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拢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判词解释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解析:
这一首说的是妙玉。
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
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佼佼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又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第五回判词“欲洁何曾洁”一首及《世难容》曲属妙玉。“洁”为不污之意,指操守清白。暗示妙玉的洁癖。八十回中,与之相关的重要情节有以下几处:
1、第十七至十八回由林之孝家的口中叙出妙玉身世来历。
2、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贾母和刘姥姥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泡茶的水只是“旧年蠲的雨水”,单请钗、黛饮“体己茶”,宝玉随来。给他们用的水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这是妙玉第一次明出。
3、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宝玉因芦雪庵联诗被罚去栊翠庵求取红梅,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
4、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宝玉生日,收到妙玉署名“槛外人”的“遥叩芳辰”的笺帖。
5、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秋夜湘、黛联诗,妙玉续完。
编辑本段
妙玉的结局
妙玉的结局,后四十回和原著也是大有出入。后四十回写的是,她晚上在坐经,然后一帮贼寇,一看是一个漂亮的尼姑,用闷香把她吹闷,然后把她抢走了。她遭到了污辱,然后通过道婆做梦,梦见妙师被他们杀了。按照曹雪芹原来的叙述,她不是这样的。有一个脂本叫靖藏本,有一条脂批,由于有的字蛀了,失落了,不太好辨认,但总的大意还是清楚的。它的大意是说妙玉“他日瓜州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这意思是说,贾府抄家之后,连大观园都没收,妙玉被赶出栊翠庵,她准备回到南方苏州老家去,到瓜州渡口,就在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过去叫瓜州镇,是长江北岸很重要的一个渡口,是南北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的一个地方。她到了瓜州渡口,“红颜屈从枯骨”,那就是很悲惨的死了,“岂不哀哉?”。怎么样红颜就变成白骨了呢?当然没有详细地说,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恐怕是跟“王孙公子叹无缘”有关。估计就是到了瓜州渡口这个商业城市,有一批王孙公子追求过她,但遭到了她的拒绝,她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因为她是权势不容,与世道格格不入,这么一个人。另外一个原因,是由此引起的进一步“权势不容”。最后是她“终陷淖泥中”,或者说 “无暇白玉遭泥陷”,就是被像淖泥那样肮脏污浊的世界给吞没害死了。“风尘肮脏违心愿”,她的曲子是这样讲的。风尘肮脏,“肮脏”在这里念“kang(上)zang(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终陷淖泥中”,很污浊,陷到污浊的世道里;另外一个是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意思,就是说她最终也是不屈不挠的。但是她权势不容,可能和王孙公子有关,最后死在瓜州渡口,被污浊的黑暗世界吞噬。所以妙玉的悲剧,是“太高”人格的悲剧,“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所以她曲词的词牌叫《世难容》,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世道是肯本无法容她的。不只是妙玉,在明清以来,明朝的大思想家李贽,就说过“世人无有知我者”,和妙玉一样,世上的人,没有能理解我,知道我的,一直到曹雪芹,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和妙玉一样呢?一直到死也没有人能理解曹雪芹,到今天,我们也不太理解他,“谁解其中味”,我们还在解这个味还没解出来呢。所以当时这么高的人格的“世难容”的人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不光是妙玉这个艺术世界的艺术人物,实际上是明清以来那些比较高尚的,人格比较高超的,跟浊世有冲突的,这样一些人才的悲剧。所以我们说曹雪芹的后三十回和现在的后四十回是有许多不一样的。
结局猜测
1、关于妙玉的结局,靖本眉批有这样的提示,说她流落到“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现在后四十回中有关妙玉的故事则为:第八十七回“走火入魔”,妙玉同惜春对弈,宝玉观局,又听得黛玉琴声忽变,回庵后神不守舍。第九十五回“扶乩请仙”,宝玉失玉,岫烟求妙玉扶乩寻问玉的下落。第一一二回“妙尼遭劫”,贾府被盗,众贼将妙玉劫持而去。
2、由于《红楼梦》书中所写妙玉愤世嫉俗,为社会所不容,只能带发修道,而内心不正,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被迫流落烟花巷,当起娼妓。又为世俗所不容。结果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判词)。而《红楼梦》中“世难容”词曲为妙玉最后流落烟花巷写下最大伏笔。
3、刘心武剖析
由于《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文稿在流传过程中不幸散失,所以我们对于妙玉在《红楼梦》八十回之后到底会有怎样的结局,确实是不得而知。但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文本,我们还是可以探究出一些关于妙玉结局的线索。
妙玉在八十回以后,将充分体现出她在贾宝玉一生当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通过对太虚幻境四仙姑命名的分析,以及对那支《世难容》曲的探讨,已经明确了的。那么,她将起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再把前八十回里面妙玉的第二次正式出场探究一番。妙玉在前八十回里面是两次正面出场:一次就是在第四十一回,品茶那回;第二次就是第七十六回,她二次亮相。
第七十六回的主要角色还不是妙玉,主要的角色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人在凹晶馆联诗,联到最后,出现了两句非常
有名的句子,大家都记得,一句是“寒塘渡鹤影”,一句是“冷月葬花魂”。当然有人要跟我讨论了,应该是“冷月葬诗魂”吧?在通行本里面都写成是“冷月葬诗魂”,但是在版本学的讨论当中,我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
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
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
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悼清风兰——妙玉
凤兮凰兮不可邀,自是碧玉琼瑶。闲榭不问空,幽梦捉月浓。自往天山住,一夜红。
廖轩静,蒸茶雨。半杯冷酒淡,一支拂尘老。有花时节两处望,问谁向他笑今宵?
