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是一本最初连载在起点中文网上的小说,后由中国友谊、时代文艺、上海文化于2007年-2011年陆续出版发行,作者南派三叔。简介如下:
50年前,四个土夫子(吴邪的祖辈们)在长沙镖子铃发现了战国帛书,但是很不幸的是其中一位触碰了机关,变成了血尸。而这份战国帛书由吴邪的爷爷带出,但被裘德考骗去了。1974年,裘德考破译了帛书,由大金牙引吴邪入局,三叔带着吴邪前往山东的鲁王宫。
这个墓相当的诡异,因为它原是周穆王的古墓,却被鲁殇王所盗,同时将穿在穆王身上的能够让人长生的玉佣穿在了自己的身上,没想到却被自己的军师铁面生所害,最后躺在玉俑里的是铁面生,被闷油瓶掐死了。
吴邪在这个墓中得到了紫玉匣子,打开后是蛇眉铜鱼,而闷油瓶则拿走了可以开启青铜门的鬼玺。吴邪、胖子、闷油瓶、阿宁进入西沙海底墓,三叔和解连环拥有裘德考的地图所以进入的是真正的墓室,极其让人震撼。
而第二次和第二次进入的都是上层的建筑,墓室内的蛇眉铜鱼已经由三叔拿走。蛇眉铜鱼是汪藏海用来记录自己生平的,一个在鲁王宫,一个在海底的墓,另外一个由陈皮阿四由镜儿宫盗出但被割瞎了双眼。
古代的万奴王并不是真的人,是人兽共生体,上本身是人,下半身是蚰蜒,因为这样才可以实现长寿。一代万奴王死去之后,蚰蜒就会把他的身体吃掉,然后转入下一代万奴王的体内,这就是为什么下一代万奴王是从青铜内下爬出的。
西王母一直在研究长生的秘诀,做了大量的试验品,尸鳖丹、陨玉都是证据。然而也因此衍生了许多试验的失败品。她与周穆王一见钟情,但奈何无法厮守,她送给周穆王用陨玉做成的玉俑以及尸鳖丹,相约几百年之后相见。
但是周穆王并没有能实现他的诺言,鲁殇王进入西周墓时应该是发现了周穆王仍然有着呼吸,于是打上了如意算盘,但是他和铁面生都没有料想到的是这种玉俑和尸鳖丹并不能让人真正的长生,仅能保存身体的延续。
闷油瓶所属的张家与张大佛爷的确是同一家,张家人一直生活得相当隐秘且长寿,而张大佛爷这一支在战争年代参了军,立了功,从而进入政界。在一次与重要***的酒后谈话中,张大佛爷不小心将家族长寿的秘密说了出去,引起了***的重视。
1970年,“组织”联合九门探秘了“广西的张家古楼”,结果伤亡惨重——组织再次发起,由老九门第二代再次探秘——却不幸被盘马所杀,被解九爷暗中替换(解九爷企图换掉九门在组织内的人员,让后代脱离组织)。
霍老太等人之所以在准备如此不充分的情况下,且由一个极其年轻的领头人集合了老九门去探秘四川悬崖边的巨大机关,寻找长生秘诀的来源。
所以在西沙考古时,除了真的文锦和霍玲之外,考古队的其他人都很有可能有问题。解连环深知父亲的计划,所以在西沙探秘时,企图换掉吴三省这个最不受控制的人。
此时的三叔并不是一个人,时而是解连环,时而是三叔,所以在吴邪的印象中三叔才极其的古怪。三叔在屋子下的南宋皇陵中取出黑金古刀,以试探张起灵,并借由战国帛书的发现,同吴邪、小哥一起去往了七星鲁王宫。在此,整个故事由此串上了。
扩展资料
1、吴邪是南派三叔的作品《盗墓笔记》中的主人公,是《盗墓笔记》的核心,铁三角的精神领袖。生于盗墓世家,长沙老九门狗五爷之孙,南派土夫子巨头吴三省的侄子,吴家现任当家。在《沙海》中设计筹划了整个沙海计划,并化名关根。
2、张起灵,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里面的灵魂人物,本书主角之一,铁三角的精神领袖。一出现就给所有人安全感与希望,几乎无所不能。“起灵”二字,在古代有撤除亡者灵位之意,且张家历代族长皆称“张起灵”。
姜姐姐读书笔记
书名:《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美卡尔•纽波特 著 译者:宋伟
时间:2小时
笔记:深度工作是我们期待的状态,然而现实中有非常多的干扰,让我们分神不能聚焦。
1、为什么要深度工作:作者分析新经济形势下谁能成为赢家呢?他需要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第二,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能够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然而这两项能力都需要依赖深度工作的能力。
2、然而深度工作是很少见的,原因是太多的新意使人精力分散,秒回邮件的习惯让我们浪费了不少时间,统计下来可能每周有20-25个小时都在处理邮件,成为时间的黑洞。第二方面的原因是“最小阻力选择”,是什么意思呢?当有一件事情没有人来约定底线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简单易行的行为。例如人们随意的转发邮件,并且提出一些的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上周我们讨论的业务你感觉如何?就这么一封邮件,你可能会回复很多,或者邮回去再邮过来。
3、多种学科角度解释支持了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专业人士选择渡过专注的人生,提升职业满足感,选择在深度中繁荣,成为匠人。
4、有哪些深度工作的哲学呢?作者慷慨的总结历史名人大家深度工作的案例,列举了四种哲学:
1)禁欲主义哲学:关掉邮箱,交给秘书处理,非常重要的紧急处理掉,其余的三个月处理一次。这种方式最小化浮浅职责,适用于对这个世界有实在的清晰的个体化的贡献的人物,如,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唐纳德•克努特。
2)双峰哲学:明确深度工作的时间,在专注高强度无干扰的状态下工作,其余时间处理其他事情。
3)节奏哲学:也称链条法,每天设立专注时间做专注的事项,单次超过90分钟,这一点要求采纳者有比较强的自控力。
4)新闻记者哲学:只要有空,淡出视线,立刻转入深度工作。例如《时代周刊》的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写了900页史诗巨著《聪敏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只是用碎片时间深度耕耘。
5、除了选择适合你的哲学,还有几个看似微小实则重大的习惯:
1)严格习惯化:《进化论》的著作者达尔文对自己的时间时间规划非常严格,有条不紊,他会固定放书的位置,放笔记的位置,墙报甚至穿什么衣服去实验室都规定的非常仔细,他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纽约时报》大卫•布鲁克斯总结: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培养一个良好的深度学习习惯,需要我们系统化考虑好在何处工作,工作多长时间,工作开始之后如何继续下去,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包括如何让大脑保持灵活,如何补充热量,用哪项轻运动,如何给身体能量,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原材料资源。
2)必要时加大手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在这最后一本书是感觉家庭嘈杂,索性住进五星级酒店。也有作家躲在无人岛两个半月,也有科学家躲在酒店书写✍发明创造。
3)不独自工作:考虑深度协作,保持适度,避免过多的讨论,能够随时回到深度的状态。
4)向经商一样执行:区分做什么与如何做,先知道做什么,才讨论如何做。四个原则考核你的深度工作:a关注极端重要的事,b抓引领性指标,c准备醒目的记分板跟踪引领指标,d定期问责。
