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中含糖类物质吗???

血清中含糖类物质吗???,第1张

血清是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清的基本成分是:

[血清蛋白] 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TTT、ZTT。

[有机盐] 肌氨酸酐、尿素氮、尿酸、肌氨酸酐·净化值。

[糖质] 血糖、Glycohemoglopin。

[脂质] 胆固醇、三甘油脂、β-脂蛋白、HDL胆固醇。

[血清酵素] GOT、GPT、γ-GTP、LDH(乳酸脱水酵素)、淀粉酶、碱性碳酸酶、酸性碳酸酶、胆素脂酶、醛缩酶。

[色素] 胆红素、ICG、BSP。

[电解质] 钠(Na)、钾(K)、钙(Ca)、氯(Cl)。

[激素] 甲状腺荷尔蒙、甲状腺刺激荷尔蒙。

血清主要作用

●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物、脂类物质、核酸衍生物等,是细胞生长必须的物质。

●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类固醇激素(雌二醇、睾酮、孕酮)等。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

●提供结合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是携带重要地低分子量物质,如白蛋白携带维生素、脂肪、以及激素等,转铁蛋白携带铁。结合蛋白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

●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有一些细胞,如内皮细胞、骨髓样细胞可以释放蛋白酶,血清中含有抗蛋白酶成分,起到中和作用。这种作用是偶然发现的,现在则有目的的使用血清来终止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因为胰蛋白酶已经被广泛用于贴壁细胞的消化传代。血清蛋白形成了血清的粘度,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特别是在悬浮培养搅拌时,粘度起到重要作用。血清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离子,他们在代谢解毒中起重要作用,如seo3,硒等

血液

血细胞

血浆

组成,合称

全血

。血细胞悬浮于血浆中,有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1、

血细胞比容

概念

血细胞

比容

指的是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

百分比

,又称为红细胞压积。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37%~48%它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的相对数量变化。

2、血浆、

血清

的概念

血浆是血细胞的

细胞外液

,是

机体

内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半小时,可将血浆和血细胞分离。上层淡**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深

医学

教。育网原创红色不透明的是血细胞。

血液经自然凝固1~2小时,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透明液体即血清。

3、

血浆渗透压

的来源与生理作用

血浆

渗透压

是指血浆中的

胶体

溶质

晶体

溶质所具有的吸引

水分子

透过

生物

半透膜

的力量。在人体内,血浆所接触到的

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对溶质

颗粒

通透性

是不同的,因而表现出的血浆渗透压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血浆晶体渗透压

离子

小分子

晶体物质,如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等晶体物质所形成的

晶体渗透压

,为720~797kPa,几乎近似于血浆渗透压。09%NaCl

溶液

或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

等渗溶液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

细胞

内、外

水分

的正常交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

形态

有重要作用。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多,致使红细

医学教育

,网原创胞膨胀、膜破裂,

血红蛋白

逸出而出现

溶血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红细胞中水分渗出,使红细胞发生皱缩。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

大分子

胶体物质所形成的

胶体渗透压

,在整个血浆渗透压中所占

数值

很小,约为333kPa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

毛细血管

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促使组织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浆容量具有重要作用。当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医学教育网

原创降低时,

组织液

增多,引起

水肿

供参考!!!

  血液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 ̄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 ̄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许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块形成的化学物质。血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另外45%。

  有两种血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占大部分,看起来像凹下的圆环,不能到处穿梭,它没有细胞核。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特殊的含铁的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使红细胞看起来是红色的,它能携带吸收肺内的氧至全身,集中全身的二氧化碳到肺。虽然血液含有很多非红细胞成分,但红细胞数目太大了,以至于血液本身也呈现红色。

  白细胞是圆形的,它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得多,能产生一种称为抗体的蛋白质,帮助机体抵抗细菌、病毒、外来物质引起的感染。

  血小板其实不是细胞,只是细胞的碎片,它没有细胞核。当我们外伤后,血小板就聚集起来,粘附在伤口周围,产生启动凝血机制的化学物质,血液就止住了。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

  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

  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如何从化验单中观察出是否一样贫血或炎症呢?

  如果白细胞含量超过正常值,那个人就有炎症.

  如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少过正常值,那个人就患有贫血.

