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肉:含优质蛋白,易消化吸收,脂肪含量低,还含有钙、磷、钾、碘、锌、硒等无机盐,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等。鱼肉有暗色、白色肉之分,暗色肉含有较多的脂质、糖原、维生素、酶类等,味道较腥,如金枪鱼、沙丁鱼等;白色肉腥味较轻,如大黄鱼、比目鱼等。
2、鱼脑:富含俗称“脑黄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DHA,还有磷脂类物质,有助于婴儿大脑发育,对辅助治疗老年痴呆症也有一定的作用。但鱼脑胆固醇含量较高,应控制食量。
3、鱼鳔:古代有“海洋人参”之称,与燕窝、鱼翅齐名。鱼鳔含有生物大分子胶原蛋白质,有改善组织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延缓皮肤衰老的效能,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海水鱼的鱼鳔壁较厚,通常制成干品,称为鱼肚。鱼肚制成的菜肴口感滑润、细腻,有浓厚感。
4、鱼鳞:含有胆碱,可增强记忆力。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对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心脏病都有一定作用,可做成鱼鳞冻食用。此外,鲥鱼和鳓鱼的鱼鳞含有一定的脂质和鲜味成分,烹饪时可不去鳞直接蒸制;带鱼鱼鳞含有可抗癌的6-硫代鸟嘌呤,吃时也不必刮。
5、鱼尾和鱼骨鱼尾:营养和鱼身的肉差不多。鱼骨确实有补钙的效果,但是一般人们吃得很少,鲨鱼的鱼骨可做成鱼骨粉。
6、鱼唇:多以鲟鱼、鲨鱼、鳐鱼上唇部的皮及连带组织干制而成,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 。
7、鱼眼:维生素B1和DHA的含量略高。
黄花鱼的营养成分
黄花鱼的营养成分,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们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黄花鱼的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
黄花鱼的营养成分11、小黄鱼每100克含热量为9800大卡(409千焦)。
2、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3、黄花鱼的谷氨酸含量较多,谷氨酸是人神经系统发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氨基酸。
5、蓝色海洋中的黄花鱼含有丰富的维他命A、B以及磷、钙、铁等,无机盐含量高,且鱼肉组织柔软,宜于消化吸收,补充身体维生素。
6、黄花鱼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和烟酸、钙、磷、铁、钾、碘等成分。其水解蛋白质含较多的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
女人吃黄花鱼的好处
1、养胃
中和胃酸,缓解胃痛。
2、止血凉血
含有大量胶质,生成血小板,有止血功效。
3、补血益气
适宜肤色没有光华,失去红润、手脚冰冷的人群。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4、黄花鱼能治疗失眠
黄花鱼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直接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能减少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出现,对失眠也有很一定的调理功效。
5、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黄花鱼还含有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它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胆固醇,加快它们的排出,对血栓和动脉硬化的发生有良好预防作用。
6、补虚强身
黄花鱼是一种性味甘平的食材,健脾升胃是它最重要的功效,平时人们多吃一些可以提高肠胃功能,也可以加快身体的正常代谢,能让人们的疲劳和体虚症状很快消失,特别适合那些身体虚弱的人群食用。
黄花鱼的食用禁忌
1、急慢性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黄花鱼。
2、气管哮喘、癌症、淋巴结核、红斑狼疮、肾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患者也不宜食用。
3、胃呆痰多者、哮喘病人、过敏体质者和体胖内热的人应慎食。
4、黄花鱼烹饪时禁忌用牛、羊油煎炸。隔夜的清蒸黄花鱼还能不能吃。
5、黄花鱼不能与中药荆芥同食,吃鱼的前后要忌喝茶,不宜与荞麦同食。
6、荞麦与黄花鱼食物相克,因黄花鱼多脂,荞麦性寒难消、动热风,都是不易消化之物。黄鱼味甘性平有小毒且多食难消化,荞麦性寒难消,食之动热风,两者都为不易消化之物,同食难消化,有伤肠胃。
结语: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黄花鱼的相关知识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呢女人吃黄花鱼具有养胃、止血凉血、补血益气、治疗失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所以适当的吃点黄花鱼对身体是有益的,以上我还介绍了食用黄花鱼的禁忌,大家可要牢记哦。
黄花鱼的营养成分2黄花鱼的功效健脾升胃
安神止痢
益气填精
补血止血
防止癌症
黄花鱼的营养价值