5)图安逸:听起来矛盾吗?深度工作怎么还有休闲?适当的休闲可以提升洞察力,补充体力能量,夜晚该安逸还是要安逸的,这没什么不好。
6、如何辅助深度呢?作者提议“有成果的冥想”,冥想大家并不陌生,通常用来放送,什么叫做有成果呢?当身体劳作心智空闲时,我们可以做冥想训练,如走路慢跑开车或者淋浴时。想什么?集中思考定义明确的专业的难题。每周练习两到三次,会大大提升专业难题的解决效率。
同时,作者提议组织深度思考。这是一项提高专注力的高强度的脑力运动。深度考察问题的产量,例如要写一本书,书的提纲,有哪些是变量,在确认变量后,考虑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第三步,假设问题被成功解决了,之后事物的演变,考察答案,巩固收获。
7、摒弃浮浅:每分钟都要提前计划,有主动的计划可以塑造内驱力,如果自己没有时间表,被别人计划,那就是被动接受;定量分析每项活动的深度。
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例如查收邮件,安排会议,这些比较明显,但有一些工作不容易识别。我们需要定量分析每项活动的深度,如何评估呢?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还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如果回答是三个月,那就是浮浅工作,如果需要花费很多个月,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的,可能就是深度工作。这张工作可以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可以锻炼你的能力,提升自我。一旦明确了活动深浅度的度量,你就可以把时间倾注于深度工作。研究发现,人类可以接受浮浅工作的上限是50%,如果太简单就没有动力去做。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术缩减浮浅时间的占用,如让发件人做更多的工作,在收发邮件时做的更多更深入一些,或者干脆不回邮件,让你没有那么容易被找到。压缩会议时间,提前下班,或者每周少工作一天。
小结:
1)周六在加班时虽然是浮浅工作,赶时间我们尊重了深度工作原理,根据分工各自配合,过程中只用手用眼睛工作,不做过多交流,大家迅速的完成了目标工作,如期结束任务。体验了一次类深度工作,如果更多人能够深入自己的工作,可以更高效的处理好自己的工作,腾出更多的时间创造和思考,对秩序建设与知识更新将更有利。
2)下午读书会用十分钟阅读一分半回答问题时已经清晰的说出了深度哲学与摒弃浮浅,也就是说吃快餐也有营养。再次阅读并输出笔记,补充时间缺陷。
3)虽然再次阅读与导图、读书笔记用了两三个小时,但超过一般阅读速度与理解读两倍还多的成果证明PR非常值得推广,愿你能掌握。有环保节能轿车开当然不用自行车了。
轩辕剑6脉络七轮系统介绍。最近,有玩家向深空高玩询问到:《轩辕剑6》七轮脉络系统是什么?有什么用作吗?每种经脉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深空高玩就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下解释。
所谓脉络七轮系统,指的是主角们在习得不同法术之后所开启的脉络系统,由于每种法术的属性不同,因为每一个人的脉络加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为了更好的方便玩家创造个性化体验,开发商特地将脉轮设置为可随时调整、无次数限制,因此玩家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各种经脉搭配测试。
游戏中的脉轮,一共分为海、密、日、心、喉、灵、顶七轮不同的脉络,分别代表着生命活力、乐观自信、身体心灵、滋润感情的力量、感知与表达、洞察力与超越自我,不同经脉的开关情况将会影响到人物的肉体、情绪、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数值。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玩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 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 和 。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 用感官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借助工具准确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
(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 X 圈数。例:操场的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一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起点处,逐步沿着曲线旋转,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的标记。拉直棉线量出标记到端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的直径。
6、体积的测量:
(1)液体的体积: 。
(2)规则的固体:
(3)不规则的固体:
排液法(适用于沉且不吸水):
针压法(适用于浮且不吸水):
悬挂法(适用于浮且不吸水):
包裹法(适用于沉且吸水):
7、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注意量筒的测量范围(量程),量液体时量筒应放平,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仰视导致:偏小,俯视导致:偏大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1、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
2实验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的主单位:摄氏度(0C);常用温度计的种类:体温计、普通温度计、家用气温计;其他温度计的种类: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色带温度计、卫星遥感。温度的常用单位是: ,它的规定: 温度定为100,
温度定为0,在0~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表示: 。
温度的国际制单位是: 。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使用:选,放(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不能拿出读数“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内液面相平,读数时先看清最小刻度),记(数值+符号) 如40摄氏度写做400C,读做40摄氏度。