  血液是流体性状的结缔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人体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将危及生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质和水分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交流,这一部分液体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常与组织液平行。在血液不断循环流动的情况下。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

  (二)血细胞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盘状,直径约为75微米,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内没有细胞器而有大量血红蛋白。血液的颜色就是由血红蛋白决定的。血红蛋白具有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能力。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所需要的氧,并带走组织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2、白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根据细胞质中是否含有特殊颗粒,可把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2微米,细胞核形态不一,细胞质内的特殊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当机体某一部分受到细菌侵犯时,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并吞噬细菌。嗜酸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5微米,细胞核多为两叶,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分布均匀;也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但吞噬能力较差,当机体出现过敏性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数量往往增多,估计有减轻过敏反应和杀伤虫体的作用。嗜碱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1微米,细胞核形状很不规则,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特殊颗粒内含有肝素、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血液保持液体状态。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无粒细胞分为两种,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血小板也称血栓细胞,在流动的血液中呈双面凸的圆盘状,侧面看呈梭形,直径2-4微米。血小板的功能是参与止血与凝血。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液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完成这些功能,还要有足够的血量。

  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80毫升血。在此数上下10%左右,都为正常。在人体安静情况下,并非全部血液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着,有一小部分常储存在肝、脾、肺及皮肤等部位。当人体激烈运动及紧张劳动时,这些血液就释放到循环血液中,从而增加了循环血量,以适应当时人体的需要。

  人类最基本的血型为A、B、O血型。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而划分的。根据A和B两种凝集原的组合,有四种类型:①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②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型;③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称为AB型;④既无A,也无B凝集原的称为O型。

  应当指出的是,除A、B、O血型之分外,还有Rh血型阳性和阴性之分。我国汉族人Rh阳性率达99%,塔塔尔族人为842%;苗族人为877%。因此输血时,还需注意Rh血型的鉴定。

  Rh血型抗体是一种免疫抗体,输入Rh抗原后才在体内产生。Rh阴性的人,如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即产生Rh抗体,当他第二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时,输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即出现凝集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另外Rh阴性的母亲,如怀的胎儿为Rh阳性血型,胎儿的红细胞可因胎盘绒毛脱落等原因而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亲产生Rh抗体。她再次妊娠时,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如胎儿仍为Rh阳性血型,则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而死亡,成为死胎。

  各类血细胞发生经历了从原、幼年到成熟等各个阶段。各类细胞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是:

  (一)细胞由大变小。

  (二)细胞质的嗜碱性逐渐减退。

  (三)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红细胞)或分叶(颗粒白细胸),核染色变深。

  各类血细胞通常在成熟后才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我们在正常血涂片中只能见到各类成熟的红血细胞。只有网织红血细胞例外,正常时占红血细胞总数的 03—2%,当骨髓内细胞生成加快时,血液中网织红血细胞数随之升高,反之则降低。临床上常检查血液中的网织红血细胞数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指标之一。

  如抽取红骨髓作涂片染色检查,便可观察到红血细胞、颗粒白血细胞和血小板发生的各个原始和幼年阶段的细胞。

  相关参考:贫血病||胆红素||呼吸机制

  人体的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人体的血液由血细胞与血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又合称全血。而血浆基本上是晶体物质溶液加上血浆蛋白,故也可认为血液由血细胞、晶体物质与血浆蛋白三种成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与贫血关系最密切的是红细胞。

  血液的功能是什么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①运输。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②参与体液调节。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③保持内环境稳态。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④防御功能。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血 液

  血液(blood)约占体重的7%,在成人循环血容量约5L。血液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从血管取少量血液加入适量抗凝剂(如肝素或枸橼酸钠),有形成分经自然沉降或离心沉淀后,血液可分出三层:上层为淡**的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图5-1)。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于是凝固成血块。血块静置后即析出淡**清明的液体,称血清(serum)。血液保持一定的比重(1050~1060)、PH(73~74)渗透压(313mosm)粘滞性和化学成分,以维持各种组织和细胞生理活动所需的适宜条件。

