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是一种人造革,一般背面是布基(或针织布基)。
它更接近皮质面料,不用增塑剂来达到柔软的性质,所以不会变硬、变脆,同时具有色彩丰富、花纹繁多的优点,价格又比皮质面料便宜。
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素材。 没听说过EV材料
PU是 聚氨酯 ,PU皮就是聚氨酯成份的表皮现在服装厂家广泛用此种材料生产服装,俗称仿皮服装PU 是英文ploy urethane的缩写,化学中文名称 聚氨酯 其质量也有好坏,好的包包多采用进口PU皮; PU配皮是一般其反面是牛皮的第二层皮料,在表面涂上一层PU树脂,所以也称贴膜牛皮。其价格较便宜,利用率高。其随工艺的变化也制成各种档次的品种,如进口二层牛皮,因工艺独特,质量稳定,品种新颖等特点,为目前的高档皮革,价格与档次都不亚于头层真皮。 PU皮与 真皮包 各有特点,PU皮包外观漂亮,好打理,价格较低,但不耐磨,易破;真皮价格昂贵,打理麻烦,但耐用。
PU是聚氨酯,PU皮就是聚氨酯成份的表皮现在服装厂家广泛用此种材料生产服装,俗称仿皮服装PU 是英文ploy urethane的缩写,化学中文名称 聚氨酯 其质量也有好坏,好的包包多采用进口PU皮;
PU配皮是一般其反面是牛皮的第二层皮料,在表面涂上一层PU树脂,所以也称贴膜牛皮。其价格较便宜,利用率高。其随工艺的变化也制成各种档次的品种,如进口二层牛皮,因工艺独特,质量稳定,品种新颖等特点,为目前的高档皮革,价格与档次都不亚于头层真皮。
PU皮与真皮包各有特点,PU皮包外观漂亮,好打理,价格较低,但不耐磨,易破;真皮价格昂贵,打理麻烦,但耐用。
PU皮与人造皮革是不同的东东:
人造革是最早发明用于皮质面料的代用品,它是用PVC加增塑剂和其他的助剂压延复合在布上制成,优点是价格便宜、色彩丰富、花纹繁多,缺点是容易变硬、变脆。PU合成革是用于代替PVC人造革,它的价格比PVC人造革要高。从化学结构来说,它更接近皮质面料,它不用增塑剂来达到柔软的性质,所以他不会变硬、变脆,同时具有色彩丰富、花纹繁多的优点,价格又比皮质面料便宜,所以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皮质面料和PVC人造革、PU合成革用两种方法来区别:一是用面料的背面区别,方法是PVC人造革、PU合成革一般背面是布基(或针织布基)用眼就能看出来了;二是用燃烧融化的方法来区别,方法是取一小块面料放在火上,皮质面料的不会融化,而PVC人造革、PU合成革会融化。
PVC人造革、PU合成革的区别可以用汽油浸泡的方法区别,方法是用一小块面料,放在汽油中半个小时,然后取出,如果是PVC人造革,则会变硬、变脆,如果是PU合成革,则不会变硬、变脆。
在面料布卡中,PU、T、N和C分别代表以下成分:
1 PU是指涂层面料。
2 T是指涤纶面料,也被称为聚酯纤维。
3 N是指锦纶,它也被称为尼龙。
4 C是指纯棉面料。
这些字母缩写是在面料行业中常见的术语,它们被用来代表面料的特定类型,以便在制造、采购和销售过程中更方便地进行沟通和识别。
聚氨酯弹性纤维合成简介
刘广凯
前言
弹性纤维最近在低迷的纺织产业中,独树一格。成为唯一不受市场景气循环所影响的产品。而根据ISO 20761或DIN 600012,弹性纤维 (Elastane Fiber) 是一种人为合成的线性高分子,其中85%重量是由区段状的聚氨基甲酸酯(Segmented Polyurethane)所组成。翻开弹性纤维的历史,可溯自一九三七年,由德国O Bayer,HRINKE3,6及其同仁所共同发现,并取得专利。他所使用的单体组成即为butylene glycol和hexamethylene diiso cyanate3-5。一九四九年EWINDEMUTH利用化学纺丝方法成功的将高分子量的聚氨基甲酸酯纺制成丝7。JSHIVERS14和他在杜邦公司工作的同事於1951年成功的利用乾式纺丝法纺出名叫"FIBER K″的弹性纤维而杜邦公司也於1962年全量生产该产品,并将产品更名为"Lycra″,欧洲的拜耳公司也旋即於1964年推出名为"Dorlastan″的弹性纤维与之相抗衡。以下将简单介绍弹性纤维的基本原理及其合成方法供大家参考。
基本结构
既然弹性纤维是由85%以上的区段PU所形成8,13,而PU本身即是一个多变化的材料。它可以是一个很硬且高黏弹性的材料或甚至於是一个很软但却具低黏弹特性的材料。而弹性纤维在化学结构正介於这两极端之间。因此聚氨酯弹性体可以看作是如图一所示的线形嵌段共聚物。改变三种基本成份,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和链延长剂,即可得到多种聚合物的结构,并进而改变它的性能。
