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姜的新鲜根茎,它是发汗的,能解表,止呕温肺止咳主治风寒感冒,各种呕吐,风寒咳嗽,还有开胃的作用。
干姜来源于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具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适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亡阳证、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患者食用。
生姜功效:用生姜浓缩萃取液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生姜性热,味辛。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干姜功效:归脾胃经,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渐肺化饮,燥湿消痰,祛胃寒的功效。功能主治: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泻痢,胸痹心痛,亡阳厥逆,寒湿痹痛,寒饮喘咳,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我们日常做菜都会用到生姜这一味辅料,但是其实生姜是一味中药,而且生姜的功效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中药里面用到姜的时候经常会制干得干姜来用。那么,生姜和干姜的区别是什么呢?二者又有什么功效区别呢?
1、生姜干姜主要区别
生姜和干姜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这两者的区别大了,可不能乱用!
(1)干姜,味辛,气大热,生姜,味辛,气微温,二者虽然味道都是辛,然姜还是老的辣啊,干姜辛辣味明显重于生姜,干姜气大热与生姜的气微温有差异,《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讲的是药味的口感厚重均有泄的作用,比如大黄、黄连等,药味的口感淡薄均有通的作用,比如茯苓、半夏等,药的气味闻起来淡薄均有发散的作用,比如麻黄,药的气味闻起来厚重均有发热的作用,比如细辛等。
(2)生姜的气味比干姜淡薄,所以生姜“惟其发且通(生姜),斯能走”;干姜,惟其泄且热(干姜),斯能守。说的简单些就是,生姜擅长于散寒邪,以驱邪发表为主,行而不守,重在行;干姜擅长于扶正气,以温中回阳为主,性守不走,重在守。
(3)在生姜泻心汤一方中,生姜主要作用于胃,降逆散寒行水邪;干姜主要作用于脾,温阳守中扶正气。由此得知,生姜重在祛邪气,干姜重在扶正气,如果脾胃正气不虚,只是邪气盛,只用生姜就可;如果脾胃只是正气虚,没有邪气,那只用干姜就好;如果脾胃的正气虚、邪气也盛,干姜和生姜就一起用。
(4)说的再通俗些,生姜重在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以行为主,干姜重在温养脾胃的功能,以守为主。如果你的胃里没有停水宿食,只是感觉有些寒,那就不能用生姜了,该用干姜。为什么呢?生姜能让胃里的食物“行动”起来,干姜能让脾胃暖和起来。但如果你的胃很温暖,只是有些停水宿食,那就不能用干姜了,该用生姜;如果你的胃里既有停水宿食又偏寒,干姜与生姜必须同时用才行。
所以,别小看这一味小小的生姜,用对了也是可以定乾坤的,但切记不可用错啊!
2、干姜的功效与作用
(1)归脾胃经,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渐肺化饮,燥湿消痰,祛胃寒的功效。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泻痢,胸痹心痛,亡阳厥逆,寒湿痹痛,寒饮喘咳,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2)脘腹冷痛者,多与高良姜配伍。
(3)汗吐下太过,亡阳欲脱,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可与附子相须为用,即可增强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又可减低附子之毒性。
(4)寒饮伏肺,症见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者,可与细辛、五味子等配伍。
3、生姜的功效与作用
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1)增进食欲、促消化
口嚼生姜,可引起血压升高。姜辣素对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可使肠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
(2)镇吐
有末梢性镇吐作用,有效成分为姜酮和姜烯酮的混合物。外出旅游,出发前口嚼生姜服下、或贴一片在肚脐上,也可以放在鼻旁嗅闻,有防晕车晕船之效。故民间有“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的说法。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3)活血驱寒
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用生姜、红糖熬制的姜汤可活血驱寒,防治感冒,自古就是风寒感冒的食疗良药。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4)杀菌
体外实验表明,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助阳
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
(6)解毒
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2、《本草备要》:“生用辛温,逐寒邪而发表。炮则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温经止血,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
3、《本草便读》:“入脾胃,燥湿温中,肺饮蓄痰嗽可愈。味辛热,逐寒散冷,肾邪痹着重能轻。炮黑则味苦性和,血药用为引导,服食可入营守内,补方赖以前驱。”
4、《名医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5、《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6、《本草乘雅半偈》:“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者尤良。”
7、《本草崇原》:“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者尤良。”
8、《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9、《本草从新》:“通四肢关节,宣诸络脉,治冷痹寒痞,反胃下利,腹痛症瘕积胀,开胃扶脾,消食去滞。”
10、《本草撮要》:“治冷痹寒痞反胃,下痢腹痛,症瘕积胀,开胃扶脾,消食去滞。”
11、《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12、《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13、《本草分经》:“辛热,燥脾湿,开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宣诸络脉,逐寒发表,温经定呕,消痰去滞,炒黄用。”
14、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15、《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6、《本草经解》:“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
17、《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18、《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19、《本草经集注》:“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20、《本草新编》:“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热之邪者。”
21、《本草易读》:“逐寒祛湿,温经止血,定呕消痰,下气消食。治内寒之腹痛,疗缩筋之霍乱,止寒湿之呕利,回手足之厥逆。”
22、《本草择要纲目》:“其用有四,通心助阳,去脏腑沉寒痼冷,发诸经之寒气,疗感寒腹痛。”
23、《得配本草》:“开脏腑,通肢节,逐沉寒,散结气。治停痰宿食,呕吐泻痢,霍乱转筋,寒湿诸痛,痞满症积,阴寒诸毒,扑损瘀血。”
24、《雷公炮制药性解》:“生者味辛,能行血,逐寒邪而发表。熟者味苦,能止血,除胃冷而守中,沉寒痼冷。”
25、《新修本草》:“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疗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久服令眼暗。”
26、《药鉴》:“散肺气,与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与实阴药同用,能治血虚发热。入肺药中,能利肺气。入肾药中,能燥下湿。引气药入气分,引血药入血分。主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黑附子为使。”
27、《药笼小品》:“能温经散寒邪。客寒犯胃作痛,厥阴浊阴上僭,必用之品。同五味子治寒嗽,通关节,宣脉络,为用甚广。”
28、《药性切用》:“性味辛热,入脾胃而祛寒止痛,温胃燥脾;为暖中散冷专药,伤寒阴盛必需之。”
29、《药征》:“主治结滞水毒也。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30、《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31、《证类本草》:“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32、《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二 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温中。”
33、《千金翼方》:“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34、《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补助上焦、中焦阳分之要药。为其味至辛,且具有宣通之力,与浓朴同用,治寒饮杜塞胃脘,饮食不化;与桂枝同用,治寒饮积于胸中,呼吸短气;与黄 同用,治寒饮渍于肺中,肺痿咳嗽;与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气不降,喘逆迫促;与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气不降,吐血、衄血;与白术同用,治脾寒不能统血,二便下血,或脾胃虚寒,常作泄泻;与甘草同用,能调其辛辣之味,使不刺戟,而其温补之力转能悠长。”
35、《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去脏腑沉寒痼冷,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36、《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凡因寒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绝者,无不籍此以为拯救除寒。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挥发油:6-姜辣素、α-姜烯、牦牛儿醇、β-甜没药烯,6-姜辣素是其辛辣成分;姜炭中含有姜酮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6-姜辣素不得少于060%,姜炭不得少于050%。
2、本品有抗胃溃疡、调节胃肠运动、利胆、镇吐、镇痛、抗炎等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