  图5-1 血浆、白细胞和红细胞比积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血细胞形态结构的光镜观察,通常采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标本。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如下: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为血像。患病时,血像常有显著变化,故检查血像对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一)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彩图5- 2)。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一量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CO2分压低,血红蛋白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而O2分压低,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15g,女性约105~135g。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二)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图5-2)。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图5-4,5-5),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 05~10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图5-2)。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图5-6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 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图5 -2)。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

  以往曾认为,大、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细胞为终末细胞。但目前普遍认为,多数小淋巴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转变为幼稚的淋巴细胞,进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细胞也并非单一群体,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血液中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它参与细胞免疫,如排斥异移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详见免疫系统)。

  人体中含养料最丰富的血液是肝门静脉中的血液。

  人体中含有毒物质最少的血液是肝静脉中的血液。

  人体中含尿素最多的血液是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

  人体中含尿素最少的血液是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液。

  ALT (谷丙转氨酶) 0~4O IU/L

  AST (谷草转氨酶) 0~45 IU/L

  TP (总蛋白) 60~80 g/L

  ALB (白蛋白) 35~55 g/L

  ALP (碱性磷酸酶) 40~160 IU/L

  GGT (丫谷氨酪转肽酶) 0~50 IU/L

  TBIL (总胆红素) 17~171μmol/L

  DBIt (直接胆红素) 0~60 µmol/L

  Crea (肌酚) 44~133 µmol/L

  Ua (尿酸) 90~360 µmol/L

  UREA (尿素氮) 18~71 mmol/L

  GLU (血糖) 361~611 mmol/L

  TG (甘油三脂) 056~17 mmol/L

  GHO (胆固醇) 284~568 mmol/L

  Mg (血清镁) 08~12 mmol/L

  K (血清钾) 35~53 mmol/L

  Na (血清钠) 136~145 mmol/L

  Cl(血清氯) 96~108 mmol/L

  Ca (血清钙) 22~27 mmol/L

  P (血清磷) 22~27 mmol/L

  Fe (血清铁) 107~27 µmol/L

  NH (血清氨) 0~58 µmol/L

  CO2 (二氧化碳) 21~31 mmol/L

  CO2Cp (二氧化碳结合力) 2O~30 mmol/L

  CO (一氧化碳定性) (—)

  HBDH (a羟丁酸脱氨酶) 90~22O IU/L

  CPK (磷酸肌酶激酶) 25~170 mmol/L

  LDW (乳酸脱氢酶) 40~100 mmol/L

  CPK-MB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 0~16

  A/G (血清白/球蛋白) 35~55/2-3g

  HDL (高密度脂蛋白〕 114~191 mmol/L

  VLDL (低密度低蛋白) 011~034 mmol/L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1~3 mmol/L

  CRP (C反应蛋白) (—)

  IgA (免疫球蛋白) 09~45 mg/ml

  IgG (免疫球蛋白) 9~23 mg/ml

  IgM (免疫球蛋白) 08~22 ml

  SF (铁蛋白) 20~200 ng/ml

  α(蛋白电脉) 3~49 %

  β(蛋白电脉) 31~96 %

  γ(蛋白电脉) 66~137 %

  δ(蛋白电脉) 95~203 %

  Fdg (纤维蛋白原) 2~4g/L

  SCR (血肌酐) 44~133 µmol/L

  CCR (肌酐清除率) 80~120 ml/分

  GLU (血糖) 39~61 mmol/L

  AMLY (血淀粉酶) 40~160 U

  C3 (补体) 065~15/L

  ASO (抗链O) 1:400以下

  RF (类风湿因子) (—)

  WR (肥达氏反应) (—)

  WFR (外裴氏反应) (—)