简单的说,产生出(A-B)型的交替嵌段共聚物,即可具有弹性纤维的基本要求。其中软链段赋予材料易於被拉长和回缩的特性,而硬链段则提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由於软链段的部分是不规则卷曲的聚醚或共聚酯,在纤维中为连续相,占总重量的65~90%。它们在松弛的纤维中处於非顺向性状态,一旦纤维被拉长时,它们就伸展变直,而趋於平行。在X光的绕射实验中发现,软链段在纤维伸展状态下形成了应力所造成的结晶区,由於结构的增强导致纤维在伸展状态下的刚性和强度皆增加。当外力除去时,即刻回缩,软链段的结晶消失,分子又回归卷曲状态,因此这也就是弹性纤维迷人之处。
合成方法
基本上,聚氨酯的合成可经由氯甲酸酯与二元胺反应10,11 (1-1) 或氨基甲酸酯与二元醇反应 (1-2) 来完成。
-RNH2+Cl COOR'→-RNH COOR'- + HCl (1-1)
-ROH+Z COO CN HR'→-ROO CN HR'-+ ZOH (1-2)
但它的主要发展乃是靠异氰酸酯化学 (isocyanate) 。藉由二异氰酸酯和二元醇反应,即可制成许多线形聚氨酯。在1-3中,由14丁二醇和16已二异氰酸酯合成的聚氨酯即为1937年Bayer所发明的代表作。
HO(CH2)4OH+OCN(CH2)6 NCO→
-[O(CH2)4OO CNH(CH2)6 NHCOO]-X (1-3)
通常在制作弹性纤维的过程会先合成一个NCO的Prepolymer12,然后再藉由链延长剂的加入而合成弹性纤维的原料。以下以几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简单介绍弹性纤维的合成步骤:
1 NCO Prepolymer合成:
聚酯双醇Polyester glycol 或聚醚双醇(Polyester glycol)与二异氰酸甲酯反应即可得到
n HO-R1-OH +2n O=C=N-R2-N=C=O→
OCN-[R2-NH-CO-O-R1-O-CO-NH-R2]n-NCO
NCO Prepolymer
2 链延长并形成硬链结:
OCN-[R2-NH-CO-O-R1-O-CO-NH-R2]n-
NCO +H2 ^^^ NH2 → ^^^ NH-CO-NH ^^^ ^^^
弹性纤维原料
由於在此阶段尿素(urea)链间具有很强的氢键,而这些氢键即为弹性PU的硬链结所在,弹性纤维以200%的倍率延伸时,其硬链结与软链结之间的交错关系。图中结构较为紧密者为硬链结,而松散者为软链结。
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软链段通常以四氢吷喃12 (THF) 所得的聚丁醚二醇和二元酸以选定比例缩合聚合而成。而硬链段,由於二异氰酸酯商品化种类不多,仍局限在MDI 26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MDI) 做为主要原料。表一为世界各大公司生产之弹性纤维其主要成份表。
结语
弹性纤维的诞生带给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上的许多便利性与舒适性,由於弹性纤维的问世,原本需要刚性的服饰即可用弹性纤维来取代而永保其挺性但又不失舒适性,如外衣、防皱衣物。胸罩、袜子等传统弹性需求很高的材料,则可藉由更新的分子结构设计来达到更高的使用寿命。国内弹性纤维的应用已逐渐普通,但目前仍以进口弹性纤维为素材为主。以用量来说,整个台湾市场约有近6,000吨的容量,因此本所在经济部科技专案的经费补助之下,已完成熔纺型弹性纤维原料的开发工作,希望藉由此一计划的完成,辅导国内业界在这一个新市场上做一番努力,期待在此一景气低迷环境中,为企业注入另一股活水。
表一、弹性纤维化学组成
产品名称
制造商
使用原料
Acelan
Taekwang/Korea
聚醚酯/MDI/二氨
Dorlastan
BayeerFaser/GermanyBayer corp/USA
聚醚酯/MDI/二氨
Espa
Toyobo Co/Japan
聚醚酯/MDI/二氨
Fujibo Spandex
Fuji Spinning Co/Japan
聚醚酯/MDI/二氨
Glospan
Globe MFG Co/Japan
聚醚酯/MDI/二氨
Lycra
Du Pont Nemours Co/USA
聚醚酯/MDI/二氨
Lineltex
