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心3部分构成,地壳的上面是一层土既陆地,也有没有土的地方既海,因为地球各个板块相互撞击形成山地球也会老有朝一日(在太阳的热量完全耗尽后的不久)就会变成一个白矮星在那个时候所有的生物都会灭绝,成为冰河期(不过你放心吧,那是上亿年后的时候)
地球表面主要组成有:
1、岩石圈
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2、水圈
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3、生物圈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
4、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扩展资料: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有:
1、三态转换
由于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其形状大小适宜(半径6378公里),使它表面吸引了适量的水和大气并保持一定的压力,造就了地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物质共存并互相转化的复杂形态。
2、地球内力
所谓地球内力是指地球的构造力,来自地球内部,在地球表层清晰明显地表现出来,诸如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地壳隆起和沉陷等等。
3、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即指以太阳辐射为基本能源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蚀作用等,它通过物理化学变化、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极力消除内力所造成的起伏,总的作用趋势是夷平地表,其影响深度仅限于地表以下几米到几十米的深度。
4、中介作用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物质、能量流所维持的一层薄薄的有机膜,它起到了太阳能与无机界之间的中介作用。
5、人类活动
人类的出现使地球表层发生了质的变化,也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层圈的突出特征。人类改变大气圈,造成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甚至控制局部环流;人类改变水循环、创造人工地形,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界的面貌等等。
-地球表层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而每种岩石又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例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玄武岩是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矿物是由一种或集中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地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化学元素。
地壳作为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深海沟的地壳最薄,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
地壳内里元素: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112种元素,其中92种元素以及300多种同位素在壳中存在。
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总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丰度最低的是砹和钫,约占1023分之一。上述8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804%,其余80多种元素共占196%。
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数称为原子克拉克值,地壳中原子数最多的化学元素仍然是氧,其次是硅,氢是第三位。
大约99%以上的生物体是由10种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构成的,即氧、碳、氢、氮、钙、磷、氯、硫、钾、钠;镁、铁、锰、铜、锌、硼、钼的含量较少;而硅、铝、镍、镓、氟、钽、锶、硒的含量非常少,被称为微量元素。表明人与地壳在化学元素组成上的某种相关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