清清清,樊笼不久,十年为生?
云云云,此时听谁,槛内知音?
冷冷冷,幽尘漫土,等却撩琴?
一声梅花不含泪,飞花可去槛外停?弹去胭脂,罢下娇痕。词语有惮意,来往纷。
空烟花,不晓得春里处,几处春心?莫非楼阁缓,机缘有诗为前情?妙字空少女,一边深。
怯怯环佩,依依羞裙。梅边人犹遮,户中花香隐。折梅处,扶来一风雨;望雪里,空云两晨昏。
隐士一访芳踪真,兰香麝清;玳眉不远流雨林,草幽古亭。
叹今生,一月老去半边冷,不解是否糊涂人?
愿来生,半春不惜两天成,纵是槛内亦梵铃!
冰雪冷,却欲作销魂!诗歌却,不待累玉笙!
真,真,真!
红楼梦书中没有明确的写出朝代,经常用“不知经过了几世几劫”这样的表述,像楼上筒子说的,的确是由于当时的文字狱比较严重,文中常会涉及皇上、王爷、官员等,不可能指明就是当朝的事情。书中对于服饰的描述非常的仔细,其中不乏清朝服饰的一些特征,但是总体来讲,对于发型、服饰的描述不是正统的清朝服饰。
近日无事,倒得闲一品87红楼的服化。 这是我早想做的事,可真动笔时,却发现烟海浩瀚,不知该从何处着笔。 便先从黛钗二女开始,带读者浅浅领略一二罢。
此剧的造型师,是我一直很喜欢的,有着“天下第一梳”的杨树云老师。
因为87红楼汇集了曹禺、沈从文、王昆仑、周汝昌等大师。再加上央视筹拍,关注度极高,所以它对于造型师的考验与要求,也就更大、更细致。
在87红楼角色妆发上,杨树云老师大胆的弃用了假发包,提出用演员真实的头发,梳理发髻。
剧中,林黛玉的多个发髻,就全是演员真发梳成:
杨老师还参考了多种古代发式的梳法,并亲自手绘了设计手稿图。
杨树云设计林黛玉发型手稿,与演员定妆照的对比:
杨树云设计薛宝钗发型手稿,与演员定妆照对比:
( 截图出自杨老师在《妆点红楼梦》中的采访,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看这个视频~ 有众多87红楼的幕后英雄,都分享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b站就有片源可以看:av7250143 )
在演员妆容上,杨老师在节目中谈到:
在多个红楼人物中,他在林黛玉身上下的功夫最多。对于林黛玉的眉眼,曹雪芹原著中曾描述:
“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
这虽是描写,实则抽象。
杨老师翻遍群书,从唐代的十眉图,到《西京杂记》等古籍,都没有找到“ 罥烟 ”二字的任何注解和描述。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首诗曹雪芹好友郭敏的一首诗:“遥看丝丝罥烟柳”。
卷而不舒的柳叶
— — 终于找到了具体意象!
杨老师说:
想一想,杨老师通过早春的淡柳,而寻摸出了黛玉的眉。
这个故典倒也是很雅很美的。
决定给黛玉做一个走势向下八字眉的杨老师,却碰到了一点小小的阻碍:
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起初听到,说:
但杨树云给她详细讲了一遍自己的构思,晓旭就同意了。
妆成之后,陈晓旭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泪便下来了,说:
至于服装方面,87红楼梦的服装设计,由史延芹老师担任。
她曾经负责过《聊斋》《神探狄仁杰》等多部佳作的服饰,在87红楼中,她结合了汉服与戏服的长处,造型设计古色古风又有浪漫色彩。
但由于红楼人物众多,服装上千。
这里篇幅有限,就先来细数下黛钗的精致服饰。
87剧组的服装,都是先精心设计图稿,再进行制作。
像黛玉出场的这套雪青色半臂,下摆绣着几朵绿萼梅,十分精细。
注意里面白色中衣上的暗花,是竹叶纹。正符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设定。
白色斗篷,紫色无袖的上儒,白色的下裙系的很紧,衬出纤腰一把。
林黛玉弱不胜衣,故在她的服装面料上,多采用薄棉、纱绢、丝绡等轻薄面料:
注意领口的刺绣:
斗篷上的梅花刺绣,
更显出她清逸的气质:
这一套白色褙子,
是林黛玉定妆照之一:
87剧组定妆照的妆容,都比剧中画的更浓些,修眉秀目,盈盈小口,宛如画中仕女。
注意对襟领上精致的竹叶梅花的刺绣:
个人最喜欢的一身白色印花褙子!
这套的中衣很特别,也不知道大家看得清么?是一件圆领,剧中黛玉的交领服装比较多。
这一身出现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集中:
黛玉里面这身撒花褙子,和宝玉的田园山水图案圆领袍,看上去宛如一套情侣装!
这集是红楼中我印象很深的一集!
