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皮的里的油主要化学成分是叫苎烯。
广泛存在于天然的植物精油中。其中主要含右旋体的有蜜柑油、柠檬油、香橙油、樟脑白油等。含左旋体的有薄荷油等。含消旋体的有橙花油,杉油和樟脑白油等。在制造本品时,分别由上述精油进行分馏制取,也可以从一般精油中萃取萜烯。
或在加工樟脑油及合成樟脑的过程中,作为副产物制得。所得双戊烯,经蒸馏提纯可得苎烯。用松节油作原料,进行分馏、切取α-蒎烯,经异构化制莰烯,然后分馏得到。莰烯的副产物为双戊烯。此外,用松节油水合制松油醇时也可副产双戊烯。
扩展资料
柑橘皮油在食品、日化上主要用作赋香剂,用柑橘油制成粉剂,不仅可配制成调味粉,用于汤料、沙司粉和粉末饮料中,可使这类食品具有柑橘香味,而且可以改善香料、香辣粉和着色剂的风味,并提高其质量。
柑橘油也可药用,用于镇咳和祛痰,尤其对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双球菌、金**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苎烯
药 名:蔓荆子
拼 音:manjingzi
英文名:simpleleaf shrub chastetree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
功 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主 治: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病,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性味归经:苦辛,凉。 ①《本经》: “味苦,微寒。” ②《珍珠囊》: “苦,辛。”
入肝、胃、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 “太阳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肝经。” ③《本草经疏》: “入足太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乌头、石膏。” ②《医学启源》: “胃虚入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经疏》: “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 ④《本草汇言》:“痿痹拘挛不由风湿之邪,而由于阳虚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脚气不由阴湿外感,而由于肝脾羸败者亦勿用也。”
药物配伍:配连翘:解表疏风;配菊花:入肝经,明目。配川芎:活血祛风;配人参:清肝明目。
别 名:蔓荆实(《本经》)、荆子(《本草经集注》)、万荆子(《浙江中药手册》)、蔓青子(《中药材手册》)。蔓荆(《本经》),又名:白背木耳(《岭南采药录》)、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
处方名:京子、荆子、蔓荆子、炒蔓荆子
处方中写京子、荆子、蔓荆子均指生蔓荆子。为原药材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炒蔓荆子为蔓荆子用文火炒至焦**入药者。
商品名:蔓荆子。以粒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药用部位: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或枝叶(蔓荆子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单叶蔓荆: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中国台湾、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等地。②蔓荆(《本经》)分布我国沿海各省及云南、广西等地。药材主产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净杂质,贮干燥处,防止潮湿霉烂。
拉丁名:fructus vitics simplicifoliae①vitex rotundifolia l② vitex trifolia l
炮制方法:炒蔓荆子: 筛净灰屑,除去残存萼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略喷清水,放凉。《雷公炮炙论》: “凡使蔓荆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用。”
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①《唐本草》:“蔓荆,苗蔓生,故名蔓荆。生水滨。叶似杏叶而细,茎长丈余,花红白色。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子为牡荆子也。” ②《蜀本草》:“《图经》云: 蔓荆,蔓生水滨,苗叶蔓延,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如杏叶。六月有花,浅红色,蕊黄。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雕。” ③《本草图经》: “蔓荆, 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陇、阴、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尺,对节生枝,初春因旧枝而生。 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浅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实,斑黑如梧子许大而轻虚,八月、九月采。一说作蔓生,故名蔓荆,而今所有,并非蔓也。 ④《纲目》: “蔓荆,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⑤《广雅疏证》: “蔓荆,倘是蔓生,则《本草》当入草部,今乃列之木部上品,阴非蔓生之物,《本草》木部有蜀椒,又有蔓椒,岂得谓椒蔓生哉。