(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 ,不能用来测量超温度计 温度。
(2)测量时,手握温度计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若测液体的温度,应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接触容器壁。
(3)读数时,应等到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开始,一般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眼睛应平视,视线与 相平。注意零下和零上温度的区别。
(4)记录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零下的温度要标上负号。
5、体温计
(1)用途:测量人体的体温
(2)构造特点: 、
(3)优点: 、
(4)使用时应注意:一次用后,再次使用应先
(5)测量范围(量程): 。
6、其他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原理不同,构造和量程不同。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1、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天平测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改变物体的 、 、 都不会改变物体的质量大小。
2、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的单位:克、毫克、公斤、斤、吨 1千克=1000克
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 千克,1千克= 克= 毫克
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
4、托盘天平的使用(放平稳;调平;称量;收拾)
(1)游码移到“0”刻度线,天平放水平;
(2)调平衡,用平衡螺母向指针的反方向调节;
(3)左物右码,取码用镊不用手,先大后小再游码;
(4)读数: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5)称量后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注意:使用时不能测超量程的物体,加减砝码应轻拿轻放,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应放在纸上或烧杯中。
第六节: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标准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古代的计时方法: ,现在在生活中常用的计时器: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测量。
2、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常用的单位:分、小时、天等,1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间隔和时刻的两种不同的时间表示,日常生活中的表、钟是测: 的工具,而 是测量时间间隔的工具,它分为 、 两种。
4、注意表和停表的读数
5 时间的两种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
6,测量时间的其他工具:日晷、沙漏、钟、表和原子钟。
第七节: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方式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指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2、探究的实例:天花和牛痘、脚印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灯不亮的探究、黑盒问题、医生诊断病情。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2
2008-11-01 09:30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两对触角,眼在长触角处,壳(具保护作用)足(在腹部)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因为足部能分泌出一种黏液,防止爬行时滑落也为了留下信息,蜗牛为何四处爬行呢?是为了觅食、求偶、找朋友、、、、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放大镜的作用:一手拿放大镜的柄,放于被观察物体的上方,眼往放大镜内观察,并将放大镜与被观察物的距离逐渐加大,观察到大而清晰的图象。先观察外表后观察内部再观察一些变化的方式。
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
生物 非生物
对刺激有反应(应激性) 对刺激没有反应
能生长 不能生长
需要营养 不需要营养
能繁殖后代 不能繁殖后代
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不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没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需要新陈代谢 不需要新陈代谢
3、动物与植物
(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动物与植物的对比:
动物 植物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能进行光合作用
基本上能快速运动 基本上不能快速运动
靠摄取食物以获得营养 通过光合作用自身制造养料
对刺激有反射 对刺激有反射
生长否持续终生 生长持续终生
(3)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观察生物的方法:先观察外表、再观察内部、然后观察一些变化。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3
2008-11-01 09:32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 对物体进行分类操作的一般步骤:
(1)明确分类的对象。(2)确定分类的依据。(3)得出分类的结果。
2,分类的依据一般是分类对象间的区别;而事物间的区别往往较多,所以依据不同,同一分类对象的分类结果也会不同。
3动物的分类分类标准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根据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47万种)和无脊椎动物(120万种)。
五种脊椎动物形态特征比较
类群 代表物 特征 生活习性 呼吸器官
鱼类 鲫鱼,鲢鱼 生活在水中,无四肢,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卵生 水生 鳃
