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中医大辞典》·地牯牛 21 地牯牛的别名 22 来源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3 蝼蛄科昆虫蝼蛄或大蝼蛄的干燥全体·《中医大辞典》·地牯牛 31 地牯牛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使用注意 36 化学成分 4 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的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 41 拼音名 42 地牯牛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47 摘录 5 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中华本草》·地牯牛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地牯牛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状 59 性味 510 归经 511 功能主治 512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513 各家论述 514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牯牛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牯牛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牯牛 1 拼音
dì gǔ niú
2 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中医大辞典》·地牯牛地牯牛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1]。
21 地牯牛的别名蚁狮、沙谷牛、地拱[1]。
22 来源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Myrmeleon micans Mac Lachlan的幼虫[1]。
23 性味辛、咸,温,有毒[1]。
24 功能主治
通窍,散结,截疟[1]。
①治砂淋,炒研末,加白糖开水调服;治疟疾,炒研末,于疟发前半小时,温开水或兑酒服,每次7至10个[1]。
②治瘰疬破烂,配硼砂、冰片捣敷;疔毒,捣敷[1]。
③治竹木刺及铁砂入肉,配南瓜瓤捣敷[1]。
3 蝼蛄科昆虫蝼蛄或大蝼蛄的干燥全体·《中医大辞典》·地牯牛地牯牛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蝼蛄之别名[1]。
31 地牯牛的别名土狗、地狗、地牯牛、拉拉狗、拉蛄[2]。
32 来源及产地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或大蝼蛄G.unispina Saussure的干燥全体[2]。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2]。
33 性味归经咸,寒[2]。入胃、膀胱经[2]。
34 功能主治利水退肿[2]。
1治水肿,小便不利,石淋。内服:煎汤,3~45g;或焙干研末,每次2g,日服三次。[2]
2治小儿脐风汁出,与甘草研末撒;竹、木刺入肉,与红糖捣敷伤口处[2]。
35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2]。
36 化学成分蝼蛄睾丸、血淋巴及尿中含多种游离氨基酸[2]。
4 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的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 41 拼音名Dì Gǔ Niú
42 地牯牛的别名倒推车、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蚁狮、蚁地狱、地拱、沙虱、沙挼子、摇摇锅、砂牛、倒后虫、退退窝窝、啊喽喽
43 来源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秋二季从砂土中刨出,新瓦焙干或鲜用。
44 性味咸,凉。有毒。
45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用于高血压病,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异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痈疮,无名肿毒。
46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1~2分。外用适量,焙干研粉敷患处。
4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5 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中华本草》·地牯牛 51 出处1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2《本草拾遗》:砂挼子,有毒,杀飞禽走兽,合射罔用之。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虫子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一名倒行狗子。性好睡,亦呼为睡虫。
52 拼音名Dì Gǔ Niú
53 英文名antlion
54 地牯牛的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
55 来源药材基源: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56 原形态黄足蚁蛉,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晴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触角棒状黑色,柄节**。前胸**,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并有**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5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幼虫居于干燥砂地土中营漏斗状穴,潜伏穴底,待小昆虫堕入,即捕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58 性状性状鉴别,虫体呈圭**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内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59 性味味辛;咸;性平;有毒
510 归经膀胱经
511 功能主治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主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倒敛
512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513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5《四川中药志》:治症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514 摘录吃红薯可以辅助降血糖,因为番薯当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的吸收与代谢,对于血糖较高或者糖尿病的人,适当吃番薯有很好的控制血糖的作用。
一、吃红薯的好处
1、有利于减肥。减肥主要是通过降低体内的脂肪含量,那么在日常饮食中就要少吃一点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或者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所以红薯就是减肥餐的一种食材。红薯的热量非常低,而且400g红薯含有的热量才是一小碗米饭的热量。2、能够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因为番薯吃了之后有明显的饱腹感,进而能够避免摄入其它过多的食物,在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方面作用非常明显。3、能够润肠通便,因为番薯当中的膳食纤维能够机械性的刺激肠道蠕动,在预防便秘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二、吃红薯的坏处
长期吃也是有坏处的。红薯里面含有一种特别的氧化酶成分,它在胃肠道里面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如果说长期过多吃红薯,就会引起腹胀、放屁以及打嗝的不良反应。红薯里面含有了很高的糖分,如果吃提多的话就会产生大量的胃酸,胃酸过多容易让人“烧心”的感觉,还可能会出现胃酸反流,自然而然的就会吐酸水了,严重的还会灼伤食道。红薯里面含有了很多的糖分,而身体对于糖分的吸收是有限的,或者说一时之间是吸收不完太多糖分的,剩下的糖分就会在肠道里面发酵,因此很容易肚子不舒服。
因此,红薯具有很多的保健功效,适当的吃一些红薯,是可以起到抗癌还能衣服防糖尿病,并且还有益于心脏、预防流感以及预防肺气肿、防止动脉硬化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大量的红薯会造成胃部的不适。
调和油是多种油脂混合调制而成的,而大豆油的原料则是大豆。他们的制取方式和制作工艺也是不同的。在我们平时使用食用油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更换,是因为我的品类。每种食用油当中营养含量都是不同的。所以更换生活用品类之后就能充分的吸收每种食用油其中的营养。
说到油,大家都很在意,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物质,再一方面是因为油的种类越来越多,品质也层次不齐。我们被种类繁多的油搞昏了头,也被地沟油吓坏了胆子。
现在市面上的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原料的油,比如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另一类是复合原料的油,比如各种调和油。我们就针对大豆油和调和油简单分析一下。
大豆油
大豆油是最常见的植物油,有独特的豆香(腥)味,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约为24%,多不饱和脂肪酸约为56%,主要是亚油酸,同时维生素E含量也比较高。
大豆油的脂肪酸结构比较健康,其中的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但它不耐高温,在高温下会使其氧化聚合,产生有害物质。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对身体有很多好处。
由于大豆油中的亚油酸含量较高,它就不适合高温加热,煎炸、爆炒等能够产生油烟的做法就不太适合用大豆油。而温度较低的炖菜、凉拌菜、煮菜,或者低油温(不产生油烟)炒菜就比较适合。
另外再提一句,很多人害怕转基因,不敢吃转基因大豆油。我们的科学研究尚未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所以无需害怕,转基因大豆油反而更加物美价廉,当然吃不吃还是靠自己选择。
大豆油和调和油对人体而言都是健康的,关键在于其摄入的量以及如何正确选择烹调方式。如果每日过量的摄入大豆油或者调和油,对人体而言同样是不健康的。人体每日植物油的推荐摄入量是20-25克,切莫过量摄入。
大豆油市场价格普遍较便宜,可用于一般的炒菜。调和油的种类繁多,但是目前的调和油市场由于缺少国家标准的约束,存在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所以在选购调和油时消费者更要擦亮眼睛,一定要挑选有助于脂肪酸合理搭配的调和油。一方面要尽量选购大牌子的调和油,另外一方面要看仔细其成分表,切勿以为有“调和油”字样,就真的是调和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