1、 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2、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黄花鱼的使用效果黄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
中医认为,黄鱼有和胃止血、益肾补虚、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
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
黄花鱼的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者尤为适宜;
2、黄鱼是发物,哮喘病人和过敏体质的人应慎食。
如何挑选黄花鱼优质的黄鱼呈金**,有光泽,鳞片完整不易脱落,肉质坚实,富有弹性,眼球饱满突出,角膜透明,鱼鳃色泽鲜红或紫红,腮丝清晰。无异味。
黄花鱼的储存方法新鲜黄鱼如果要储存,先去除内脏和鱼鳞,擦净水分,放入保鲜袋,在冰箱冷藏室可保存2天。在冷冻室可长期保存。
黄花鱼的营养成分3黄花鱼在我国的近海海域盛产,营养价值高,食用美味,而且药用价值很高,所以倍受大家的喜爱。
黄花鱼本身肉质细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花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同时黄花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功效与作用
1、中医认为,黄花鱼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升胃、补虚益精、调中止痢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
2、黄花鱼汤用于病后体虚,食欲缺乏,夜卧不宁;黄花鱼莼菜汤用于消化道肿瘤伴有肠胃功能不良,厌食,消瘦;冬笋炒黄花鱼用于消化道肿瘤,厌食,消瘦;胡椒沙仁蒸黄花鱼用于脾胃虚寒,腹部胀痛,食欲缺乏;黄花鱼粥用于病后体弱食少神疲力乏。
3、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4、黄花鱼特别适用于体质虚弱、面黄肌瘦、少气乏力、目昏神倦、食欲下降等症状的人食用,对有睡眠障碍、容易失眠的人有一定的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而在唐代《开宝本草》中介绍的“莼菜黄鱼羹”食疗方,即用莼菜15克,黄花鱼250克,共煮煎浓汁服用,有益气开胃的功效,胃口不好的人可以多吃。而且黄花鱼入药,还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支气管哮喘、肝炎等多种疾患。
5、多吃黄花鱼可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因为其鱼油中含有一种独特作用的必需脂肪酸——N-3脂酸。N-3脂酸可使血中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稍增高,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减少,故能积极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菜谱介绍:豆瓣黄花鱼
主料: 黄花鱼一条。
辅料: 葱适量、姜适量、料酒2汤勺、豆瓣酱2汤勺、白糖10克、清汤1小碗、胡椒粉2克、植物油适量。
做法:
1将黄花鱼去鳞去内脏,清洗干净
2锅内放油,将鱼放入锅中。煎几分钟后,慢慢晃动锅子,使得鱼头鱼尾都能煎到。用锅铲盛着锅里的油浇到鱼身上,让没煎上的一面也预热一把。翻身煎熟后盛出。
3锅内留底油,放入葱姜爆香后,放入两勺红油豆瓣酱翻炒均匀。
4将鱼放入锅中加入清汤,放白糖,料酒,胡椒粉,炖至收汁即可(盐可以不用放了,豆瓣酱本身的咸味可以起到调味作用)
1.鱼类的营养价值
鱼类蛋白质含量为15%~22%,平均18%左右。鱼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较为平衡,与人体需要接近,利用率较高。脂肪含量约为1%~10%,平均5%左右,不同鱼种含脂肪量有较大差异。鱼类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桐油酸和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由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组成。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低,约15%左右,主要存在形式为糖原。
鱼肉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A、D、E,维生素B2和烟酸等的含量也较高,而维生素C含量则很低。鱼油和鱼肝油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鱼类矿物质含量为1%~2%,其中硒和锌的含量丰富,钙、钠、钾、氯、镁等含量也较多。海产鱼类富含碘,有的海产鱼含碘50μg/1OOg~100μg/1OOg,而淡水鱼含碘仅为5μg/1OOg~40μg/1OOg。
2.其他水产动物的营养价值
除鱼类外,其他水产动物还包括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类,主要有虾、蟹、贻贝、扇贝、牡蛎、章鱼、乌贼等。其蛋白质含量多数在15%左右,尤以河蟹、对虾、章鱼等较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维生素含量与鱼类近似,有些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烟酸和维生素E。矿物质含量多在10%~15%,其中钙、钾、钠、铁、锌、碘、硒、铜等含量丰富。一般每1OOg的钙含量多在150mg以上,其中河虾高达325mg;微量元素以硒的含量最为丰富;牡蛎、扇贝中锌含量较高;铁的含量以河蚌和田螺为最高。
