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产油国,俄罗斯的石油对全球经济运行有着重大影响。
在乌克兰危机今年2月升级后,欧盟同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严厉制裁,试图打击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这也同时导致欧洲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飞涨。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2月1日,据路透社援引一位欧盟外交官消息报道,欧盟同意将俄罗斯海运石油每桶价格上限定为60美元。
当天,俄罗斯RTS指数由涨转跌,跌幅一度跌至035%,截至发稿前下跌004%。
布油、美油飙升,截至发稿前涨幅均超5%资料图
对俄原油限价或许无法达到欧盟想要的效果
据央视新闻报道,对俄罗斯石油设置价格上限由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提议,旨在取代更严厉的欧盟对俄禁运措施,以“确保石油供应稳定,防止价格飙升”。
此前,根据七国集团提议,欧盟成员国可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对俄原油出口价格上限设在每桶65至70美元。欧盟委员会将七国集团的这一提议交予欧盟成员国政府讨论,但27个成员国对限价标准存在分歧。
波兰、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拒绝七国集团提议的限价标准,认为相关措施并未“伤及”俄罗斯,所设价格上限应当更低。
上述三国还认为,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全球石油市场等因素,价格上限标准不应一成不变,应出台相应机制定期审查。欧盟一旦采纳七国集团的上述提议,意味着放松先前已达成共识的对俄制裁措施,欧盟应出台制裁方案。
而希腊和马耳他等拥有较大规模航运业的国家则一直在争取更高的价格。
据路透社报道,如果欧盟12月5日前未就七国集团提议的油价上限达成协议,欧盟届时将实施5月底达成的对俄禁运措施,即从12月5日起禁止进口俄原油,明年2月起禁止进口俄石油产品。
资料图来源:摄图网
据界面新闻援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2月1日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的数据显示,自12月1日起,俄罗斯石油出口税上调06美元,将达每吨433美元。俄罗斯的主要出口油种乌拉尔原油10月15日至11月14日的平均价格为每桶711美元,或每吨5192美元。一个月前,乌拉尔原油每桶价格为702美元。
轻质油品和润滑油的关税将从每吨128美元上调至129美元,重质油品关税从每吨427美元上调至433美元。商品汽油出口税从每吨128美元上调至129美元,直馏汽油出口关税从每吨234美元调整至238美元。
据经济日报,根据睿咨得能源管理咨询公司估计,俄原油生产成本在20美元/桶到50美元/桶之间,具体取决于数据的计算方式。此外,俄政府预算包括预测2023年原油出口的平均价格约为70美元/桶。因此,限价过高无效果,如果限价过低,俄罗斯很可能报复性停止部分原油出口,必将冲击全球石油市场。
此外,制裁的关键点是海运保险服务。由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欧盟支持的价格上限将不允许航运和保险公司为运送俄罗斯原油的油轮提供服务,除非原油以低于设定价格出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G7所押注的主要是全球95%的船队是从国际保赔协会集团获得保险,该集团位于英国。如果这些保险公司拒绝承保俄罗斯货物,那么这些货物将无处可去。不过,海运保险市场并非完全被英美垄断,俄罗斯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开制裁。美财政部官员私下也承认,估计80%至90%的俄罗斯石油将继续在上限机制之外流动。
目前发展态势值得关注。一是俄罗斯原油供应已经大规模地转向亚洲市场,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统计数据表明,俄罗斯对亚洲的海上原油出口和没有指定目的地的海运出口在一个月内飙升至2067万桶/日,这是今年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仅印度炼油厂在4月份至10月份期间将贴现的俄罗斯原油进口量从一年前的38万桶/日增加到近80万桶/日。
俄官员:已经准备好迎接任何发展
12月1日稍早,俄罗斯央行第一副行长尤达耶娃表示,西方国家正在讨论对俄罗斯石油价格设定上限,虽然目前在这个问题上西方还没有达成共识,但俄罗斯已经准备好迎接任何发展。
11月21日,分管能源工作的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说,俄罗斯不会向对俄石油实施限价的国家供应石油和石油产品,将为此重新调整出口方向或减少产量。诺瓦克警告,对能源实行价格上限以及“能源政治化”只会导致供应短缺,是对市场运行原则“前所未有的干预”,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行业整体投资下降。
七国集团财长9月达成协议,对俄罗斯石油设置价格上限。根据协议,七国集团将从12月5日起对俄原油实施限价,明年2月5日起对俄精炼石油产品限价。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俄罗斯总统普京此前表示,七国集团限制从俄进口石油和对俄石油设置价格上限等提议,只能导致油价像天然气价格一样飙升。
据央视新闻援引塔斯社报道,欧洲国家今年1月至10月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总量较2021年同期增长42%。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22年前10个月,俄罗斯对欧洲国家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量达到创纪录的178亿立方米。
据该报计算,俄液化天然气占到报告期内欧洲国家海运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6%。俄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买家是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此外,今年以来,欧洲还通过天然气管道接收了621亿立方米俄罗斯天然气,表明还没有准备好完全放弃俄罗斯天然气。