黛玉充分发挥了林怼怼的嘴炮功力~
明明是暗中怼人,可俏皮话说的 “一句是一句” 而且当薛姨妈问起,她还能够自圆其说,圆的一点不漏。
厉害了我的玉!
这套其实是黛玉的病中的一身睡衣,但我个人非常的喜欢!
软纱的质地,月白+土黄的色彩搭配,夏天穿看着很是清爽。
真有种想求出个周边的冲动啊~
美人病卧:
这身褙子,是原著《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章里:
87红楼的一个遗憾,就是关于大观园诗社的片段,拍摄的比较少。
对于黛玉的诗才,展现的也不够完全。
湖蓝+月白的搭配真是好看死了,虽然穿的是冬衣,袖口有风毛,但陈晓旭本人很瘦,所以看起来并不臃肿,显得既家常又脱俗,个人十分喜欢。
这一身鹅**圆领袍,是林妹妹所有服饰中最为华丽的一套:
主要出现在“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和“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两集中。
因是节日,格外隆重富丽。
又因是黛玉,华丽也须不落俗套。
所以服装师在袖口、领口特别设计了梅花竹叶纹样,别有心思。
这一身粉色褙子,在剧中分量很重:
像共读西厢、黛玉第一次葬花、两场重头戏都是这一身。
留意黛玉马面裙上精致的桃花刺绣:
这一身杏**圆领袍,
出现在剧情末尾处:
此时黛玉病势已顽,沉疴难治。
而服装上的花样,却繁盛艳丽,与孱弱枯黄的她,形成鲜明对比。
黛玉生于花朝,一生爱花惜花葬花,自己却于鲜媚之时夭亡。
服装师将这件衣服用在此处,未尝不是一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的叹息罢。
这一身,是宝黛钗会首荣国府的一套。也是宝姐姐的出场:
它去掉斗篷是这样的:
里面是一身**圆领袍,领口袖口下摆都绣上精致的牡丹花纹,暗衬原著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章中,宝钗抽到的“花中之王”“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花笺。
红楼原著中宝钗是个“不爱花儿粉儿”的“雪洞姑娘”,所以服装设计也比较简单。像这身粉色交领长袄,简单至极,只有浅浅的圆点暗纹:
宝钗诗云:“淡极始知花更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整体的发饰也比较少,正是“通身无有一件富丽闲妆”的宝姐姐。
这身鹅黄薄衫我非常喜欢!
只可惜没有大图:
它出现在刘姥姥逛大观园一集中,可以说是宝钗剧中最出挑的一身衣服了。
肉粉色交领金线袄子:
嫁衣:
87红楼我最欣赏的一点,是由红学专家们废掉高鹗续书中的结局。
在剧中,宝玉和宝钗在成亲时,恍惚一瞬,错将宝钗看作了已逝的林妹妹。
所以我们也有幸见到黛玉的新嫁娘装:
剧组为宝、黛二人安排的嫁衣,是一样的。但造型师依然细心的将黛玉额前垂珠,设计为五颗。而宝钗是三颗,整只点翠凤钗也有不同。
因黛玉是官宦之女,宝钗是皇商之女,二者在身份上有一定差距。
可谓细致之极!
今次先到此吧,下回再带大家细品品“凤辣子”、“原应叹息”的服饰。
送上黛钗彩蛋:
这是结伴来卖萌的么?
没有感觉。抛开化妆纹理,单纯说化妆技术,这个化妆师实在是厉害。在化妆技巧上,他很擅长,知道如何让人画出美丽,并且能够通过化妆技巧展现人物的个性。
接近现实八几年的化妆水平,摄影水平肯定不能和现在相比啊。并且不同时期的妆容风格不一样。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甚至几年之后,化妆风格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看到的八几年化妆风格,一定会觉得怪怪的八七版的妆容很有古色古香,而且特别容易区分人物特征,比如这组钗黛,也是一样的蓝衣服,但看上去一点也不丑。
杨树云本身就是古装佳人,否则《红楼梦》中的人就不会如此接近“古人”。或更确切地说,没有什么“古老的感觉”。古时候化妆用的粉不是现代的粉饼粉底液之类的,多指胡粉、铅粉,质地上是白粉,市面上的粉饼大多比较粗糙,有条件还得自己回家再加工。再将上等的粉饼筛细,再加入调味料和水,做成浆糊,将其蒸干出售,用之时用水再化开,配上面皮,清代豪杰还会用牛奶将粉化合,配上冰糖,再将其涂在脸上。
当时是没有爽肤水精华液的粉底液,一般用铅粉打底,用胭脂打腮红,用唇膏,就算是贾宝玉自制的高级化妆品也不过是紫茉莉的粉粉,这种化妆品,再没有定妆喷雾消除粉感,涂在脸上怎么能不浮粉呢?你们在家里拿点面粉(面粉太糙用珍珠粉,痱子粉,模拟一下),再加牛奶和糖化开的面条往脸上抹,抹完了看看妆重不重?等待干掉看是不是“浮粉”?