3.禽类的营养价值
禽类食品指鸡、鸭、鹅等的肌肉及其制品,可加工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是一类食用价值很高的食物。
禽肉蛋白质含量为16%~20%,其中鸡肉和鹌鹑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约达20%;鹅肉约18%,鸭肉相对较低,约16%;心、肝、肾等内脏器官的蛋白质含量略低于肌肉,在14%~16%。禽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鱼类相似,与人体需要接近,利用率较高。禽肉脂肪含量差别较大,火鸡和鹌鹑的脂肪含量在3%左右,鸡和鸽子在9%~14%之间,鸭和鹅达20%左右。不饱和脂肪酸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低。胆固醇含量在肝中较高,一般每1OOg为350mg左右,约是肌肉中含量的3倍。
禽类可提供多种维生素,主要以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为主,内脏含量比肌肉中多,肝脏中含量最多。禽类含有多种矿物质,内脏含量普遍高于肌肉。其中铁主要以血红素形式存在,消化吸收率很高。鸭肝含铁最为丰富,每1OOg达23mg。
4.蛋类及蛋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类包括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鸽蛋及其加工制成的咸蛋、松花蛋等。蛋类的营养素含量不仅丰富,而且质量也很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
不同品种的蛋类,其营养成分大致相同。各种蛋类的蛋白质含量相似,全蛋为12%左右,蛋黄高于蛋清,加工成咸蛋或松花蛋后,无明显变化。蛋类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最为接近,营养价值很高,优于其他动物性蛋白。鸡蛋中脂肪含量约10%~15%,98%的脂肪存在于蛋黄中,蛋清中含脂肪极少。蛋黄中的脂肪消化吸收率高。蛋黄中维生素含量十分丰富,且种类较为齐全,包括所有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微量的维生素C。鸭蛋和鹅蛋的维生素含量总体而言略高于鸡蛋。矿物质主要存在于蛋黄部分,蛋清部分含量较低。蛋黄中含矿物质为10%—15%,其中钙、磷、铁、锌、硒等含量丰富。蛋类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蛋黄是磷脂的极好来源,所含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效果,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固醇集中在蛋黄,其中鹅蛋黄含量最高,每1OOg达1696mg,其次是鸭蛋黄,鸡蛋黄每1OOg也达15lOmg,鹌鹑蛋最低。蛋黄中铁的生物利用率较低,仅为3%左右。
5.畜肉类的营养价值
畜肉类包括猪、牛、羊等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畜肉的肌色较深,呈暗红色,故有“红肉”之称;而禽肉及水产动物的肉色较浅,呈白色,故又称“白肉”。畜肉类富含蛋白质、脂类、维生素A、B族维生素及铁、锌等矿物质。因畜类动物的种类、年龄、肥瘦程度以及部位不同,其营养成分差别很大。畜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20%,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较接近,营养价值较高。牛羊肉蛋白质含量一般为20%,要高于猪肉(132%)。畜肉中猪肉脂肪含量最高,平均为18%,羊肉次之,牛肉最低。但牛羊肉的脂肪组成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主要是棕榈酸和硬脂酸。应注意的是,同样是瘦肉但脂肪含量差别较大,如牛里脊肉中脂肪含量为09%,而猪里脊肉中脂肪可达79%。畜类肝脏除富含蛋白质和脂类外,维生素A、B族维生素含量和铁的含量也很高。每1OOg羊肝和牛肝中维生素A含量可达2万微克以上。畜类内脏都含有较高水平的胆固醇,以脑为最高,每1OOg脑中含2400mg以上,其他脏器在300mg左右,是瘦肉的2倍—3倍;畜肉中铁主要以血红素形式存在,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
6.如何选择动物性食品
鱼、禽、蛋、肉是一类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其中每类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需合理选择,充分利用。
鱼、禽类即西方国家所称的“白肉”,与畜肉比较,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特别是鱼类,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宜作为首选食物。
目前我国居民肉类摄入仍然以猪肉为主,平均每日摄入量为508g,占畜、禽肉总量的646%。由于猪肉的脂肪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较多,不利于心脑血管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预防,因此应降低其摄入比例。瘦肉中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提倡吃瘦肉。