《金融时报》称,去年欧洲共进口1550亿立方米俄罗斯天然气。
目前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是俄罗斯向西欧和中欧国家供应天然气的唯一管线。此外,俄罗斯通过其他管道向土耳其、南欧和东南欧国家供应天然气。
欧盟称已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3000亿欧元储备据央视新闻,11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声明中称,欧盟已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3000亿欧元的储备金,并建议将这些资产拿来投资,所产生的收益用来支持乌克兰重建。俄罗斯方面当天回应称,这一行为是非法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声明中提议,设立一个特别机构来管理和投资被欧盟冻结的3000亿欧元俄央行储备金和190亿欧元俄罗斯人资产,并将投资所得用于援助乌克兰。冯德莱恩表示,此举是为了在经济上“弥补”俄罗斯造成的破坏。
俄罗斯方面对此回应称,冻结其央行储备金和公民资产是非法的。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当天表示,如果欧盟没收俄罗斯央行、企业或个人在欧洲资产,俄方将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
在俄乌冲突初期,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在海外的约3000亿欧元资产,接近俄央行总储备金的一半。
编辑|孙志成盖源源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自摄图网-ID:501631673
|每日经济新闻nbdnews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基本上来讲每个行业都需要用大量的汽油 所以当油价涨每个行业的成本都增加了,成本增加就转嫁给了消费者,物价也就自然涨了 这样CPI自然也就涨了,CPI反映的是民生物资的涨跌,所以当民生物资涨了然后大家手里的闲钱就少了,也因为物价涨大家对其他东西的需求也会降低 ,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 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影响是 让经济萧条^_^
2004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一5月份,原油生产7147.83万吨,同比增长1.8%;原油进口4976.0l万吨,同比增长 37.6%;原油出口255.5万吨,同比下降31.9%;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1868.3万吨,同比增长1-5.7%;原油进口依存度为41.9%,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6月份,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布伦特现货�为35.6美元/桶,同比提高30.6%。纽约原油期货最高达到 42.33美元/桶,创下纽约商品交易所1983年开始原油期货交易21年以来的最高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我国原油需求增加,进口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当前国际石油需求变化的总体判断
�一�短期内国际石油供求关系总体宽松,但对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需高度关注
短期内,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不会出现石油供应大面积短缺的局面。据2002年统计,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427亿吨,探明储量增加;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年消费量为35.2亿吨,世界十大石油生产国家年产量为35.9亿吨,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剩余。但是,对我国石油需求增加和进口石油快速增长应该给予高度关注。1995年我国石油消费1.5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2.46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全球原油贸易量为20亿吨,我国原油进口0.9亿吨,占世界的4.5%,占我国原油消费总量的34%。我国石油消耗在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也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吨,石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中国需要采取积极策略,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
�二�全球石油价格将维持高价位
当前驱动国际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石油需求增加。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发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预测报告显示,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长,世界石油需求在2003年增长 1.8%以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国际能源机构�1EA�曾预测,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加100万桶/日,而3月11日又把需求增加量调高到165万桶/日,达7990万桶/日。