Fillatice/Italy
聚已内酯/MDI/二氨
Roica
Asahi Kasei/Japan
聚醚酯/MDI/二氨
参考资料
1 DIN 60001, TL3, 1088:Textile faserstoffe-ChemiefasernDeutsches Institut fur Normung
e V, Berlin 1988
2 ISO 2076, 1289:Textilien, Chemiefasern, Gattungsname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Switzerland 1989
3 BAYER, O:Das Di-Isocyanat-Additionsverfahren (Polyurethane) Angew Chemie A 59
(1947), 257-272
4 RINKE, H:Polyurethanfasern In:Pummerer, R (Hrsg):Chemische
Textilfasern Filme und Folien F Enke Verlag, Stuttgart 1953, 616-620
5 PPOHL, H A:Reaction spinning of fibers Textile res J 28 (1958), 473-477
6 BAYER, O:Das Diisocyanat-Polyadditionsverfahren Historische Entwicklung und
chemische Grundlagen In:Vieweg, R (Hrsg):Kunststoff-Handbuch, Bd 7:
Polyurethane Carl Hanser Verlag, Munich 1963, 7-48
7 OERTEL, H:Elastomere Faden auf Polyurethanbasis, ihr Aufbau, ihre Eigenschaften, ihre
Verwendung Melliand Text Ber 46 (1965), 51-59
8 FOURNE, F:Elastane yarns:production, propertiess, application Chem Fasern/Text
Ind 44/96 (1994) E45-E48
9 LYSSY, TH:Elastomere Spinnstoffe Lenzinger Ber (1963), issue 15, 22-23;
Chemiefasern 13 (1963), 768-772, 774-776
10 HICKS, E M, ULTEE A J, DROUGAS, J:Spandex elastic fibers Science 147
(1965), No 3656, 373-379
11 WOLF K H:Stand und Entwicklungstendenzen auf dem Gebiet der Polyurethan-
Elastomerfasern Text Prax Int 8 (1981), 839-844
12 MEYER, R V, HAUG, E, SPILGIES, G:Elastane-Chemie, Eigenschaften,
Einsatzgebiete Melliand Text Ber 3 (1993), 194-198
13 OERTEL, G (HRSG):Plyurethane In:Becker, G W, Braun, D (Hrsg):
Kunststoff-Handouch, Bd 7, Carl Hanser Verlag, 3 Aufl, Munich, Vienna 1993
14 SHIVERS,JC,Seaman,RE: Elastic textile fibers based on condensation polymers, Iund
II Lecture at the Gorden Research Conference Textile weekly July 1958,
at Colby College , New London, NH
PU是Polyurethane的缩写,中文名为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聚氨酯也称超纤皮,质量优于PVC(俗称西皮)。服装厂家广泛用此种材料生产服装,俗称仿皮服装。另外好的包包多采用进口PU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