蛋类的营养价值较高,蛋黄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且种类较为齐全,所含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但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宜过多食用,正常成人每日可吃一个(鸡)蛋。
动物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适量食用可改善我国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欠佳的状况。但脑、肾、大肠等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大量食用有升高血脂的危险。
7.合理烹调鱼、禽、蛋和瘦肉
烹调是通过加热和调制,将食物原料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
蛋类经常采用的烹调方法是煮、炒、蒸等,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得不多。但是蛋类不宜过度加热,否则会使蛋白质过分凝固,甚至变硬变韧,影响口感及消化吸收。
鱼类和其他水产动物常采用的烹调方法有煮、蒸、烧、炒、熘等。煮对蛋白质起部分水解作用,对脂肪影响不大,但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溶于水中,因此汤汁不宜丢弃。蒸时食物与水接触比煮要少,所以可溶性营养素的损失也比较少。烧有红烧、白烧、干烧等之分,对营养素的影响与水煮相似。
畜、禽肉的烹调方法较多,如炒、烧、爆、炖、蒸、熘、焖、炸、熏、煨等。炒的方法在我国使用最为广泛,其中滑炒和爆炒在炒前一般要挂糊上浆,对营养素有保护作用。炖是对某些老、韧、硬的原料用慢火长时间进行加热,使食物酥烂脱骨、醇浓肥香的一种烹调方法。焖也是采用小火长时间加热使原料成熟的方法。在炖和焖的加工过程中,可使蛋白质轻微变性,纤维软化,胶原蛋白变为可溶性白明胶,使人体更易消化吸收,但由于加工过程中加热时间较长,也可使一些对热不稳定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破坏增多。
食物在烹调时遭到的损失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如果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则能使菜肴保存更多的营养素。如用淀粉或鸡蛋上浆挂糊,不但可使原料中的水分和营养素不致大量溢出,减少损失,而且不会因高温使蛋白质过度变性、维生素大量分解破坏。又如加醋,有的维生素有耐酸不耐碱的特性,因此在菜肴中放些醋也可起到保护这些维生素的作用。醋还能使原料中的钙溶出,增加钙的吸收。在食物制作中尽量避免油炸和烟熏。
8.饱和脂肪酸与人体健康
饱和脂肪酸是指不含双键的脂肪酸。在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碳链长度主要为8个~18个碳原子,分别为中碳链脂肪酸(8:0和10:0)、月桂酸(12:0)、豆蔻酸(14:0)、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动物性食物所含的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占40%~60%,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它们分别构成饱和脂肪酸的60%和25%左右。
饱和脂肪酸与其他脂肪酸一样,除了构成人体组织外,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提供能量。膳食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明显影响血脂水平。有证据表明,血脂水平升高,特别是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则是增加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主要脂肪酸,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膳食中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10%。
不同类型的饱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不尽相同:棕榈酸增加血清LDL-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为月桂酸和豆蔻酸,目前已将月桂酸、豆蔻酸和棕榈酸三种脂肪酸列入升高胆固醇水平的名单中,硬脂酸对升高血清胆固醇或LDL-胆固醇的作用不明显,其原因可能与硬脂酸在体内迅速转变为油酸有关。
鱼的营养成分含量表
鱼的营养成分含量表,鱼的种类很多,比起红肉和禽肉,鱼肉的脂肪含量最低,且鱼肉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颇有益处。下面一起来了解鱼的营养成分含量表。
鱼的营养成分含量表1鱼肉在肉食界的营养特长
鱼和畜禽肉中多数营养素含量相差不大,但在脂肪含量、脂肪酸的组成上有较大差异。
具体来说,鱼肉的营养特长包括以下方面。
脂肪含量较低
猪牛羊等畜肉类的脂肪含量平均为15%,其中,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鸡鸭鹅等禽肉的脂肪含量在9%~14%之间;
鱼虾等水产品的脂肪含量最低,平均仅1%~10%。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来源的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但鱼类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