其次是OPEC继续采取限产保价政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低,为减少损失,会继续提高油价。尽管6月初OPEC部长级会议宣布分别于7月和8月增加200万桶和 50万桶的原油产量,但实际增量有限,因为此前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实际已大量超产。随着美元汇率的继续疲软,欧佩克国家提高油价的决心将更加坚定。
第三是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不足。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也是非再生资源。专家分析,低成本的大油田现在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迄今为止,人类每天用油约8000万桶,1年约300亿桶。现在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预计还有未探明的、开采困难大、成本高的石油储量1万亿桶。未来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将更加困难。
第四是石油投机推动油价上涨。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美元汇率对国际主要货币走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上的投机,使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油市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黑手。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约为现货交易的好几倍,据估计,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
第五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当前海湾地区和一些产油国国内局势动荡,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国际主要产油国政局至今动荡不安,恐怖活动接连在世界各地发生,使主要产油国原油生产面临随时受阻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稳定。
专家分析,从总体和长期来看,油价下降将是短暂的,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预计将在每桶28~33美元之间上下波动。
二、全球石油供应变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是世界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存在许多机会。综合各权威机构的分析预测,2002年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1427亿吨和155.78万亿方米,当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至少可持续供应39年以上,天然气可供应61年以上。从国家分布来看,整个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119亿吨,占世界的78.2%,储采比高达82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委内瑞拉高居世界石油资源国的前六位。这6个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的70.2%。
二是20年内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但地区不平衡加剧。主要是世界石油消费中心在移动,亚洲消费量剧增。198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28亿吨,2002年增至35亿吨,20年间增长了7亿吨,年均增长1.5%。其中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地区2002年石油消费量为29.82亿吨,占世界消费量的84.6%。独联体各国经济出现滑坡,石油消费量剧降,从1990年的4.2亿吨,降至2000年的1.73亿吨,下降60%。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剧增,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石油消费由1985年的5亿吨增至2002年的9.92亿吨,增长了4.92亿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7%。
1992年以来,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已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与北美、欧洲一起呈现三足鼎立之势。2002年前七大石油消费国中有四个国家在亚太地区,其中中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韩国排第六,印度排第七。
三是世界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在中东、里海、西非等地区。由于里海、西非等地区石油储量有较多的发现,处于石油生产的上升期,而且相对中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里海地区又靠近欧、亚两个消费市场,因此,国际石油公司对上述两个地区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勘探开发的力度。尤其是俄罗斯期望通过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武器,保持大国的地位,里海地区是前苏联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俄罗斯也会加快该地区开发和能源的合作。可以预测,中东北非地区仍然是石油主要供应地区;中亚里海、西非地区石油供应将处于上升时期,作为非欧佩克的俄罗斯在石油市场将举足轻重;中南美石油供应国的地位将下降。
