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当时制作口红的工艺。先把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放入上好的新收获的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经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花中的香料味。夏天要放1天1夜,春秋放2天2夜,冬天要放3天3夜。然后,去除酒中的棉花和香料,倒入牛油或者牛髓。烧开一段时间后,撤火微煎,同时慢慢掺入朱砂研磨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入,搅拌均匀。等自然冷却后,就变成固态的口红了。
朱砂是口红的主要原料。到了汉代以后,随着红蓝花的广泛种植,红蓝花取代了朱砂。这是因为红蓝花汁液的附着力强,不会轻易褪色,而且质地均匀细腻,不像朱砂总是带着粉粒。除了女性用的口红,古代还有男性用的口脂,类似于现在的润唇膏。口脂有放在器皿中的,也有做成条状的。唐朝时,一到冬天,朝廷有关部门就会制作护肤用品,除了供应内廷,也分发给百官。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义。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现在我们用的口红,成分也不复杂。主要成分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用油、蜡、软化剂组成的基底,使口红能够保持凝固;二是着色剂;三是防腐剂、芳香剂等。
古时不叫口红,名为口脂,又称唇脂。
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其实和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以前的口红大都是鲜艳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时还流行过檀色点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调,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这种红口脂被盛于小盒里,供女性随身携带,在需要补妆时便宜行事。古人使用这种妆品上唇红的具体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点口脂,直接向嘴唇上“点”、“注”、“匀”。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的口红,制作得是很精细的。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拣上好的裹人新收的、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
吸收的时间为夏日1天1夜,春、秋两季为两天两夜,冬季为3天3夜。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烧,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
数滚之后,撤火微煎,此时慢慢掺人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人,搅拌均匀,灭火后,待其自然冷却,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香气蕴藉,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
参考资料:
古代人叫口红叫胭脂。古代胭脂是一种使面颊着色的美容化妆品。胭脂用于涂敷面颊,目的是使面颊具有立体感,呈现红润血色良好的健康容貌,修饰脸型,美化肤色,属于美容化妆品。 2、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 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燕脂、焉支或燕 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 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 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 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 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 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 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 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 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查看更多
古代女子的唇妆一直都是很多人研究的东西,随着朝代的变化,唇妆也会有所变化。而古代女子的口红都是用脂质物作为原材料,再加上鲜花榨取出来的汁水调色,制作成为口红。根据原材料来看,古代女子的口红主要还是起到润唇的作用,显色度应该不会很高,只是淡淡的一层颜色。但是在没有任何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古代女子能够制作出口红就已经很聪明了。
因为口红的主要调色材料就是鲜花汁水,所以颜色可以自己挑选,不同的花瓣制作出来的口红颜色会有所差异。原理上是可以自己任意挑选颜色的,只要选择合适的花瓣,就能够调制出不一样的口红颜色。古代女子也会有鲜花汁水染指甲,不同的鲜花能够染出不同颜色的指甲,口红制作也同理。
但是古代嫡庶尊卑有别,所以口红颜色也并不是想用就可以用的,普通人家可能没有太多的讲究,但是在宫中,尤其是大宴会上,妆容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比如正室才能够使用大红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宫红”,妾室则只能用玫红色或者偏橘的红色,以表明嫡庶尊卑有别。
在正式制作出“专业口红”之前,早期的女子还会直接使用朱砂作为口红,但是朱砂本身有毒,对身体有一定的损害,所以后来才加入了脂质物,创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口红。可见口红的历史还是非常久远的,难怪不少女孩子在家里囤的口红有上百根,对于色号也是极其敏感,这大概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口红基因”。
胭脂
转中国古代口红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 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
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如《红楼梦》中说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实际上是指的口红。“胭脂”在文言文中还可写为“(月燕)支”、“燕支” 等等。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1320年就有了使用口红胭脂的记载。《中华古今注》云,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衣汁凝成(月燕)支。”;韩非子《显学篇》:“故善毛嫱面施之美,无益吾面,而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等。到了汉代,便有了“妆点”、 “粉妆”、“妆饰”等专门术语。
这里的“脂”、“点”等实际上都是指的口红。
唐代的口红化妆开始向塑造和美化形象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口红化妆的艺术性。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就自制了多种化妆品,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各种香料香花的园圃。其中仅供制胭脂口红的植物就达二三十种。显示出我国唐代制口红的技术已趋于完善并且多样化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口红为代表的化妆品已经深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每个人都在使用,而且长期连续地使用。从化妆品的起源上可以看出,美容修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欲望,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不仅女人用、儿童用、而且男人也用化妆品。使用口红人群的年龄幅度也正在逐渐增大,可以说口红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了。
口红,不仅伴随着女人的历史,而且它正逐渐进入全人类的历史。因为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应该拥有一张健康的嘴唇。而口红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正充分体现着人们追求健康与美丽的需要。
任何一项科技发展的历程同人类认识过程一样,都必然经历“从简单趋向复杂再回到简单”的漫长回归周期,最终的成熟标志是理性与直觉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统一,达到和谐、简明而随意的境界。纵观世界口红的文化发展史也是如此。下面将做详细介绍。
口红在中国的历史之迹:
(1)中国的饰红之品
颊红与口红,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初起之时,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所以在中国,汉代以前,妇女们妆面的红色,多为既以敷面,又以画唇。
①渥丹、苏木与紫矿
以红为装饰色,大约在山顶洞人时代就开始了,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以赤铁矿末染红的各种石、骨、贝壳类装饰品。嗣后,彩陶文化中红黑两色的内容极为丰富,并向染布发展,到商周之时,红色的染料已发展为源(浅绛)、 (赤贞)(浅赤)、纟熏(浅红)、朱(深红)、纟取(青赤)等多种色彩,红色颜料的取材范围,也由矿物扩展到植物,而矿物除赤铁矿外,据史料的记载至少还有朱砂等,植物则有紫草、红花、山花、石榴。玫瑰等。
朱砂又名丹,一作“渥丹”,《诗经》中的《秦风·终南》篇有“颜如渥丹” 句,《邶风·简兮》篇中,也有“赫如握赭”句,汉刘熙在《释名》中进一步说: “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可见朱砂妆颜与饰唇的功用。从朱砂最早见于《诗经》,直至《释名》对它的定义,参之近年考古学者在江苏的海州和湖南的长沙汉墓中出土的盛放在漆器奁具中的油质朱砂膏,以及北魏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朱砂唇脂制作方法的介绍,可以推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朱砂是妇女饰容的主要原料之一。据考占报告称,这些朱砂油膏虽埋藏在地下达两千年之久,但出土时色泽依然红艳。《齐民要术》中记载其制作方法是朱砂膏用的油质原料的牛脂或牛髓,丁香、藿香酒、青油,将它们混合煎煮,加入研磨匀净的朱砂末,凝而为红脂,即可饰容了。
除朱砂外,又有一种很奇异的“紫矿”,被古人用作制胭脂的材料。这种紫矿其实非矿,性质颇类珊瑚,明人李时珍说:“紫矿出南番,乃细虫为蚁虱缘树枝造成……今吴人用造胭脂。”紫矿由一种如蚁虱的昆虫——紫胶虫的分泌物堆积而成,此虫生于树木,分泌物呈紫红物,状如树脂,颜色非常漂亮,可作色剂。它产于我国云南、西藏、台湾等地,古时将它与象牙、乳香等一起列入贡品,故并不普及于民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