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口服降糖药中的地位,好比是甄嬛走进了后宫,一日更比一日强悍。从默默无闻的一个小卒,到被国内外医学指南认定为糖尿病的基础用药,过程颇具传奇色彩,并且还在继续。
除了降糖,新近的研究还发现,二甲双胍还具有保护心血管、抗肿瘤、对付非酒精性脂肪肝、降低体重、延长寿命等作用。客观上是一遍又一遍地给二甲双胍镀着金,虽然这些作用并没有写进说明书,有的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的验证。
众多研究文章说起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天花乱坠口吐莲花。此时,不要忘记了二甲双胍最初的作用:降血糖。有意思的是,二甲双胍只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并没有影响。
二甲双胍为什么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这是因为二甲双胍配有四把刀,向高血糖砍去。
血糖并不是越低越好,即便是空腹的时候,也应当保持在39毫摩尔/升的底限以上,这是因为血液中游离的葡萄糖,就像是 汽车 发动机喷油嘴喷出的汽油,没有汽油,发动机很快就会熄火。
汽车 有油箱,人体也有,称为糖原。糖原主要储存在两个地方:肝脏和肌肉组织,其中又以肝糖原作为主要储存方式。
血液中的葡萄糖,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正是来自于糖原的分解。
那糖原又是从哪儿里来?是肝脏利用体内的乳酸、甘油、氨基酸等,加工转化出来的。
这样的转化过程,称为糖异生。
是的,别看吃下去的是肉,经过糖异生的过程,脂肪和氨基酸,还是会转化成糖原或葡萄糖,给人体提供能量。
有些民族爱吃肉,米面等主食吃得少,也可以维持生命。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糖异生,他们的血糖水平维持不了多久。
有了糖异生,再遇见胰岛素分泌不足,则糖异生产生的葡萄糖不能及时被人体利用,情况就比较尴尬了:葡萄糖浓度上升,并渐渐呈现出糖尿病的症状。
此时,抑制住糖异生的进程,糖原和葡萄糖生成的量减少了,血糖就不那么高了。
二甲双胍先是抑制肝脏内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1,继而影响到糖异生关键酶FBPase,以及线粒体甘油磷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阻止了糖异生的进程。
抑制肝脏持续进行糖异生 ,葡萄糖的生成减少,血糖也就降了下来。
这一刀狠,砍在了血糖的来源上。
胰岛素发挥作用的时候,体内的葡萄糖似落叶立马被秋风扫了去,虽说是个性情刚烈的内分泌激素,却有一怕:怕工作环境不友好。
这话怎么讲?
胰岛素发挥作用,不是打游击战,而是需要在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找到一块阵地落下脚来,再参与到与葡萄糖的消耗战中。
这块阵地,叫胰岛素受体。
如果这块阵地数量太少,或是不愿意接收胰岛素的进驻,那即便是有数量足够的胰岛素进入人体,可惜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平台,血糖会居高不下。
这种情况,被称为 胰岛素抵抗 。
二甲双胍的到来,可以逆转这种情况。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告诉沉睡的胰岛素受体:睁开眼看一看这个世界吧,漫山遍野都是肤白貌美的胰岛素,还不快快约上它,结合在一起过日子去吧!
这种作用,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因此,有学者认为,二甲双胍也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
这一刀秒,砍在了血糖的利用上。
糖尿病患者会被医生叮嘱,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要适当降低体重等。
葡萄糖、蔗糖、淀粉等,都属于碳水化合物。现在的糖耐量实验,采取的是服用葡萄糖水的方法进行,十数年前,有的医院会让患者吃上两个馒头代替糖水。馒头的主要成分就是碳水化合物,升血糖的效果都杠杠的。
如果吃了糖,却不会被吸收,那是极好的。
二甲双胍也有这方面的作用。抑制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产生相应的降血糖作用。
二甲双胍在肠道内还有其他作用途径,包括提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水平,调节肠道菌群等。不管手段怎样,目标指向只有一个:降低血糖。
这一刀准,砍在了糖的吸收上。
胰岛素除了可以降低血糖,还有促进脂肪合成的作用。理论上说,使用胰岛素,会让人发胖。
而肥胖,又会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像是第二把刀说的那样,出现胰岛素抵抗,会很烦人。
二甲双胍除了依靠前述的“主线”技能降血糖,还有一项“支线”技能可以间接地影响患者的血糖,那就是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脂肪的合成。
有报道称,服用二甲双胍治疗3至6个月,体重减轻可达1%至3%。以150斤体重计算,平均一个人减重2%,就是可以减下去3斤的体重。
别看三斤体重不多,却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吃了降糖药,不用担心会发胖了。
坏消息是,有些减肥人士,会偷偷吃二甲双胍减肥。
这里郑重提醒:二甲双胍是药品,适应症里不包括减肥,非治疗场景下服用二甲双胍弊大于利,已有相关伤害的案例报道,爱瘦人士切勿尝试。
这一刀巧,砍去了高血糖的好基友。
抑制住肝脏的糖异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脂肪合成。这四把佩刀,协助二甲双胍在口服降糖药领域站稳了脚跟,此外,更多的关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降低死亡率、抗衰老等作用的研究,仍在扶持着二甲双胍继续走向“神坛”。