两栖类 青蛙,娃娃鱼 幼体生活在水肿,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在陆上或水中,卵生 成体水陆两栖 幼体用鳃,成体用肺兼用皮肤
爬行类 蜥蜴,乌龟 一般贴地爬行,表皮干燥,覆盖着鳞片或甲,在陆地上产卵,卵生 陆生 用肺呼吸
鸟类 家鸽 提表有光泽的羽毛,体温恒定,卵生 陆生并能飞翔 肺较发达有气囊相连
哺乳类 人,虎,鲸鱼 体表有毛,胎生,用母乳哺育幼儿,体温恒定 陆生 用肺呼吸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4
2008-11-01 09:33
4,无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特 征 代表动物
原生动物 身体单细胞 变形虫、草履虫、疟原虫、太阳虫
腔肠动物 身体辐射对称 水母、水螅、海蜇、珊瑚虫、海葵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部扁平 涡虫、血吸虫、绦虫
线形动物 身体线形,不分节 蛔虫、钩虫、丝虫
环节动物 身体有许多体节 蚯蚓、沙蚕、蚂蝗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有贝壳 蜗牛、河蚌、螺、乌贼
节肢动物 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 蝗虫、虾、蚱蜢、蜈蚣
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 海参、海盘车、海胆
5、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分为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
6节肢动物的特点(动物界中最多,有100多万)
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害虫:危害人的健康和动植物生长的的昆虫,如:蝗虫、苍蝇、蟑螂等。
益虫:可帮助植物传份,消灭害虫,为人类提供物质的昆虫,如:蚕蛾、螳螂、蜻蜓、蜜蜂等
7、学会利用生物分类的:逐级分类框架检索图来给生物分类。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1生物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生物可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分类等级越高,生物间的相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
相同点越多。
有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被子植物:
2、植物分类
裸子植物:有根茎叶(营养器官)、种子(生殖器官)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无种子靠孢子繁殖。
苔藓植物:有茎叶,无根种子靠孢子繁殖(葫芦藓、地钱)
藻类植物:无根茎叶花种子果实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和分裂繁殖
3花的结构:有花萼,花瓣,雌蕊(一个),雄蕊(多个)组成。
4植物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分为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合称种子植物,两者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壁,发育成种子后外有果皮包被。种子植物又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分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5被子植物又被称为绿色开花植物,是植物界总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比如郁金香,桃树……
裸子植物根系发达,不形成果实。比如铁树,水衫,银衫,银杏,松树……
6无种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他们的特点分别是:
蕨类植物:象胎生狗脊、满江红等,它们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没有种子,但具有根、茎、叶。靠孢子繁殖后代。
苔藓植物:像地钱、葫芦藓一样,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根(是假根),只有茎和叶,也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
藻类植物:象紫菜、海带、水绵等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花、果实、种子,用孢子繁殖的低等植物。
7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用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法,需要控制实验条件(变量)。
第四节:细胞
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 动物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叶绿体
动物 无 有 有 有 无 一般无
植物 有 有 有 有 有 一般有
2、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水果的汁液就是液泡里的细胞液。如番茄和西瓜的果汁)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
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细胞的生长: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它们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生长。细胞生长的意义:细胞体积增大。比如可以伤口愈合、头发长长
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使细胞种类增多。
细胞分化导致出现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细胞生长使得子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第四节:细胞
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 动物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叶绿体
动物 无 有 有 有 无 一般无
植物 有 有 有 有 有 一般有
