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作前准备
1器材:刻度离心管、水平式离心机、载玻片、盖玻片(18mm×18mm)滴管、乳胶吸头、小镊子、显微镜、尿液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
2标本新鲜尿液
二、操作步骤
1混匀尿液:充分混匀尿液标本。
2离心沉淀有形成分:吸取混匀尿液10ml置刻度离心管内,在相对离心力为400g的条件下离心5分钟(若水平式离心机,离心半径为16cm时,转速为1500r/min)。
3弃去上清液:用滴管吸去离心管内上清液(特制离心管可一次性倾倒弃去上清液)管底含有形成分的尿沉渣02ml。
4制备涂片:混匀尿沉渣,取1滴(约20μ1)于载玻片上,用小镊子加盖玻片,防止产生气泡。
5观察、计数有形成分:
①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细胞、管型及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确认。
②管型在低倍镜下计数,至少计数20个视野;细胞在高倍镜下至少观察计数10个视野;结晶按高倍镜视野中分布面积估计其量。计数时同时应注意细胞的形态、完整性,还要注意有无其他异常巨大细胞、寄生虫卵、滴虫、细菌、真菌和黏液丝等。
三、注意事项
1标本:
①采用新鲜中段尿,排尿后1小时之内完成检查,最长不能超过2小时。若必须延长时间应在标本中加入甲醛并冷藏,如果尿液腐败,管型将被破坏,细胞发生溶解。
②使尿液呈弱酸性(pH55),可用盐酸或乙酸调节。
③用加热、加乙酸的方法消除非晶形尿酸盐、非晶形女性患者要防止阴道分泌物等混入尿液标本。
2显微镜观察:
①应遵循先低倍镜观察有形成分分布情况,后用高倍镜仔细分辨的原则。
②按照标准化要求一定要观察足够的视野范围,即检查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镜视野,检查管型应观察20个低倍镜视野。
③未染色尿液标本中有形成分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较低,在进行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时,要采用稍弱的光线有利于形态识别,如亮度较大容易漏掉透明管型。
3器材尽量满足条件使用标准化、规范化器材,如尿液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标准刻度离心管、盖玻片等。
尿沉渣检查是尿常规检查中的一项,主要检查尿液中的尿细胞、尿结晶、尿管型以及尿液中的细菌等成分,如果是男性患者,还要检测尿液中的精子进行综合检测。如果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细菌以及红细胞的数量过多,则可以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已经出现了出血、感染等情况,所以尿沉渣检查是比较必要的。尿沉渣检查不能仅凭检查结果判断疾病,还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尿沉渣结晶检查原理:尿液是机体内的重要排泌物之一,是反映肾脏器官发生病理变化的窗口。尿沉渣检查是对尿液离心沉淀物中有形成分的鉴定, 以作为完整尿液分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泌尿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定位、鉴别、预后判断、药物治疗监测及健康筛查等有重要意义。
尿沉渣实验是尿常规检测当中比较关键的检测方式。主要经过检查尿中有形的部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结晶和管型等。能够经过检查,可查出是不是存在泌尿系统传染,结石,肿瘤,畸形等疾病。假如检查当中以红细胞和白细胞为主,考虑大概存在泌尿系统传染。
尿沉渣检测能够观察尿液中物质的变化,了解是不是有炎症或肾病。包含细胞、小管、晶体、细菌、精液和其他产生成分。提议不要过于紧张,然后依据检测结果用药,如中药或抗生素。平常能够多注重休息,防止劳累过分,还要注重油腻饮食,防止辛辣刺激的食品。
尿沉渣结晶高的原因,最常见的是由于饮水过少,同时进食了含有大量草酸盐、尿酸盐和含钙量比较高的食物,导致尿液结晶析出沉淀引起的。尿沉渣结晶高,也有可能是由于炎症引起的。所以出现尿沉渣结晶高以后,需要做尿常规的检查,查看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如果有白细胞,这怀疑是泌尿系炎症引起的,需要抗菌消炎治疗。如果经过检查没有白细胞,那么这是由于饮食习惯导致的。平时需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要少进食含有草酸盐、尿酸盐和含钙量比较高的食物,尿沉渣结晶高就会好转的。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7)比重:尿液的比重约在1.015~1.025之间,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8)尿糖定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阳性多见于肾性糖尿、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尿常规与尿检
尿检包括了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三杯检验、阿迪氏计数、尿蛋白定量等等项目。
因此说尿检不等同于尿常规检查,但平常通俗所说的“尿检”多指查尿常规。
尿常规(尿检)——“三大常规项目之一”
去医院看病,免不了要作一些检查,其中三大常规:及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最常用。
那么,三大常规检查有何意义呢?
