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
厌氧菌是细菌的一种,需在缺氧的条件下繁殖。
两者有本质区别。
但是好多妇科用药是复合制剂,含有杀霉菌的成分,同时含有杀厌氧菌的成分。
因此,说明书上会写有可同时用于霉菌性的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如双唑泰栓。
人类的体温控调中枢在脑部的下视丘,正常情况下被控制在很稳定的正常范围内。影响身体产热正散热的平衡因素有测量方式、活动、情绪、压力、环境温度、日夜变化以及各种疾病。正常恒温调节则与三因素有关:低温环境造成低体温;中暑、甲状腺功能亢进造成高体温;感染与发炎则造成发烧。
发烧原因的分析与检查
引起发烧的原因,可分为疾病因素与非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
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发炎、中耳炎、气管炎、肺炎、肠胃炎、脑炎等,所以当有以上疾病时,都会伴随著发烧。此外,癌症或肿瘤或自体免疫性疾病,也会释放出一些细胞激素,而使体温调节中枢改变其设定,因此也可有发烧出现。
非疾病因素:
婴儿体温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可因环境温度过高、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剧烈运动前后、脑部受伤或长瘤、某些特殊药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剂。其它如预防注射也可以引起发烧的副作用。
婴幼儿发烧在临床上进一步可分类为五大类:
小于二个月的婴儿发烧:
病因中三分之一为感染;三分之二为环境温度(室温)偏高、照光治疗、日晒、穿衣过多、水份不够、水份流失(流汗、腹泻)、血肿等。若体温呈现不稳,则应考虑疾病的可能性,如早产儿、败血症、低血糖、脑部受伤出血、脑病变、环境温度(室温)不稳。检查应包括: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血糖及尿析;各种培养如:血液、尿液、脊髓液(细菌、病毒、霉菌),以及胸部放射线检查。
大于三个月的婴幼儿发烧:
大部份可依据临床症状与表症找出发烧根源;其中局部感染包括:中耳炎、肺炎、骨关节炎;而非特异性表症则有体红疹(exanthem)、口腔红疹(enanthem)、结膜炎、淋巴腺肿、肝脾肿胀;尚有一些案例为没有局部症状的发烧,检查原则可分为:(1)活力及精神不错者;不必,追踪即可;(2)不确定或怀疑者:血液常规及血球计、血液生化、尿析及培养、追踪;(3)确定生病者: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尿析及培养、脑脊髓液检查、胸部放射线检查,或安排住院。
慢性病儿童的发烧:
重要疾病包含镰形血球病、严重地中海型贫血、骨髓再生不良症等慢性血液病;糖尿病、囊性纤维病(Cystic fibrosis)、阻塞性尿病变、肾脏病等;先天或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过敏或其它自体免疫性疾病。检查应包括:完整详细的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血糖及尿析;各种培养如:血液、尿液、脊髓液(细菌、病毒、霉菌)以及胸部放射线检查。
不明原因的发烧(FUO):
定义为婴幼儿发烧>383℃、超过二周以上、病史、理学检查及一般检验后,病因仍未确定。从发烧原因分析可知婴幼儿感染占38%;胶原纤维疾病18%;肿瘤9%;其它15%;未确定20%。各种检查应包括:血液常规及血球计数、血液生化、血糖及尿析、ESR、CRP、免疫球蛋白G、A、M、E, ANA、 RF、补体功能(CH50);而培养则有血液、尿液、脊髓隋液(细菌、病毒、霉菌);进一步检查应有胸部X光、鼻窦、Gallium/bone scan、超音波、皮肤试验、PPD及其它如HIV等。
低白血球与免疫功能缺陷病童的发烧:
低白血球性发烧被感染率超过60%以上,一半的病童有临床或微生物的发现且超过20%病童有菌血症。但只有一半的病童有轻微临床症状如:红疹、压痛、分泌物及可能是感染的迹象。病因则71%为细菌性(38%阳性菌、31%阴性菌、2%厌氧菌)、18%病毒性、6%霉浆菌、5%霉浆菌、3%肺囊虫。
发烧时的三种临床评估方法
发烧处理五步骤
儿科医师的叮咛
发烧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去寻找病因,予以治疗。一般感冒均会有二至四天发烧,如果活动力佳、进食正常则不必太担心。但需注意感染有无恶化或发生并发症的情形,如婴幼儿出现哭闹不停、活动力差、高烧不退或不肯进食、抽搐等,应速就诊。
新生儿发生发烧的状况时,应尽快送医诊治,请医师协助找出造成发烧的原因,好对症下药;若持续发烧,可先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处理。但切记送医前先做基本退烧处理。
通常一般滤过性病毒感染不需使用抗生素就会痊愈,不应主动要求医师开立抗生素,反而易于造成抗药菌种之衍生。一旦医师建议使用,应仔细讨论使用适应症及使用时间。
参考资料:
楼上有点一拍脑门啥都敢说啊!
厌氧菌感染当然首选甲硝唑,当然青霉素、头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对厌氧菌都有作用。每种抗生素都有其抗菌谱,需氧型细菌很多很多,不是说需氧菌就得用那种抗生素,厌氧菌就得用那种抗生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