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
“元认知”概念是弗莱维尔提出来的。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具体地说,元认知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识主体的知识,包括认知主体所掌握的关于人类如何获得或处理信息的一般知识,自己与他人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认识;关于认识任务与要求的知识;关于认识方法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或认识过程,选择有效认知或认识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元认知的3个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产生准确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地实施元认知监控;准确而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地实施元认知监控,并由此积累正确的元认知经验和知识;有效的元认知监控,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并获得更丰富的元认知知识。因此,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互相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协同实现对认识活动的监视、控制与调节作用。由此可见,对学生来说,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的认识,来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发展自己。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元认知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高,学业成绩好;反之亦然。国内外的学者对学生在阅读、记忆、写作以及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中的元认知作用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元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联系着学生是否具有较多的关于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认识,并能否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策略也是一个元认知的问题。
元认知
元认知监控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的核心是对个人认知活动的监视和控制。而元认知监控(monitoring)则是通过元认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目标、策略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当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首先是依据任务的要求和特征,运用元认知的知识选择可施行的策略拟定计划,进行活动,与此同时,亦即在执行计划、进行活动过程中,随之产生元认知体验,由于元认知体验可能引起修改甚至放弃原计划和目标,另确定新目标和计划。可见元认知体验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具有激发、指引认知调节、监控作用,同时又修正、丰富并发展元认知的知识。综上所述,可见元认知的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某成分功能的实现,往往需要其他成分的辅助和支持。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而在体验时间上有长有短,在内容上则可简可繁。弗拉维尔列举了三种元认知体验:一是短暂的体验,例如,你在短期内可能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别人为什么这样做或是体验短暂迷惑的感觉等等;二是产生在认知活动持续期间的体验,产生在认知活动前或后的体验,例如,你可能预感到在将参加的活动中会失败,或是感到以前参与的某次认知活动得心应手不胜欣慰;三是有些元认知体验与你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例如,感到你未及时将个人感受转达给你的朋友,或是你的朋友或学生未能理解你的意图,或是你在阅读某份材料时感到你的认知遇到阻碍等等。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的知识有部分重叠,有些元认知体验可以认为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的知识,例如,你会突然感到你目前处理的事情与你过去处理的某事很相似等。
元认知的训练
近年来教学心理开展研究元认知在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作用,并确信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应用知识如何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提高学习成绩具有强有力的作用。虽然学生进行作业时确实也发展了元认知意识,也参与对自己的某些控制,有些老师对自我检验作业也给予指导。但是却对发展元认知未曾有意识地有所关注,这是值得注意的。
答案要点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它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这就是元认知的作用: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即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即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因此,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对目前认知任务的认识、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问题一:什么叫元认知?元认知能力怎么培养 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一般认为,元认知可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元认知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概念 依照Flavell和Brown对元认知的定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Yussen认为,现有的元认知的定义是开放的定义,而非封闭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元认知的概念及理论应该将会有所发展。
2.评定 首先,在使用自我报告法时,很难将被试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区分开来,而后两者是很关键的混淆变量。其次,评定之间的一致性问题。Karen等于1990年对生成策略、词列发生、散句的组织、回避作业的难度四种评定手段进行了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每种评定手段对于它所评定的内容来说是有效的,但不同的手段评定的是不同的内容,即评定之间是不一致的。这使得一般的元认知结构难以评定,且不同研究的结论之间难以进行交流。 有人认为,元认知的评定是当前元认知研究中最薄弱的领域,而它又是元认知研究极为关键的领域,因此,为了促进元认知研究的进展,应发展新的、更可信、更有效的评定方法。
3.研究范围 综观已有的元认知研究,大多是在认知领域内进行的,这反映了元认知研究中存在的一种思维定势:将元认知研究局限于认知领域之内。元认知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势,走整合的道路。并且,元认知要真正地融入教育心理学之中,并对教育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必须与个性因素,尤其是动机相结合。所喜的是已经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如MPressley、JArcher的研究均表明,元认知因素、动机因素、策略因素等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对元认知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这方面的研究将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问题二:元认知和认知有什么区别 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使主体的认知活动有所进展。因此,从本质上来讲。
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而非“认知”本身。但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元认知与认知活动在功能上是紧密相联的,不可截然分开。
两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个体实现认知目标。
问题三:什么叫做元认知能力? 是个教育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元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问题四:元认知理论 里的这个 元字是什么意思 这个元没法单独解释。现在主流的说法就是对认知活动的总的认知。
最早使用该名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udd Flavell)。尽管迄今为止对此概念的表述尚未统一,但一般都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是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它含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主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
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体,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等定出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作出补救措施等。
问题五:元认知的基本功能有两个分别是什么? 5分 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意识性和调控性。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有三方面:①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景有哪些变量,并且意识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况;②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并且明了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可以使学生根据学习的效果,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饥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
问题六:什么是元认知能力如何提高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元认知能力的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做出计划,监控实施,反思评价,及时补救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元认知。此后,诸多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使元认知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元认知的提出,帮助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并把握学生自主与有效学习的实质。因此,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元认知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题七:什么是 元认知能力? 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即有关人作为学习着或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以下三类: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比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知(比如,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比如,知道记忆、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