四是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有所上升。欧佩克的预测根据其油价目标并按2000年美元价值,预测油价在2010年前将保持25美元/桶的水平,之后逐渐升至 30美元/桶。
三、油价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大,因为石油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单位油耗高,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洗礼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抗油价上涨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高能耗传统工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单位GDP油耗大幅减少,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大幅提高。而不发达国家正处在工业化时期,节能和替代能源发展慢,单位GDP油耗较高,经济增长对高效优质的石油依存度较高,且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较弱,高油价对其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
在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冲击的程度大于不发达国家。但在2000年世界油价涨到将近40美元/桶的高价时,发达国家经济受影响程度却明显减小。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却深受其害:债务危机、政府危机、社会危机、动乱等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断爆发,油价的大幅上涨对加速加深这些问题的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0年世界一些权威机构估算,油价上涨10美元/桶,并在这个价位上保持一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介乎自给自足型国家与消费国之间。由于目前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只占国内石油消费的一部分,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仍可划为基本自给自足型国家。油价的变化对类似我国�既是石油生产国,又有一定量的石油进口�的国民经济的影响可用下图粗略的表示。
从国民经济的三个因素消费、出口和投资看,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相反,如果油价下降�但不是太低,因如果太低,将使其石油工业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影响国民经济�,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有关专家对我国1993~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约为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我国GDP增长率0.7个百分点,按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8万亿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损失 6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经济发展来看,高油价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石油涨价10美元/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下降0.8%。从进口方面来看,油价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是我国外贸逆差主要因素。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来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
总之,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但在当前影响不是很大。若对石油依存度继续提高,影响会越来越大。
随着国内人们的人均水平的提高,为了出行越来越便捷,拥有小车的群体越来越多,而随着车主们越来越多,油价的起伏也变成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目前油价前后上涨了多次,致使有车一族们压力倍增。国内汽油价格的调整主要在于一些石油国家原油出口的量,目前,主要的石油国家还是处于中东地区,例如迪拜等一些沙特国家,他们这些石油国家组成了国际性石油组织,来调整一些不必要的油价风险。通常来说国际油价的调整是掌握在国际性石油组织手中,所以,目前推动石油价格的话有几点,供需关系,全球局势和国家政策。所谓的供需关系,供就是指愿意出口石油的石油供给方,国内油价调整主要是看调价前十个工作日国际油价的平均值,与再之前十个工作日平均值的比较情况。而这是为了保护车主和消费者的利益,避免涨幅过大,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石油行业正常运行以及是正常的市场供应。目前来说,国际原油市场中,一方面因为政治方面导致的市场供应变得较为紧张,另一方面因为全球疫情严重,人们出行减少,导致石油需求量也较少,市场看淡,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多个措施施压油价。就这以上两点国际性石油组织直接将出口油量减少,致使供需量再次达到平衡。所以目前来说,油价是呈现高位震荡的走势,当然这是正常的,而我们国内的市场价格是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挂钩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国际油价出现下跌,而我们国内的油价却在上涨,可国内油价下跌的时候,国际油价却有可能在上涨的情况也有的原因。目前来说因为全球经济局势逐渐回暖,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油价会稳步上涨,有车的朋友可以适当环保出行或减少不必要外出。