1 血常规的主要项目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总数及(DC)分类;此外还有(p t)血小板计数。
2 尿常规主要项目有:尿的颜色,尿的酸碱性(PH值),尿的比重及蛋白定性和镜检测定尿的沉渣计数。其主要内容有:镜检尿中的白细胞、脓细胞和红细胞(正常红细胞、皱皮红细胞、及影细胞)上皮细胞、复粒细胞及其它精子。以及在病理情况下各种管型相似物质。
3 大便常规主要内容有:大便颜色,硬度粘液度。以及镜检大便者有无蠕虫病(钩虫卵、蛔虫卵、鞭虫卵)等各种寄生虫检查。
在无病理情况,三大常规值都处于正常范围,但当患了疾病,或身体受到某种(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机械的)不良刺激和创伤时,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条件受到破坏,其正常值就发生变化了。
当你患了流感、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感染等征灶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就升高,分类细胞已因此而增高或减少。甚至因不小心,染上肝病或其它,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会减少。再若不慎,发生尿路感染,或阴道炎、肾炎之类;你的小便就会变红、变黑、褐或乳白色。发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肉眼血尿等症状。经化验检查就会发现小便里有红细胞、白细胞,或其它透明管型、蜡样管型、可粒管型或结晶盐之类。当你感染寄生虫病时,化验检查可发现,大便里有蛔虫卵、钩虫卵等寄生虫宿主你身。当你患了消化系疾病,肛裂、痔疮,查大便定会发现大便色黑,形状各异;且潜血阳性。
总之,三大常规(血、尿、粪)已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鉴别病患必不可少的重要检查方法。也是检验师向临床医生提供可靠诊断的依据之一。也是我们观察生理、病变的情雨表。
就是在尿液检查时,尿中出现了结晶。
尿检一般指尿液检查。尿液检查是医学的一种检测方式。包括尿常规分析、尿液中有形成分检测、蛋白成分定量测定、尿酶测定等。尿液检查对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尿液检查项目不同,尿标本留取的要求和处理也不一样。所有尿标本收集均应使用干净容器;尿沉渣镜检原则上留取早晨起床后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也可留取随机尿的中段尿,晨尿标本也适用于尿液其他项目检查;肾小管浓缩与稀释功能测定需禁水、禁食12h后进行排尿,继续禁水、禁食1h,留取第13h的尿液进行检测;肾小管酸化功能测定时,在留尿容器内预先加入液状石蜡;24h尿标本留取前,需要向容器内加入防腐剂或将容器置于4℃环境。
问题一:普通尿检能检验出什么病来 您好!不知道您所做的尿检是那方面的尿检?尿检包含的类型是比较多的!比较常见的 尿常规,一般监测的是泌尿系统的病变,对泌尿道感染、结石、胆道阻塞、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症状群等疾病有预报性作用。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尿常规一般包括: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2.尿糖(GLU) 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 3.尿红细胞(R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红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大量红细胞时,称“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加重视,并立即到泌尿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4.尿白细胞(W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白细胞尿,大量白细胞时,称脓尿,它表示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5.尿上皮细胞(SPC) 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如能排除 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 6.尿管型(KLG) 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7.尿潜血(ERY) 正常情况尿潜血试验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 8.尿胆原(URO)、尿胆红素(BIL) 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9.尿亚硝酸盐(NIT)尿亚硝酸盐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新鲜尿时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或有细菌生长繁殖可呈假阳性。
问题二:尿常规检查能发现哪些疾病? 民众体检中心专家为您说明:主要包括肾病方面、糖尿病方面、泌尿感染方面的检查。一、肾病方面:当您的肾出现问题,就会在您的尿常规检查项目(尿蛋白、酸碱度、比重、隐血)中表现出来。尿蛋白检查:若肾脏的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一点点,但是当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如果你的报告中尿蛋白为阴性(-)就说明很正常。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就说明是蛋白尿(+)。很有可能您的肾脏出现了问题。二、糖尿病方面:葡萄糖检查是辅助您早期发现糖尿病的重要项目,还有酮体检查也是此方面的重点项目。葡萄糖(GLU)检查:健康的人尿糖量会很少,尿中的葡萄糖基本全被肾脏吸收。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尿糖的影响因素除考虑肾糖阈及某些还原物质的干扰外,还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影响。酮体(KET)检查:糖尿病病人、糖尿病酸中毒时会出现强阳性(+++以上),此时应引起注意,易发生中毒性昏迷,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当你的身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时,就会动用脂肪分解产生能量,而此时就会出现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如果酮体在体内积聚太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昏迷。尤其是1型糖尿病人应能够自我监测尿酮体,以便及时发现体内过度的酮体积聚。三、泌尿感染方面:尿白细胞、亚硝酸盐检查是针对泌尿方面的检查,可以帮您早期发现疾病。尿白细胞检查:尿中白细胞多为炎症感染时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已发生退行性改变,形态不规则,结构模糊,又可称脓细胞,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道感染。更详细的信息请通过民众体检中心的网络平台了解。关于民众体检中心,这是一家专业的健康体检机构,该中心拥有先进的体检设备、资深的健康管理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医生、全面的体检项目套餐、系统的会员服务等,是检查身体的最佳场所。责任编辑:WJ想直接电话咨询的客户,不收取任何费用,24小时服务。由权威专家为你解答体检相关问题,根据你的情况给予专业的个性化指导意见。
问题三:普通尿检能检验出什么病来 您好!不知道您所做的尿检是那方面的尿检?尿检包含的类型是比较多的!比较常见的 尿常规,一般监测的是泌尿系统的病变,对泌尿道感染、结石、胆道阻塞、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症状群等疾病有预报性作用。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尿常规一般包括: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弗 2.尿糖(GLU)
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
3.尿红细胞(R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红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大量红细胞时,称“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加重视,并立即到泌尿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4.尿白细胞(W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白细胞尿,大量白细胞时,称脓尿,它表示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5.尿上皮细胞(SPC)
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如能排除 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
6.尿管型(KLG)
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7.尿潜血(ERY)
正常情况尿潜血试验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
8.尿胆原(URO)、尿胆红素(BIL)
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9.尿亚硝酸盐(NIT)尿亚硝酸盐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新鲜尿时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或有细菌生长繁殖可呈假阳性。
问题四:男性常规尿检正常可以排出那些男性疾病 主要是检查是否有尿路感染,而男性要是发现有尿感的就必须要查出原因。尿常规还可以粗略检查肾脏是否有病变
问题五:尿检检查什么病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分析、尿液中有形成分检测( 如尿红细胞、白细胞等)、蛋白成分定量测定、尿酶测定等。尿液检查对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蛋白
正常生理情况下,少量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几乎在近端小管完全重吸收。因此,蛋白尿出现往往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和(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常伴大分子量蛋白质丢失,一般> 15g/24 h;肾小管性蛋白尿常为少量小分子量蛋白,一般>
去医院查尿常规,是最简单的了,不用抽血。尿液是排除和早期发现某些疾病最直接的标本,假如结果阳性再进行更细致的检查。
尿液分析就是我们俗称的尿常规。尿液成分的变化可以反映泌尿系统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病变,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尿液有形成分有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细菌、真菌及上皮细胞等。
尿常规能查出什么病?
