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药提取有效成分临床不看好,简单说中药具体的成分目前别不可以完全清楚,目前的提取仅是按照人类已知的有效成分提取。去掉了目前认为无效的。临床上腹泻常使用X中药效果稳定,目前有提取的应用后发现,效果更为明显的止泻作用。但使用后发现有耐药性。后转用原生中药效果相同又无耐药性,可以说明,目前的提取和认识仅是站西医的角度来看的。化学的初衷乃是用于矿采而非临床医学。后来才接入西医的临床医学。目前来看至少对中医范围有一定局限性。 中医药理论认为,中药之所以以治病,主要是与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归经等特性有关。但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凡药均由化学成分所组成,药物装饰品效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中药所含的化学成佞十分复杂,小则数种,多者可达数十种,很多药物的成分至今还未完全明了。中药含有的众多成分并非都是有效成分,药物中只有起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可视为有效成分,或叫做活性成分,反之则为无效成分。一般来说,生物碱、挥发油,以及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较明显的医疗作用。如麻黄碱平喘,桔梗化痰,地榆所含鞣质能收敛止血,荆芥挥发油能发汗解表,多种药物所含锌、硒等微量元素于人体有益等等,已成为医界共识。而油脂、蛋白质、糖类、有机酸、色素等成佞,目前作药用的较少。但实际上,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之间,没有明显的绝对界限。如油脂类一般是没有药理活性,但鸦胆子油却可治疗赘疣和癌症。多数蛋白质无医疗作用,但个别则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如天花粉蛋白可引产,半夏蛋白可抗早孕等等。糖类中的单糖与低聚糖一般没有显著的医疗作用,但近年来发现一些含多糖的中药,如人参、灵芝、猪苓等,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放射等重要药理活性。多数有机酸无明显药理作用,但齐墩果酸的强心保肝作用,已得到临床和实验的证实。植物中的色素过去一般也被视为无效和万分 ,但现在发现,某些叶绿素的可溶性盐类,可一定抗菌消炎或促进肉芽生长作用。由此可见,确认中药某些化学成分是否为有效成分,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可以深信,随着临床应用和药理实验的不断深入可以判断以后会有更大的发现和更具体的认识。
中药方包含那么多成分是因为一般方剂中都会包含君、臣、佐、使。
所谓“君臣佐使”是中医将多味中药配合应用时对中药相互关系的一种形象的表达。其中君药就是对治疗疾病起关键作用的一味或者两味药,很少有三味以上的,因为治疗疾病的方向要明确,有主有从,从要服从于主,所以君药用量必然是大的,但不一定是最大,这个关系到药物本身质地的轻重;
臣药就是辅助君药的,是君药主要的助手;
佐药一方面是辅佐君臣药所不能及的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佐制,减弱君药的毒性来使其达到更好的治病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反佐, 内径有云,“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反佐就是‘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譬如说痢疾,正常治疗应当让其先止住,但是反佐就是用药使其继续下,然后通过继续下来使其排出毒素,治愈疾病;
使药主要就是起到调和的作用。
所以一剂中药包含那么多药材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古人又是怎么发现需要这些成分的呢?
《淮南子·修务训》中说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当然“神农尝百草”这只是神话传说,但是不可否认,中药的药性如何,能治疗什么病,都是古人们尝出来的。
中医所谓的“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都是来自于自然之物,凡是尝起来气味甘平的就是食物,气味较为偏执的就是药物,这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各种药材又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大多数中药制剂是复方,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通常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上,其处方的组成几味至几十味药不等,成分复杂。浸取就是要尽量提出发挥药效的成分,并尽量避免浸出过多的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但随着中药科学的发展,“无效”和“有效”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过去认为是无效的成分,却发现它有生物活性,应根据不同组方的成分变化,确定浸取过程中的最佳提取工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