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诙谐幽默的**不一定是奥斯卡最佳**
有很多演员会把幽默的气质带到影片当中 而他们本人 也是奥斯卡的常客
向你推荐几个我认为不错的
1 杰克尼克尔森 影史十大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已先后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三次捧得金像奖(1976年和1998年二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1984年获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是奥斯卡奖历史上获提名最多的男演员,堪称"奥斯卡之王"。可以看看他主演的 猫屎先生 遗愿清单
2 汤姆 汉克斯 这个不用多介绍了 比较喜欢他的阿甘 西雅图夜未眠
3 丹泽尔·华盛顿 少数几个黑人影帝之一 他的很多片 都可以看看 限时追捕 怒火救援 超时空效应等
4 约翰·特拉沃尔塔 与凯奇演变脸的那个 1978年他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并被卡特总统邀至白宫共进午餐。翻开那一时期的任何一种报刊,都会找到约翰·特拉沃尔塔这个名字。他的大幅剧照被著名的时代周刊作为封面。“永远的约翰·特拉沃尔塔”,这不仅是他本人,也是更多的人对他的期望。
最喜欢他的低俗小说 西点揭秘、细细的红线和剑鱼行动也都不错
也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你的口味 先写这么多吧
**胶片 (FILM)
1。**胶片 制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总称。 2。** 一般影片的通称,与“MOVIE”和“CINEMA”同义。
**胶片是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感光度以满足拍摄**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航空摄影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染印法,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 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 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迭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
**胶片的构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黏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编辑摘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