尿常规是最重要的诊断性检查。晨尿,就是早上起床的第一泡尿,这一泡尿基本上没有受到饮食、活动的影响,可以更好的反映生理状态平静下尿液的真实水平。
尿液浑浊可能是脓尿、细菌尿、血尿、乳糜尿。极度清晰透明尿可能是慢性肾衰等多尿者。
尿常规检查一般会检查以下11个项目:
尿白细胞(U-LEU)、尿亚硝酸盐(NIT)、尿胆原(URO或UBG)、尿蛋白(R-PRO)、尿酸碱度(U-pH) 、潜血(U-BLO)、尿比重(SG)、尿酮体(U-Ket)、尿胆红素(U-BIL)、尿葡萄糖(U-Glu)、维生素C。
下面简单说几个重要的指标。
尿液蛋白质(PRO)
血液中常会有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当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
阳性:各种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泌尿生殖道炎症等。
尿酮体定性试验
阳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饥饿等。
潜血(BLO)试验
阳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道肿瘤、结石、结核等。
尿葡萄糖
成人正常值应当小于056-50,如果增高,可能是糖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肾小球炎症、间质性肾炎等肾性糖尿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有了尿常规,还要注意血常规的检查。
红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如见到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班狼疮等。
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急性肾盂肾炎、炎症、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应用多联试纸条对尿液进行快速筛查分析,即尿常规。试纸条法(dipstick methodology)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尿液筛查方法。目前常规尿液试纸条检查项目有pH、蛋白、隐血、比重、葡萄糖、酮体。尿胆原、硝酸盐、白细胞,有的试纸条还整合有胆红素和维生素C 等 。
尿液试纸条法虽然快速简便,但由于方法学限制,只能发挥定性和半定量作用,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其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 肾脏参与机体内酸碱平衡调节,这种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尿液pH 反映出来。由于内源性酸产生偏多,尿液pH 普遍偏酸,约为50~60。一般情况下,饭后会出现“碱潮”现象,尿液偏碱;酸性尿多见于进食肉食过多和某些种类的水果(如酸果蔓果实)、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以及使用排结石药物(如碳酸钙);碱性尿多见于进食素食和柑橘类水果、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一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pH 检测需新鲜尿标本,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久,大多数细菌可分解尿素而释放氨,尿呈碱性;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尿中碳酸缓冲对释放CO2,逸出至空气,尿pH 值增高。
[正常参考值] 50 ~ 80。 正常生理情况下,少量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几乎在近端小管完全重吸收。因此,蛋白尿出现往往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和(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常伴大分子量蛋白质丢失,一般> 15g/24 h;肾小管性蛋白尿常为少量小分子量蛋白,一般< 20 g/24 h。剧烈体育运动、脱水或发热、或妊娠时,尿中可出现少量蛋白质。临床上蛋白尿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分析。
试纸条法测定尿蛋白是半定量筛选蛋白尿的方法。试纸条法对尿中不同蛋白质的敏感性不同,对白蛋白最为敏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可以出现大量游离轻链,但试纸条法检测阴性。如果容器内有去垢剂残留,试纸条法尿蛋白检测可以假阳性,造影剂也会导致出现假阳性;尿液偏碱时,会破坏指示剂所在的缓冲范围而出现假阴性;尿液pH < 30 时,试纸条法也会出现假阴性。阳性者需进一步进行尿蛋白定量测定。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尿中出现葡萄糖,主要由于肾前因素-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出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或肾性因素-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如果尿糖阳性,应结合临床区别是生理性糖尿还是病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多见于饮食过度、应急状态和妊娠;病理性糖尿多见于血糖升高引起的糖尿、肾小管功能受损所导致的肾性糖尿以及一些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所引发的糖尿。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 或一些新型抗生素可以使结果呈假阳性,而高浓度酮体尿和高比重尿可以出现假阴性。