《唐注》以蔓生者为蔓荆,尤为乖谬也。”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条纵沟;用放大镜观察,密布淡**小点。底部有薄膜状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 1/3~2/3,边缘5齿裂,常深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柔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有棕褐色油点,内分四室,每室有种子 1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显微鉴定: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类方形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并有腺毛及非腺毛。中果皮宽厚,占果皮大部,外侧2~3列细胞有色素,其余细胞壁稍厚,木化;维管束细小。内果皮为数列石细胞,壁厚,孔沟明显。果实粉末:深灰棕色。①内果皮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类多角形、纺锤形或长方形,直径9~65μm,长至171μm,壁厚5~22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较细密,胞腔狭小,大工业多含1~数个细小草酸钙方晶。②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类椭圆形,19~70μm,壁稍厚,有呈连珠状,木化,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③外果皮表皮细胞断面观长方形,被角质层,外缘细齿状;表面观类多角形,具细密角质条纹,可见毛茸或圆形毛茸脱落痕。④非腺毛1~5细胞,平直,少数弯曲或倒状,完整者长36~191μm,直径9~23μm,壁稍厚,有疣状突起,以顶端细胞较密,足部稍皱缩。⑤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36~63μm,柄极短,单细胞。另有少数小腺毛,头部1~4细胞;柄1~3细胞。⑥种皮表皮网纹细胞外平周壁具网状增厚,微木化,纹孔条状,排列较整齐。
中药化学成分: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 主要成分为莰烯 (camphene)和蒎烯(pinene),并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 a;果实中尚含牡荆子黄酮(vitexicarpin),即紫花牡荆。素(casticin)。蔓荆果实含少量(001%)蔓荆子碱(vitricin)。果实含挥发油约016%,油中主成分为茨烯和蒎烯。此外,尚含黄荆素(5,3’-dihydroxy-3,6,7,4’- tetramethoa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脂肪油约61%。种子含艾黄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ayflavone,artemetin) 和黄荆素。
飞秒检测发现萜烯简称萜,是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萜烯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来源碳氢化合物,可从许多植物,特别是针叶树得到。它是树脂以及由树脂而来的松节油的主要成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除了在植物中大量存在萜类化合物外,在海洋生物体内也提取出了大量的萜类化合物。柠檬油中的苎、松节油中的α-蒎烯、β-蒎烯都属此类。萜烯一般为比水轻的无色液体,具有香气。不溶或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其含氧化合物如柠檬醛、薄荷脑(薄荷醇)、樟脑等都是重要化工原料和香料,在油漆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萜烯可以由一些容易获得的工业原料人工合成,但合成时必须考虑到合成物的手性是否符合要求,因为不同手性、名称相同或相似的萜烯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萜烯种类很多,有许多异构体。可分为半萜烯(n=1,C5H8,间异戊二烯)、一萜烯(n=2,C10H16,如蒎烯、苎烯、香叶烯、莰烯)、倍半萜烯(n=3,C15H24,如姜烯)、二萜烯(n=4,C20H32,如樟脑烯)及多萜烯(n=6,C30H48,如鲨烯)。自然界中萜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向大气散发。最普通的有松萜(即蒎烯,松树和松节油中的主要成分)、苎萜(即1,8-萜二烯,存在于柑橘和松叶中)、半萜烯(即间异戊二烯,存在于三角叶杨、桉树、栎树及白云杉中)等。萜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键,它是大气反应活性很强的碳氢化合物,能与OH自由基或臭氧等氧化剂迅速反应,生成颗粒态的爱根核气溶胶,这就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有时会发生蓝色霾的原因。
天然香料中的植物香料比较常见,它多是芳香类植物的花、果实以及叶和枝还有树皮、地下茎,这些物质中都有植物精油和大量的芳香类物质,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天然香料有茴香、八角以及花椒和桂皮还有香叶、白芷等。
不同地域产出不同种类的香料,而调味的奥秘就在于如何运用天然香料自身的特性,调配出独特的味道,使调料口感更加出众,那么香料在我们平时食用中,都有哪些特殊意义呢:
1、提味增香