2、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水果的汁液就是液泡里的细胞液。如番茄和西瓜的果汁)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
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细胞的生长: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它们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生长。细胞生长的意义:细胞体积增大。比如可以伤口愈合、头发长长
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使细胞种类增多。
细胞分化导致出现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细胞生长使得子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 单细胞生物
(1)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里。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等。
(2)衣藻(单细胞植物)与洋葱表皮细胞(多细胞植物)的对比
内 容 衣 藻 洋葱表皮细胞
相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
不同点 眼点(感光)、鞭毛(运动) 无眼点和鞭毛
(3)衣藻(单细胞植物)与草履虫(单细胞动物)的对比
内 容 衣 藻 草履虫
相同点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 眼点、鞭毛、叶绿体、细胞壁、液泡 纤毛、收缩泡、食物泡、肛孔
2、细菌和真菌(两者合称微生物)(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按形态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靠分裂生殖。
(2)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主要有三类:酵母菌、霉菌、食用菌。常见的食物菌有:香菇、蘑菇、木耳、金针菇、银耳、灵芝。
3、细菌、真菌、植物细胞的对比
对比内容 细菌 真菌 植物
细胞壁 有 有 有
细胞膜 有 有 有
细胞质 有 有 有
细胞核 无 有 有
叶绿体 无 无 有
营养方式 异养型 异养型 自养型
生物类型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
1、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细菌);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8
2008-11-01 09:40
5、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称组
织。
6、植物组织
组织名称 结构特点 功能
保护组织 细胞扁平,排列紧密 保护作用
输导组织 筛状,管状结构 输送物质,水分,无机盐,有机物
营养组织 绿色,有叶绿体 制作和贮存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 支撑和保护
分生组织 始终保持分裂能力 分裂产生新细胞
树叶由多种组织构成,表皮有保护组织,叶肉有
表皮有上皮组织构成。
营养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叶脉有输导组织。
皮肤的结构按外到内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
部分组成。看书P73
7、动物组织
组织名称 分布特点 主要类型 结构特点 主要功能
上皮组织 体表和管腔壁内表面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保护、分泌、吸收
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骨组织、软骨组织、血液、肌腱、 间隙大、细胞间质多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肌肉组织 骨骼、心脏、及其它器官的管壁上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排列有序、
间质少 收缩、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组织 脑、脊髓、
感觉器官 由神经细胞构成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触觉小体和冷敏小体主要是由神经组织构成。
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
8、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组织三层。
9、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10、食物的贮藏方法:干藏法、冷藏法、加热法、真空保存法。
树叶由多种组织构成,表皮有保护组织,叶肉有
表皮有上皮组织构成。
营养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叶脉有输导组织。
皮肤的结构按外到内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
部分组成。看书P73
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系经脉,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纵行主干部分;“络”系络脉,有网络的意思,纵横交错,网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部分。经与络虽有区分,但其循行分布则是紧密联系,彼此衔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灵枢·经度》篇中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分布较深,不能见到,络脉分布浮浅,常可看到。《灵枢·经脉》篇中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井荥俞经合,是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膝关节的五个特定穴,统称为五输穴。古代医家把人体气血的运行,形象地用自然界水流的运动作比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就是说,脉气说出的地方叫井,脉气刚开始流行如流水一般的地方叫荥,脉气渐渐流向深部的地方叫输,脉气急速流过的地方叫经,脉气相会聚的地方叫合。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的经气合之为二十七气,二十七气所出入、流注、运行的地方都在这五个输穴——井、荥、俞、经、合之中。
我们中华有五千年的煌煌文明,而这五千年文明很大程度上是站在《易经》的肩膀上。
那么《周易》为何如此牛逼呢?