[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当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酸代谢不完全,可导致大量酮体产生,此时尿液就会出现酮体。除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外,酮尿也可见于长期饥饿、急性发热、低糖类饮食、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等情况。降压药物甲基多巴、卡托普利以及一些双胍类降糖药(如苯乙双胍,商品名降糖灵),可使尿酮体检测呈阳性。苯丙酮尿症、尿液中存在酞类染料、防腐剂(8-羟喹啉)、左旋多巴的代谢产物等会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阳性;试纸条活性降低和酮体降解,会使检测结果呈假阴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试纸条法尿隐血试验阳性,应高度怀疑:①血尿。多见于肾脏和泌尿系统的一些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囊肿、泌尿系统结石和肿瘤等)、肾外疾病、外伤、剧烈运动和一些药物(如环磷酰胺)。②血红蛋白尿。常见于血管内溶血(如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贫血)、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和一些感染,另外,尿中红细胞破坏后也可释放血红蛋白。③肌红蛋白尿。常见于肌肉损伤(如严重挤压伤、外科手术、缺血)、肌肉消耗性疾病、皮肌炎、过度运动等。尿隐血试验阳性,应进一步显微镜镜检确认有无红细胞。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或菌尿时,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尿中存在大量维生素C 时,检测结果亦呈假阴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如果血胆红素水平升高,尿试纸条法可以检测到胆红素阳性。某些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现尿胆红素升高。如果明确有血胆红素升高而尿胆红素阴性或可疑阳性,建议做特异性实验验证。尿胆红素阳性,也可以是肝内胆管堵塞引起,常见于总胆管结石、胰头癌、肝内炎症时管内压力增加所致胆汁反流。尿中一些药物(如嘧啶)的代谢产物在低pH 时有颜色,与检测物质本身反应的颜色相近,可以出现假阳性;胆红素见光易分解,尿液不新鲜或见光时间过长,检测结果可出现假阴性;尿中大量维生素C 或亚硝酸盐会降低试纸条法的敏感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直接胆红素分泌入小肠腔后,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系列产物,尿胆原为主要产物之一,约20%的尿胆原被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其中少量(2% ~ 5%)进入血流从肾小球滤过。检测结果结合尿胆红素结果分析,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尿中一些药物代谢产物可与试纸块内试剂反应,导致假阳性;尿液中卟胆原、吲哚类化合物以及黑色素原等,也常导致假阳性;使用甲醛作为防腐剂或标本存放不当,尿胆原被氧化成尿胆素,检测结果可呈假阴性。
[ 正常参考值] 尿胆原定量0 ~ 59 μmol/24 h(0 ~35 mg/24 h)。 正常饮食中含有硝酸盐,并以硝酸盐形式而非亚硝酸盐形式从尿液排泄。尿路感染时,致病菌大多数含有硝酸还原酶,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影响亚硝酸盐的形成的因素有:病原菌必须能够利用硝酸盐;尿液在膀胱贮留4 h 或以上;饮食中含有充分的硝酸盐。
尿中亚硝酸盐测定常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选试验。测定结果与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的吻合率为60%。假阳性可能源于体内一氧化氮氧化成亚硝酸盐从尿液排出。一些药物代谢产物或标本收集不当,会导致假阳性;大量维生素C 和影响亚硝酸盐形成因素,可导致假阴性。
[正常参考值] 阴性。 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但尿白细胞酯酶阴性。如果酯酶试验阳性,高度提示有尿路感染。某些肾脏病如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尿液中白细胞也可升高。尿路滴虫和尿液中一些氧化性物质、药物代谢产物,可导致假阳性;嗜酸细胞和组织细胞也会使结果呈假阳性。尿液中蛋白质、葡萄糖或维生素C 过高,可导致假阴性。如果尿白细胞酯酶阳性,必须进一步行显微镜镜检,以确认有无白细胞存在。
[正常参考值] 阴性。 1 红细胞
显微镜下红细胞表现为无核、光滑、两面凹陷、适度的折光性、暗淡的圆盘状,直径一般为7 μm。根据显微镜下红细胞形态,可将尿红细胞分为均一型(形态与正常血液红细胞相似,大小一致)、多形型(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和二者约占50%的混合型以及影红细胞(红细胞内没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表面“带刺”,大小一致,也为均一型。此种红细胞称为“棘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尿比重大,尿渗量高。低渗尿中,细胞肿胀,血红蛋白释放,红细胞变为影红细胞(ghost cell)。
尿中红细胞的形态有助于区别血尿来源—— 肾小球性(多形型)和非肾小球性(均一型),有助于鉴别诊断,但也有例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发现肾小球肾炎患者在肾活检术后,尿红细胞形态可以由多形型暂时转变为均一型,数日后又恢复为多形型。这一发现说明同是肾实质内出血,如果出血部位不在肾单位内,红细胞形态不呈多形型。肾小管功能受损或使用利尿剂时,水转运障碍,导致髓襻升支粗段渗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 100 mOsm/ (kg·H2O) ],红细胞流经此处,本应发生的变形过程不再出现,即不再有多形型红细胞。
尿中红细胞增多可见于:①肾脏疾病。多种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结核、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外伤(肾穿刺)、多囊肾、肾盂积水、肾结石、肾肿瘤及外伤性肾损害等。②下尿路疾病。如尿路感染、结石、肿瘤、尿路狭窄、环磷酰胺治疗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等。③肾外病变。如急性阑尾炎、输卵管炎、憩室炎、肠道及骨盆肿瘤、发热等。④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盐、乌洛托品和一些抗凝药物。⑤剧烈体育运动。
