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它与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齐名,并称我国三大名锦。
南京云锦生产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云锦织造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如今生产的云锦除出口做高档服装面料及供少数民族服饰、演出服饰外,又发展了新的花色品种,如云锦台毯、垫、被面、提包、马夹、领带、挂屏等日用工艺品,并根据消费者需要,用各种纸盒包装。南京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南京工艺“宝艺”之首,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并誉为“三大名锦”,以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为特色,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现除少数民族做衣饰外,还出口国外做高档服装面料。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撋螖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
1985年日本筑波科技世博会,中国送展一件“孔雀羽织金妆花纱龙袍”复制品。这件龙袍的原型是1958年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皇帝龙袍,后者出土后,不幸很快碳化褪色。定陵博物馆和全国的专家都非常痛心,复制文物成为当务之急,可寻遍全国,竟找不到会织造龙袍的工匠。
1979年,这项复制工作落到南京云锦研究所的王道惠等人肩上。明万历帝龙袍,原本就出自江南织造。可是几百年过去,古老的织造工艺早已失传。要复制一件工艺失传的龙袍有多难,仅从整个工程耗费5年光景便可知一二。当然,这还不是困难的全部。
龙袍出土后不幸碳化
1979年,南京云锦研究所一行五人前往定陵,其中包括研究所所长以及当时的云锦技术研究骨干王道惠。他们的目的,一开始只是为了了解古代丝织品纹样。在1958年定陵文物出土时,万历皇帝被挖掘出来时只有尸骨,他的肉身变成尸水淌在料子上,致使织锦龙袍有些变色,可是出土以后,龙袍却在短时间内碳化,过去的颜色已经几乎无法辨认,有些地方还有破损。
王道惠还记得,当时的感觉“看了就心疼”。
这件龙袍的全名是“孔雀羽织金妆花柿芾过肩龙直袖膝栏四合如意云纹纱袍面料”,长约17米,宽约70厘米。文物专家后来在这些龙袍料的腰封上,查到它出于江南织造。史料记载,元明清三朝都在南京设官办织造机构,到了明清鼎盛时期,家家户户机杼声昼夜不停,秦淮河畔好不热闹。始于东晋的南京云锦,因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在当时是宫廷的御用之物,这织金挑花的云锦,平民百姓也消费不起。定陵的这些龙袍料,正是南京云锦的巅峰之作。
“没想到,去了以后,定陵提出来能不能由我们担当复制任务,这个项目就落在我们头上了。”于是,作为技术骨干,王道惠在北京一待几个月,三次往返,一头扎进去,就是5年。
30年过去,在王道惠那略显局促的卧室里,复制时的手稿、丝织样品,研究用的放大镜、显微镜,甚至是线头和碎纱布,都用纸、布还有塑料袋装起来,保存在立柜里。如今76岁的她,说起那5年,眼里闪着光,神情就像在回忆童年。
无人识复制技法
1984年,历时5年复制的万历皇帝妆花纱龙袍终于下机。龙袍被送到北京参加鉴定会。
当时新华社的报道说,著名作家沈从文作为服饰专家评价道:“这件明皇朝袍料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则说,读《红楼梦》,都知道有关孔雀羽能织成衣料,过去总觉得这是作家的夸张,没想到如今真的用孔雀羽织成了龙袍,才让人知道曹雪芹所说不假。
作为当时复制工作的总负责人,王道惠说,龙袍所获得的认可,是她几十年从事云锦研究最大的成就。
复制龙袍的工作繁琐而又困难。王道惠说,一开始很难摸到头绪,通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研究,这件龙袍的织造技艺与现代的技术非常不同,它采用的是“纱地妆花”织造技法。当时询问了南京为数不多的老艺人,大家既没见过妆花纱,也没见过织纱的织机,这项技术到了这时,已经失传。
为了研究它的织法,王道惠一个人驻在北京,一头扎进复制工作里,她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又查询各种记载有云锦的文献,甚至细数整件衣襟经纬向各由多少根丝线织成,希望以此准确还原明龙袍的样貌。那时候,定陵博物馆的保管员,常常看见她下了班还在工作,就叹道“怎么不知道休息”!