二甲双胍的故事,现在或许只是刚刚开始。更多传奇,仍值得期待。
#青云计划## 健康 科普排位赛##糖尿病#
糖先转化成丙酮酸,然后转氨基作用得到蛋白质。蛋白质到糖先脱氨基变成丙酮酸然后再转化成糖。蛋白质到脂肪也是先脱掉氨基,变成丙酮酸然后转化成脂肪。
糖的生理功能:
①供给能量,糖的主要功能是供给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氧化分解供应的1克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可释放能量167×104焦耳
②糖也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糖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组成神经组织与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糖与蛋白质结合的糖蛋白,具有多种复杂的功能
蛋白质(protein)是同生命及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由此可见蛋白质对人体的重要性人体内的蛋白质始终处于不断地分解又不断地合成的动态平衡之中,由此可达到组织蛋白的不断更新和修复的目的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和储存能量
1.氧化供能 脂肪是生物体所需能量的一种来源
2.储存能量 当生物体营养状况好,且活动量少,即当生物体的能量收入大于支出时,生物体可将糖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转变为脂肪而储存于皮下、大网膜、肠系膜等处的脂肪组织中脂肪作为储能物质有它的优越性:
3.提供必需脂肪酸 食物脂肪还提供了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如果生物体缺乏这些必需脂肪酸就会影响其代谢,降低其抵抗力,并使生长停滞
糖代谢的一些中间产物例如丙酮酸等,可以作为脂肪合成的原料;也可以合成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
蛋白质,脂肪酸降解的氨基酸又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合成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导语:无糖食品被糖友们当作“幸福的替代品”,可以一解禁嘴之苦。但是,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在无糖食品中,甜味是由符合一定含量要求的木糖醇、果糖、甜味剂等替代品来代替的,市面上所谓的无糖食品,仅仅是指配料中不含标称的一些糖分,并不代表食用后不会转化成葡萄糖。对糖友们来说,如何认识无糖食品,怎样使用无糖食品以及如何挑选无糖食品,都是一门大学问。
无糖食品不是真的没有糖分
很多精明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都会对包装袋上的说明格外留意,针对这种消费心理,有些食品厂商便在包装袋上特意标明“无糖”,那么,你知道包装袋上这些诱人的说辞,究竟有着怎样的“潜台词”吗?
食品包装上的“潜台词”,你读懂了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营养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因此,很多精明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都会对包装袋上的说明格外留意。针对这种消费心理,有些食品厂商便在包装袋上特意标明“无糖”、“低盐”、“不添加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等字样,想借此吸引眼球,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不过,你可知道包装袋上这些诱人的说辞,究竟有着怎样的“潜台词”吗?专家提醒我们,一定要透过包装袋认清食品本质,明明白白消费,而不是轻信包装袋上“自卖自夸”式的宣传语。
“无糖”
类似的标注还有“不添加蔗糖”、“无蔗糖”等等,常见于饼干、点心、豆浆(奶)粉等食品的包装袋上。蔗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白沙糖。有些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一见到这类字样就以为可以大胆食用。
潜台词其实,这里的“无糖”、“不添加蔗糖”只是指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没有人为添加白沙糖,但是,没有添加白沙糖,不等于没有添加其他糖类,如“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这些成分是同样会起到升高血糖作用的,对中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病人来说一样要控制食用量。即便真的没有添加任何糖类,这些食品本身都是用精加工的面粉、米粉等为主料制作的,吃进肚子里之后很快就被转化为葡萄糖,所以说,食品包装袋上标注“无糖”的潜台词,并非真的不含糖。
“低盐”
在某些食品的包装上常能看到“低盐”、“减盐”等字样,表示厂家想让你知道,这种食品含盐量较低,老年人、水肿、高血压病人请放心食用!
潜台词“低盐”不等于“低钠”。我们知道,食盐俗称氯化钠,其中对人起主要作用的是“钠”。“低盐”只是减少了氯化钠的添加,但其他的“钠”,比如,谷氨酸钠、核苷酸钠呢?这两种“钠”不叫盐,它们是味精、鸡精等增味剂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由于它们也含有钠,因此同样不适合高血压、水肿等的病人食用。那些宣称“低盐”的食品厂家,敢同样打出“低钠”的标语吗?
另外,我们知道,做酱菜、腌菜时要加入大量的盐,这是为了保证食物的高渗特性,使细菌不容易存活繁殖,以达到防腐目的。假如这类食品中加的盐少了,也就是那些号称“低盐”的,怎么能做到同样能防腐呢?那就必然要加入一些其他能使食物保持高渗的物质,例如食糖。这样一来,盐倒是低了,但糖呢?