细节方面黛玉,眉尖若蹙,眼线开头画眼角,眼型延长。鼻影修饰鼻头小巧而尖,嘴唇下面加上阴影,让下巴又尖又挺,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好的描绘出纤细柔弱的感觉。增大人中深度,能增强精致感。着重修饰眼窝,可使黛玉更具含情脉脉之感。
宝姐姐的眼影反而不浓,而且眼线上下粗,突出卧蚕,让眼睛变圆(反观林妹妹,她的卧蚕就是没有)。面颊增高腮红,减少修容,增加圆润感,显得十分高贵优雅。
凤和尤二姐是最聪明的人。凤姐姐是丹凤三角眼,眼睛都向上挑。为达到这一效果,化妆师特地在眼睛上方加了一层眼影,眼线上挑,呈现凌厉姿态。尤二姐又温柔又顺,于是化妆师给她画上眼线,眼线向下,眉毛也是向下,让尤二姐成了无辜的狗眼,看起来很反常。
角色对比元春的脸自己都是圆的,化妆师还为她画上了眼前的腮红。这样的腮红会减弱颧骨的存在感,显得脸部圆润。而这个肉肉的小鼻子,小圆眼睛,富丽堂皇的样子,简直就像一个年画娃娃。那就是旺夫,我是皇帝,我也爱她。你们再看这大马猴,一脸的丑相,皇帝这还算稀罕,他是不是觉得自己皇帝做了太久了,才找这样一个女人呢?
看看李纨,腮红、唇膏都没有特别淡,眼妆也基本没有。脸无颜色,脸色不好,眼睛无神,很空洞,一看就是寡妇的感觉。看看下面这张照片,哪位是寡妇,哪位是年轻漂亮的**。与妙玉相比,虽然没有涂唇膏,但眼妆还是更浓。脸部没有颜色是表示她是个家庭成员的妙玉,但她的眉目之间依然会流露出情愫。
而王夫人,眼距窄,颧骨高,人中长,本身就是一张难看的脸,化妆师却用腮红打在她的颧骨眼角,帮她修饰,看上去真像个菩萨。那是在暗指她表面的怜悯,实则心狠手辣。湘云呢,是一只小狐眼,可是她的上眼影却被加重了,让眼睛更加挑剔,加上了圆蚕,活泼可爱的感觉。
贾母也是我特别想谈的。这老妇人的皮肤特别好,比许多姑娘都好。并且眉毛平直,一张脸还能画那么大面积的腮红,气色特别好,超富态。这样看来,享受了一生福的老妇人。
(1)画面颜色搭配:
87版画面颜色搭配不当,画面的主体色彩与服饰、人物肖象、亭台楼阁、房间陈设的衣物器物的色调都不搭,在旧版红楼梦,是以白色做底,大红为主色,这两样颜色,创造的画面是喜庆的,清晰的,而10版《红楼梦》以灰色做底,暗红为主色,这两种颜色本是调和后的色调,组合在一起,呈现的颜色是混浊的,没有给人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
(2)演员对演绎角色的理解:
演员对演绎角色的理解不够,表演成分过多,演绎的深度太浅。这种感觉,需对比看10版或87版,否则不能体会。87版《红楼梦》中,演员演绎的角色是活的,每个人在剧中形象都十分鲜明,不重样,而10版给人的感觉却是在表演,越演越假,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如小说中最富特色的人物凤姐,10版虽然言语泼辣,但却少灵动,故而僵硬。
(3)服装设计和人物妆扮:
服装设计、人物妆扮不够亮丽。我们看87版红楼梦,宝钗黛玉与年轻的**丫鬟所穿的衣服,多是大红或者粉红,那些奶奶或媳妇们,多是蓝色底面,红色滚边,或者也也是大红大黄,像凤姐身上的颜色,通常是红黄蓝三色,年龄稍长的奴仆的衣服颜色,才会出现灰色,褐色,而在10版红楼梦中,王夫人、邢夫人及老太太服饰颜色也有褐色。
(4)背景音乐与配音效果:
剧中背景音乐与配音效果不够连贯。文艺作品,讲究主题明确,不管是背景音乐,还是特效音乐,都是为表达的主题服务的,但在10版《红楼梦》中,虽然悲的主题还在,但是几部歌曲的节凑与特效音乐是相对独立的,致使表达主题涣散,而另一方面有的主题与10版红楼表达的主题又不太符,故而造成整体的主题不集中,故无冲击力。
(5)人物形象的塑造:
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成功。其实,此项与第二项与第三项紧密结合的,我们常说第一印象、第二印象,何谓第一印象,即与人穿着与打扮相关,第二印象即这人的说话表达。如果前两者表达成功,人物塑造也就成功了一半。可惜的是,本剧第一印象与第二印象都是失败的,而第三印象花费的精神又不多,故而10版人物塑造不鲜明。
综上,红楼梦87版和10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 画面颜色搭配、演员对演绎角色的理解、服装设计和人物妆扮、背景音乐与配音效果、人物形象的塑造。
10版《红楼梦》是87版的翻拍。从影视制作角度讲,翻拍不是坏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见解,翻拍一方面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文化传承,是一件好事。然而,《红楼梦》翻拍后却遭遇普遍批评,让制方十分尴尬。
扩展资料:
1、87版《红楼梦》:
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由王扶林先生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该剧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