易经分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现如今只有周易流传下来。
易经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用辩证法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且想用辩证法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大一统理论。
为何提出了辩证法就如此牛逼呢
因为有了辩证法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人类就开始盲不再目的崇拜神,不再认为所有的规律是神掌控的,运用辩证的阴阳理论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不再一味只想着依赖神的力量,而是相信人类社会的力量,大禹治水本质上就是这种思想的反应,依靠天下人力治理洪水,而彼时的西方传说则是诺亚方舟,依靠神的力量。
易经由此也成为中国直接从多神论到无神论跨越的开端。
而西方在千年之后的罗马帝国时代才刚刚由多神论跨越到一神论 。
西方通过一神论,使用神学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结合,实现大一统理论。
而周易想用辩证法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大一统理论。
易经具有时代的局限
易经虽然运用阴阳八卦成功的解释了宇宙自然规律,然而却只能用占卜来解决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没有运用辩证法合理的解释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易经诞生的时代是上古社会,彼时生产力落后,人们对于自然界是被动适应大于主动适应,
易经虽然用六十四卦列举了运行的规律,然而却由于时代限制,选择了让随机的占卜确定一个事件的走向,
易经时代人为青铜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远弱于铁器诞生的春秋战国,
在铁器诞生后,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所以诞生了挑战“非自然的《孙子兵法》,之前的战争都是依靠鬼神占卜,神灵庇佑,而孙子提出克天命的无神论思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非敬畏鬼神。
孙子兵法不但是一部兵法书,其更是一部运用辩证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哲学书籍。
很大程度上,战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战争也是世界上容错率最小的事情。渤海小吏用百战系列解读中国历史不无道理。
阴阳的辩证思想在战争中得到极致的运用
敌我与众寡,攻守与进退、强与弱、利与害、
奇与正、迂与直、虚与实、诈与信、分与合、胜与败。
安与危、贵与贱、赏与罚、劳与逸、巧与拙、速与久、险与易、多与少等等。
由此,孙子完美的将辨证大运用到人类社会。
与易经完美的结合,运用辩证法指导和认识自认社会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孙子兵法的问世,可谓石破天惊,华夏的智者们认识到辩证法的伟大。
于是乎,又将辩证法运用于人体内,于是《黄帝内经》问世了。
用辩证法分析指导人体本身的规律。
从易经用辩证法指出大一统方向解释宇宙运行规律,到孙子兵法用辩证法解释战争运行规律,再到黄帝内经用辩证法解释人体生理规律,辩证法在人类社会规律的各个领域无往不利。标志着辩证法这个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被华夏文明深层次的运用。
既然华夏智者已经运用辩证法成功解释了外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体本身,那么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将这三者统合呢?
