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 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 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 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 子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 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 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 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 子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琵琶行》
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文/沁绿筱
犹记得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其实并非只是中年以后的男人,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否人到中年,大抵只要是年少时光已逝的人,都只能靠自己,都在负重前行,不敢也不能倒下,只能咬牙直面风雨,苦苦挣扎。于是乎,经历多了,坚强惯了,我们就深悉了,这世上有一种悲辛,叫“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延禧攻略》里的富察皇后便是如此。 历史 上姿容窈窕、知书达理、性格恭俭、温婉贤淑到令乾隆“每加敬服,钟爱异常”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始终让我敬爱,故剧里秦岚饰演的富察皇后亦深深吸引了我。 历史 上闺名不详的富察皇后在剧里名为容音,而富察·容音为了做最好的皇后而渐渐失去了年少时最好的容音。
当她还是少女时,活泼灵动,笑语盈盈,即使成了宝亲王弘历嫡福晋,也仍有几分少女的光彩,眼神纯澈清亮,笑容天真纯美,却因了“规矩”二字,放弃了和弘历手牵手的温柔缱绻。待到宝亲王成为乾隆皇帝,她成为富察皇后之后,她便彻底告别了往昔,舍弃了最好的自己,成为了最好的皇后。诚如白居易所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自此,她年少时那些清新俏皮的欢悦、活泼泼的灵气和不自知的纯美,悉数化作午夜梦回时枕边的一滴清泪。
我深信,她亦期许“一生一代一双人”,可在三从四德的压迫下,“妒”是女子最大的禁忌。而母仪天下的皇后,更是最无奈地被“赋予”了最博大的枷锁。从来皇后都是无私的、大度的、贤淑的。早年的传统已为天下之国母刻好了一生的轨迹,作为后者,只用去描摹就行了。因之,她不但要允许别人来分享自己深爱的丈夫,而且不能争风吃醋,要竭尽全力护妃嫔们周全。同时,她不能任情恣意,而要以身作则,恪守宫规,言行举止不能有丝毫瑕疵,待人接物不能有半点差错。
选秀时,高贵妃有意艳压群芳,她却敛尽满身光华,希冀乾隆把注意力放在争奇斗艳的秀女们那里;乾隆送给她新鲜茁壮的荔枝树后,她设宴送给了其他妃嫔,她深悉乾隆最爱她,可她却不能做“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宠后,而必须做有大爱有气度有胸襟的贤后;娴妃急需用钱,她明了娴妃清高,就以赏赐的方式给予娴妃,堵住了悠悠之口;她始终沉浸于亲生儿子二阿哥兼嫡长子永琏夭折的悲恸中,却悉心庇护着怀孕的愉贵人,直至愉贵人平安生产,又为了愉贵人可以亲自照顾五阿哥永琪而请乾隆册封其为愉嫔;在乾隆寿宴之上,她和高贵妃伴乾隆左右,高贵妃殷勤地去挽着乾隆,她却端庄自持;乾隆染病时,妃嫔们唯恐避之不及,她却不辞辛劳地侍奉在侧;该平息风波时,她绵里藏针,对嚣张的高贵妃毫不手软……
不似高贵妃飞扬跋扈,不似娴妃清高自诩后又黑化得阴森恐怖(说句题外话,我是很喜欢这部剧里的继后也就是一开始的娴妃辉发那拉·淑慎的,无论是她前期的志洁行芳,还是她后期的运筹帷幄。唯一遗憾的是,她对容音的误解。),不似纯妃因爱生恨后邪恶本性暴露无遗,她始终温良恭俭让,心地善良,大爱无私。“本宫先为一个皇后,才为一个女人。”她委实是一个挑不出错的温婉善良的贤后,她的言行充满了母性的温度,她有着温暖的色泽、明媚的姿态和柔软的触感,她是剧里一道最温婉动人的风景,温柔似水,温润如玉。
端庄大气、淡然坚韧的她,看清了世间女子飘萍般的命运,胸中有庾岭、罗浮山般的高大宽广,直面凌寒独放,“浓淡由他冰雪中”。人人只道她光鲜亮丽,却鲜有人窥见她风光背后的悲辛无尽。她日日夜夜操心着旁人操心不了的事,她不曾奢靡享乐,始终清醒理智地承担着身为皇后的责任。她忍常人不能忍,受常人不能受,默默将隐痛研碎消化,还后宫一个风平浪静、宁馨祥和。
这样的贤后,令人敬慕,她值得乾隆眷念一生,亦值得魏璎珞和明玉两大心腹矢志不渝地效忠;但也令人怜惜,她太爱惜羽毛,反被不知好歹之人抓住软肋得寸进尺,视伤害她为理所应当。向来跋扈的高贵妃因她的恩宠、俸禄在自己之上而恨她;原本敬重她的娴妃因误解她而恨她;一直追随她的纯妃因富察·傅恒爱的是璎珞,而璎珞又深得她心而背叛她;陪伴她多年的贴身大宫女尔晴也因富察·傅恒不爱自己而背叛她……于是乎,先是娴妃在她第二次怀孕而璎珞被贬辛者库期间,借高贵妃之手除掉了她腹中之子,致使她病倒;再是尔晴在她大病初愈、不适合有孕时助她怀孕;后是娴妃在她生下七阿哥永琮后,煽动纯妃,致使纯妃设计让侍奉在她身侧的璎珞出宫探望父亲,而后出手让永琮葬身火海……