后7集夏金桂撩汉、司棋之死、海棠花开、贾宝玉丢玉、林黛玉焚稿、薛宝钗出闺、惜春出家、获罪抄家、雪地里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出家等主体剧情仍采用程高本后四十回,另外抛弃了宝玉中举、兰桂齐芳、家复中兴的小团圆结局,并根据脂批和红学探佚学研究成果对香菱之死、探春远嫁、贾母之死、巧姐获救等情节进行了修改,又重新创作出狱神庙探监、凤姐死于狱中、湘云流落风尘、贾府家亡人散等剧情。
2、10版《红楼梦》:
《红楼梦》是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李少红执导,由蒋梦婕、于小彤、杨洋、白冰、李沁、王龙华、姚笛等主演的古装爱情剧。
该剧取材自曹雪芹所著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该剧的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另一条线索则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该剧于2008年5月26日开始拍摄,2009年9月9日杀青,2010年6月24日在青岛电视台首播,并于2010年9月2日在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上星首播。
- 红楼梦10版
- 红楼梦87版
忽然瞥见这个问题,忽然觉得可以说道说道,妆容问题不是87一家的重灾区,甚至可以说,87的妆容还是各版红楼梦中比较出彩的。
为了让某些粉丝滤镜很足的憨憨闭嘴,我尽量选择剧照截图,而非精修。
一、先说8787的妆容有如下问题:平儿凤姐脸白的不自然,黛玉探春等演员颜值忽高忽低,头发刘海等看起来油腻腻一缕一缕的。
比如初见刘姥姥这场,凤姐的脸有一种诡异的白。
再加上她的眉毛画得很细,就越发凸显她的大白脸了,这场戏平儿的脸也异常的白,未知是不是同一化妆师所为,还有室内打光的原因。
再比如黛玉,船上第一场戏,刘海很凌乱,可以看得出粉有点厚。
糟糕的地方在于,陈晓旭忽胖忽瘦(毕竟剧组第一爱吃道具),因为拍摄跨度比较大,所以有时候的黛玉会有点胖,镜头前颜值会忽然变低。
黛玉葬花的时候,明显的胖。
还有刚搬进大观园的时候,也很显脸大。
但随后一个特写镜头却又绝美无比,可见是因为化妆、造型,打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
探春也差不多,在芦雪庵一回,感觉emmmm,好像是变胖了,眉毛有点粗,粉也很厚
看一下其他妆容的对比,我最爱的一身妆容
87囿于时代,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但在妆容上,是下了狠功夫的,每个人物拥有不同的造型和服装,服务于她们本身的角色和性格,也服务于她们的身份和阶层,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二、再说89如果87的厚粉和颜值忽高忽低你不能容忍的话,你八成是无法接受89了,因为89所有人的脸都看起来油腻腻的,非常不舒服。
这是黛玉第一个镜头,你说这个粉是不是不厚?
然后一个正脸,妹妹你是不是有点热,出汗了,脸上油腻腻的?
下面这张更明显,把打光师和后期拉出去祭天
而且不是黛玉一个人的问题了,凤姐中招:
可卿中招:
宝钗中招:
全篇就在这种油腻腻的氛围下展开的,里面全都是美女啊,虽然顶着这油腻腻的妆容也还是很美,但是,这个油腻腻是真的很难忍啊。
三、最后说10不是我嘲讽它,这玩意真的不能叫《红楼梦》,前面两个虽然妆容上有问题,但毕竟还有妆容,10的你敢说妆容?
别扯额妆,10那个片子头是效法昆曲的,那叫额发,或者贴片,专业点叫小弯大柳。额妆是指额黄,花钿,跟贴片子远了十万八千里。想了解这个去看我的分析文章,不再赘述。
其他都不提,你告诉我眉毛呢?莫非那个年代不画眉毛?李纨寡妇没眉毛,寡妇嘛,可以不画
黛玉没眉毛
宝钗探春惜春没眉毛
秦可卿也没眉毛,但人家有眼影,绿色眼影,和指甲是同步的。
找了一圈就王熙凤画了个眼线,就她一个人画得起啊?画得起眼线你也画个眉毛不好吗?
其实老太君也是没有眉毛的
这个妆容好看?
林黛玉没有似蹙非蹙卷烟眉,宝钗也没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凤姐也没有柳叶吊稍眉,更没有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是胡说八道,李少红导演及全剧组才是正确的?
如果这也叫妆容,你让其他剧组及化妆师还活不活?
人为什么要化妆,首先肯定是为了美,其次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放在电视剧里,要求的更多:
第一,是为了好看,让观众看的舒服,哪个观众喜欢演员素面朝天毫无气色?举个例子,《大人物》里的李心洁,这妹子演鬼片是一绝,但这部武侠剧里似乎是素颜上镜的,你喜欢吗?她的状态日常不如丫鬟,更被剧里的其他女演员给秒了。
第二,你的妆容一定是为角色服务的,是为了表现角色在不同状态时期的反应。比如武则天的一系列妆容变化。
甄嬛传亦然,不同的妆容和造型,直观地表现出了甄嬛的心路历程。
再回过头去看87的妆容问题,你还想说什么?