那时候,中华伟大的政治家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
而中华伟大的思想家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
一个在辩证法思想下能够解释一切的大一统理论。
于是乎,一个开天辟地的词诞生了,那就是——道
一部《道德经》,为中华民族打下了永恒的烙印。
我们读中华经典,应该连贯起来读写。
先读周易,再读孙子兵法,再读黄帝内经,再读道德经。
如此方能一步步的读懂华夏文明。
这也是我为何写华夏经典书籍,首先写易经的原因。
地球的生物发展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太古代[前震旦纪(18亿年前到45亿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纪(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古生代开始
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纪(5亿7千万年前到5亿1千万年前 三叶虫时代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亿年,延续了4000万年。寒武纪是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奥陶纪(5亿1千万年前到4亿3千8百万年前
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
志留纪(438亿年前到41亿年前) 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类出现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
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著。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志留纪的生物面貌与奥陶纪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分都有所变化。如笔石动物保留了双笔石类,新兴的单笔石类也很繁盛;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变得比较复杂,如五房贝目、石燕贝目、小嘴贝目得到了发展;软体动物中头足纲、鹦鹉螺类显著减少,而双壳纲、腹足纲则逐步发展;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也称“海蝎”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广泛分布;珊瑚纲进一步繁盛;棘皮动物中海林檎类大减,海百合类在志留纪大量出现。
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类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志留纪:
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发展壮大。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植物已发展到大海藻,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几乎到处是童山秃岭,一片荒凉。 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圆口类很象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
泥盆纪(41亿年前到36亿年前)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41亿年,延续了约5500万年。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小嘴贝目在划分和对比泥盆纪地层中也极为重要。
泡沫型和双带型四射珊瑚相当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为主,双带型珊瑚开始兴起;中、晚泥盆世以双带型珊瑚占主要地位。
鹦鹉螺类大大减少,菊石中的棱菊石类和海神石类繁盛起来。
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早泥盆世残存少量单笔石科的代表。
竹节石类始于奥陶纪,泥盆纪一度达到最盛,泥盆纪末期绝灭。其中以薄壳型的塔节石类最繁盛,光壳节石类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纪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这个时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现为特征。
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较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类植物,多为形态简单、个体不大的草本类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优势,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发达,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来时,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获得发展,新的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开始出现。
进入 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 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又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著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早石炭世一开始,两栖动物蓬勃发展,主要出现了坚头类(也称迷齿类),同时繁盛的还有壳椎类。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裸子植物中的苛达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成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叠纪 重要的成煤期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古生代到此结束中生代开始啦!!!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
三叠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
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朱罗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始于距今203亿年,结束于135亿年,共经历了6800万年。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领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垩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由极盛走向衰灭
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5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海生的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b2]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新生代开始啦!!它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时代!!
第三纪 被子植物的时代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第四纪 劳动创造了人类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始于距今175万年。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动物在第四纪期间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属种而不是大的类别更新上。第四纪前一阶段——更新世早期哺乳类仍以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等的繁盛、发展为特征,与第三纪的区别在于出现了真象、真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石器。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人能直立行走。从古猿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1000?万年以前。
第四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小型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地位。陆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其它脊椎动物中真骨鱼类和鸟类继续繁盛,两栖类和爬行类变化不大。
高等陆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纪中期以后已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群。微体和超微的浮游钙藻对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图的时期,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发展,其中就有大量发展起来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质基础。 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是食虫类。它们大都是些以昆虫为食的小动物,现代的刺猬是它们的后裔。它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曾先后几次"趋异"进化,发展成20多个不同的类群,形成了有胎盘哺乳动物的大繁荣。
新生代详细划分(单位:百万年)
第三纪古新世 65―53
始新世 53—365
渐新世 365―23
中新世 23―53
上新世 53―18
第四纪更新世 18―001
全新世 001―现代
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壳薄弱活动;海洋沉积占绝对优势;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块。
2
震旦纪
海洋沉积占优势;古地台形成。
3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加里东运动, 海洋沉积仍占优势;末期,加里东地槽褶皱隆起。
4
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海西运动,陆相对扩大;末期许多地槽隆起,北大陆联合,南大陆开始解体。
5
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燕山运动,南大陆解体,北大陆普遍活动;环太平洋地槽内带隆起成山。
6
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台、古褶皱普遍活动;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外带,隆起成山。
7
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新构造期
差异升降显著,冰川广布。
地球上的动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3泥盆纪
鱼时代
4石炭纪―二迭纪
两栖动物时代
5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6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
7第四纪
人类时代
地球上的植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早期
海生藻类时代
3奥陶纪早期―石炭纪―二迭纪早期
陆生孢子植物时代
4二迭纪早期―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期
裸子植物时代
5白垩纪中期―第三纪―第四纪
被子植物时代
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
1地球天文时期
2太古代 前震旦纪
藻类、海棉
3元古代: 震旦纪
藻类、海棉
4古生代: 寒武纪
藻类、海棉、腕足动物、海林檎、三叶虫、
奥陶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
志留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鹦鹉螺、
泥盆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鳞木、鹦鹉螺、
石炭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二迭纪:藻类、海棉、珊瑚、海百合、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5中生代
来自的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