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们惯常以巫傩称之。
面具在傩事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神灵的凭依之物,时神祇的具象化。
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及至今天,面具仍以鲜活的形象流布于中国的24个省、自治区的39个民族中,构成世界面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少数民族的面具更以形制的多样,造型的丰富,内涵的深邃,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面具文化宝库。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以其多元性和无可比拟的原生态及次生态,展现了中国本元文化的神韵,展现了面具的五种文化功能。 用于禳灾祈福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神职人员在跳神活动中佩戴面具,并借助其它法器,舞之蹈之,驱邪纳吉,祈求人寿年丰。
跳神面具包括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信仰萨满教民族的萨满面具;广西、广东的少数民族的师公面具和贵州、湖南、四川、湖北、云南的少数民族的傩堂、端公面具等等,可谓洋洋大观。 用于人自身的各个生命历程,包括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
现今主要流不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瑶族成年礼用的“度戒”面具;彝、哈尼、土家的婚礼面具;基诺、佤、景颇、布依、壮、彝、纳西、苗等民族的丧礼面具,以丧礼面具运用为多。 用于年节赛会、岁时祭祀以敬天祈年。演变至今的以假面、假形舞乐同庆共祭的盛会,依然表现了浓厚的迎神祈福的宗教色彩。
节日祭祀面具,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面具的不同发展层面,以及面具功能由娱神到神人同乐,至娱人的演化轨迹。面具在形制、造型和材质方面也显现多元性。如哈尼族叶车人的棕披、笋壳、毛皮面具;土家、壮、苗等民族的草人假形;藏族小牛犊畜头面具;彝族得纸扎、纸浆、木雕面具;白族、傣族的纸、布裱及牛皮面具,以及朝鲜族极富夸张的木雕面具等。 分为傩戏面具和藏戏面具两大系列。
傩戏面具包括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的师公戏面具;湖南、贵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傩堂戏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阳戏面具;以及贵州布依族、苗族的地戏面具。而贵州威宁彝族的“撮泰吉”保留有许多原始傩文化的特征和信息,为准戏剧形态。其面具也具有本原文化的质朴风格。
藏戏面具流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地区,以白面具和蓝面具为代表,显现了雪域高原文化的特色 。《甘肃傩文化研究》(胡颖、蒲向明等著)有白马藏族傩面具的特征情况。
以上两类戏剧面具按其角色造型,可分为鬼神面具、动物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面具材质以木为主,兼用竹、布、纸、毛皮等。此类面具沉积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成为中国面具文化中的珍品。
概言之,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少数民族面具积淀了宗教、民族、民俗、艺术等多种内涵,展现了东方审美的意趣和理想,是中国面具文化的瑰宝。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面具又称为套头、假面、大面、代面等,在民间则有脸子、面壳、神头、吞口等俗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面具相比较,我国的面具在形制上、质地、造型、功用、制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一、假面——为生活中最常见,用途最广泛且造型最丰富的面具。人们通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假面一般大如人脸,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说话、歌唱和朝外观物。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大多为平面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少数做平板状,采用彩绘、编结、剪凿等手法制作。假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舞蹈、戏剧、战争、驱傩、祭祀以及各种民俗活动都用它进行化装。
第二、假头——为主体中空的套头式面具,佩戴时一般将整个头颅罩住,只留出眼睛和嘴巴部位,但也有佩戴于以上者,以方便说唱表演。历史上假头的出现比其他各类面具都要早,原始社会大多数面具属于假头一类。宋代以后,假头在面具中的重要位置逐渐被假面取代,但在藏传佛教文化圈内,假头仍被广泛用于藏戏和“羌姆”中。早期的假头大多用动物的头部剥制而成,佩戴时连同兽皮一起披在身上,后来才逐渐改用布壳、纸浆、胶泥等制作。