-----------丸-----------
文:祁门小谢
怎么会觉得奇怪?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就是应该这样粉墨登场的。
古代的大家闺秀们,本来就是很注重妆容的,看看清朝的皇后婉容和妃子珍妃的照片。即使是黑白照片,也明显可以看出眉毛修的修长浓黑,口红颜色很深。发型一丝不苟,发饰端庄典雅。
可见,那时候的贵族们是流行浓妆的,她们平时无所事事,又不能随意外出游玩,在家里装扮自己,肯定是很精心的。
红楼梦描述的是世家大族,不仅豪富,而且地位很高,家里的公子**们,在仪容上可是马虎不得,绝对不会素颜见人的。而且那时候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很多,女孩子们更是要精心修饰自己。贵族女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监管,仪容不整,装扮不齐全,是会被家规处罚的。
红楼梦中,请了许多知名的顾问和红学家来对各个细节进行把关,亭台、楼阁、街道、摆设、桌椅、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等等,无不是经过专家考究后才设计的。而演员的妆容,更是重中之重,既要符合时代特点,又要反应人物个性,还要大方得体、符合大众审美观念。每一个人的妆容都是慎之又慎,经过多人推敲才确定下来的。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对林黛玉的描述。化妆师杨树云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给林黛玉设计的服饰和妆容以浅色为基调,即使衣襟和滚边上带有绣花,也是以梅花、兰花这样素净典雅的花朵为主,绣工精致。素净飘逸,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仙气。
之前看过杨树云专门讲如何给黛玉化妆。黛玉眉毛的样子,是经过仔细商讨后,再研究了各类古籍才确定的,当时他们看到了《西京杂记》中写到卓文君的眉毛“远山眉---淡而曲,忘之如远山”,所以他们决定用灰青色来给黛玉画眉毛,符合黛玉的病态美和生理特征。同时,他们又研究了杨贵妃的妆容“八字愁眉,面涂黄粉,乌膏注唇“谓之泪妆,秋妆,愁妆。又对比了西施,分析了什么是似蹙非蹙。不仅如此,他们还浏览了许多名画家画出来的黛玉图,又经过红学家沈从文的推敲。综合这么多因素,最后给黛玉定妆。如此精心画一条眉毛,怎么能不贴近原著?
而对于薛宝钗的妆容设计,就体现了其华丽温暖,与林黛玉的素淡清雅截然不同。不仅如此,剧中每一个姐妹的妆容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并且考虑到姐妹们经常有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如果色调太乱,会造成一种凌乱不和谐的感觉,因此,在人多、人少的不同场景,服装的搭配都是不同的,非常用心。
87版的妆容看起来非常和谐,而且符合人物身份,又很有个性。这样用心的拍一部剧,现在已经很难得见到了。
古时候女人化妆用的铅粉,只会比这个更白更不自然,87版还是很好的还原了当时的服饰、妆效风貌。
不知道你是哪个年代生的,我80后小时候看红楼,觉得里面的姑娘都很美丽,也不觉得妆容奇怪,如果你是00后,你觉得奇怪很正常
作者评论89年和李少红导演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我都赞同。可是却无法赞同批判87版《红楼梦》。
87年这部,拍摄用了三年时间,演员当然会有变化。有的还在拍摄期间结婚生子了呢。而且有的演员还是调换过的,“迎春”开始那位演员,后来因为考上中戏,就临时退出了,又由另一个顶上。王扶林导演对这部电视剧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从演员选角到服装、道具,音乐都是费尽心力,光是衣服就做了几百件,演员们当时都是采用军事化管理,吃住学习都在一起,闲来还要吟诗作赋,绘画、唱歌,这些都是为了使他们更加能身临其境把自己带入这个角色。这么用心的制作,可不像今天,选角像作秀。后来,经过大家的努力,迄今为止这部都是无法逾越的经典之作。
在化妆上,为了体现大观园中人物的富足生活,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都是太太**们,当然要白点无瑕疵,80年代的化妆,女孩子觉得嘴巴涂大红色就是美,脸上涂的白就是漂亮,化妆品哪里像现在什么粉底液、遮瑕膏、腮红等。可是我觉得一点也不影响审美,我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就觉得贾府真有钱,林黛玉真是美,王熙凤真是辣,经典无法复制。
首先,作为富贵之家,大家闺秀们红涂艳抹是一种常态,也是 身份的象征 。尤其像凤姐、黛玉之类的高消费人群。通过对比会发现,即使丫鬟和**们,擦粉的浓厚也是不一样的。
细心的话,我们会发现,大观园的女孩子们平时没事也喜欢捣鼓胭脂、花粉。包括贾宝玉也是,总是喜欢替姑娘们打磨花粉胭脂。男人喜欢的,一定是女人愿意为之追逐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化妆,是扮美。
其次,这种看似夸张的涂粉妆容,很大可能就是对原著、对当时朝代妇女们日常妆容的研究所得。毕竟,在过去那个时候,女人们的化妆技术有限,而且 化妆品、粉底液也不比今天这般精细 。正是因为产品功效和化妆技术的滞后,女子们只能通过厚涂来遮瑕。
再讲一点,凤姐化妆看似最浓,不排除她生下巧姐的原因。女人生过孩子之后,颜值和皮肤都会大大不如从前。更何况贾琏是个花心萝卜呢?凤姐不浓妆艳抹一番,也是情理之中!