[ 正常参考值] < 10×104/ml(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建立)。
2 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尿中白细胞大多是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多见于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剧烈体育运动后,尿中白细胞也可增加。
[正常参考值]尿液白细胞0 ~ 5 个/HP。
(2)嗜酸细胞:尿沉渣行伊红Y 染色,若细胞伊红Y 染色阳性,表明尿液中存在嗜酸细胞尿中检查见嗜酸细胞增加,常见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也见于Churg-Strauss 综合征等。[ 正常参考值] 未见/HP。
(3)淋巴细胞:尿淋巴细胞直径大小为6 ~9 μm,易与中性粒细胞混淆,一般泌尿系统炎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绝大多数,淋巴细胞易于漏检。在肾移植患者,淋巴细胞数上升。淋巴细胞往往多于中性粒细胞,常表明可能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
[ 正常参考值] 未见/HP。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肾间质炎症往往伴有感染和免疫反应,通过趋化作用吸引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 正常参考值] 未见/HP。
3 上皮细胞 一般情况下,尿沉渣中可检出3类上皮细胞,即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和扁平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最为常见,尤其是女性。尿中少量上皮细胞通常是细胞新老更替的生理现象。如果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或形态出现异常,常提示上皮细胞来源部位发生病变或肿瘤。在肾缺血或肾小管毒性损伤(氨基糖苷类药物、重金属、免疫抑制剂、毒蕈等),尿中出现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者甚至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或细胞团。
4 集合管上皮细胞 在多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和水杨酸盐中毒时,集合管来源的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尿液中有时可见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碎片。尿沉渣中集合管来源的上皮细胞碎片≥ 3 个/HP,可见于伴有严重肾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破坏的肾小管损伤,也可见于缺血性肾小管坏死(伴有肾小管损伤和病理管型)。
5 移行上皮细胞 覆盖于肾盂、输尿管、膀胱、输精管、前列腺排泄管、尿道表面,细胞大而薄。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移行上皮细胞,提示尿路感染,也可见于留置尿管或其他尿路器械操作。如果没有上述原因,尿中出现成片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应警惕肾盂以下尿路移行细胞肿瘤,需行脱落细胞学检查。
6 扁平上皮细胞 尿中最常见的上皮细胞,尿沉渣检出扁平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随着研究深入,泌尿系统上皮细胞越来越引起关注,包括肾固有细胞-肾小球足细胞(podocyte)及病毒感染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之一,足细胞病变到一定程度时,足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剥离,出现于尿液。受尿液理化因素的影响,足细胞在尿液中很难保持原有形状,须借助特殊细胞化学染色加以鉴定。尿液中足突细胞膜成分和足细胞数量有助于评价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
7 Decoy 细胞 由于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患者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ytomeglovirus, CMV)和BK 病毒感染等的几率上升。肾小管上皮细胞感染BK 病毒(Decoy 细胞)后,会发生变性、坏死,甚至脱落。感染早期血液学检测阴性,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检测出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液中存在Decoy 细胞。尿液Decoy 细胞检测有助于治疗方案及时更改。 尿中溶质在特定条件下沉淀,形成晶体或非晶性固体析出。新鲜尿液不出现晶体,当尿液放置时间久,尤其置于冰箱内,晶体析出。仅有少数几种类型的晶体有临床意义。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水被重吸收,尿液进一步浓缩。脱水(减少尿量)、饮食和服药后导致溶质过饱和,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尿液中都会有结晶形成。
1 酸性尿结晶 尿酸形成无定形或非晶形盐(钠、钾、镁或钙)。镜下尿酸盐结晶为多种形状,典型表现为扁平和四面体,偏振光下尿酸会产生一系列干涉颜色。酸性尿中还可见其他结晶,如草酸盐结晶、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等。
2 碱性尿结晶 常见无定形磷酸盐结晶和尿氨结晶、碳酸钙结晶等。无定形磷酸盐结晶常干扰尿沉渣镜检。此时,应嘱咐患者多饮水后重新留尿,即刻送检。 试纸条法能够快速筛选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质存在,但灵敏度低;肾小管性蛋白尿和溢出性蛋白尿时,试纸条法结果常呈假阴性,不能鉴别尿液中蛋白质成分。借助尿液蛋白成分分析,可以对尿中非有形成分进行检测,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依据。包括尿蛋白定量、特殊蛋白[ 如白蛋白、α2 - 巨球蛋白(α2-macroglobin, α2-MG)、尿液游离轻链等] 检测、肾小管功能标记物如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胱抑素C (cystatin C)、氨基酸、电解质和葡萄糖等。
