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是颜色区别,软陶色彩丰富。
软陶泥的成分是高分子材料,在制成作品之后要经过低温(大概150-180°C之间)烤制才能变硬以便更好的保存,普通陶泥是无机非金属材料,要经过高温(有上千度)烧制,让陶泥材料之间烧结才能变硬。
黄黏土,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原料。是颗粒非常小的(<2µm)可塑的硅酸铝盐。除了铝外,黏土还包含少量镁、铁、钠、钾和钙,一般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黏土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原料,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岩石和土壤中,可用于制造陶瓷制品,耐火材料,建筑材料等。
共同的特点是在烧制之前都有较好的可塑性,可以捏制各种物件与玩意。
不同点是软陶泥色彩更丰富,烧制后质地有点像塑料的感觉,不易碎,所做的东西用来做装饰的比较多,因为材料本身的特性,软陶做的东西不适合用来做日用品,比如它不能用来当杯子喝水,但是可以装水。陶泥的颜色相对较少,烧制后产品易碎,烧制后可以人工上色来使作品更加美观。
粘土岩的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其次为陆源碎屑矿物、自生非粘土矿物及有机质等。
粘土矿物是一种含水的硅酸盐或铝硅酸盐,可分为非晶质和结晶质两类。后者又分为层状和链状两种结构类型(表8-5),常见的粘土矿物为层状结构的高岭石、多水高岭石(埃洛石)、蒙脱石(胶岭石、微晶高岭石)、伊利石(水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在粘土岩中分布最广的是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它们结晶微小(0001~0002mm),多呈板状、片状、纤维状等。这些粘土矿物一部分是由陆源区的母岩风化产物搬运而来的,称为陆源碎屑粘土矿物;另一部分是在积水盆地中沉积、成岩、后生等阶段生成的,称为自生粘土矿物。陆源碎屑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白云母和少量重矿物和岩屑等细小碎屑,颗粒主要为粉砂级。自生非粘土矿物有铁、锰、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硅质矿物、铁的硫化物以及磷灰石、石盐、海绿石等(表8-6)。这些都是在沉积或成岩过程中生成的化学沉积或胶体沉积矿物;它们含量虽然不多,但可影响粘土质岩石的性质,同时并能反映岩石的形成条件及后生变化的情况。粘土岩中还常有一些有机质,如炭质、沥青质以及动植物遗体。这些物质的存在,可以帮助推断岩石的沉积环境。
表8-5 粘土矿物分类简表
表8-6 粘土岩中常见的陆源碎屑矿物和自生非粘土矿物
二者的区别:
1、气味不同:黏土没有味道,而彩泥一般会有特殊的气味。
2、手感不同:黏土细腻,彩泥相对而言粗糙一点。
3、重量不同:同样的体积下,黏土轻,彩泥更重一些。
4、延展性不同:黏土的延展性高于彩泥的延展性。
5、可塑性不同:黏土的粘性大,更容易成形,彩泥不易成形,一般需要通过模具定型,粘性也不大,因此彩泥的可塑性弱于黏土。
6、作品保存时间长短不同:黏土制作的作品在定型后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会裂开,彩泥制作的作品则容易干裂,保存时间较短。
7、可重复利用性不同:黏土干燥后不可以重复利用,彩泥干燥后加水泡软可重复利用。
8、成分不同:黏土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一般在原地风化,颗粒较大而成分接近原来的石块的,称为原生黏土或者是一次黏土。这种黏土的成分主要为氧化硅与氧化铝。彩泥的主要成分则是碳酸钙和石蜡等。
-黏土
-彩泥
泥土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镁,钛,钾,磷,硫。
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2、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扩展资料:
1、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
3、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