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火镰、火绒配合点火的工具。它是一种石头,通常被叫做火石。多产于山上,有的产于水中,可以点火。
矿物概述:
矿物名称:燧石(石英变种) Quartz var Chert
化学组成:SiO2,Si467%,含不同数量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机械混入物;
普通的火石没有什么收藏价值,除非是那种古人用过的
燧石,是石英的变种,质脆,可以说是晶体也可以说不是,因为他是 SiO2、Si467%,含不同数量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机械混入物,但少量的也可认为是晶体,化学中可认为是晶体,成分与玻璃和沙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的不同晶体类型,及同分异构体
详细资料同楼上
打火石的主要成分是稀土元素。
打火石,是一种人造合金,含有两种特别的金属铈(ce)与镧(La)。加热打火石稍加撞击会爆炸,从独居石(磷铈镧矿)提炼钍的时候,副产品中可以得到铈和镧。这两种金属在空气里都容易氧化,所以平时要浸在煤油(俗称的臭油)里保存。
打火石的化学成分与火石的组织结构、发火性能等有很大关系。其化学成分见上图。
(1)稀土金属:稀土元素是打火石合金中的基体,是主要成分,它与氧的亲和力大,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2)铁元素:铁是合金中的主要填料,可提高合金硬度,与稀土铈作用,生成CeFe。
(3)镁元素:镁能与稀土铈生成CeMg中间化合物,燃点很低,增强发火性能,含镁量高于5%,发火性能虽好,但挤压成形压力高;含镁量太低,则发光性能差,合金中晶粒细化,使合金带有韧性,摩擦时不能粉化,打出的火不是火花而是火焰。
(4)锌元素:合金中的锌,无助于发火性,但可增加合金的密度和防腐蚀性能。
(5)铜元素:在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铜,对打火石的发火性能和耐磨性能、储存稳定性无不良影响,而对降低压力有效。
80年代,笔者进一步研究了高于庄组中的原生成因的燧石,即一些层位中呈纹层状产出的黑色燧石,以及一些结构组分显示原生特点的内碎屑白云岩和球团粒白云岩。
吴庆余等(1986)在研究江苏睢宁县东白山刘楼剖面的震旦系九顶山组和河北宣化县燕山西段庞家堡剖面的长城系高于庄组一定层位的黑色燧石时指出,这些燧石都以薄层状产出,为微晶结构、层纹状构造,燧石的断面可见深黑色有机质纹理和层理,燧石与藻体或有机质密切共生,通过镜下鉴定,发现这类燧石中都含有藻类化石,其中庞家堡剖面高于庄组中的黑色燧石中保存了大量的丝状和球状的蓝藻化石,丝状化石蓝藻与 Oscillato-riatenuis(小颤藻)的现代丝状蓝藻很相似,完全可以对比,并且发现丝状化石蓝藻以藻殖段为其繁殖方式的现象,这与现代蓝藻 Otenuis的繁殖方式完全一样,反映出元古宙的这些蓝藻生存于SiO2浓度高的水体中,随着SiO2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或者在SiO2溶胶变为凝胶的过程中,这些藻类才濒于死亡,因为只有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藻殖段的现象才有可能保存下来。在此研究基础上,他们认为,前寒武纪纹层状燧石中保存的大量藻类,对燧石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这在当时强烈的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体中大量的CO2,使水体中占主要地位的CO2平衡缓冲体系发生变化,使得环境的pH值迅速上升,即在CO2被藻类吸收的同时,引起水体中[H+]迅速下降,从而促进了电离常数极小的H2SiO4发生电离,形成H+和 促进了分散在水体中的SiO2矿物的溶解。当水体中的SiO2达到一定程度的浓度后,伴随着水分的蒸发、电解质的作用和藻类降解作用所引起的水体pH值一定程度的下降,前寒武纪水体中高浓度的SiO2溶胶便可转变为凝胶而沉淀,经过一系列作用过程,进而形成层纹状燧石,并将当时的藻类良好地保存于其中。这是研究人员初步建立的前寒武纪藻类对某些层纹状燧石形成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式(图4—5)。为验证这一模式的正确性,研究人员选用现代丝状蓝藻Otenuis和硅质矿物蛋白石作为实验材料,在与前寒武纪的环境状态(高CO2分压、低O2分压等)相似的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实验,经过10—27天实验时间,发现水体中的 pH值由74稳定提高到940或977以上,SiO2的浓度可高达8438mg/l,最后在室温下自然挥发干燥,获得了SiO2絮胶体,在真空干燥器中挥发干燥后加入 NH4HCO3,溶液立即全部转变为SiO2固相物,实验获得了成功,从而验证了上述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前寒武纪这种层纹状燧石的原生成因。
图4—5 层纹状燧石形成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式(据吴余庆等,1986)
在十三陵高于庄组中存在这种类型的燧石,它与硅化层状叠层石的燧石纹层不同,而与宣化庞家堡高于庄组中的上述黑色燧石相同,表现为黑色,呈层纹状产出,而不是以燧石条带、团块结核产出,由微晶玉髓组成,为微晶结构,层纹状构造,断面上可见黑色纹理和层理,有的纹理呈微小波状,在野外,这些燧石纹层连续性好,顺层延伸远,层位稳定。薄片的鉴定结果表明,岩石的显微结构特点是:微晶玉髓与白云石泥晶呈微小的纹层相间互成韵律层出现,微晶玉髓纹层的厚度小于12mm且较稳定,连续性好,平直延伸,质纯,几乎全由微晶玉髓组成,这些燧石纹层中还可见更微细的黑色条纹,呈近平直或微小波状分布,不连续,推想为藻丝聚集体,藻类死亡后降解产生有机质,故呈黑色;第48号薄片的镜下特征是:发育微细纹层,由密集的黑色细条纹显示出来,可呈微波状起伏,连续性好(图版2—1),结构组分为微晶玉髓。由以上描述的十三陵高于庄组黑色层纹状燧石的宏观(图版3—3)、微观特征看,结合吴庆余等人所建立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式和模拟实验,可以推断,与宣化庞家堡相距只有百余公里的十三陵地区,其高于庄组中的这些薄层状黑色燧石也在藻类生物的作用下原生沉积的。这种燧石是原生成因的。
另外,在高于庄组见到一些内碎屑白云岩及球团粒白云岩的结构组分显示原生特点,如高于庄组有些层内的内碎屑白云岩中,内碎屑(砾屑、砂屑和粉屑)全由微晶玉髓组成,未见其它结构组分,成分均一,结构也均一,颗粒显示出经过搬运磨圆的外形轮廓,未见重结晶现象和交代特征,内碎屑四周的基质为云泥;在高于庄组中,还有的层中的球团粒白云岩内,球团粒也全由微晶玉髓组成,其结构组分显示原生的特点,极少数微晶玉髓可以发生重结晶形成稍大一些的晶粒,并且见极少数硅质云质交代,这些硅质颗粒很可能是原生成因的。值得指出的是:在华北前寒武系沉积岩地层中,类似的具原生组分、次生结构的硅岩(硅质成分)是相当普遍的;笔者在研究地层中见到的这种情况并不多,仅见于高于庄组上部的一些层位,目前也无从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机理和形成过程,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但认为这种硅质岩应该是原生成因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