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这首的时候,真的好感动好感动,好想哭好想哭。
诗人在诗中描述主人公喜爱着大自然,生活过的很惬意,但每次一想起孩提时代曾经捧起的白色茉莉花就充满了甜蜜的回忆。
每当我们逐渐长大时,也得到了生活中的欢乐,但这些欢乐与最早期最初接触的欢乐是完全无法比拟的。因为初体验的感觉永远只有一次,就是那一次,当我捧起白色的茉莉花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回忆的甜蜜。诗人非常擅于使用心境的对比,感人的笔触。
多多少少也显露诗人是劝勉大家应该感谢自己曾经得到的欢乐与及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最让人感动的是,泰翁的朴实平淡的文字营造出来的气氛,如"我生平有过许多快活的日子,在节日宴会的晚上,我曾跟着说笑话的人大笑。" "在灰暗的雨天的早晨,我吟哦过许多飘逸的诗篇。"然后又在后面,写下主人公想起捧起茉莉花的心情,这样的手法已经深深地将整首诗捧向感动巅峰了。
巧克力是许多甜食控的最爱,也是让减肥人士恨得牙痒痒的食物,高热量、吃了肌肤变差、易发胖,巧克力真的是甜蜜的负担吗? 日本临床营养学会理事长板仓弘重是日本研究巧克力的权威,他表示巧克力事实上是一种很营养的食物,可是许多人偏好添加许多糖的巧克力制品,吃多了反而有害健康,只有可可含量70%以上的才是好的巧克力。 以下由板仓弘重为你解答对于巧克力的迷思与误解,并提供正确的巧克力选择及食用方式,美味之余还能吃到健康! Q1:什么是可可膏? 可可膏(Cocoa Liquor/Cocoa mass),又称可可块、可可浆或可可泥,是可可豆经过烘焙、磨碎的膏状加工制成品。从可可豆抽取出可可膏及可可脂,为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此两种加起来的含有率,也就是巧克力的可可含量%数。可可膏中含有抗酸化作用强大的「可可多酚」,能预防动脉硬化及高血压,还有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安抚镇定功效的「可可碱」,及整肠效果的食物纤维等多种有益身体的成分。 Q2:听说巧克力有益健康,所以吃很多也没关系? 板仓弘重提醒,所谓被医学证实有益健康的巧克力为可可含量70%以上的巧克力,一天50g即可(约2/3板块巧克力)。要注意的是,再健康的食品,食用过量仍会影响健康。 Q3:什么时候吃最有效果? 前面介绍可可膏的健康成分,在血液中只会停留2个小时左右,建议一天分成数次食用,或者在身体最不易堆积脂肪的时间带-下午3点一次吃完。此外,别忘了三餐饮食均衡,巧克力作为营养补充品来搭配。 Q4:白巧克力与一般的巧克力有何不同? 板仓弘重指出,一般的茶色巧克力的主要原料为可可膏、可可脂、砂糖和牛奶,而白巧克力不含可可膏,只有可可脂、砂糖与牛奶。虽然入口即化,吃起来也没苦味,但几乎不含可可多酚及可可碱,营养价值远不及于一般的巧克力。想要获取健康功效,还是选择可可含量70%以上的巧克力吧! Q5:吃巧克力易胖? 很多人认为巧克力含有大量可可脂,因此吃了容易发胖,然而板仓弘重表示,可可脂的主成分-硬脂酸热量低,脂肪的吸收率也低的一种优良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变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可可膏含有的表儿茶酚(epicatechin)有助增强肌肉。不过食用砂糖含量高的巧克力,吃多了还是会变胖。 Q6:吃巧克力易蛀牙? 板仓弘重表示,事实上可可膏的成分可抑制口内致龋菌(Streptococcus sobrinus),降低蛀牙的发生率。然而,含糖量高的巧克力有碍牙齿健康,且需保持良好的清洁习惯,否则反倒吃成一口烂牙。 Q7:如何保存巧克力? 巧克力对温度及湿度敏感,让巧克力吃起来柔顺滑口的可可脂在28℃就会开始溶解,尽量保存在低温干燥的场所。尚未吃完的巧克力请用铝箔纸包好保存。另外,或许有些人发现保存一段时间的巧克力表面看起来白白的,板仓弘重表示,这是因为可可脂结晶所致,并非坏掉,但吃起来味道会较差一点。 板仓弘重指出,目前有许多研究发现巧克力与痘痘的生成或流鼻血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过应适量食用,且少吃含糖量高的巧克力制品。
爱吃甜食的民众注意了,平时所爱吃的饮料、冰淇淋和甜品中,都含有一种人工甜味剂,而这种成分,可能会伤害肝脏!
常见的人工甜味剂 高果糖玉米糖浆(high-fructose corn syrup, HFCS)
大部分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是由基因改造的玉米,透过酵素的催化作用,将玉米淀粉中的部分葡萄糖变为果糖,形成具有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和糖浆。因为利用催化作用的生产成本很低,而取得的玉米果糖的甜度又比蔗糖更高,所以常被加工食品工业用来取代蔗糖,加入饮料、冰淇淋和甜品,作为人工甜味剂。
玉米糖浆被发现会有伤肝的风险
《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刊登Wake Forest Baptist 医学中心中Kylie Kavanagh博士的研究团队,喂食猴子玉米糖浆后,对猴子进行生理评估调查的报告。
它们对实验组的猴子喂食玉米糖浆加低脂食物7年,喂对照组的猴子一般的低脂食物,然后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指出,实验组的猴子体重超重50%以上,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倍,而且还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为了调查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怎么发生的?研究小组,将体型相近的猴子分成两组,喂食热量相同的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实验组的食物中还有约24%的玉米糖浆,而对照组只有约05%。
实验进行六周后,研究人员发现,吃玉米糖浆的猴子,因肠道的功能下降,造成肠道30%的细菌转移到肝脏,造成肝脏损伤的程度是对照组的一倍多,颠覆了脂肪及肥胖是造成健康问题的元凶的观念,下阶段科学家将比较葡萄糖和玉米糖浆对于生物体的影响。
而在其他的动物实验中,例如:喂食大鼠玉米糖浆,观察到有代谢紊乱及认知缺损,这也是提醒我们要少吃高果糖玉米糖浆的警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