  CEA (癌胚抗原) <5mg

血清:血清蛋白、酶、激素、无机盐、营养物质

血浆: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酶、激素、无机盐、营养物质

血液成分: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酶、激素、无机盐、营养物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原已被除去的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血清 外文名 :Serum 定义 :指纤维蛋白原已被除去的血浆 作用 :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等 血清类别,主要成分,主要作用,鉴别方法,血清,血浆,常见问题,保存方法,避免产生沉淀物,何谓热灭活,保存注意事项,血清兽药, 血清类别 1胎牛血清 胎牛血清替代品 2透析型胎牛血清 3天然低IGG胎牛血清 4干细胞培养胎牛血清 5特殊用途胎牛血清 6活性炭/葡萄糖处理胎牛血清 7胎牛血清替代物 8小牛血清 9新生牛血清 10加强型小牛血清 11补铁小牛血清 12成牛血清 13供体马血清 14兔血清 15鸡血清 16猪血清 17马血清 18其他动物血清 19合成血清替代品。 主要成分 血清是由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而形成的一种很复杂的混合物,其组成成份虽大部分已知,但还有一部分尚不清楚,且血清组成及含量常随供血动物的性别、年龄、生理条件和营养条件不同而异。血清是血浆中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胶状液体,具有维持血液的正常粘度、酸碱度、渗透压等作用。它主要由水和各种化学成分组成,这些化学成分包括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等。血清中含有各种血浆蛋白、多肽、脂肪、碳水化合物、生长因子、激素、无机物等,这些物质对促进细胞生长或抑制生长活性是达到生理平衡的。对血清的成分和作用的研究虽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第一:血清的成份可能有几百种之多,对其准确的成份、含量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尤其是对其中一些多肽类生长因子、激素和脂类等尚未充分认识,这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第二:血清都是批量生产,各批量之间差异很大,而且血清保存期至多一年,因此,要保证每批血清的相似性极为困难,从而使实验的标准化和连续性受到限制; 第三:不能排除血清中含有易变物质,这被认为是“瓶中恶化”的原因之一。 主要作用 ●提供基本营养物质:胺基酸、维生素、无机物、脂类物质、核酸衍生物等,是细胞生长必须的物质。 ●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类固醇激素(雌二醇、睾酮、孕酮)等。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 ●提供结合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是携带重要的低分子量物质,如白蛋白携带维生素、脂肪、以及激素等,转铁蛋白携带铁。结合蛋白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 ●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有一些细胞,如内皮细胞、骨髓样细胞可以释放蛋白酶,血清中含有抗蛋白酶成分,起到中和作用。这种作用是偶然发现的,则有目的的使用血清来终止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因为胰蛋白酶已经被广泛用于贴壁细胞的消化传代。血清蛋白形成了血清的粘度,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特别是在悬浮培养搅拌时,粘度起到重要作用。血清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离子,他们在代谢解毒中起重要作用,如SeO3,硒等 鉴别方法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血细胞悬浊于其中。人体含有2750-3300毫升血浆,约占血液总体积的55%。血浆的绝大部分是水(体积的90%),其中溶解的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还包括葡萄糖、无机盐离子、激素以及二氧化碳。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同时也是运输分泌产物的主要媒介。 将新鲜血液离心,使血细胞沉降,上层淡**清液即是血浆。血浆与血清的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 常见问题 保存方法 血清应保存在-5℃至-20℃。然而,若存放于4℃时,请勿超过一个月。若您一次无法用完一瓶,建议将无菌分装血清至恰当的灭菌容器内,再放回冷冻。 如何解冻血清才不会使产品质量受损? 将血清从冷冻箱取出后,先置于2-8℃冰柜使之溶解,然后在室温下使之全溶。但必须注意的是,溶解过程中必须规则地摇晃均匀。 避免产生沉淀物 1、解冻血清时,请按照所建议的逐步解冻法(-2℃至4℃至室温),若血清解冻时改变的温度太大(如-20℃至37℃,实验显示非常容易产生沉淀物。 2、解冻血清时,请随时将之摇晃均匀,使温度及成分均一,减少沉淀的发生 3、请勿将血清置于37℃太久。若在37℃放置太久,血清会变得混浊,同时血清中许多较不稳定的成分也会因此受到损害,而影响血清的质量。 4、血清的热灭活非常容易造成沉淀物的增多,若非必要,可以无须做此步骤。 5、若必须做血清的热灭活,请遵守56℃,30分钟的原则,并且随时摇晃均匀。温度过高,时间过久或摇晃不均匀,都会造成沉淀物的增多。 血清解冻后发现有絮状沉淀物出现,该如何处理 欲去除这些絮状沉淀物,可以将血清分装至无菌离心管内,以400g稍微离心,上清液即可接着加入培养基内一起过滤。