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种珍惜动植物的资料

找一种珍惜动植物的资料,第1张

在我国有一种被称为“公孙树”的植物,它生长的速度很快,祖父一辈种下的,要等到孙子一辈的时候才能开花结果。你见过这种植物吗?这种植物就是我国特有的树种——银杏。

银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之一,属裸植物门银杏科。在距今17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银杏和恐龙一样几乎遍布全球。第四纪初,北半球发生了巨大冰川运动,欧亚和北美的银杏全部毁灭,亚洲的银杏也灭绝殆尽,只是在我国华中、华东局部地区的银杏幸免于难,繁衍至今,成为我国独有的植物“活化石”,被世界誉为“东方的圣者”。现在,我国浙江省天目山还有野生状态的银杏树。

银杏是一种雌雄异株的落叶乔木,高可达30~40米;树形别致;叶子也十分奇特,如同一把把小扇子,螺旋排列在长枝上,成簇生于短枝;银杏的种子是白色椭圆形的,因此银杏又称白果树。

银杏在形态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叶子无背腹面之分,上有许多平行而分叉的叶脉;雄花花粉呈螺旋状,能自行运动,相隔数十里的雌雄株也能受精结实,就是由于雄花花粉可以在气流中向雌株移动的缘故。

银杏在每年4月发叶开花,10月种子成熟。白果可以食用,多吃容易引起中毒;亦可入药,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还可以治疗肺病。叶子、种皮是上好的农药,可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用叶片做书签,可以防止虫蛀。银杏树是优良的建筑材料;银杏花还是很好的蜜源。

400年以上的银杏植株仍能开花结果,它算得上是一种长寿树种。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的一株高247米的银杏树,相传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时栽植的,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银杏树。

银杏不但长寿,适应性强,而且还可以抵御有毒气体的侵害。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并已经成为城市马路上的行道树,现在北起东北、南至广州都可以栽种银杏。

日本、欧美各国纷纷从我国引种银杏树。古老的银杏,又在世界焕发出它勃勃的生机。

水椰是一种“胎生”的热带海岸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崖县、陵冰、万宁、琼海、文昌和琼山的塔市附近的红树木或半红树木中,大约相当于北纬18°12′~19°54′的沿海港湾地带。

水椰是一种丛生的常绿灌木,外形同椰子一样,有一根笔直挺立的树干,没有分枝,高度为3~7米。它具有丛生粗壮的匍匐状茎以及肥硕的叶鞘,还有发达的根系,再加上树干上的许多纵横交错的支柱根,垂到海涂中,除了支撑树干,还起着通气和呼收的作用。叶子为大型的互生羽状复叶,长3~4米,宽11~15米。小叶呈狭长的披针形,先端比较尖锐,基部则向外折,具全缘。佛焰花序顶生,单性,雄雌同株,雌花生于花序的顶部,排成头状,比雄花大,雄花生于雌花序的下面,呈柔荑花序状。果序为球形,每年果序上有32~38枚成熟的褐色心皮,呈核果状倒卵圆形。种子为圆形,具有白色的胚乳。

水椰最为奇异的特点是具有“胎生”的现象。它的果实离开母体之前,种子已在果实内发芽,形成幼苗。果实离开母体后,会借助自身的重力下落,坠入泥沼之中,几小时后幼苗就能发育生根,长成一株幼树。如果落下的果实遇上潮水或山洪泻流,它就凭借果皮中的纤维飘浮于水海,度过一段随波逐流的游荡生活,一旦遇到合适的生活环境,便能定居下来。

水椰是典型的热带海岸植物,又是孑遗植物,对研究棕榈科的系统发育及起源,热带植物区、古生物学等都很有价值。水椰佛焰花序上的汁液含蔗糖15%左右,种仁可以生食或腌渍食用,味道很像椰子,叶片可以盖屋及编织席,篮、蓑衣等工艺品。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

突起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

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

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 淋巴细胞 T细胞

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

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

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

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十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甲图)

竞争(乙图)

互利共生(丙图)

寄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十四、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

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 如:北极冻原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多样性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保护措施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其中无机盐中的Na+、Cl- 占渗透压的90%。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酸碱平衡的调节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如血糖稳定、水盐平衡等)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解网络

③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等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

突起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又叫静息电位);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又叫动作电位),兴奋的传导放向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产生和作用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

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垂体是内分泌的调控中心,激素分泌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淋巴因子

、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获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属细胞免疫),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尖端下部起作用(温特实验)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达尔文)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幼嫩部分: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受环境调节的影响,只在尖端才具有)。它们都是主动运输。