一,外汇管控的结果,就是贸易商大幅度减少商品进口,以宽扎定价的国内商品,尤其是食品,会迅速的涨价。
二,汽油涨价传导到所有行业的结果,会在上半年看到。
三,缩减预算会导致大批公司停工,大量工人失业。
四,失业和通胀一起出现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治安的急剧恶化。
五,外汇管制如果持续半年以上,宽扎可能会恶性贬值百分之百以上都是有可能的。安哥拉政府应该尽快结束管制,哪怕在市场上抛出几百亿美金也要稳住汇率。汇率一旦稳不住就是下一个津巴布韦。
六,个人揣测,安哥拉的大部分国民财富也许不在政府手里,而是被一小部分黑人攫取了,现在安哥拉中央银行搞不好还真是没钱,钱都在MPLA的高官们私人账户里。如果是这样,这次国际石油危机安哥拉可能挺不过去。
七,在安华人华商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一个是经营方面,一个是治安方面。如果你们实际观察到的日常食品和生活用品涨价百分之五十以上,就要做好随时撤退回国的打算。
一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资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资源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事件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采的资源、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资源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资源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资源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主导着世界,美元也就成了相对稳定国际通用贷币,许多国家都拿美元作为国家外汇储备;
美元的贬值,使得这些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国家的进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美元如持续走低的话会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也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如下:
首先,要告诉你“油价”这个词表示的是“石油价格”,而不是“食用油的价格”。食用油价格上涨是目前通货膨胀(具体参见楼上几位的解释)和大豆生产的作用结果,和石油生产,和西亚国家没有直接的关系。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谢谢!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随时交流,MSN:neizhou@livecn
我给你找了很长时间,总算找到了一个还算详细的:http://hibaiducom/whms/blog/item/55be2fdbd505ca65d1164e15html
发改委干预食用油涨价
受近日国际大豆( 4504,14,031%)、花生等原材料价格再创历史新高的影响,近期国内食用油批发价格持续上调。
继此前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强食用油调控和市场监管之后,国家发改委5日再发通知,要求大型油脂企业增加食用油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同时告诫食用油生产经营企业加强自律、合理定价,严禁价格违法行为。
价格上升
记者从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获悉,散装大豆油( 9216,140,154%)、桶装大豆油、花生油上周批发报价普遍出现上调。
10月29日,玉泉路市场散装大豆油(一级)批发报价为960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256%;较月初上涨619%;较上月同期上涨667%。受此影响,桶装大豆油价格也继续上扬。“金龙鱼”大豆油批发报价195元/箱,较前一周上涨5元,上涨幅度为263%;比上月涨10元,上涨幅度为541%;比去年同期上涨57元,上涨幅度为4130%。
花生油批发报价也有上调。“鲁花”花生油29日批发报价为375元(个别存货报价为364元),较前一周上涨11元,上涨幅度302%;比上月涨25元,上涨幅度714%;比去年同期上涨101元,上涨幅度为3686%。其他品牌如“福临门”、“绿宝”等批发价也普遍上涨。
据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食用油批发价格上涨是从10月22日开始上调的,是继今年5月份大幅度上涨以来第二次较大幅度的上调,上调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豆、花生等原料价格上涨。
据悉,29日玉泉路市场上大豆的批发报价为455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581%,比上月涨1974%;比去年同期上涨6914%。花生米的批发报价为910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460%;比上月涨581%;比去年同期上涨3188%。
据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负责人表示,部分食用油品牌厂家已向超市发出涨价通知,估计超市等零售环节的食用油很快也会陆续上调。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等地的食用油价格上涨引发居民大量采购。另据报道,广州、石家庄等地食用油价格近期也出现上涨。
后市上涨幅度有限