有明确证据表明,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血清胆固醇升高有关。
不饱和脂肪酸对保持机体正常的血脂浓度、维持脂质代谢平衡、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内分泌等都起着关键作用。
鱼类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榈油酸和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为n-3系,且海水鱼中的含量比淡水鱼更显著。
富含优质蛋白
畜肉的蛋白质含量在10%~20%之间;
禽肉在16%~20%;
鱼类的蛋白质含量为15%~22%,约是猪肉蛋白质含量(132%)的2倍。
矿物质含量丰富
鱼类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肝脏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含量丰富。
矿物质中以硒、锌和碘的含量较高,其次为钙、钠、钾、氯、镁等,海水鱼一般含有较多的`碘。
胆固醇含量较低
与猪肉、蛋类相比,鱼肉中的胆固醇含量相对较低,对心脑血管造成的负担相对更小。但鱼子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三高”人群最好少吃。
水产专家的吃鱼秘诀
1、少吃汞含量高的鱼
推荐食用的汞含量低的水产品,包括鲶鱼、鳕鱼、罗非鱼、比目鱼、沙丁鱼、鲑鱼/三文鱼、梭鱼、鱿鱼、虾、扇贝等。
不建议食用的高汞鱼类包括鲨鱼、剑鱼、鲭鱼、红鱼、方头鱼、金枪鱼等。
2、尽量不吃鱼头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数据显示,鱼龄越大,鱼脑和鱼皮中蓄积的汞就越多。为安全起见,最好少吃鱼头。
3、吃鱼种类尽量多些
鳗鱼、秋刀鱼等脂肪较多的鱼适合烤着吃,吃时可在鱼身上挤点柠檬汁;
鲤鱼、白鲢、花鲢、草鱼、带鱼红烧后风味更好;
黄鳝鱼、黑鱼、鲫鱼、鳕鱼等本身味道鲜美,适合炖着吃;
鳜鱼、鲥鱼、鲈鱼等高端鱼肉质细嫩,适合清蒸,保持原汁原味;
三文鱼、真鲷等海水鱼可以生吃,但要确保新鲜、安全。
4、选个头“八分大”的鱼
一般鱼年龄越大,长得越大,体内可能积聚了不少有害物质。鱼太小,则肉质不够鲜嫩,鱼刺可能会很多。
买鱼选个头“八分大”左右的,如鲤鱼和武昌鱼以1斤半、鲫鱼05斤~1斤、草鱼4~5斤的为宜。
5、冬季适合吃鲫鱼
中医认为,鲫鱼有和中补虚、温胃进食的功效,最适宜搭配豆腐、蘑菇、猪蹄直接炖汤食用。
半斤到1斤大小的最好,肉质最嫩。但感冒发热期间和爱长口疮的人最好少吃。
鱼的营养成分含量表21、鱼肉含有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2、鱼肉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3、鱼肉中富含维生素A、铁、钙、磷等,常吃鱼还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的功效。
4、含有丰富的完全蛋白质。鱼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如黄鱼含176%、带鱼含181%、鲐鱼含214%、鲢鱼含186%、鲤鱼含173%、鲫鱼含13%。鱼肉所含的蛋白质都是完全蛋白质,而且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适合人体需要,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5、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鱼肉的脂肪含量一般比较低,大多数只有1%--4%,如黄鱼含08%、带鱼含38%、鲐鱼含4%、鲢鱼含43%、鲤鱼含5%鲫鱼含11%鳙鱼(胖头鱼)只含09%、墨斗鱼只含07%。鱼肉的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较长,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6、无机盐、维生素含量较高。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含有丰富的磺,还含有磷、钙、铁等无机盐。鱼肉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尼克酸。这些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扩展资料
鱼肉的功效
秋冬季是体弱者进补的好时机,鱼则是进补的好水产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其蛋白质含量为猪肉的两倍,且属于优质蛋白,人体吸收率高。鱼中富含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D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
鱼肉中脂肪含量虽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
鱼的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增强记忆力、保护视力、消除炎症颇有益处。但鱼并非吃得越多越好,这是由于鱼的脂肪酸中含有大量的二十碳五烯酸,它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长期过量食用,会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脑溢血等。
鱼的营养成分含量表3鱼肉的营养成分
鱼肉是鱼体的主要可食部分,占55%-70%,与畜肉相比,鱼肉的肌纤维短,含水分多,脂肪少,结缔组织也少,故鱼的肉质细嫩,易消化吸收,平均消化率可达97%。鱼的肌肉有红肌和白肌之分,红肌的肌纤维窄,含肝糖和脂肪,味道浓;白肌的肌纤维宽,不含脂肪,味道多为清淡。