尿液湿化学法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因方法学不同有所差异,每个实验室应建立本室对应项目的参考值。临床上湿化学检测项目结果大多同时测定尿肌酐来进行标化。
1 尿蛋白定量
24 h 尿留取较为繁琐,临床上可以测定随机尿蛋白与肌酐比值来替代24 h 尿蛋白定量。此法在蛋白定性“++”以下时,与24 h 尿蛋白定量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但肾间质小管病变患者除外,大量蛋白尿时,最好行24 h 尿蛋白定量。24 h 尿蛋白定量是病情演变和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对蛋白尿的分析,可以对肾脏病变部位、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判断等方面,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根据24 h 尿蛋白定量,将> 35 g 者称为大量蛋白尿;< 10 g 者,称为少量蛋白尿;两者之间称为中等量蛋白尿。
[ 正常参考值] < 015 g/24 h尿。
2 尿白蛋白定量
一般常规方法无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需借助于特定蛋白质分析仪来检测尿液白蛋白的排泄量。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微量白蛋白尿排泄量为30 ~ 300 mg/24 h。除糖尿病外,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女性和老年患者等尿中白蛋白排泄,也可以有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
[正常参考值] < 30 mg/24 h 尿
3 尿液C3 测定
正常人、非肾小球性疾病患者,尿内检测不出C3。尿C3 增加源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改变,正常情况下不易通过的大分子物质C3 从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球内沉积的C3 以其抗原碎片形式排泄。临床尿C3 可以预测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正常参考值] 尿C3 < 276 mg/L
4 尿α2- 巨球蛋白测定
正常情况下α2-MG 不能经肾小球滤过,尿中α2-MG 增加,表明肾小球滤过屏障完整性破坏。
[正常参考值] α2-MG < 287 mg/L
5 尿β2- 微球蛋白
β2-MG 分子量小,可直接从肾小球滤过,但在近端小管可完全重吸收。尿β2-MG 异常,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血β2-MG 浓度显著增高,滤过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也可使尿β2-MG浓度升高。尿内β2-MG 极不稳定,在偏酸环境中容易降解。因此,留取标本时应碱化尿液,确保结果准确。
[正常参考值] 尿液β2-MG < 03 mg/L
6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RBP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完全重吸收。尿RBP 浓度升高,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尿RBP 检测有助于早期检测肾小管功能损伤,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RBP 半衰期约为12 h,血中水平受肝脏合成功能的影响。如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或营养不良,从肾小球滤过的RBP 量减少,即使出现肾小管病变,尿液RBP 也可能在正常范围。
[正常参考值] 尿液RBP < 05 mg/L
7 尿N- 乙酰-β- 葡萄糖苷酶(NAG)
NAG是存在于细胞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在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含量丰富。大多数肾脏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害时,尿NAG 活性异常,是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的可靠、敏感指标。一些重金属中毒、糖尿病肾病早期、各种肾小球肾炎、使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时,尿NAG 均可升高。
[正常参考值] 尿液NAG < 1670 U/(g·Cr)
8 尿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
Cys C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完全再吸收,并在细胞内降解,不进入管周循环;肾小管上皮细胞也不分泌Cys C 至管腔。尿Cys C 检测受干扰因素少,对临床的诊断意义值得研究。
[正常参考值] 尿液Cystatin C < 015mg/L
9 尿溶菌酶测定
溶菌酶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近端小管对溶菌酶有强大的重吸收能力,正常人尿液中溶菌酶含量极低。一般情况下,尿溶菌酶升高,常表明肾小管功能异常。当血浆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增高时(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肾小球滤液中溶菌酶的量远远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严重尿路感染时,尿中大量白细胞释放溶菌酶,也会导致尿溶菌酶升高。临床应用溶菌酶检查诊断肾脏病时,应注意血中浓度异常增高和尿路感染两种情况。
[正常参考值] 尿溶菌酶< 05 mg/L
10 尿氨基酸检测
正常情况下,原尿中99%以上的氨基酸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液中氨基酸含量极少,并维持在比较恒定的水平。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遗传性疾病存在氨基酸转运蛋白缺陷等,都会引起尿氨基酸含量增加。