(2)有关任务的知识,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主体应当认识到,材料的 性质(如图形材料与文字材料)、材料的长度(如一段短文与一篇长文)、材料的熟悉性(如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材料的结构特点(如论说文与叙述文)、材料的呈现方式(如听觉呈现与书面呈现)、材料的逻辑性(如有组织的材料与无组织的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在有关认知目标、任务方面,主体是否知道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认知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难的要求。比如,要求回忆一篇文章的大意要比要求回忆该文章的准确词序的任务困难得多。
(3)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比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
2、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这种过程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操作。
元认知控制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当的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概括起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1)计划即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视,即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3)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一般来说,元认知控制与认知目标、认知课题和情境等因素密切相联。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元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董奇,1989)。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
认知策略则帮助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过程对于帮助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的认知和元认知必须一道发生作用。认知策略(如划线、口头复述等)是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是成功的学习者。
一、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策略属于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元认知是弗拉维尔(Flave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中文译法主要有这样几种:反审认知,反省认知,超认知,后设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二、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分。
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织学习小组,以及使用其他各种方法。换句话说,成功的学生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
2、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这些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当你为了应考而学习时,你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会意识到某些章节你并不懂、你的阅读和记笔记方法对这些章节行不通,你需要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下面说说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1)领会监控
一种具体的监控策略就是领会监控。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自始至终都持续着这一过程。熟练的读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的目标,诸如发现某个细节,找出要点等,于是,为了该目标而浏览课文。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或抓住了课文的要点,熟练的读者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意感。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或者不懂课文,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如果领会监控最终显示目标没有达到,就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重新浏览材料,或者更仔细地阅读课文。
一些研究表明,从幼儿到大学生有许多人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技能,好多学生总是把重复(如再读、抄笔记等)作为他们的主要策略,从课本或讲演中学习新知识,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德文(Devine,1987)建议他们使用以下策略以监视并提高他们的领会:
①变化阅读的速度。以适应对不同课文领会能力的差异。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读快点,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
②中止判断。如果某些事不太明白,继续读下去。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填补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会有明确说明。
③猜测。当所读的某些事不明白时,养成猜测的习惯。猜测不清楚段落的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④重读较难的段落。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最简单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
(2)集中注意
注意和金钱、能源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时刻,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他所说的每一件事上,学生只得放弃对其他刺激的积极注意,只得变换优先度,将其他刺激全部清除出去。
例如,当人们全心注意一个有趣的谈话者时,他们就意识不到细微的身体感觉(如饥饿),甚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其他刺激。有经验的讲演家知道,听众一旦心不在焉时,他们已经不再集中注意听讲了,可能已经转向注意午餐或其他活动了,因此就要重新抓回他们的注意力。
3、调节策略
根据对认知活动的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更正、调整认知策略。
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
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如何使学生学得更省时、省力且高效,无疑地,这便涉及到一系列的学习策略问题。然而,任何一个有效的策略背后,必然有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予以着支持。元认知的相关理论即是学习策略最适宜的支持理论。相反,任何一个理论也必须由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展示它的生命力及魅力。
参考资料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9f9c0b0102vn4dhtml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即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控制是运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顺利完成任务,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题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些模型。由加涅(EGagne,Yekovich,& Yekovich,1993;Leahey & Harris,1993)等人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
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斯腾伯格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能力的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该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斯滕伯格认为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内在成分(成分水平),智力成分与环境间的关系(情景水平),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经验水平),这三方面构成了智力,这三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组合性智力/成分性智力:阐明个体智力与其内在活动的关系,主要处理个体内部的心理关系,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表现在以下活动之中:
元认知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等的高级执行过程,元成分在三种成分中起核心作用,用来支配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操作成分:主要用于任务操作时执行不同的策略,包括信息的编码、组合和信息间的比较以及反应等,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用于获取和保持新信息的过程。它负责接受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包括学习、保持和迁移成分。
2经验性智力:阐明个体智力与其经验之间的关系,主要处理个体解决新问题,以及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将这种认知活动自动化的能力。从新问题变成常规问题。
3适应性智力/情景性智力:适应性智力阐明个体智力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处理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含有个体适应、选择及改变环境的能力。
适应:指人们通过发展有用技能和行为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选择:指人们在环境中找到自己适当位置的能力;
塑造:如果个人不能或不能很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环境或不能选择一个新环境,智力活动可能对环境本身进行塑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