但不建议以过滤的方法去除这些絮状沉淀物,因为它可能会阻塞过滤膜。 何谓热灭活 一般是以56℃,30分钟来处理已解冻的血清,因为此加热步骤,可以使补体去活化,而补体所参与的反应有:溶细胞活性,平滑肌的收缩,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组胺的释放,增强吞噬作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和激活。 有必要做热灭活吗 实验显示,经过正确处理的热灭活血清,对大多数的细胞而言是不需要的。经此处理过的血清对细胞的生长只有微小的促进,或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通常因为高温处理影响了血清的质量,而造成细胞生长速率的降低。而经过热处理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的增多,这些沉淀物在倒立显微镜下观察,像是 "小黑点",常常会让研究者误以为是血清遭受污染,而把血清放在37℃环境中,又会使此沉淀物更增多,使研究者误认为是微生物的分裂扩增。 购买的时候注意询问厂家是否是已灭活血清。 保存注意事项 血清的保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长期保存的血清必须储存于-20℃ - 70℃ 低温冰柜中4℃冰柜中保存时间切勿超过1个月由于血清结冰时体积会增加约10%,因此,血清在冻入低温冰柜前,必须预留一定体积空间,否则易发生污染或玻璃瓶冻裂 (2)热灭活是指56℃, 30分钟加热已完全解冻的血清加热过程中须规则摇晃均匀此热处理的目的是使血清中的补体成分(complement)灭活除非必须,一般不建议作此热处理,因为热处理会造成血清沉淀物显著增多,而且还会影响血清的质量补体参与反应有:细胞毒作用, 平滑肌细胞收缩, 肥大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组胺, 增强吞噬作用, 促进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发生化学趋化和活化 (3)瓶装血清解冻需采用逐步解冻法:-20℃ 至 -70℃ 低温冰柜中的血清放入4℃冰柜中溶解1天然后移入室温,待全部溶解后再分装在溶解过程中需不断轻轻摇晃均匀(小心勿造成气泡),使温度与成分均一,减少沉淀的发生切勿直接将血清从-20℃进入37℃解冻,这样因温度改变太大,容易造成蛋白质凝集而出现沉淀 (4)一般厂商提供的血清为无菌,无需再过滤除菌如发现血清有悬浮物,则可将血清加入培养液内一起过滤,切勿直接过滤血清 (5)血清中的沉淀物 絮状物:主要是血清中的脂蛋白变性及解冻后血清中纤维蛋白造成,这些絮状物不会影响血清本身的质量可用离心3000rpm, 5分钟去除,也可不用处理 显微镜下"小黑点":经过热处理过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增多有些沉淀物在显微镜下观察象"小黑点",常误认为血清受污染一般情况下,此小黑点不会影响细胞生长,但如果怀疑血清质量,则应立即停止使用,更换另一批号的血清 (6)切勿将血清在37℃放置太久,否则血清会变得浑浊,同时血清中的有效成分会破坏而影响血清质量 血清兽药 根据注入细菌或病毒的不同,以及注射到不同种类的动物体内,得到不同免疫性能的抗毒血清。根据河南顺鑫动物血液制品有限公司的市场调研,当前市场上动物抗毒血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抗毒血清: 1、猪抗毒血清:猪瘟抗毒血清,猪蓝耳抗毒血清,猪圆环病毒抗毒血清,猪伪狂犬抗毒血清,猪细小病毒抗毒血清,猪口蹄疫抗毒血清,猪流感抗毒血清等。 2、禽抗毒血清:小鹅瘟抗毒血清,鸭肝抗体抗毒血清,鸭浆膜炎抗毒血清,禽流感抗毒血清,新城疫血抗毒清等 3、牛抗毒血清:牛口蹄疫抗毒血清,奶牛 炎抗毒血清,牛流行热抗毒血清,牛病毒性腹泻抗毒血清,牛出血性败血症抗毒血清等 4、羊抗毒血清:羊痘抗毒血清,羊口蹄疫抗毒血清,羊小反刍兽疫抗毒血清,羊快疫抗毒血清,羊肠毒血症抗毒血清,羊猝疽抗毒血清,羊黑疫抗毒血清等 5、犬抗毒血清:犬狂犬病抗毒血清、犬瘟热抗毒血清、犬副流感抗毒血清、犬腺病毒抗毒血清与犬细小病毒病抗毒高免血清,狐貉水貂的伪狂犬抗毒血清、细小病毒抗毒血清、乙脑抗毒血清等 血清 主要成份:蒙古黄芪提取液、抗病毒药、ALR、混感血清。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澄明液体。 功能:本品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 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毒素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主治: 1、由猪瘟、伪狂犬病引起的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磨牙,流涎,呕吐,肌肉痉挛,食欲减退;便秘、腹泻,拉恶臭粪便或便秘腹泻交替;体表局部出现紫红色出血点,指压不退色;呼吸困难,胸式呼吸等。 2、由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引起的呕吐、腹泻或水样腹泻、下痢、脱水;母猪母乳停止剧烈腹泻等症。 3、由猪细小病毒病、蓝耳病引起的母猪多次 而不受孕,早产、后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猪或产少数仔猪;新生仔猪呼吸困难,运动失调;有时表现耳部发绀等。 4、对以上疾病混合感染或与细菌病混合感染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等病毒性疾病疗效确切。 用法用量: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量,每1kg体重,猪01-02ml, 鸡02-03ml,一日一次连用2-3天。 规格:10ml:黄芪多糖2g,抗病素药1g,其它适量。 包装:10ml×10支/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34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随机推荐