[正常参考值] 尿氨基酸676 ~ 3670 mg/24h
11 免疫球蛋白轻链
免疫球蛋白轻链分为к 和λ 两种类型,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但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少,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多发性骨髓瘤B 细胞克隆增生,产生大量游离轻链,可从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尿常规定性检查往往阴性。肾小球疾病时,尿液中免疫球蛋白也可能增加,此时尿游离轻链可轻度升高。此外,Waldenström 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及其他浆细胞病患者尿液中游离轻链可显著升高。
[正常参考值] 尿液游离轻链 κ < 35 mg/L,λ < 50 mg/L
尿 液 有 形 成 分 检 查 的报告都是 顾可梁教授写的
我摘录了其中的一种
尿有形成分检查又称尿沉淀检查(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s),是将新鲜尿离心后,经显微镜检查尿沉淀物中种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1]。由于仪器分析进展,现代的尿有形成分检查可采用不离心法,用激光荧光染色及流式分析方法,(Sysmex UF50,UF100)或使用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系统(Iris IQ200)来计数尿中各种颗粒,因而又可称为尿中颗粒计数法(particle analysis)[2]。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实验室仍习惯于传统的普通显微镜检查法,由于在尿中可存在多种有形成分如细胞类、管型类、微生物类、结晶类等,为了进一步识别及鉴别为些成分除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外还有相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干涉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等检查,而在普通显微镜检查又可分为染色及非染色法。非染色法检查是最简单又最常用的检查法。尿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尿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及健康普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确定进入尿路中的细胞种类如红细胞增多提示尿路出血,进一步检查红细胞形态则有助于确定出血是来自肾小球或下尿路;白(脓)细胞增多提示尿路感染;不同的尿路上皮细胞增我有助判断各种尿路病变部位;管型增多常提示肾小球肾炎、肾小管(远端、集合管病变)及肾功能减退;发现代谢或药物来源的结晶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
一、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
检查尿有形成有多种方法下面简述8种方法要点便于比较及选择:
1. 传统的离心法:1997年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第2版)对非染色尿沉渣镜检及染色沉渣镜检操作规程作了明确规定,但在操作中未注明离心机种类只规定了1500r/min离心5min,也未规定必须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结果判断和报告方式,显微镜观察10×10看管型,10×40,10个视野中看到细胞的最低和最高值,而观察管型应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数量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笔者曾在三级、二级及基层医院查证尿液登记簿,发现多数医院仍用斜形离心机3~5min,有的医院不离心将尿杯或试管内尿液沉渣直接倒到玻片上(不加盖片)不采用定量玻板计数发报告,而报告方式仍采用传统的加号(-、+、++、+++、++++),管型、上皮细胞不分类,报告少许、+、++,病房尿液常可在送检前数小时留出(规程则明确规定清晨空腹1次尿,应在1h内送检)这种传统方法随意性、变动性大,受操作者主观影响,判断不标准、结果不统一,无可比性,由于报告方式因人而异,是应淘汰的缺乏标准化的实验方法。
2. 标准镜检法:鉴于以上情况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检验学组在2002年召开3次尿镜检检查标准化会议,提出了尿沉渣检验标准化建议[5]。建议对材料和器械、标本和收集及运送、尿沉渣检验的操作步骤、应报告的尿沉渣内容等均进行明确规定。如容器、离心管、尿沉渣计数板、离心机(水平式)相对离心力应在400×g左右,显微镜则要求有内置光源,光线强度可调,应具备40倍、10倍的物镜和10倍的目镜。并对标本收集运送,标本接收均用了明确规定,本法适合在各级医疗单位中推广,添置Fast-Read-10或Kova板即可完成。由于操作统一,结果准确,报告一致,因而是值得推荐的尿沉渣检查法,问题是如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室内质控、紧密联系临床及室间质评,定期开展沉渣专业培训,使尿沉渣的识别达到熟练化,不漏掉病理有形成分的要求[5]。
3. 尿液有形成分染色检查法:尿液有形成分染色的作用是:(1)防止漏栓;(2)防止误诊;(3)防止因长期镜检而造成的疲劳;(4)为长期保存尿中典型的病理成分,为提供教学、科研的图谱创造条件。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体方法,可分为:①单染法;②复合染色;③活休染色;④鉴别染色;⑤特殊染色等[6]。日本伊藤机一推荐标准采尿法及4种染色法。NCCLS公布的尿检查方案Gp16A[7]中提到“染色法非常有助于细胞及管型鉴别”提倡用Malbin染色(结晶紫与沙黄法)及05 %甲苯胺蓝(Toluidine),同时列出鉴别尿中万分的特殊染色法有:①脂肪及卵圆脂肪体:油红或苏丹III;②细菌:格蓝染色及巴氏染色[7]欧洲尿分析小组引用了Sternheimer染色,阿利新蓝-派洛林(Alcian-blue-pyronin B)[2]优于Sternheimer-Malbin染色我们的尿液实验室也证实了S染色能弥补S-M染色易沉淀多染色深的缺点,是6种染色法中最优者[8]文献中也有用过氧化物酶染色来鉴别粒细胞管型、单核淋巴管型、淋巴细菌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9]