鱼肉蛋白质
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特别是亮氨酸、赖氨酸含量较多。但缺乏甘氨酸,而甘氨酸在人体内可以自己合成。如黄鱼含176%、带鱼含181%、鲐鱼含214%、鲢鱼含186%、鲤鱼含173%、鲫鱼含13%。鱼肉所含的蛋白质都是完全蛋白质,而且蛋白质所含必须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适合人体需要,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无机盐
无机盐、维生素含量较高。含有磷、钙、铁等无机盐。
鱼肉的肌纤维
蛋白质组织结构松散,水分含量比较多,因此,肉质比较鲜嫩,和禽畜肉相比,吃起来更觉软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所以,可以看出,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口味好、易于消化吸收的优点。
主要营养成分:鱼类中蛋白质含量在15~20%,其中带鱼、白鲢和黄鱼等含量较高,在18%以上。一斤大黄鱼中蛋白质含量约等于12斤鸡蛋或7斤猪肉中的含量。鲳鱼的蛋白质含量较低,约116%。其它水产动植物的蛋白质含量也较多,如对虾为206%。河虾为175%河蟹为146%,海带为82%,紫菜203%。鱼类蛋白质的利用率高达85~90%。鱼类的脂肪含量1~10%,一般在5%以下,但鳊鱼达15%,鲥鱼为17%,其它水产动物为1~3%。
鱼类中维生素B1的含量普遍较低,因为鱼肉中含有硫胺酶,能分解破坏维生素B1所致。维生素B2和尼克酸在鳝鱼和蟹中含量较多,如黄鳝中尼克酸含量达37毫克/百克,维生素B2达098毫克/百克。在虾、蟹和蛤蜊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素A,螃蟹为5,900国际单位/百克。水产植物中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鱼类中几乎不含维生素C。
海产类的无机盐含量比肉类多,一般为1~2%,主要为钙、磷、钾和碘等,特别是富含碘,如海带含碘达24毫克/百克,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铁,达150毫克/百克。在牡蛎中还含有铜,可达30毫克/百克。虾皮中钙达991毫克/百克,是肉类食品含钙量的100倍以上。
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每100克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
食物种类 食物名称 总热量(千卡) 蛋白质(克) 脂肪(克) 碳水化合物(克) 主食 米饭 1162603259馒头 22171147面包 3128351589面条 2848307619油条 3866917651粥 46110399肉类 猪肉(肥瘦) 3951323724猪肉(瘦) 1432036215牛肉(瘦) 1062022312酱牛肉 24631411932羊肉(瘦) 1182053902鸡肉 18116130蛋类 鸡蛋 14712810114鸡蛋白 601160131鸭蛋 1801261331水产品 鱼肉 113166520虾肉 831661508奶制品 牛奶 5433234酸奶 72252793奶酪 32825723535豆制品 豆腐 81813742豆浆 14180711蔬菜类 黄瓜 15080229西红柿 1909024白菜 17150132生菜 15140421蘑菇 20270141胡萝卜 40120295土豆 76202172茄子 21110249水果 苹果 520202135梨 440402135橘子 510702119西瓜 25060158香蕉 91140222葡萄 430502103猕猴桃 560806145油脂 食用油 89909990
鱼的身体主要由鱼鳍、皮肤、鱼头、鱼鳞、、骨骼、躯干、鱼尾、组成。
鱼类的附肢为鳍,鳍由支鳍担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角鳍条不分节,也不分枝,由表皮发生,见于部分圆口纲,甲胄鱼纲、盾皮鱼纲、软骨鱼纲;另一种是鳞质鳍条或称骨质鳍条,由鳞片衍生而来,有分节、分枝或不分枝,鳍条间以薄的鳍条相联。
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甚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下是真皮层,内部除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皮肤感受器和结缔组织外,真皮深层和鳞片中还有色素细胞、光彩细胞,以及脂肪细胞。
软骨鱼的鳞片称盾鳞。硬鳞与骨鳞通常由真皮产生而来。现存鱼类的鱼鳞,根据外形,构造和发生特点,可分为楯鳞、硬鳞、侧线鳞三种类型。
鱼类具有发达的中轴与附肢骨骼,对于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与内脏,支持体驱以及整个身体的活动有重要作用。中轴骨骼由头骨(胸颅与咽颅)和脊柱组成。咽颅是围绕消化道最前端的一组骨骼,用来支持口和鳃。脊柱由许多块椎骨组成。
扩展资料:
鱼类的习性:
大部分鱼类要么在淡水中生活,要么在海水中生活,但有不到10%的洄游鱼类在淡水和海洋两种生境中来回迁徙。在海洋中生长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称为溯河洄游(如中华鲟),在淡水中生长但需要去海洋中繁殖称为降河洄游(如花鳗鲡)。
如果肥育和繁殖的迁徙发生在河湖之间,就称之为半洄游性鱼类,一般是在湖泊中肥育,在河流中产卵(如四大家鱼)。保持迁徙通道的畅通对一些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鱼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