除了成本因素之外,供求矛盾也是食用油价格走高的重要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油料作物大面积减少,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得植物油供需紧张,目前我国植物油自给率仅为3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为880万公顷,较上年下降517%;大豆产量为1440万吨,较上年下降981%。预测2007年中国油菜籽播种面积为648万公顷,较上年减少595%;油菜籽总产量达到1200万吨,较上年减少513%。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亦显示,全球油料面积减产,而需求的增多带动植物油价格易涨难跌。
此外,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对原油的依赖程度,纷纷加大生物能源生产,而棕榈油( 8816,150,173%)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随着需求的迅速放大,棕榈油供需出现紧平衡状态,价格上涨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不过,该人士也分析,虽然食用油为市场定价,但国家发改委在价格调控方面的态度非常明确,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保证食用油的市场供应,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因此,“预计后市食用油上涨幅度应该不会太大,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目前,我国已成为食用油第一消费大国,作为日常必需品,食用油价格的波动牵动着全社会。因此,价格波动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联合下达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食用油市场调控和价格监管工作。另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库存较多,货源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要。
11月5日,发改委再次约请部分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要求企业增加食用植物油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加工企业要加强成本控制,尽可能多地消化原料涨价因素,需要提价时,要将提价幅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内,不得频繁提高价格,严禁价格违法行为。
此外,对于后市走势,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食用油价格的走高,市场观望态度明显增多,油脂企业相对惜售,贸易商拿货也减少。同时,由于成本以及市场供求等条件支撑,目前来看,各种食用油的抗跌性较强,短期内走低可能性很小。不过,由于目前价格偏高,市场接受需要时间,继续上涨也将相对缓慢。
国家发改委:食用油提价幅度应保持合理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5日表示,由于原料价格持续上升,油脂加工企业适当提高产品价格是可以理解的,但提价幅度应当保持合理的水平。
在约请部分大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时,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市场价格总水平涨幅较高,社会各方面对食用植物油价格过快上涨反应强烈,希望各油料油脂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顾全大局。
该负责人要求,油料油脂加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特别是努力增加小包装成品油生产,保证市场供应。油脂生产经营企业不得采取抬价收购、囤积原料、控制货源、限制产量、限制供应等任何方式减少市场供应,人为制造紧张气氛,扰乱市场秩序;不得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不得相互串通、合谋涨价,不得采取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等手段搞价格欺诈。
沪上大豆油价今年第三次上涨
记者昨日了解到,受近日国际大豆和豆油价格再创历史新高的影响,继今年3月、5月两次较大幅度涨价之后,本市大豆油价格又迎来今年的第三次上涨。不仅部分食用油批发价开始上抬,一些超市、卖场的食用油零售价格也已调高。
国家发改委已于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多项措施,加强食用植物油市场调控和价格监管。并表示,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库存较多,货源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要。此外,本市有关部门也已决定,于今天召开相关会议,以平抑油价、稳定市场。
近期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再创纪录新高
进入11月上旬以来,受外围因素和原料价格的支撑,国内食用油市场报价继续呈现大幅飙升的行情,市场价格普遍创下近年来的最高点,但市场整体交易较为平静。目前山东市场豆油(一级,下同)价格为9730元/吨,比前期上升08%;江苏地区豆油价格一般在9750元/吨,比前期上升05%;天津市场豆油价格一般在9750-9800元/吨,比前期上涨08%。目前江苏市场菜油(四级,下同)价格一般在9700-9800元/吨,比前期上升21%;安徽市场菜油价格为9700-9800元/吨,比前期上涨21%;湖北市场菜油价格一般在9600-9700元/吨,比前期上升11%。
目前山东市场一级(下同)生油价格一般在18000-19000元/吨,比前期上涨88%;河北地区市场价格一般在18000元/吨,比前期上涨59%;河南市场价格一般在18000-19000元/吨,比前期上涨88%;广东地区市场价格一般在19500元/吨,比前期上涨54%。目前天津市场棕榈油(24度,下同)港口价格一般在8690-8700元/吨,比前期上涨15%;江苏张家港24度棕油价格在8580-8620元/吨,比前期上涨06%;山东青岛及日照港口24度棕油价格一般在8650-8660元/吨,比前期上涨12%;浙江宁波港口24度棕油价格一般在8650-8670元/吨,比前期上涨13%;广东港口24度棕榈油价格一般在8500-8550元/吨,比前期上涨03%。造成近期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全线大幅走高的主要原因是:
一、期价屡创新高,国内豆油价格攀升。今年黑龙江大豆减产幅度达到30%至40%,国产大豆产量可能下降到1000-1200万吨的水平,导致东北大豆收购价格高企,且收购难度较大,导致东北豆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各地豆油再度全面上涨,目前市场精炼豆油报价已全线触及9800元/吨。加上原油和金属等能源大涨和通货膨胀因素支持,国内豆油整体市场震荡上行的趋势不变。当前CBOT豆油期货12月合约价格为4264美分/磅,2008年3月合约更是达到了4362美分/磅,继10月31日突破33年以来的高点继续攀升,原油及金属等外围市场强势走高为CBOT豆油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当前进口毛豆油11月船期至国港口CNF最新价格达到1000美元/吨,折合到港口完税成本接近9300元/吨。预计后期国内豆油市场将继续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油厂对后市看涨心态积极,后市仍有上涨的动力,但涨幅应该不会太大。
二、外围依旧高位,提振菜油高位坚挺。目前菜籽压榨厂家基本已全面停机,只有少数厂家压榨进口菜籽,经过前一阶段菜油的消耗,目前各地厂家菜油库存均较为有限,随着市场后续供应有限,各地菜油紧张局面将更加凸显,并且随着棉籽收购逐步结束,前期困扰部分厂家的资金问题也将得以缓解,因此后市市场菜油惜售心理将更加浓厚。预计后期国内菜油短期将维持坚挺态势,但继续上涨的空间可能有限,维持高位振荡的可能性较大。
三、原料成本支撑,国内生油再创新高。由于今年国内花生总产呈减产趋势,而近期农户惜售心态强烈,部分产区的经销商收购难度增大,致使油料市场呈现整体上扬态势。截止目前,国内产区统货花生仁收购价格高达8300-8600元/吨,由此可见,目前国内花生油产品的加工成本明显攀升,这加重了部分厂商的提价心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近期国内花生市场价格持续高位,加上部分地区中小型油厂开工不足,促使国内花生油现货价格仍将维持在近期高点。
四、豆油价格提振,国内棕油市场收涨。近日豆类产品大幅上涨,原油价格和豆油价格的上涨带动棕油价格上涨,国内一级豆油的高位对棕榈油市场起到一定的支撑,但我国棕油消费进入消费淡季,随着国家政策对油脂的调控,棕油上涨动力势必减弱。10月份我国从马来西亚装运棕油425万吨,较9月份473万吨的装运量降低101%,也低于8月份475万吨的装运量,11月份我国装运马来西亚棕油数量将继续减少。后期随着天气的逐渐寒冷和外盘的调整,国内需求将较为有限。预计后期国内外棕油进入高位调整时期,国内棕榈油价格不排除有振荡回落的可能。
10月份黑龙江大豆市场综述:高位运行
一、黑龙江大豆继续高位运行
今年黑龙江新大豆价格一路上涨,新豆上市价格就较高,为320元/公斤,而去年新豆上市价格为212元/公斤左右。截止到11月1日,黑龙江大豆价格继续上涨,有更多的大豆主产地价格突破400元/公斤,其中包括哈尔滨、牡丹江、克东和海伦等地,佳木斯等地的价格接近400元/公斤,其余地区价格在390元/公斤左右。九三油脂哈尔滨分公司 收购价格410元/公斤 ;克东县406元/公斤;北安市站台价390元/公斤;牡丹江金源油厂410元/公斤;集贤县阳霖油脂 394元/公斤;富锦市油厂392元/公斤。
二、目前大豆交易量不多
目前黑龙江全省大豆价格较高,达到历史新高,但交易量不大。全省农垦系统2007年大豆产量为110万吨左右,目前只售出30多万吨,农垦大豆地北安局和九三局分别售出大豆8万多吨和7万多吨。通常农垦系统大豆产量占全省的20%上下。
三、个别油脂加工企业考虑选择使用进口大豆
目前一些大豆贸易商、加工商提高大豆价格,收购量有所增加,工大油厂日收购量为400多万吨,阳霖集团日收购为300万吨,但豆农的惜售依旧,预计黑龙江大豆价格会继续保持较高价位,但如此高的价位也孕育一定下跌风险。事实上, 个别油脂加工企业已经看到高价位的风险,价格达到380元/公斤的时候,这些加工企业已经考虑减少收购国产大豆,使用进口大豆。
四、豆农惜售心里较重
许多豆农面对较高的大豆价格,并不急于出售或者出售一小部分,他们期望更高价格,同时也更加关注市场价格变化和进口消息,不着急还贷用钱的豆农等待420元/公斤的价格出现。
五、全球大豆减产是目前大豆价格高位运行的根本原因
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数据显示,2007/2008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是221亿吨,低于上年的2358亿吨,美国大豆产量数据从上月的7130万吨,下调至7070万吨,上年为8680万吨。中国大豆产量数据,从上月的1520万吨下调到1460万吨,上年为1620万吨。由于严重的干旱和播种面积减少,黑龙江大豆减产,2007年黑龙江大豆面积52974万亩,较上年减少6083万亩,大豆产量460万吨,较上年减少190万吨。有预计中国大豆产量有可能只有1200万吨左右。从需求面看,全球大豆用量为2333亿吨,高于上年的2235亿吨。
六、 国际运费价格上升也推动国产大豆价格攀升
国际粮船运费急剧攀升,目前美国和南美至国内的粮船运费在110-120美元/吨之间,比年初翻了一番,这直接推动进口大豆成本上升。
10月31日 进口大豆港口价格(运费已付):天津 4350元/吨 ,青岛4400元/吨,连云港 4350元/吨,南通4350元/吨,上海 4350元/吨,黄埔区(广州市)430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0%以上。目前沿海地区油厂进口大豆报价与国产大豆价差为200多元/吨。
七、前9个月我国进口美国、巴西大豆均在820万吨以上
据海关10月25日消息,2007年9月我国进口大豆18864万吨,同比增加55%。2007年1-9月进口大豆216949万吨,同比增加21%。大豆主要进口来源国是巴西、阿根挺和美国。9月从巴西进口大豆最多,为9299万吨,美国3288万吨,阿根廷为5637万吨。2007年1-9月从巴西进口大豆84290万吨,美国82201万吨,阿根廷为48476万吨。
八、国际豆油期价创接近33年高位
10月31日各月大豆合约收高4-18美分不等。11月大豆期货收高18美分,报每蒲式耳1010美元。
豆粕(豆粉)期货每短吨收低070至收高490美元不等。12月期约收高490美元,报每短吨27960美元。