4. 尿中颗粒过滤法:将一定量尿液(20~100ml)通过特殊滤网可以滤过并在滤过网上留住管型、细胞等病理颗粒[10],也有通过滤过网将红细胞置电镜是观察形态[11]。我们也见到德国波恩大学医院泌尿实验室采用特殊注射器加滤过网的商用产品问世。可惜因滤过网的万分必须染色识别,某些细胞在染色后溶解,加上此法价昂,因此难以普及[12]。
5. 不离心尿在细胞计数池上计数的快速过筛法:直接将不离心尿液置于尿细胞计数池内,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作为定量过滤法介绍,在欧洲不予推荐,因结果不敏感,加上不是标准化的检测方法,故结果不稳定[2]。但是笔者曾经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应泌尿滴入改良牛鲍(Neubauer)血球计数池内观察5大格×2得出每ul细胞数,可快速取得实验结果,泌尿科医师认为以病情观察、疗效判断、病情走向趋势有利。但是在国外强调全液检查可采用浓度为02mm(总面积00625mm2)的Fuchs-Rosenthal板,视野宽广而结果更为准确可靠[2]
6. 尿沉渣工作站:工作站是将摄像显微镜、尿沉渣计数板及电脑三者联合一体化,如普利生AMP-2000U,华鑫DiasysR/S、合肥新月SQ-3000、美德太增洋、重庆天海US2020、北京国联在线的QO-S染色尿沉渣分析仪及千盛QS8005型流程式尿沉渣分析仪等,近见朗克斯LX-3000,包括标准这亘流动计数室、全种键盘控制\标准条形码识别、自动清洗、自动进样、出报告时可拷贝出一个视野)不论那个厂商生产的尿沉渣工作站,应强调标准化,即在留尿标本量、离心力、离心时间、沉渣留取量、显微镜镜头(最好配相差镜头) 、报告方式与标准镜检法要求一致,此方法优点在电脑报告定量结果,存在问题是如何提高检测速度流动计算机板的清洗干净,要去除蛋白污垢,计数和辨认完全自动化,避免主观因素影响等
7. 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Sysmex公司生产UF50、UF-100尿沉渣流式细胞仪是利用沉渣中有形成分DNA与细胞膜与菲啶、羰化氰两种荧光染料接触后通过鞘流进行激光照射,各胡形成分产生前向散射光强度和荧光脉冲宽度,又通过电阻抗测出红细胞、血细胞大小散点图、直方图,仪器可自动报告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5个定量参数及小圆上皮细胞、霉菌、病理管型、结晶及精子5个定性参数,还可测出尿液电导率指标。由于无须离心,检测速度快,病理成分敏感度及重复性好,再由于每份尿样本检测步骤模式一致便于质量控制(有标准检测颗粒)及标准化,如与干化学试条联合应用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观察两者间符合程度,临床上用于血尿鉴别、确定泌尿感染、了解肾功能等受到重视。仪器不足之处价格偏高,不能检测出滴虫、脂肪滴、病理及药物结晶,也不能识别病毒包涵体或肿瘤细胞;当尿中存在大量细菌、酵母菌、结晶等颗粒可干扰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不能在影像中识别影红细胞及各种病理管型[13]。
8. 体外诊断尿影像系统-全自动智能显微镜(AIM):1983年由IRIS公司推出Yellow IRIS显微镜工作站,将尿液中各种颗粒在AIM通过影像并经电脑处理在荧光屏上显示。该公司在2000年推出改进大型939UDX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后于2002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小型IQ-200系统。包括了专利的无玻片显微镜及独特的高速码软件,易观察(easy-to-view)屏幕上清楚地尿中常见各种颗泣即白细胞、白细胞团、红细胞、鳞状上皮细胞、非鳞状上皮细胞、透明管型,未分类管型、结晶、细菌、酵母菌、精子及黏液。并可根据操作人员需要对鉴定结果进行修改以区分尿中有形成分的亚类,IQ-200原理先进,它综合了尿中各种颗粒的大小、对比度、外形及质地等技术参数,由灵敏度高的计算机判断出该颗粒的性质,据初步报道IQ-200总体灵敏度为83%(其中红细胞894%、白细胞939%、细菌939),总体特异性为833%(其中红细胞892%、白细胞888%、细菌881)使用IQ-200显微镜复查率可<5%(UF常>20%),但本法对各种细胞管型是否需要进一步染色鉴定,如嗜酸粒细胞用Hansel染色脂肪管型用苏丹III染色尚未解决因用计算机处理染色后颗粒难度加大,本仪器体积小、轻便、屏幕上显示多种病理颗粒,也有相关质控粒子配套,但观察本仪器未见压力鞘流系统,缺少染色直观资料,厂商在展览会提示456份尿标本与UF-100对照检查IQ-200发现14份病理管型UF-100检出12份,因而认为敏感度特异度更高,但是尚需较大范围同更严格的临床实验室对比观察[
二、尿有形成分的识别
尿中有成分多达45种以上,常见
1 红细胞:尿中典型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浅**、直径约8um易于识别,但由于尿中颗粒复杂多样,尿红细胞可因温度高、时间长、pH改变、渗透压变化发生形态改变,对经验不足的检验人员应与酵母样真菌、真菌孢子、脂肪滴、淀粉颗粒、草酸钙结晶、尿酸盐结晶及精子头等鉴别通过对新鲜红细胞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可将尿中红细胞分成均一型、变形型及混合型
2 白细胞:尿中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偶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新鲜尿中,白细胞外形完整,圆形直径10um~14um,胞质内颗粒可见,胞核清晰常可分散存在,在低渗及碱性尿中白细胞常胀大,约半数可在2h内溶解,在高渗及酸性尿中白细胞常皱缩,陈旧尿中白细胞浆因均质化呈明胶状,炎症时变性死亡白细胞外形多不整齐,结构模糊,胞质内可充满粗大颗粒,核结构不清,细胞常粘成团、胞界不清,称脓细胞白细胞通过活体染色可区分为:(1)浓染细胞:着色深为老化或死亡白细胞;(2)淡染细胞:细胞着色较浅为活性白细胞可见于尿比重>1015时;(3)闪光细胞:在低渗尿中,中性粒细胞变大,胞质内有分子运动,因光折射时可见闪光现象,尿有形成分中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底层移行上皮细胞的鉴别 3 管型:为尿有形成分中有重要意义成分,其数量种类组成形成大小与肾实质性病变的诊断、治疗观察、予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常见的3种细胞管型即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上皮细胞管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