第三、面饰——为系佩在身上用做装饰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通常在胸前、臂上或腰间,长度一般宽在2-8CM左右,顶部或两侧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造型可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类,而以人面型居多。人们常在面饰上雕刻故去亲人的肖像,佩在胸前寄托自己的哀思;国王系佩的面饰则雕刻成豹的头形,作为绝对权威的象征。面饰制作多为平面浮雕,也有的为阴刻线雕或采用其他手法制作。
第四、面罩——是盖在死人脸上的面具,又称“死面”。大小与人面相仿,或略大于人面。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死人脸上覆盖面罩的习俗,原因有五点:1、使死者游荡的灵魂易于辨认它的肉体,以免迷失方向无所归依。2、让后人永远铭记死者活时的威仪。3、延缓尸体腐烂,对尸体起到保护作用。4、防止死者灵魂逃逸并留在人间作祟。5、保护死者面部,使死者在走向黄泉的旅途中避免恶灵的伤害。由于前两种原因,面罩一般都是按死者生前容貌制作,面罩大多以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为原料,少数用陶土廉价材料制作。
第五、脸谱——远古时期,与面具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脸谱。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因此,脸谱又被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中国戏剧脸谱作为一种戏剧的化妆方法,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宋涂面化妆又是从更早的面具艺术发展来的。面具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时代。因此,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先生曾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陕西系周朝的发源地,有些社火脸谱还残存着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从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等图案看,社火脸谱也不乏带有商代的遗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社火脸谱日臻完美。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想象奇特,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产生了奇丽的艺术效果,绘制出一面面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社火脸谱。其造型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烈,既简练单纯,又复杂细腻;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更原始、更清新、更自由之感。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以颜色来表示忠奸、善恶、美丑。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使人物的身份、性格一目了然。
第六、面像——是悬挂、置放于神庙、社坛、门户、墓室等场所的面具,形制与假面相类,但一般皆比假面大,眼睛和嘴巴多不留空。造型有人面和兽面两种,用途各不相同。人形面像大多置放于神庙或社坛,是供人们祭献、膜拜、祈禳的英雄,祖先或神灵的偶像,具有纳脊祛邪的功用。兽形面像俗称“吞口”,因置放场所不同,而有“镇墓吞口”和“镇宅吞口”之别。镇墓吞口是悬挂于墓室四壁或棺木之上,一般用青铜或滑石制作,功用是维护陵墓主人,使其不受魑魅魍魉侵扰。镇宅吞口又叫“天口”、“喷口”和“虎头牌”,置于门首厌胜辟邪,以使妖魔鬼怪不敢侵犯豪宅。
面具具有伪装和保护的作用。
面具的由来:
面具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是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
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我国是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影子,继续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作用。
扩展资料:
面具可以作为服饰的一部分,比如在化妆舞会上的面具。也可能是一种酷刑,比如大仲马的《铁面人》。
在原始的宗教信仰里,担任祭司的巫师,会在进行祭祀仪式时戴上面具表示化身为神灵,传达神旨和神威。
日本的能面面具就是由戏剧脱离宗教逐渐发展而来的。有些看似恐怖的面具,其实是吉祥的象征。西藏面具也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分为藏戏面具、宗教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三大类。
它的最早来源,与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仪式中戴面具的拟兽图腾舞蹈有关。非洲的面具宗教气息更浓,现在的非洲很多地方也是巫术横行的,他们认为木制的面具是神灵栖息的地方。
韩国的河回最出名的就是假面和假面舞。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跳假面舞,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农作物的丰收。
—面具