提味增香是天然香料的重要作用之一,平时人们制作炖菜、卤菜或者泡菜时,都能加入适量的香料,它们能提味增鲜,能让做好的菜品滋味更加诱人。另外很多植物香料还能祛腥解腻,它们能让一些肉类食材的腥味消失,而且做好以后也不会有油腻的感觉。
2、防腐杀菌
天然香料中多含有一些天然的药用成分,它们能消炎杀菌抑制细菌繁殖,平时在腌制肉类食材时加入适量的天然香料,能起到明显的防腐作用,它能防止食材变质。除了这些功效以外它们还能入药,花椒、八角以及茴香等天然香料,都能祛风除湿疏通经络,它们对人类的风湿骨痛和关节炎有一定的预防和缓解作用。
比如黑胡椒,它原产于东南亚南印度,现在多产于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其果实味道辛辣强烈,祛腥提味,是目前人们了解到最先使用香料中的一种。
白芷,又称芳香、大活、走马芹、香大活,多生长在林下、灌丛,产于我国西南、东北、华北,闻起来气味芳香清甜,入口尝味辛,略带些许苦味。白芷具有消肿排脓、除湿驱寒、祛风美白的食用功效。
草果具有奇特浓郁的辛辣香味,能祛除腥味,增添入草木之香甜,烹制鱼类肉禽类的佳品,尤其是肉之类,能祛除牛羊肉膻味,还有消食健胃、去口臭的功能,还被人们誉为调料届“五香”之一。
出处《本经》
拼音名She Chuanɡ Zǐ
别名 蛇米(《本经》),蛇珠(《吴普本草》),蛇粟(《广雅》),蛇床仁(《药性论》),蛇床实(《千金方》),气果、双肾子(《分类草药性》),额头花子(《浙江中药手册》),野茴香(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果实成熟,呈**时采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晒干。
原形态
蛇床(《本经》),又名:盱、虺床(《尔雅》),马床(《广雅》),思益、绳毒、枣棘、墙蘼(《别录》),秃子花。
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有纵棱,疏生细柔毛。根生叶有柄,基部有短而阔的叶鞘;叶片卵形,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锐;茎上部的叶和根生叶相似,但叶柄较短。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伞梗10~25个,基部总苞片8~10,线形,具缘毛;小总苞片8~10,线形;萼齿不明显,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凹,而具狭窄内折的小舌;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丝细长,花药椭圆形;子房下位,花柱2枚,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椭圆形,果棱成翅状,无毛。花期4~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田间、路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此外,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椭圆形,由2分果合成,长约2毫米。直径约1毫米,灰**,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宿存花柱基;分果背面略隆起,有突起的脊线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线,其中有一条浅色的线状物。果皮松脆。种子细小,灰棕色,有油性。气香,味辛凉而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灰**、气味浓厚者为佳。
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13%,主要成分为蒎烯、莰烯、异戊酸龙脑酯、异龙脑。又含甲氧基欧芹酚,蛇床明素,异虎耳草素,佛手柑内酯,二氢山芹醇及其当归酸酯、乙酸酯和异戊酸酯,蛇床定,异丁酰氧基二氢山芹醇乙酸酯。根含蛇床明素、异虎耳草素、别欧芹属素乙、花椒毒酚、欧芹属素乙。
药理作用
1抗滴虫作用
以肝浸膏作为培养基,10%及20%蛇床子煎剂对 滴虫无杀灭作用或极弱,甲氧基欧芹酚体外亦无杀灭 滴虫的作用。虽也有报道对 滴虫有效者,但其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2性激素样作用
蛇床子乙醇提取物,每天皮下注射于小白鼠连续32天,能延长动情期,缩短动情间期,并能使去势鼠出现动情期,卵巢及子宫重量增加,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以前列腺、精囊、提肛肌增加重量的方法(小鼠)证明,蛇床子提取物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对家兔 粘膜无腐蚀作用。
3其他作用
蛇床子在试管内抗真菌作用的报道不一致,对鸡胚培养的新城病毒,能延长鸡胚生命6小时,放污水中能杀灭孑孓。
炮制
拣去杂质,筛去泥砂,洗净,晒干。
1《雷公炮炙论》:凡使蛇床须用浓蓝汁,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漉出日干,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从午至亥,日干用。
2《日华子本草》:蛇床,凡合药服食即按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作汤洗病则生使。
性味
辛苦。温。
1《本经》:味苦,平。
2《别录》:辛甘,无毒。
3《药性论》:有小毒。
4《本草正》:味微苦气辛,性温。
归经
入肾、脾经。
1《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2《本草汇言》:手少阳、足厥阴经。
3《本草再新》:入脾、肾经。
功能主治
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疮。
1《本经》: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创。
2《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好颜色,令人有子。