最后,再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很多人当时都处于青春期,少男少女脸上自然会有青春痘和雀斑,那些可爱到冒泡的痘痘当然就得依靠化妆来遮盖。与此同时,一部电视剧的拍摄是漫长的, 时间跨度大,中间女子们可能会生孩子,产生新的法令纹、体型 也会变,因此妆容时而浓厚,时而浅淡也就可以理解了!
更多时候,还是相信导演、制片人对于过去女性化妆习性的研究考量,所以才有了87版的妆容。 化妆技术+产品功效 可能都是影响因素,如果用今天的牌子,可能不会产生那种感觉。但同时,也就失去了真实。就像李少红版《红楼梦》,多少人觉得比不过87版的呢!
两版“凤姐”,通过对比可发现,妆容区别之大。
听古今神话,看中外文学
猛的看去是挺奇怪。我还记得我十几岁时重温,因为是隔了好久再见的,所以对妆容的不适感就特别深刻。后来知道那一版就这样,心里有了准备,习惯也就成自然了。
我觉得是审美的年代差异导致的吧。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能就流行那样的浓妆,现在所谓的裸妆那时候还没概念,剧中人的眉毛还剃成那样,现在早没人那么弄了,毕竟三十多年过去了啊,潮流更迭了多少代,我们现在看着不对劲也很正常,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剧里的妆容,过三四十年估计也是一样看不惯。
而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87红楼不论从剧本,选角,演技,还是服化道,忠于原著,对红学的钻研以及后期制作,都处处透着认真敬业的态度,看的时候每一帧都能感受到所有演职人员付出的汗水,他们成就了这一版的经典,是后面所有翻拍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这些就够了,至于受年代,技术,资金所限造成的小小遗憾,跟这些相比真心不重要了。
87版红楼梦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当然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也有人感觉到97版本的演员妆容很重,每个人都有浮粉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因为导演和化妆师尽量为了让《红楼梦》中的妆容更能达到接近古代妇女涂脂抹粉的真实面貌,这也是对小说的艺术形象再现以及当时特定的化妆技术所决定的。
剧组的化妆师当时本身就是为了效仿古代女性的妆容,带着一丝古感,因为古代女性化妆不用粉底液,一般都是直接涂抹铅粉,古代豪门大户追求“面如敷粉”的美白感,不是追求现代镜头里看到的宛若素颜的裸妆。
但是古代大家闺秀用的铅粉大多比较粗糙,涂在脸上不服帖,这样的话难免会浮粉,87红楼的化妆师是在呈现古代美女的妆面,那个妆配上衣服,一看就像是古人从画中出来了一样,因此87版红楼梦里面的每个人物才让观众感觉更接近真正的“古人”。
当时的化妆技术并不像现如今的化妆一样,现如今的演员都是各种打底以及涂抹遮瑕霜,然后定妆粉,而当时红楼梦拍摄的时候毕是87年,三十多年前了,那时候的化妆品技术还不像现在这么好。
那时候剧组用的应该都是配方很简单的散粉,化妆大多是用一层霜就直接拍定妆粉,不像现在对配方要求这么高。妆面很清淡,毕竟当时没有滤镜,没有精修,上镜以后,呈现给观众的脸很真实,这样难免有点干燥,造成浮粉的现象。
虽然87版红楼梦的妆容没有现如今电视剧中女演员的妆容精致,也有浮粉现象,但是也丝毫不妨碍成为众人心目中的经典。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87版《红楼梦》堪称是红学史上的经典,即便后来再被翻拍,也始终没有还原出原著的韵味。
不光是演员的举止,台词经得起推敲,就是简单的妆容也是尽量贴合原著的。87版《红楼梦》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倒是不觉得演员的妆容重,反倒是看出了一份精致。
01 《红楼梦》讲述的是清代的故事,演员的妆容应该贴合清代妆容的特点妆容文化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讲究的。到了清代的时候,女子的妆容讲究是眉头高,眉尾低的柳叶眉。嘴唇讲究的是樱桃小口,小而薄的感觉。上唇尽量不涂,下唇只涂内唇不分。仔细看87版《红楼梦》,主要演员的装束,基本是按照这个主要原则来画的。再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稍加改动。以林黛玉为例。黛玉初进贾府时,原著中对黛玉的样貌是这样描写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那么黛玉的眉毛就应该是又细又小的,眉尾下垂,显现的是黛玉的体弱多病。搭配灰色的眼影,更显黛玉的灵动。
02 结合当时的摄影条件来分析
80年代的摄影条件有限,当时还没有滤镜、美化等先进的摄像软件,电视剧的视觉效果完全靠妆容来弥补。如果不画浓烟的状,拍完放到电视上根本看不出来。就像咱们平时看舞台演出一样,远远看去,觉得演员都很漂亮,脸色也很好,等到近处一看,都是很浓的妆容。
《红楼梦》厚重的妆容也是一个道理,人物没有台词的部分就只能拿妆容来给观众传达了。
03 角色的身体状况要从妆容上来体现,不同时期的妆容不一样,并不是单纯的扑粉就行了拿王熙凤来说吧,林黛玉初进贾府,是凤姐第一次出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顿时王熙凤精明的劲儿就出来了。
等到贾琏娶了尤二姐和秋桐后,正值国孝家孝期间,王熙凤的妆容就略显老成了。
再到凤姐入狱后,整个人都是黯淡无光的。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妆容,并不是单纯的扑粉。
87版《红楼梦》不管男女演员,基本上都是带妆演出的,确实是妆容比较重,但不能说这样就不好了,得整体的看演出的效果。如果一个演员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妆容,观众也没法区分演到什么时候了。可能从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80年代的美已经过时了,但个人觉得在贴合原著的角度看,87版《红楼梦》是很完美的。