▲想维持底妆的自然轻薄,黑眼圈、痘疤等瑕疵得靠遮瑕另外修饰。
懂化妆的女孩都知道,想要底妆自然透亮不厚重,黑眼圈、痘疤或斑点等肌肤瑕疵不能单靠粉底一次搞定,要另外交给遮瑕膏,才能遮得好,同时维持底妆的轻薄感。
而使用遮瑕产品最时怕太干易卡纹,太湿又很会脱妆,眼下细纹、法令纹、木偶纹全都出来Say Hello~想完美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也不难,快掌握以下2个遮瑕小撇步,从今天起你也能拥有完美又持妆的遮瑕效果。
1眼下遮瑕不卡纹小tip
保养要分区,遮瑕当然也要讲求分区上妆,才能更持妆完美无瑕!尤其眼周肌肤较薄,且没有皮脂腺,较易干燥,若使用的遮瑕产品太厚或不够湿润保湿,就容易造成卡纹、浮粉、面具感等状况发生。
想修饰好眼周瑕疵又不显纹路,首先要挑选质地透润、保湿度好的遮瑕产品,再搭配少量粉质细致的蜜粉做好定妆,帮助维持遮瑕持妆度。尤其现在市面上更有眼部专用蜜粉,像是LAURA MERCIER的「专业睛亮蜜粉」,粉质比一般蜜粉更为细致、保湿、不卡纹,可帮助维持一整天的亮眼妆感不落漆。
2跟法令纹、木偶纹说再见
微笑,是最棒的语言,但同时又担心容易造成法令纹及木偶纹的产生,瞬间让年纪看起来老5岁!使用质地保湿、延展性佳的遮瑕可帮助修饰细纹且不易卡干纹,可惜持妆度不够,到了下午纹路又再度冒出来见人。
针对这点,一样建议使用贴肤轻薄的遮瑕产品,于在意的纹路修饰后,再使用有柔焦细纹效果蜜粉饼填补表层纹路,并帮助长效持妆,一整天都能尽情微笑。
说到遮瑕就不得不提到在PTT、DCRAD上都推爆的LAURA MERCIER极限超时亲肤遮瑕笔,不仅有着高人气,还被赞为「再也离不开的遮瑕神器」,黑眼圈、痘疤、肌肤泛红都能完美修饰,而且质地透润不卡粉,可均匀延展贴合肌肤,加上360度超弹力绒毛刷头设计,每个角度都能轻松带到。
今年更全新增加10色,分成冷色、暖色和中性色调,不论适合肤色或何种肌肤困扰,都能找到适合的色号。
可以,但是不建议遮瑕膏当粉底使用。
因为遮瑕膏和粉底是差不多性质,但比一般的粉底液干且厚,全脸涂抹时间过长,会导致皮肤过干而起皮、露出小细纹等。而且遮瑕膏的遮瑕效果很好,当粉底使用容易妆感过重、面具脸。
而且遮瑕膏最好不要直接使用。直接使用膏粉很容易进入毛孔,造成堵塞毛孔,长期使用会导致白头粉刺的形成,遮瑕膏最好是在基础护肤,擦完隔离霜,粉底液之后在需要重点遮盖有瑕疵的地方点涂。
扩展资料:
遮瑕膏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顺序
遮瑕膏能够轻松遮盖住让人比较在意的黑眼圈和暗沉,注意,它的使用顺序是在粉底之后,散粉之前。
2、局部用更自然
用在局部,使用较少的遮瑕膏,然后仔细的晕染开,这样一来,被修饰的部分就会变得更加自然的。
3、颜色的选择
基本原则是选择斑痕或者黑眼圈颜色与肤色的中间色,这样修饰过的效果就不会太明显。当然不同产品也有不同的选色方法,具体看什么产品。
4、注意手法
刚遮好的瑕疵,上了蜜粉后反而突出了。使用蓬松粉扑轻拍。这样的问题很常见,上了蜜粉又把遮瑕膏蹭掉了,其实是手法不对。选较厚蓬松型的粉扑,逐渐轻拍。
用粉扑上妆,难免会厚薄不一。将蘸取蜜粉的粉扑对揉能过滤掉多余蜜粉,能均匀上妆,让整个妆面看起来更清透自然。
5、不同部位使用不同质地的遮瑕品
如果在眼睛的部位选择过干的遮瑕膏,不一会儿就能见到它四分五裂的惨状,比不遮还可怕;想遮痘痘却用薄薄的液状膏,完全起不到遮瑕的作用,白忙活一场。
6、快速推开
一般遮瑕品干得很快,在涂上之后,最好赶快推开它。
7、适度遮瑕
看起来有如塑料般的肌肤,任何人都不会想要。适度遮瑕,就足以展现你的好肤质了。
-遮瑕膏
-粉底
人民网-局部用更自然遮瑕膏使用注意事项揭秘
面具来源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
在傩祭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在傩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
面具的功能
远古的人类出于对神灵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模仿性地制作了动物、妖魔等种种面具戴在脸上,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延续到今日,在民俗活动、舞台上和儿童游戏中,依然能看到制作得更加精美的面具,那纯粹是娱乐了。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色,它们的设计夸张、变形。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也可说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本能体现。
公元7世纪,吐蕃兴起于青藏高原,并很快发展壮大,统一原来分散的各部建立起一个强盛吐蕃王朝,吐蕃金器以其美观、珍奇以及精良的工艺著称于世。
唐人杜佑在《遇典·边防六》中描述了“大羊同”的丧葬习俗,这个临近吐蕃的地方,如果酋豪去世,就要用黄金替代其五脏六腑,还要“假造金鼻银齿”,多杀牦牛羊马殉葬。
面具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都曾出现过,通常都与礼仪、祭祀、丧葬等密切相关。其中,以黄金制成的面具十分罕见,在世界范围内发现较少,反映出使用者地位的尊崇与神圣。
扩展资料:
面具的文化特色
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绚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
面具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紧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人民网-教授解读黄金面具:东西方面具文化在阿里交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