“不添加防腐剂”
目前我国使用最多、最为消费者熟悉的防腐剂有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等几种。食品防腐剂的作用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产生毒素,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专家认为,“不添加防腐剂”的包装字样逐渐形成一种趋势,但它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如果加了,就是不安全的”,将缺少食品常识的消费者引入误区,影射同类产品,为自己制造卖点,本身是不合法的。
潜台词据专家介绍,首先,是否需要添加防腐剂与食品中的水分、糖分、盐分等都有关系,比如方便面含水分很少,长期保存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如果厂家做了这方面的宣传,其实就是存心误导。其次,“不添加”并不等于“不含有”防腐剂,目前国内企业是否有检验方法证明自己真的没有添加防腐剂,这还是个问题。另外,食品防腐剂只要在国家标准规定使用的范围内添加,对人体其实都是安全的。
“不添加色素”
目前,不少食品包装袋打上了“不添加色素”、“不含人工色素”的标语。很多消费者看到这样的标语时,通常就会放下心来购买,认为它没有添加色素,当然是安全无害的。
潜台词对此,有专家指出,有颜色的东西就含有色素,某些天然食品比如柑橘、橙子等都含有天然色素,因此“不添加色素”的宣传语实际上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
色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色素,另一类是人工合成色素。前者是天然提取的,在食品中添加这些天然的色素稳定性比较好,但是成本也比较高,目前允许在食品原料中使用的天然色素有几十种,例如β-胡萝卜素等。后者是自然界中不存在而由人工合成的,目前运用于食品当中的约有十来种,比如胭脂红、柠檬黄等。人工合成的色素相对比较便宜,但专家解释说,这并不是说合成色素就不安全。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中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都是经过毒理毒性试验的,只要企业在国家限量安全范围内添加,对人体健康并没有影响,消费者大可不必受某些商家别有用心的误导,而对人工合成色素产生不必要的抵触。
贪吃“无糖”食品血糖仍会亮红灯
无糖食品的出现,让许多喜爱甜食的糖尿病患者解除了饮食上的禁令,认为食品中不含糖就不会使血糖升高。于是孝敬的子女给患糖尿病的父母买来了各种各样的无糖食品,无糖饼干、无糖巧克力、无糖酸奶、无糖月饼、无糖八宝粥、无糖饮料、无糖奶粉、无糖萨其马、无糖芝麻糊、无糖核桃粉等等。很多糖尿病患者也因食品包装上的“无糖”二字而放松了对饮食的控制,结果导致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无糖食品中是否含糖,应该含有多少克糖,一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自2008年5月1日起,国家卫生部颁布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开始执行,规范中明确每100克食物中含糖量少于05克才可以称为“无糖”。这样的食品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含量少,吃起来是没有甜味的。其实,所谓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葡糖等精制糖,而含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以及阿斯巴甜、甜菊糖等食糖替代品生产加工的甜食品。所以,我们在市场上购买到的无糖食品往往有一定的甜味。
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甜味剂结构上属于糖醇类,是属于营养型甜味剂。它们共同特点是甜度低、热量低。其优点是代谢途径较少依赖胰岛素,人体摄入不会引起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大的波动,但摄入过量也会引起腹泻或肠胃不适。
无糖食品对血糖没有影响吗?
虽然无糖食品不含有明显影响血糖的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小分子的精制糖,但是,食品多是由面粉、谷物杂粮以及牛奶、鸡蛋和大量的油脂制作而成。面粉、谷物杂粮等富含碳水化物,食用之后,其中的碳水化物会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吸收入血后,血糖也会升高。
无糖食品虽不含糖,为了口感好,却有可能加入大量的油脂。高脂饮食会造成热能过剩,导致肥胖。肥胖以及糖尿病的患者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会造成糖代谢紊乱,抑制血液中葡萄糖氧化代谢,促进糖异生以及肝糖原的合成,损伤胰岛功能,结果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即使不含糖的“无糖”食品,多吃也可能会使血糖亮起红灯。
如何合理选用无糖食品
作为食品,无糖食品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提供一定的热量,含有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素,并且不含有能够迅速升高血糖的小分子糖类,合理运用,仍旧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零食与加餐,丰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种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选用。我们应该将无糖食品视为饮食总热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糖食品往往是一些方便储存的食品,为了控制好血糖,减少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医生以及营养师常常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少量多餐。减少每一次饮食的血糖负荷,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期以来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三餐之外的加餐习惯上采用零食。无糖食品有便于储存、携带的优点,可以在两餐之间饥饿时不用烹调而能及时食用。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颁布以来,市场上销售的食品都有正规的营养标签,消费者在食品包装上即可阅读到关于所购买的无糖食品的营养信息。在食用时一定要注意所摄入的无糖食品的数量,以及其所产生的能量是多少千焦耳,然后按照营养师所规划指导的定量食谱相应地减去部分主食的数量即可。如果吃掉的无糖食品可以提供400千焦耳(kj)的能量,应该从全天的主食中减去25克米饭、面条或馒头等。保证全天摄入的总热能不超出营养师的建议。这样才能既品尝了无糖食品的滋味,同时又能控制好血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