与此同时,在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寻访民间的织机,找来一位新中国成立前在苏州、无锡一带装织机的老师傅,这位师傅提供的织机能织素纱,可是对妆花纱却无能为力。后来,云锦研究所又通过一年多的实验,终于制成了能织出大型整幅妆花纱的织机。
再现“宝玉雀金裘”
除了织机和妆花纱的问题,龙袍的名贵,还在于使用了金线和孔雀羽。
王道惠说,褪色的龙袍上,当时唯有17条龙依然色泽艳丽,还闪着五彩的光,这就是因为使用真金线和包裹了孔雀羽的丝线来做原料。
南京郊区的龙潭,曾是明朝制作真金线的官营作坊。在当时,那里的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是全国唯一还生产真金线的地方。制作真金线,首先要把金块制成金箔。两人相对而坐,轮流举锤,经过3万多下的锤打,把一块厚重的黄金,变成轻如鸿毛的金箔,再把金箔粘在一种特殊纸张上,压紧抛光,最后裁成条,剥出金线,和蚕丝相互缠绕,捻搓成金丝线。
这样的金线制作,需经历上百道工艺。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金线制作的要求:捶打1克18K黄金,能延展到1平方米。1万张金箔只有1毫米厚,人体的温度就能让它卷起来。
那时候,云锦研究所搞龙袍复制,要打制真金线,金箔厂一位老工人就跟王道惠说,旧时有流传,龙袍的金线不用足金,而是用含有少量银的黄金打造,这样做出来的金线,色泽更亮。于是,云锦研究所就试验了老工人的方法,打制出来的真金线,果然比足金更鲜艳。
至于孔雀羽,王道惠说,通过放大镜能看出,羽毛是粘在丝线上的,如果没有丝线,羽毛就没法织起来。于是她就通过定陵,找到北京动物园,收集孔雀掉下的羽毛。然后再把羽毛拿回南京,叫人一根根地用手工捻成线。整个龙袍复制所需孔雀丝线长达300多米。
这道捻孔雀羽的工艺,后来在写作研究报道时,竟被一些专家在古代文献里找到了依据。
比如,《红楼梦》“晴雯补裘”一回里,讲到宝玉的一件“雀金裘”是“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在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里,有这样一段话:“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研究人员更是确定,明朝是有孔雀羽毛织进丝线的工艺,只是后来失传了。
历时5年终于下机
1984年,历时5年复制的万历皇帝妆花纱龙袍终于下机。龙袍被送到北京参加鉴定会。
当时新华社的报道说,著名作家沈从文作为服饰专家评价道:“这件明皇朝袍料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则说,读《红楼梦》,都知道有关孔雀羽能织成衣料,过去总觉得这是作家的夸张,没想到如今真的用孔雀羽织成了龙袍,才让人知道曹雪芹所说不假。
作为当时复制工作的总负责人,王道惠说,龙袍所获得的认可,是她几十年从事云锦研究最大的成就。
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戊,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亦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2]
南京云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吴村梅有一句诗就是用来描写南京云锦的:“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 “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现代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与苏州缂丝并誉为 “二大名锦”)。
云锦的“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222—280)时期,东晋(317—420)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1949年后,尽管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科学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但云锦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现在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人。
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现代云锦继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格而有所发展,传统品种有妆花、库锦、库缎等几大类(见“妆花”、“库锦”、“库缎”),库金、库锦等等以清代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缎匹库”而得名,沿用至今。妆花类织物是代表云锦技艺特色和风格的品种,图案布局严谨庄重,纹样造型简练概括,多为大型饱满花纹作四方连续排列,亦有彻幅通匹为一单独、适合纹样的大型妆花织物(如明、清时龙袍、炕褥毯垫等)用色浓艳对比,常以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经白色相间或色晕过渡,以纬管小梭挖花装彩,织品典丽浑厚,金彩辉映,是云锦区别于蜀锦、宋锦等其他织锦的重要特点。1949年后,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创新品种,如雨花锦、敦煌锦、金银妆、菱锦、装饰锦及台毯、靠垫等,供应蒙、藏兄弟族服饰和书画装裱、旅游纪念品、外贸等的需要。
历史发展
[编辑本段]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222—280)时期,东晋(317—420)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1949年后,尽管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科学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但云锦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现在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余人。
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现代云锦继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格而有所发展,传统品种有妆花、库锦、库缎等几大类(见“妆花”、“库锦”、“库缎”),库金、库锦等等以清代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缎匹库”而得名,沿用至今。妆花类织物是代表云锦技艺特色和风格的品种,图案布局严谨庄重,纹样造型简练概括,多为大型饱满花纹作四方连续排列,亦有彻幅通匹为一单独、适合纹样的大型妆花织物(如明、清时龙袍、炕褥毯垫等)用色浓艳对比,常以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经白色相间或色晕过渡,以纬管小梭挖花装彩,织品典丽浑厚,金彩辉映,是云锦区别于蜀锦、宋锦等其他织锦的重要特点。1949年后,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创新品种,如雨花锦、敦煌锦、金银妆、菱锦、装饰锦及台毯、靠垫等,供应蒙、藏兄弟族服饰和书画装裱、旅游纪念品、外贸等的需要。
现在,了解云锦的人很少,即使是南京人亦是如此.关于云锦的书则更少,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南京云锦》,倒是既可以满足欣赏者的好奇,又可以作为云锦研究者的案头书。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称赞这本书“把云锦的美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如今生产的云锦除出口做高档服装面料及供少数民族服饰、演出服饰外,又发展了新的花色品种,如云锦台毯、靠垫、被面、提包、马夹、领带、挂屏等日用工艺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