87版的《红楼梦》的化妆师杨树云老师本身就是效仿古状,《上错花轿嫁对郎》同样由杨树云指导化妆,就不会有人说奇怪。
是杨树云老师的化妆技术突变吗?不是, 是因为他秉承人物的妆容必须符合当时的 社会 背景、生存环境、当时的流行妆容、市面流行的化妆品 。
拿《红楼梦》来说,剧中人物的美貌,放在现在任何人脸上都不会好看,但在剧中妆容、人物动作、屋内装饰的配合下,就不会突兀。
且看平儿理妆这一段——
又笑问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平儿倒在手掌上看时,过见 轻香红白,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 。
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倒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的了。
平儿依言装饰, 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
平儿作为王熙凤的一把手,市面上好的化妆品自然是不缺的,但是到了怡红院看见宝玉他们自制的紫茉莉花粉,还是感叹“轻香白红,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
说明市面上的都是铅粉,而且“青重涩滞”,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容易推开。
所以以《红楼梦》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的化妆手法自然是怎么重怎么来,脸很白、唇很红,“鲜艳异常”。
87版《红楼梦》剧组不仅复刻了每个剧中的人物,就连当时的妆发、服装,都做到极度还原。
我觉得我们思考的不应该是妆容很重,而是透过很重的妆容了解当时的 社会 发展及生活样貌。
如果近百年一来,中国 历史 上的妆容都差不多,何来 历史 感可言呢?
老版的红楼梦是按照宋、明时代的服饰,新版的红楼梦是从秦汉到唐宋的混搭。书中的红楼梦对于人物的服饰是含糊不清的,但是大多描写的女性服饰都是按照清代的服饰,在清代满族女性和汉族的女性的服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作为汉族的贾府,虽然在服饰上吸收了清代满族人服饰的特点,但主要还是以清代的汉族服饰为主。
你所说的书写于清朝,但因为其中所暗含的思想不被接受所以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封杀,书中所描绘的是明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作者原本出生于清朝贵族统治阶层但后面由于家境败落使得后半身过的很清贫。他书中并不敢直接描绘当时的贵族生活,而是描绘明朝的社会生活,但由于他本生并不是那个朝代的人,所以在看服装的时候就会觉得女性多以旗袍为主。
古代的大家闺秀们,本来就是很注重妆容的,看看清朝的皇后婉容和妃子珍妃的照片。即使是黑白照片,也明显可以看出眉毛修的修长浓黑,口红颜色很深。发型一丝不苟,发饰端庄典雅。
可见,那时候的贵族们是流行浓妆的,她们平时无所事事,又不能随意外出游玩,在家里装扮自己,肯定是很精心的。
红楼梦描述的是世家大族,不仅豪富,而且地位很高,家里的公子**们,在仪容上可是马虎不得,绝对不会素颜见人的。而且那时候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很多,女孩子们更是要精心修饰自己。贵族女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监管,仪容不整,装扮不齐全,是会被家规处罚的。
红楼梦中,请了许多知名的顾问和红学家来对各个细节进行把关,亭台、楼阁、街道、摆设、桌椅、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等等,无不是经过专家考究后才设计的。而演员的妆容,更是重中之重,既要符合时代特点,又要反应人物个性,还要大方得体、符合大众审美观念。每一个人的妆容都是慎之又慎,经过多人推敲才确定下来的。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对林黛玉的描述。化妆师杨树云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给林黛玉设计的服饰和妆容以浅色为基调,即使衣襟和滚边上带有绣花,也是以梅花、兰花这样素净典雅的花朵为主,绣工精致。素净飘逸,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仙气。
之前看过杨树云专门讲如何给黛玉化妆。黛玉眉毛的样子,是经过仔细商讨后,再研究了各类古籍才确定的,当时他们看到了《西京杂记》中写到卓文君的眉毛“远山眉---淡而曲,忘之如远山”,所以他们决定用灰青色来给黛玉画眉毛,符合黛玉的病态美和生理特征。同时,他们又研究了杨贵妃的妆容“八字愁眉,面涂黄粉,乌膏注唇“谓之泪妆,秋妆,愁妆。又对比了西施,分析了什么是似蹙非蹙。不仅如此,他们还浏览了许多名画家画出来的黛玉图,又经过红学家沈从文的推敲。综合这么多因素,最后给黛玉定妆。如此精心画一条眉毛,怎么能不贴近原著?
而对于薛宝钗的妆容设计,就体现了其华丽温暖,与林黛玉的素淡清雅截然不同。不仅如此,剧中每一个姐妹的妆容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并且考虑到姐妹们经常有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如果色调太乱,会造成一种凌乱不和谐的感觉,因此,在人多、人少的不同场景,服装的搭配都是不同的,非常用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