  • 天气丹使用顺序图解,天气丹用法步骤

    天气丹护肤产品中包括很多款,针对皮肤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的顺序,如果使用顺序错误很容易导致护肤品达不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天气丹使用顺序图解是什么?天气丹用法步骤是什么呢?天气丹的套盒中产品是十分全面的,其中包括天气丹水

    2024-04-15
    57700
  • 刮胡啫哩和刮胡泡的区别

    传统的是刮胡膏,也就是刮胡啫喱,不过还需要用刮胡刷来进行起泡的操作才可以使用,而泡沫可以说是直接省去的起泡的步骤,直接喷涂在胡须上便可。当然,因为用刮胡刷起泡后的刮胡膏还是有一定的软化胡须的作用,所以按照功效来说,肯定是刮胡膏会好很多,而且

    2024-04-15
    48300
  • 精华露的正确使用步骤

    精华液和精华液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用的顺序是一样的,爽肤水之后,乳液之前。但也有一些品牌的精华比较特殊,在爽肤水之前使用,也就是洁面后的第一步,比如:秘密美白柔滑精华、雪花秀保湿精华。1洗脸:洗面奶、面霜或慕思是最常用的洗脸方法。2涂抹爽肤

    2024-04-15
    55000
  • 润唇膏可以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嘴唇,全球有哪些唇膏比较好用?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佳琪OMG!口红是很多女生的最爱,宁愿吃土也要买新口红,但是如果嘴唇干燥起皮有唇纹,那么不管擦多贵多热门的口红都不好看。唇部护理的重要性不需要再多加赘述了,下面这份榜单请收好!一、曼秀雷敦这个牌子的润唇膏应该很多学生都用过

    2024-04-15
    42000
  • 精华液好还是精华露哪个更好

    1、质地不同:精华露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护肤品,质地比较粘,比较适合干性肌肤。但是对油性皮肤来说,因为油脂分泌旺盛,如果涂太滋润的产品并不容易吸收,所以不太适合多种精华类的护肤品使用,以免因为吸收不了而出现营养过剩、粉刺等问题。精华液一般为液体

    2024-04-15
    51600
  • 妮维雅男士活力洁面乳,后面说泡沫丰富,为什么我搓不出泡沫?

    妮维雅男士活力洁面乳,后面说泡沫丰富,为什么我搓不出泡沫?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啊!你知道吗,其实有可能是因为你的使用方法不对哦。咱们来看看你用洁面乳时的水温。如果水温太高,那就别指望能搓出什么泡沫了。你可以试试用稍微凉一点的水来清洁脸部

    2024-04-15
    40700
  • 大蒜美白效果怎么样?与欧露莲蒜肽美容是一样的吗?

        大蒜由于强烈的气味,往往不受年轻人的青睐,但是对于保养皮肤来说,大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蒜对皮肤的作用很大,包括:美白、排毒、补水、保湿等等。所以在生活中要适当的吃一些大蒜。1.大蒜可以美白肌肤大蒜中的维生素C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很

    2024-04-15
    481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