一个人温婉善良,有容人之雅量,修炼到行事沉稳平和的境界,合该被深赏长颂。但若委实忍够了不想再忍,那么,爆发亦是好的,盖因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永远含着一口即将喷涌的鲜血,若无其事地嘴角上扬、气定神闲。
因之,当永琮夭折后,她心力交瘁,放下了所谓的优雅端庄,质问乾隆:“我是谁?皇上,您说,我是谁?”可乾隆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你是朕的妻子,是母仪天下的大清皇后。”真正的悲伤是欲哭无泪的,那是无力回天的绝望,沉沉地压在心头,令人喘息不得。其实,她期许的是,乾隆能说她是富察·容音,她早已厌倦了一代贤后的美名,她怀念的是年少时那个最好的自己。
可很多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衡量、评价、得出结论,而这无异于盲人摸象。生活在滚滚红尘中,很多人并没有意愿去了解另一类人怎么想,只是期待对方能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自己能收获更多的认可。因之,乾隆只是爱她的温婉贤淑,爱她的善解人意,爱她对自己的懂得和了解,却不曾设身处地地去思索她想要什么。
其实,早在璎珞设计杀死裕太妃为姐姐报仇,她在乾隆面前袒护璎珞,乾隆说她是天底下最好的皇后时,她就已如是说:“臣妾已经不是最好的自己。自从嫁给你那日起,我就不再是富察·容音。我整个人被紧紧地包裹着,迈出的每一步,都要完美到不可挑剔。我要宽容、端庄、贤顺,这才是世人心中的皇后……可是璎珞不同,只有她不同。”可乾隆全然不解她爱护璎珞是在爱护年少时的自己,亦不懂璎珞是她的希望,即使她接下来还如是说:“魏璎珞就是魏璎珞,她是鲜活的,她是任性的,她在极力抗争,不像其他人,甘愿做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皇上,臣妾就是当初没有坚守住,才成为今天的我,所以臣妾要保护璎珞,就像保护从前的我一样。”
想象和亲历是悬殊的。再海量高清的,亦无法赋予人日升月沉的真实感。故不曾经历过她心路历程的乾隆再如何设身处地,亦无法感同身受。因为人的处境太复杂,人本身也太复杂,她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正的理解,恍若天边的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即。因了枕边人的不解,一代贤后的她始终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故这一次,她再度痛失爱子,她歇斯底里了,她将多年来侍奉太后、尊重皇上、善待庇护妃嫔、把妃嫔的孩子视如己出、处事谨慎、贤良淑德、怕被天下人指责、怕被皇上厌弃但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的隐忍辛酸悉数道尽。
生命与生命合该是相互成全的,付出与收获合该是相辅相成的,一对一时才能够倾注全力,得到一个最完满的结果。因之,不管我们如何叹赏 历史 上乾隆与她的帝后深情,如何认为一个帝王能如此已是难能可贵,也不得不承认,乾隆对她再深情亦不妨碍他后宫充盈、子孙满堂。至于剧里乾隆和她的帝后深情,则更耐人寻味。当她因永琮之死而悲痛欲绝时,乾隆如是说:“容音,你是朕的皇后,是爱新觉罗·弘历的结发妻子,你没有放肆任性的权利,更没有中途退出的可能。”乾隆是爱她的,但也是不懂她的。孩子于乾隆而言,仅是继承大统的嫡子而已,既然活着的永琮可以取代逝去的永琏,那么便可以让她再生个嫡子来取代夭折的永琮;然孩子于她而言,却是生命的全部,当她痛失爱子伤心欲绝时,乾隆还一再强调她身为皇后的责任,就无异于诛心。
有人说,异性只为繁衍后代,同性才是真爱。尽管并不绝对,但有时也有几分道理。就好似剧里乾隆确实深爱她,却从未真正懂过她。而她与璎珞之间,却有深厚的主仆之情、师生之情和姐妹之情。璎珞是她年少的自己,是她未来的希望;她是璎珞敬重的导师,是璎珞深爱的姐姐。她生前教璎珞读书明理,护璎珞平安周全,与璎珞惺惺相惜;她逝后璎珞对她念念不忘,带着明玉为她报仇雪恨,替她尽心辅佐和悉心陪伴乾隆。她温柔似水,璎珞刚烈如火,她们是互补的,适合携手同行,她们才是最懂彼此最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最后,因了爱子的夭折、乾隆的不解、尔晴的诛心,她心如死灰,不曾等璎珞回来,便纵身一跃,香消玉殒,结束了辛苦全是自己干、好处全是别人拿的贤良淑德却郁郁惆怅的一生。但她是释然的,因了此后,她不再是皇后,而是容音。比之史书记载的病逝,剧里她的结局更令人叹惋,我见犹怜。
命运向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翻手云,覆手雨,繁花落尽便是白雪皑皑。她一生温婉善良,幸福却不曾盈盈在握。她终其一生都对年少的自己念兹在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可谓她成为皇后之后漫漫一生的最好注脚。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华易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 “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实非偶然, “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