代时,流行远山眉,即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的,像远山一样秀丽。盛唐时期流行的眉形有点囧,美人们把眉毛画得阔而短,貌似桂叶或蛾翅。
3、胭脂
当于现在的腮红和口红。
胭脂早在商朝就有了,刚开始作为口红使的,后来与妆粉调和后也往脸蛋上擦,当做腮红使。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人以红红的小嘴为美,于是历代美人儿们变着法地让自己的嘴更接近樱桃小口。
到了唐宋时,口红终于告别单一的大红色,出现了浅绛色,很有韵味。
4、细粉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粉饰,非常妩媚。
5、额黄
又叫鸦黄,是在正额间涂上**。起于南北朝,毫无悬念地盛行于唐代,不过这种化妆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
水粉就是现在的口红,电视机或者**都有介绍,“让俺擦点胭脂,咬一口水粉”。水粉就是彩色的纸,用嘴唇轻轻一咬就有口红的效果,而且上色均匀,安全无害,但是不够持久。
但是古代中国妇女的口红,最早用朱砂,后来用胭脂,唇式娇小浓艳,以小如樱桃为极品。
而其实古代称口红亦为口脂、唇脂。
其实它就是胭脂,古代,亦可做胭脂,亦可做口脂。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它决定环保无毒。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义。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用红纸,那已经是很后面的事了,之前纸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贵重物品,更不可能用来做口红了。那种红纸也是用调好的胭脂淘上去的。
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白粉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1、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2、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
3、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妆粉,古人擦的粉主要是用“米粉”做的。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用的时候涂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古人似乎为了白连命也不要了。
当时许多女人为了追求皮肤净白的效果,是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违规词语的。
4、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
5、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