12月豆油期货创出4269美分的合约高点,亦为现货月近33年最高水准。国内连豆期货上行在短短的3个月内期价暴涨1000多点,在连豆行情史上实属罕见。黑龙江豆粕、豆油价格也上涨。国内主产地黑龙江集贤地区豆粕价格3350-3400元/吨左右,友谊地区3350-3400元/吨,上涨100元/吨左右,哈尔滨地区大型油厂报价3510元/吨,涨40元/吨。豆油价格:九三油脂集团9900元/吨;集贤阳霖油脂9700元/吨;工大油脂厂9800元/吨。
九、美洲大豆产量新预计
芝加哥11月1日消息,美国私人分析机构FCStone今日公布的产量预估报告显示,2007/08年度大豆产量预计为2651亿蒲。在美农业部10月供需报告中,2007/08年度大豆产量2598亿蒲。(美农业部将于东部时间11月9日早8:30分公布11月份供需平衡报告)。《油世界》预计巴西大豆产量为6200万吨。但巴西植物油行业协会(ABIOVE)发布的第一次官方预测数据显示大豆产量为6070万吨。
十、后期黑龙江大豆走势
从上述大豆交易价高量少等特点上看,黑龙江大豆价格潜在回调可能,但是否真的回调或者回调幅度多大,还要看豆农惜售的松动程度。如果豆农惜售心里继续保持较重,大豆价格还会在目前高位运行,今年的整个销售期可能要拉长。影响黑龙江大豆价格走势的另一个因素是,进口大豆港口价格是否回落以及南美播种进度和天气状况。
合肥市
本周(10月30日-11月5日),本周桶装油略有上涨,其中豆油上涨1-2元/桶。
批发价:普通杂交米124元/市斤左右(下同),优质杂交米137左右,普通粳米142左右,东北粳米151左右;特
一面粉11左右;四级菜油9300元/吨。5L桶装菜籽色拉油525元,5L桶装黄豆色拉油51元,5L桶装调和油545元。
零售价:普通籼米134左右,优质籼米144左右,普通粳米149左右,优质粳米163左右;特一面粉120左右;5L桶装菜籽色拉油545元左右,5L桶装黄豆色拉油53元左右,5L桶装调和油565元左右。
固镇
10月29日-11月4日的一周内,固镇县集贸市场粮油品种丰富,交易活跃,价格与上周同期相比涨多跌少。具体成交
情况如下:
淮南夏集粳米:本周270元/公斤(下同),比上周同期的280元下跌010元,跌幅为357%。
东北粳米:本周330元,比上周同期的340元下跌010元,跌幅为294%。2007年产粳稻大量上市,原料充裕,是这
两个品种价跌的关键因素。
籼米:本周260元,比上周同期的250元上扬010元,涨幅为400%。水分降低,稳定性提高,是其价扬的直接因素
。
绿豆:本周800元,比上周同期的760元上扬040元,涨幅为526%。
红小豆:本周560元,比上周同期的500元上扬060元,涨幅高达1200%。
玉米:本周150元,比上周同期的148元上扬002元,涨幅为135%。
高粱:本周180元,比上周同期的170元上扬010元,涨幅为588%。
花生仁(小白沙):本周1000元,比上周同期的960元上扬040元,涨幅为417%。
花生仁(普通):本周920元,比上周同期的880元上扬040元,涨幅为455%。2007年秋季旱田粮食、油料减产,
是这六个品种价扬的主要因素;农民惜售,期望涨价,也是价扬的另一原因。
大豆色拉油:本周1040元,比上周同期的1000元上涨040元,涨幅为400%。
小米:本周480元,比上周同期的440元上扬040元,涨幅达909%。
淮南市
原粮:协优稻166-148元/公斤;丰两优稻168-172元/公斤;小麦144-146元/公斤。
成品粮:优质特等粳米32元/公斤;优质标一粳米30元/公斤;标一粳米29元/公斤;优质标一晚籼米27元/公斤
;标一晚籼米25元/公斤。优质特一粉21元/公斤。
食用油:二级菜油9元/公斤;豆油92元/公斤;色拉油93元/公斤。
国际油价的波动牵动着国内油价的上涨或者下跌,不少原油国的油价波动直接导致了国内油价的上涨,但实际上油价的价格趋势总体是在不断上涨的,国际上原油的供求关系以及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影响是导致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在原有价格的基础上是有的价格总是会居高不下,而作为工业发展的血液,石油应用的领域基本已经涵盖了各个方面,这种情况也导致油价总是呈现涨多跌少的现象,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可以离开石油。
2020年上半年全球的疫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世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种情况与原油的需求出现了重叠。经济的连续衰退导致原油的价格不断上涨,全球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的供求关系导致国际性的油价持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正常使用的国家,每日的产量不断增加,而产量的增加必然会对国际市场上的油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油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也离不开政治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石油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之下不断产生了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以伊朗为例,伊朗这些年来一直进行的石油贸易,导致其国内战争以及地缘政治的不断发展。但伊朗是中东国家当中实力比较薄弱的一环。而频繁的战争和对伊朗的制裁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上涨。
美国作为全球石油消耗的最大国家,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非常之深,在疫情上的政策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之下,国内转运石油的通道相当受限。这种措施导致了人员流动的不稳定性,从而大大加强了石油的价格成本。而不断发展的疫情也让很多企业处于停产或者减产的状态,这样十足的库存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影响了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引起石油价格的波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