成熟部分:通过韧皮部极性运输(形上到下)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长粗)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有关(最适浓度: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小动物,还可用取样估算的方法 器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N=M ×n/m。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十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各种群的比例用优势物种、常见物种、稀有物种来描述。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甲图)

竞争(乙图)

互利共生(丙图)

寄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十四、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能量:太阳能,物质:水、空气、无机盐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寄生动物(蛔虫)

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苍蝇、秃鹫);兰草等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在食物链中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四个去向(来源于光合作用或摄食同化,去向:存储于活生物体内;呼吸热能散失;被下营养级捕食;枯枝落叶、遗体被分解。)

c、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如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没有认识到的价值

②多样性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功能(使环境更加优良稳定,更利于各种生物的生存)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③保护措施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a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措施 b保 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1、 大熊猫 

英文: Giant Panda 学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猫时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

2、仰鼻蓝面:金丝猴 

英文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学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因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

3、 长江奇兽:白鳍豚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学名:Lipotes vexlifer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

4、中华之魂:华南虎 

英文名:Chinese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

5、东方之珠:朱鹮 

英文名:Crested Ibis ,学名:Nipponia nippon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 及俄罗斯有分布。

中国网-我国濒临灭绝的10种动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14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随机推荐

  • 精华液和精油是一种东西吗?有何区别?

    精华液和精油不是一种东西,其功效和使用手法都不一样哦!精华液通常是某一系列产品中所含美容成分浓缩的产品,往往都是量少价贵,在化妆水和乳液(或面霜)之间使用,精华液可加强该系列产品的功效,比如美白系列中的美白精华液,可以加强美白效果;抗衰老系

    2024-04-15
    45700
  • ahc眼霜和伊思眼霜哪个好?ahc眼霜和伊思眼霜哪个好用?

    很多人都用过伊思的眼霜,伊思的眼霜确实是很火的,而且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一款眼霜,能减少脂肪粒,还能防止眼部细纹出现,很多人经常会那伊思的眼霜和AHC的眼霜做对比,两个品牌都是不错的,那ahc眼霜和伊思眼霜哪个好?ahc眼霜和伊思眼霜哪个好用?

    2024-04-15
    39900
  • 40岁男士适合妮维雅 哪个系列

    水活畅透保湿系列。妮维雅男士推出的水活畅透保湿系列,蕴含小分子玻尿酸,可密集保湿锁住水分。其中的精华露添加了深海黄金藻成分,能够呵护肌肤、改善肤质,帮助缓解粗糙干纹、水油失衡、暗淡无光等肌肤问题。洁面后使用,能够唤醒肌肤,令肌肤更显年轻光滑

    2024-04-15
    48000
  • 妮维雅洗面奶怎么样?妮维雅男士洗面奶好吗?

    很多护肤品牌大家经常会听说,而且护肤产品价格也不贵,说到妮维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妮维雅的洗面奶是很多人都用过的,妮维雅的洗面奶有男士的也有女士的,一直以来妮维雅的洗面奶销量还是不错的,那妮维雅洗面奶怎么样?妮维雅男士洗面奶好吗?1、妮维雅洗

    2024-04-15
    30600
  • 伊思水乳好用吗

    对于水乳的选择,我们需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一定要选择出最适合自己一款产品,现在的晶钻蜗牛再生水乳还是不错的,它是属于清爽型的,比较适合的肤质就是混合偏油性的,还有就是油性的肌肤,一般在三十左右的人们当中,是特别的愿意来选择它的,而且我们也看到

    2024-04-15
    35700
  • 润肤水润肤乳和精华液分别怎么用

    顺序是:爽肤水-精华液-润肤乳。1、润肤水先用,这是因为润肤水具有二次清洁以及收缩毛孔的效果,而乳液具有保湿、补水、美白或者抗皱功效,只有在皮肤彻底清洁以后,才能有效使乳液进入到皮肤内。2、在使用完爽肤水后应该使用精华,因为精华的分子极细,

    2024-04-15
    34000
  • 大牌护肤品对应的平替都有什么?

    清莹露和神仙水的区别为价格区别、外观区别、功效区别、适用人群不同、效果区别。1、成分区别:神仙水是由半乳糖酵母的发酵物过滤液组成,除了丁二醇和其它润肤成份之外,没有其它有效成份。清莹露是用水做溶剂,加入了酵母、甘油、适量的乳化剂和酸类,水杨

    2024-04-15
    27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