3《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疗齿痛及小儿惊痫。
4《日华子本草》:治暴冷,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扑损瘀血,腰胯疼,阴汗湿癣,肢顽痹,赤白带下,缩小便。』
5《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止痒,洗螆癞。
6《长沙药解》:吹聤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熏洗;或作坐药(栓剂);或研末撒、调敷。
注意
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恶牡丹、巴豆,贝母。
2《本草经疏》:肾家有火及下部有热者勿服。
3《本经逢原》:肾火易动,阳强精不固者勿服。
附方
1治阳不起: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千金方》)
2治白带因寒湿者:蛇床子八两,山茱萸肉六两,南五味子四两,车前子三两,香附二两(俱用醋拌炒),枯白矾五钱,血鹿胶(火炙酒淬)五钱。共为细末,山药打糊丸梧子大。每早空心服五钱,白汤送下。(《方脉正宗》)
3治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仁,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纳之,自然温。(《金匮要略》蛇床子散)
4治妇人阴痒: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濒湖集简方》)
5治产后阴下脱: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产后阴中痛。(《千金方》)
6治妇人子脏挺出:蛇床子一升,酢梅二七枚。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洗之,日十过。(《僧深集方》蛇床洗方)
7治滴虫性 炎:一蛇床子五钱,水煎,灌洗 。(江西《草药手册》)二蛇床子一两,黄柏三钱。以甘油明胶为基质做成(2克重)栓剂,每日 内置放一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治男子阴肿胀痛:蛇床子末,鸡于黄调敷之。(《永类钤方》)
9治阴囊湿疹:蛇床子五钱,煎水洗 。(江西《草药手册》)
十治小儿癣:蛇床实,捣末,和猪脂敷之。(《千金方》)
⑾治小儿恶疮:腻粉三分,黄连一分(去须)。蛇床子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使时,先以温盐汤洗疮令净,拭乾,以生油涂之。(《圣惠方》)
⑿治小儿唇口边肥疮,亦治耳疮、头疮、瘑疮:白矾一两(烧灰),蛇床子一两。为末,干掺疮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⒀治湿疹,过敏性皮炎,漆树过敏,手足癣:蛇床子、桉树叶、苦楝树皮、鸭脚木、苦参、地肤子各适量,煎水泡洗患处,每日二次。(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冬月喉痹肿痛,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圣惠方》)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蛇床子,味苦平;《别录》辛甘无毒;今详其气味,当必兼温燥,阳也。故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恶疮。《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令人有子。盖以苦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甘能益脾,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寒湿既除,则病去,性能益阳,故能已疾,而又有补益也。
2《本草新编》: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若欲修合丸散,用之于参、芪、归、地、山萸之中,实有利益,然亦宜于阴寒无火之人,倘阴虚火动者,服之非宜。
3《本经逢原》:蛇床子不独助男子壮火,且能散妇人郁抑,非妙达《本经》经义,不能得从治之法也。
4《本草正义》:蛇床子,温暴刚烈之品,《本经》虽称其苦辛。然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则皆主寒湿言之,必也肾阳不振,寒水弥漫,始可以为内服之品。甄权已谓其有毒,濒湖且谓蛇虺喜卧其下,食其子,盖产卑湿汗下之地,本系湿热之气所钟,其含毒质可知。观雷敦制法,以浓蓝汁同浸,再以生地黄汁拌蒸,无非监制其燥烈之性。故近今医籍,绝少用为内服之药,况市肆中以为贱品,皆不炮制,而可妄用以入煎剂乎。《本经》又谓除痹气,利关节,癫痫,则燥烈之性,本能通行经络,疏通关节,然非寒湿,及未经法制者,慎弗轻投。《本经》又主恶疮,则外治之药也。外疡湿热痛痒,浸*诸疮,可作汤洗,可为末敷,收效甚捷,不得以贱品而忽之。
临床应用
1治疗滴虫性 炎
先用10%蛇床子煎液500毫升冲洗 ,然后放入05克的蛇床子 用片剂(由蛇床子的提取物制成)2片。连续治疗5~7天为一疗程。经近百例观察,多数经一疗程即可治愈,滴虫转阴,痒感消失, 清洁,白带消失或显著减少。此外,试用于非滴虫性 炎,也有减少白带分泌的作用。对有宫颈糜烂者,应用后未见不良反应。
2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取蛇床子2两,用纱布包好,加水1500毫升,煮沸半小时;以棉垫浸透后拧半干,温敷局部,盖以油纸或塑料布包扎,使保持一定温湿度,一般可维持05至1小时。每日罨包4~6次。临床观察880例,多数治疗5~10天,渗出物明显减少,炎症消退。未发现任何副作用。亦可将蛇床子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1~2次。观察15例婴儿湿疹(糜烂期),大多在用药第2天开始渗出减少,以后结痴而愈。
摘录《辞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